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新经济为中国加力(2002.02.09)
作者:周其仁    发布:2004-04-16    阅读:4309次   

新经济为中国加力

周其仁

  
  (50人论坛·北京)一、别以成败论英雄 
  周其仁教授认为,如果我们能撇开概念去追寻其本质,那么,美国《商业周刊》刊载的一个观点非常精辟:“仅靠手机和因特网帐户本身,不能使全球经济发展更为活跃,还需要对核心机构和部门实施巨大的改革,将技术转化为快速增长的生产力。这意味着要增加金融市场资助革新的动力,提高公司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加快取消管制的步伐,扩大竞争。” 
  这个观点表明,新经济不仅仅表现为有多少人上网,新经济也不是技术本身,要害在于打通各种渠道,将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对于新经济的构成以及这些构成部分的主要特征,周其仁教授将其归结为信息网络、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信息网络的特征是由数字技术支撑的交互式网络,构成信息生产和传输、经济组织和交往的新基础;知识经济的特征则是大规模应用知识,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或发现新的资源替代;而全球化的特征则在于市场范围和规模前所未有的扩展。 
  作为当前新经济骨干构件的网络经济,目前在中国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新浪、搜狐、易得方舟等网站,基本上是瞄准在校人口,这种定位使很多风险投资愿意进入。一类是8848、阿里巴巴等网站,它们不单是一个内容,创办者还试图把它们变得具有商业功能,这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再一类是梅林正广和、特能等网站,与传统产业紧密相连,密集程度较高,覆盖了众多的城市居民群。还有一类是联想、TCL等IT行业的“巨人”,进军网络业目的在于先划出一块势力范围。 
  这些网络企业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没有人能断定哪一家网站将来的生死,但周其仁教授非常肯定地指出:“所有将来活下去或活不下去的网站,对中国新经济都做出了贡献。它至少传达了新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一些经济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它们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在这方面,千万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二、新经济意义不可盲目小觑 
  虽然现在谈论中国的因特网有多大的经济含义还为时过早,但它的成长速度却是不容忽视的,和美国一样,几乎也是每年成倍地增长。1998年末,全国因特网用户只有210万,上网计算机75万台;1999年末,因特网用户增加到890万,上网计算机350万台,国内中文站点1.5万个,ISP有300家,ICP达1000家。因特网成为我国去年成长最迅速的经济“小巨人”。 
  基于这一基本事实,周其仁教授公布了他的判断:网络经济盘子虽然目前很小,但对中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首先,我国虽然大致完成了所谓的工业化,潜在市场的规模也非常巨大,但是市场关系发育的程度很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不顺畅,工商交易成本非常高。网络技术的普及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并扩张市场范围。同时,新经济不单是网络,未来的意义关键在于网络这个管道里流动的是什么东西,比如扩大知识、教育、贸易等的扩散,这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意义非凡。 
  其次,发展网络经济在短期内对吸引外资、带动内需和扩大就业能产生积极影响。有些人误认为中国发展高科技,失业就一定会增加,甚至有人论证,加入WTO以后,中国要增加1000万失业人口。数字确实非常可怕,但是他们却忽视或是小看了经济的连带作用。因为只要市场规模扩大,只要障碍性的体制和政策因素减少,就业就一定会增加。这一点有据可依: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政策图形合理了,科技水平提高了,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的解放,而就业,实质上是增加的,其中民营和乡镇小企业增加的就业机会就有1亿多。 
  另外,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相当可观,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很低,开发信息网络以发展知识经济,可以改变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资源耗散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结构软肋需要新经济加力 
  那么,新经济究竟能给中国带来多大机会?能帮助中国解决多少经济问题?周其仁教授说,对此我们必须去认真思考。 
  传统经济一般是通胀率下降,经济增长就放缓,失业率也会上升,而美国最近十多年来,经济年增长率少见地保持在3%~4%,同时通胀率下降,失业率也在下降。他们靠的是什么?靠发展包括IT、生物工程等在内的新经济,完成了对传统经济的根本性升华。 
  目前,处在前工业时代的中国经济,还存在着长期和短期问题。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长期要解决的问题;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要解决的问题。 
  从这两个方面看,非注意新经济不可。 
  我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压力,自然资源一分摊到人头,就少得可怜,而且就算不为子孙后代考虑资源的储备,硬要全力实现工业化,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高。我国最大的优势是有大量的劳动力,人力资源和脑力资源很丰富。如果致力于新经济,就能扬长避短,从最基本的层面解决长期面临的压力。 
  从短期来看,目前我国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极大困难。1997年人们认为已经实现了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速很高,通胀率得以降低,好像中国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接踵而至的就是经济增速下滑,失业问题严重,虽然对外公布的3.5%的失业率在全球都不算高,但这一数字并未包括大量的下岗职工。为了维持经济的正常增速,稳住相关的各领域局势,国家在1998年提出了“保8”的口号。这一事实说明,我们实际上难以实现真正的软着陆,通胀率一降,经济增速跟着降,失业率却毫不客气地上去了,还是传统经济的那一套规律。 
  周其仁教授还提出,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们也必须抓住新经济,因为有很多问题在原有经济结构中,怎么也解决不了。新经济里面可能包含着数不清的机会,一定要去抓。至于抓到什么程度,抓了以后能多大限度地解决问题,现在还难下结论;但要是不抓,肯定会错过机遇,得到的教训将会和在工业化社会里远远落后于他人一样刻骨铭心,而且就算将来要给经济“补课”,损失的也是几代人的利益。 
  所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对新经济不做出反应,也没有理由对新经济不高度重视。 
  
  四、我们先从哪里下手 
  在中国,发展新经济的主体是谁?能不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本?现行体制能否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不要改革?周其仁教授认为这是我们必须以最快速度思考和抉择的问题。 
  他分析,发展我国新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的主体应当是民营经济,而且是非常年轻的民营经济。现在一些职能部门老是纠缠在国有经济是否应在新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里,然而可能不等你想清楚,机会也就过去了。 
  在一个新兴的产业方向上,面临技术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只有民营经济适合充当先锋。事实上,民营企业对网络经济机遇的反应就更快捷,表现也更出色。为什么?这是由它的体制决定的。比如无形资产在中关村里可以占到企业总资产的60%,这是新经济非常重要的特征,传统经济则做不到这点。 
  同时,由民营企业作开路先锋,一旦他们创业失败,对目前的中国宏观经济也不会造成大的伤害,而且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具备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借鉴,可以少走弯路乃至后来居上。 
  那么我们要不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呢?周其仁教授认为这一点毋庸置疑。现在许多职能部门在那里很严格地把关,这个不能错,那个不能错,看起来“守土有责”且很理性,但合在一起看则是一个整体无理性,因为最终的结果是把起步的机会给丢掉了。 
  很多人现在都在说,网络经济泡沫太多,其实我们可以暂时不顾虑这一点,我们先把外资拿进来,有了钱就能试着发展。外国人愿意冒风险投资,为什么不拿过来?拿过来至少短期可以增加资金流量,增加需求,增加投资。外资拥有一定份额,并不表明我们将市场全部出让,而且任何资本到了一个国家后,其活动都要服从这个国家的法律。 
  比如说网络企业,充分利用外资,明显利大于弊:
  1.可以利用庞大的国外货币资本来发展我国的网络经济;
  2.短时间内即可聚集雄厚的资本实力,便于我国的网络公司加入国际竞争;
  3.融资过程中能够获得大量的前沿技术和商务信息;
  4.可以开辟引进外资的新途径。从上述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因素来看,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固步自封自缚手脚。 
  就新经济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它的宏观图像,也不是它的技术特征,而是它的体制特征。因为高科技本身不足以构成新经济,高科技要运用到经济中去,必须落实其他诸多环节比如说体制。同时新经济对时间更敏感,并且它在早期如果得不到资源就发展不起来,我们也就看不到它今后往哪里走了。 
  而现在我们的经济管制框架中最大的问题是透明度不够,一般人弄不清楚怎样才算是完全具备条件,并且审批手续过繁过滥。大批搞企业搞技术的优秀人才的精力浪费在这里,没法更好地去摸市场、抢时间、抓技术。 
  所以说,新的东西出现并成形后,很可能原来的规制就不再适用了,及时地去调整非常重要。规制若调整不好,即使我们有巨大的社会需求,政府和民众也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都会很容易地在这一点上卡死新经济。 
对于新旧经济的衔接和递进,周其仁教授提醒说,一方面不要夸大新旧经济的对立,新经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旧经济里长出来的;另一方面,科技因素不会在传统经济中长出新经济,它要有整体核心部分的改革,要有社会法治的推进,要加快放松管制,全面重组企业,这是新经济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