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国际视野下新型工业化的叙事逻辑和话语体系
作者:王一鸣    发布:2025-11-05    阅读:130次   

 《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 2025年10月31日 17: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不仅大幅提升了中国工业化水平,改变了中国工业和制造业面貌,也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深刻影响着世界。以国际视野构建新型工业化的叙事逻辑和话语体系,对于深化对新型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际视野下新型工业化的叙事逻辑

任何一个理论的叙事逻辑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更离不开特有的时代背景。构建新型工业化的叙事逻辑,需要梳理研究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国际背景、理论逻辑和实践特征。

(一)新型工业化的演进历程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的工业化进程,不仅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也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先后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由于错失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制造不出来”。我们党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目标。1953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156项重大工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改革开放后,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进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而且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2010年后中国跃居为第一制造业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新型工业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二)新型工业化的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技术加快迭代升级,并不断向工业领域广泛渗透,推动传统制造体系和形态深刻变革。中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后,通过科技创新,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和科技、人力资本、数据优势,推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构产业竞争力。中国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产业链价值加速重构,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近岸化、在岸化、友岸化,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既面临战略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三)新型工业化的理论逻辑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但传统工业化模式也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一些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也遇到工业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和挑战。新型工业化是基于全球工业化经验教训提出来的,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工业化的实践提出来的。新型工业化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工业化新模式,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工业化模式和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既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也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更加注重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更加注重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三是更加注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传统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四是更加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五是更加注重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六是更加注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七是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行稳致远。

二、构建自主的新型工业化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话语体系提供了根本指引。

(一)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不同于传统工业化主要追求规模扩张型发展,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型发展,着力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工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努力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

(二)新型工业化是创新驱动的工业化

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不同于传统工业化主要依靠传统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中国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更要强调技术的自主创新,成为产业技术的策源地和制造业发展高地。

(三)新型工业化是绿色低碳的工业化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全产业链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化。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开展降碳重大工程示范,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标杆。加强节能减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效储能等前沿技术研发攻关,支持先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与推广,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四)新型工业化是数实融合的工业化

在数智时代,数实融合是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抢抓数智技术变革战略机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适应性变革,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产业生态,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新型工业化是开放循环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也必将在对外开放中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工业化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利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和产业链供应链完整优势,深化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在开放循环中实现中国与世界互动发展。

三、新型工业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

新型工业化的话语体系是基于我国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国际背景、理论逻辑和实践特征基础上形成的,并吸收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第一,打破西方工业化理论的话语垄断。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传播手段,主导了工业化的议题设置、叙事表达和定义阐释。西方国家将其工业化经验模式设定为基本范式,引导后发国家效仿模仿。新型工业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破除了西方工业化模式的唯一性,打破了西方的话语垄断,呈现了推进工业化进程的 “中国经验”,拓展了工业化理论和实践范式,有利于推动工业化领域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第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工业化的认知。2010年后,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和制造业面貌焕然一新,但一些西方国家仍以固有认知评判中国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阐明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有利于改变一些国家对我国工业化经验和成就的偏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工业化的认知和认同。

第三,为世界工业化的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模式。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在借鉴世界工业化文明成果和有益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工业化道路的新模式,既遵循工业化发展一般规律,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成功,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生机和活力,为人类社会推进工业化贡献了中国模式,也为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第四,增强中国人民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2010年后,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202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33.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级成果。根据中国经验和模式构建新型工业化话语体系,深化中国特色的表达叙事,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信心。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王一鸣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