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磊


    经济50人论坛成员。

    1970年1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1989年9月-1994年7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学士(其间:1989年10月-199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军政训练)。

    1994年7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硕士。

    1996年8月-200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经济金融研究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际金融研究处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其间:1999年1月-2000年7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硕士)。

    2003年9月-2006年1月,招商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总经理助理(期间:2001年9月-200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学专业,经济学博士)。

    2006年1月-2014年3月,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南金融研究所所长、院长助理、副院长、代院长、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2014年3月-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金融研究》主编。

    2016年8月-201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

    2017年7月-2023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主要学术兼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财政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果与奖励:第11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论文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


      主要论著:

1、《在开放中变革、融合与创新的金融机构体系》,《清华金融评论》第61期,2018年12月。

2、《以宏观审慎管理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冲击》,中央财经大学纪念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2018年10月。

3、《最优外汇储备与货币调控方式转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年3月。

4、《面向新时代的金融体系构建与金融开放》,《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第6期。

5、《金融机构改革的道路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年1月。

6、《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学习时报》,2017年4月5日。

7、《最优外汇储备与金融对外开放改革》,《财贸经济》,2017年第12期。

8、《流动性、一般均衡与金融稳定的“不可能三角”》,《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

9、《在改革开放中建设金融强国》,《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年10月14日。

10、《存款保险制度:国家金融稳定基石》,《经济日报》,2015年3月31日。

11、《新金融时代》,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

12、《基于微观基础的货币理论与政策优化》,《中国金融》,2014年第22期。

13、《普惠制金融与金融稳定》,《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第1期。

14、《中国经济的两大转型:货币国际化与收入分配》,《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

15、《以社区型金融机构为载体构建中国普惠制金融框架:从微观到宏观》,《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第5期。

16、《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本策略》,《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2期。

17、《公共产品的私人性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2期。

18、《全球化、通货紧缩与金融稳定:货币政策面临的新挑战》,《金融研究》,2008年第1期。

19、《结构变迁、货币竞争与中国宏观调控体系重塑》,《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5期。

20、《财产权利、价格体系与货币政策规则》,《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10期。

21、《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

22、《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金融研究》,2006年第9期。

23、《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分析》(博士论文),中信出版社,2005年。

24、《通向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德)(译文),中信出版社,2005年。

25、《非博弈均衡、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26、《金融腐败的微观经济效应:一般均衡与金融业不良资产问题》,《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27、《金融创新、风险分担与监管:中国转轨时期保险资金运用的系统性风险及其管理》,《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28、《中央-地方-银行-公众博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29、《微观决策与经济体制:房地产泡沫下的居民-金融部门破产》,《金融研究》,2004年第9期。

30、《改革进程中的金融腐败:非规范融资行为的交易特征和体制动因》,《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转载于《新华文摘》第10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3》。

31、《资源配置和产出效应:金融腐败的宏观经济成本》,《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3》。

32、《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3、《利益共同体的胁迫与共谋行为:论金融监管腐败的一般特征与部门特征》,《金融研究》,2003年第7期。

34、《中国金融腐败指数:方法论与设计》,《金融研究》,2003年第8期。

35、《治理结构、预期收入与体制转轨:金融反腐败机制设计的微观与宏观战略》,《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转载于《改革内参》2003年第32期)。

36、《中国金融腐败:从定性到定量》,《比较》,2003年第8辑。

37、《论合作金融的混合治理结构》,《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38、《中国金融转轨中的宏观货币控制》,《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7期。

39、《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入选《中国经济学—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

40、《不完全合同与道德风险:90年代金融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41、《市场结构和价格管制: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评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42、《货币政策机制选择及其宏观经济后果》,《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