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如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作者:黄群慧    发布:2025-11-05    阅读:117次   

黄群慧 学习时报 2025年11月5日 09:31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明确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优势所在、根基所在。“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就要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来巩固拓展实体经济优势,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以制造业为核心、以工业和农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和核心内涵,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也正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一五”时期,我国通过引入苏联156项工业项目初步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从“一五”到“五五”,我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业化发展之路,以低成本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实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进入新时代,我国推进从高速度工业化转向高质量发展工业化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制造强国建设,以推进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实体经济根基,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所拥有的由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构成的工业体系,已经成为全球唯一的、能够涵盖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产业体系。“十五五”时期,我们面临的是推进实体经济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为主体任务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当前正处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时期,实体经济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全球生产体系重组以及应对百年变局的大国博弈的关键所在。“十五五”时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动荡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无论是从强化已有经济发展基础看,还是从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看,都需要进一步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十五五”时期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关键任务是在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基础上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所以反复强调要筑牢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根基,关键在于制造业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独特的、显著的科技创新效应。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科技创新应用最集中、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是科技创新主战场。“十五五”时期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必然要求进一步激活制造业科技创新效应、发挥制造业科技创新主战场作用,通过建设以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力推进和承载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推进实体经济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十五五”时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巩固实体经济根基,要围绕着提高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持续发力。

在强化产业体系完整性方面,“十五五”时期,整体上将推进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未来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服务业优质高效、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这将有利于形成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完备的产业体系。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 “基本盘”,其增加值占整体比例达80%左右,要保证产业体系完整性、巩固实体经济,决不能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要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持续发展服务型制造,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都会极大提高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在强化产业体系先进性方面,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以标准为引领通过数智化、绿色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要推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通过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等举措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提高服务业质量,推进服务业数智化,尤其是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四是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

在强化产业体系安全性方面,要着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重点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构,促进集成融合,提升安全韧性和运营可持续性;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推进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任务和要求。

以先进制造业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关键举措

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关键在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要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就需要克服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短板,强化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基础能力。

围绕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要求,要实施一系列战略举措。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二是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是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四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五是强化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六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