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和相关政策的讨论
温铁军
(50人论坛·北京)一、理论界的有关讨论
2000年年底到2001年春节前后,很多研究单位召开过各种形势分析会。其中,在关于通货膨胀的讨论中确实有不同观点。
1、“警惕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的依据
担心通货膨胀可能发生的观点,除了一般提出上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可能发生的影响之外,主要依据三种因素:
一是货币因素。我国自从1995年起M2与GDP之比超过100%以后已经达到世界之最,超过145%,是欧美发达国家的2倍;考虑到80年代我国货币总量增加与通货膨胀存在相关性。因此,可以说通货膨胀的基础因素是具备的。更何况,从近年来各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实际过程看,引发通货膨胀的“扳机”从来就无法预测。
二是进出口因素。去年前10个月进出口表现非常好,导致外贸依存度曾经高达46%以上。但是,其中进出口结构性变化的某些问题应该注意,例如进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净出口几乎没有增长;在出口中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占绝对份额,其中三资企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进口增加快于出口,1-10月进口增速比出口增速快6.4个百分点,因而净出口实际同比是减少的,有限的出口增加中又是外资大于内资。这有可能导致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实际上是外商所创造。如果再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一般要求15%以上回报率,把外资创造的出口与外商投资这两个增加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资本项下与经常项下的双顺差,可能恰恰是资本流出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如果今年国际市场形势不好,外商创造的顺差必然下降;同时内需不足问题没有改观可能导致外资企业减少扩大再生产投资,连带发生在外商汇出利润的情况下资本项目也出现逆差。若今后二三年内从双顺差改变为双逆差,则会发生本币贬值、通货膨胀。
三是财政因素。我国1998年以来连续3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3年来国有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般认为财政投资在经过“滞后期”以后必然会带动社会投资增加,由此导致需求增加影响物价。但从近期情况看民间投资似乎受“挤出”效应影响并没有跟进。值得重视的讨论是提出财政扩张的同期也导致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超过75%;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财政已经“不可持续”。而且,由于银行(和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重仍然偏大,最终也要由政府承担责任。因此认为政府经济的债务总量难以与其经济总规模构成合理比例关系。一旦有其他因素的突然变故,则可能会使政府资产缩水,本币连带贬值。
2、温和通涨及其依据
也有人估计今年将出现温和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涨幅为1-3%。其根据:
一是投资、贷款、和工业增加值等指标自去年2月份加速,到年底连续保持较高增长。近期实际利率已经有所攀升,投资品价格指数开始上扬,而且幅度较大,将形成对消费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压力。
二是商品零售额增速自1999年6月份开始连续上升,总体上保持在9-10%,到今年1月份已上升了20个月。在去年股市的“财富效应”和今年提高工资等作用下,人们收入水平会继续明显上升,各种消费信贷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需求,这些因素会拉动价格上升。
三是行政命令限产和市场淘汰的双重作用,使得近年来许多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渐趋缓和,也有利于物价回升。
3、主流意见
大多数经济理论界人士并不认为有担心通涨的必要。认为“警惕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的说法现在提出还太早。因为从理论上看任何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都存在一种客观的可能性曲线,或者叫可能性区间,如果经济增长大大低于可能性增长曲线,在宏观经济上就表现为通货紧缩,造成大量的失业,如果大大超过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稳定。而我国近年来的积极财政政策之所以比较有效,在于政府所追求的也就是使国家的生产潜力尽可能地在生产可能性区间运行。
这也就是说,在财政投资的可控程度高,民间投资没有显著增长,而消费需求也不可能有大的增长的情况下,经济供求关系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从国内消费品市场供求情况看,据国内贸易局会同有关部门对609种主要商品2000年下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排队情况分析,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85种,占徘队总数的79.64%,供过于求的比例比2000年上半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
此外,由于今年起统计方法略有改变,将加大汽车、住房等消费的权重,而这些消费总体价格将趋于下降,这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所下降。由此可以认为,今年物价指数将保持平稳。
二、主要问题分析
上述不同分析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也是有所评价的。
1、国有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
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数据,去年前11个月,23万户国有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2038亿元,其中国家重点扶持的520户大企业共实现利润2106· 4亿,这就是说,520户之外的国企净亏损了68·4亿。这520户企业之所以效益高,主要是国家倾力扶持的结果。增加资本金、核销呆坏账、债转股、技术改造贴息贷款、降息,任何一项直接或间接的政策,它们都是主要的受益者。
再从520户重点企业的利润结构本身看,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海油、国家电力、广东电力、上海汽车、中国联通、红塔烟草10家企业就占了重点企业盈利总额的74·2%,共计1563·1亿元。而这10家企业全部属于垄断或准垄断行业。
几家石油公司的利润都成倍增长。1998年,石油石化行业净亏损63亿元;1999年,该行业的利润是300亿左右;2000年头10个月,该行业的利润就高达902亿,几乎占了同期国企总利润的一半。众所周知,这源于油价的高涨,并以增加下游行业成本为代价。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数字是国有中小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去年前11个月实现利润9·9亿元。6·6万户企业一共赚了9·9亿元,平均每户仅1·5万元。
鉴于国有企业仍然掌握着全社会资产总量的一半以上和60%以上的信贷资金,可以认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仍然有待于推进实质性改善。
2、扩大内需问题
由于多数传统农区农户家庭经营条件下的投入产出连续3年为负值,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下降,城乡收入差距统计上为1:3,实际上达到1:5(一般工业化国家是1:2);因此,县以下消费比重从1990年的53%下降到1999年的38%,连续下降了15个百分点;现在我国的消费70%以上是由30%的城市人来实现的,乡以下农民人口的消费实际上仅占27%。就这部分消费还有些是靠借高利贷才实现的,据最近的调查,农村的民间高利息借贷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已经占到53%。即使是在城市,也是20%的人占有80%存款;甚至有国外的研究证明中国仅有8000万较高收入的人口的消费能力是增加的。有人据此总结,我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小国”。这种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难以扩大内需。
此外,由于国家推行债转股,银行贷款13000多亿被剥离,银行增加了头寸,信贷余额增加14000多亿元,在新增贷款中,40%以上是消费信贷,而其中又主要是购房、汽车和高档消费的增加。这种扩大的需求可能对产业政策误导。对此,还有人引述日本在当年泡沫经济带来财富效应导致消费信贷增加,并随泡沫破灭造成大量坏账的教训,提醒金融界引以为戒。
由此人们提出,5年前就有“宏观好、微观不好”的说法,现在似乎比当年更加复杂,如:“城市好、农村不好;国有好、民营不好;股市好、企业不好;税收好、财政不好;上头好、下头不好”等等。
3、简单分析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大多数并不是2000年才有,而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有的甚至是长期累积矛盾的沉淀,不是单凭某项改革就可以短期内解决的。只有在综合性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加大国土资源整治力度,这样双管齐下,才有缓解这些复杂矛盾的可能。但是,考虑到近期不可能推进综合性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因此政府仍然需要、而且也只能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持对社会投资和需求的拉动作用,把经济增长率维持在8%左右,才能基本上保证社会安定这个大局。
为此,建议加强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资源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根据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内容,在推进西部开发的同时加快国土资源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城乡二元体制变革。
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 温铁军
2001/3/5
(中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