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路径
贺力平
(50人论坛·北京)中国的大西部地区包括大西北地区和大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有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6个省区,大西南地区有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5省市区。这11个省市区的共同地理位置特点是不临海,都属于内陆地区。其中,陕西、宁夏、青海、重庆、四川和贵州6省市区不临边界,属于中国的腹地;内蒙古、甘肃、新疆、云南和西藏5省区皆有长度不一的边界线,但多数邻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尚落后于中国。中国西部地区的这些地理位置特点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内外关系,并也将影响其未来发展。
一、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和土地概貌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国西部地区最显著的人文地理特点是土地广袤,人口相对稀少。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西部11省市区拥有659万平方公里,占68.6%;在全国12.6亿总人口中,西部11省市区人口数为3.1亿,占24.6%(参见表1)。占中国三分之二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分布着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基本人口地理特征。
表1:中国大西部地区的人口和土地面积
总人口(1999年底,万人) |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全国 |
125909 | 960 | 131 |
大西北地区: | |||
内蒙古自治区 | 2362 | 118 | 20 |
陕西 | 3618 | 21 | 172 |
甘肃 | 2543 | 45 | 57 |
青海 | 510 | 72 | 7 |
宁夏 | 543 | 6.6 | 82 |
新疆 | 1774 | 160 | 11 |
大西南地区: | |||
重庆 | 3075 | 8.24 | 373 |
四川 | 8550 | 48 | 178 |
贵州 | 3710 | 18 | 206 |
云南 | 4192 | 39 | 107 |
西藏 | 256 | 123 | 2 |
备注: | |||
大西部合计 | 31133 | 658.84 | 47 |
大西北地区合计 | 11350 | 422.6 | 27 |
大西南地区合计 | 19783 | 236.24 | 84 |
西北(不含陕西) | 7732 | 401.6 | 19 |
西南(不含西藏) | 19527 | 113.24 | 172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
但是,在中国大西部地区内部,人口的区域分布是相当不平衡的。以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数为例,大西北地区的这一指标为27人/平方公里,大西南地区为84人/平方公里。若不计算陕西省,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仅为19,仅及中国全国平均水平131的15%;若不计算西藏自治区,西南地区人口密度为172,超过中国全国平均水平131的31%。准确地说,“地广人稀”只能用以形容西北地区,而西南则已经是一个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
形成西北和西南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的一个重要自然原因是西北地区大片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地区则为降雨量比较充足的多地形地区。但是,尽管有诸如这类自然条件的差别,经过多年的演变,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于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近来都分别地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图1对比了1999年西部各省市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在所列举的10个西部省市区中,仅有新疆一地的人均GDP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余9地显著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50年代初以来,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可以说采取了近似于“向西部倾斜”的政策方针。然而,随着70年代末以来国内经济的对外开放,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并由此而得到长达20年的超高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西北和西南在内的中国大西部地区经济虽然未出现缓慢增长,但相对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毕竟相对落后了。
二、中国西部地区的比较经济优势
相对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中国西部地区寻求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些天然的不利因素。属于不利因素者,不仅有前已提及的中国西部地区不临海,其周边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达程度相对有限,而且还有由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西部与东部之间的相对不便利的交通,以及除部分地区外西部地区内部相对不便利的交通。东西部之间以及西部地区内部之间交通屏障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沿海地带高速经济增长向包括西部在内的中国其他地区的扩散及扩散速度。
中国西部地区尽管面临这些不利的客观条件,但同时也拥有相当多的潜在发展优势。
土地和土地埋藏物资源。大西北地区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地价相对便宜。西南地区虽然总体上看已经是人口稠密区,但人口在这一地区内部的分布也是不平衡的。该地区拥有不少人口相对稀疏、地价相对便宜的土地。中国许多已知的能源和非能源矿物探明储量,分布在大西北和大西南地区。一些重要的农林牧产品在西部地区也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人口资源极其分布。大西部居住着中国众多的民族人口。在多种人文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下,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上一直高于中国的其他地区。较快的人口自然增长促成了现在西部地区人口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人口的年轻。如图2所显示,除重庆和四川两地区外,西部多数地区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在这些地区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为年轻的人口年龄构成是一个有利于劳动人口流动性和劳动者对劳动市场适应性的因素,尽管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也影响到劳动人口流动性和劳动者对劳动市场适应性。
西部地区人口的城乡分布有一些不同于东部的特点。总体上说,西部地区人口的城市化比重可能低于东部地区。而且,城乡人口在人均收入水平上的差别可能在西部地区大于在东部地区。图3对比了全国各个省市区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可以看出,在西部11个地区中,这一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西部地区仅有内蒙古和宁夏,其余9个西部地区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差距较为突出,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购买力与东边地区城镇居民的差距则相对不突出。
根据1998年底的统计数据,西部地区共有百万人口规模及以上的大城市8个,20万至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有44个。这两个数目占全国同类人口规模城市数目的比重分别为21.6%和17.4%。如果按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为30%、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即25%的城镇人口比重)计算,西部地区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总数的比重为20.6%(根据表1中的人口数推算)。西部地区大城市数目占全国同类规模大城市数目的比重超过了这一城市人口比重,很可能表明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分布有着较为强烈的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大城市在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分布中相对突出的地位,从一个方面显示居民消费市场需求在西部地区的相对集中。
居民储蓄资源。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中国其他地区较低,因而其人均储蓄水平也较低。但是,人均储蓄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一个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其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或边际储蓄倾向也可以较高。表2估算了西部地区10个省市区城乡居民近两年来的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可以看出,有若干西部地区其平均储蓄倾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更多西部地区其边际储蓄倾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些西部地区居民具有相对高的储蓄倾向意味着这些地区并不必然缺少来自本地区的资金供应。西部大开发所形成的对资金的需要可能是巨大的,甚至超过本地区资金供给的程度。但是在任何一种资金供求关系中,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可得到的长期回报率的高低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表2: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平均储蓄倾向 | 边际储蓄倾向 | 平均储蓄倾向 | 边际储蓄倾向 | |||||
1999 | 1998 | 1999 | 1998 | 1999 | 1998 | 1999 | 1998 | |
全国 | 21.1 | 20.2 | 33.7 | 44.9 | 28.6 | 26.4 | 126.7 | 137.3 |
内蒙古 | 27.3 | 28.7 | 13.0 | 82.0 | 23.4 | 20.4 | 302.6 | 91.3 |
陕西 | 15.1 | 16.2 | 4.4 | 65.2 | 20.2 | 16.0 | 140.3 | 125.8 |
甘肃 | 17.7 | 22.7 | -25.0 | 63.3 | 35.1 | 32.6 | -64.7* | 117.7 |
青海 | 17.0 | 15.6 | 30.2 | -16.3 | 22.7 | 21.5 | 62.2 | 68.9 |
宁夏 | 20.7 | 17.8 | 53.4 | 60.7 | 27.6 | 22.9 | 275.7 | 62.6 |
新疆 | 21.7 | 25.7 | -41.0 | 210.8 | 12.9 | 9.4 | -32.2* | 42.3 |
重庆 | 7.7 | 9.0 | -8.7 | 72.5 | 23.5 | 21.9 | 187.4 | 160.4 |
四川 | 17.9 | 14.5 | 66.8 | 20.3 | 22.6 | 19.5 | 127.1 | 99.7 |
贵州 | 19.7 | 16.8 | 55.2 | -97.4 | 21.5 | 18.0 | 185.9 | 20.1 |
云南 | 20.0 | 16.7 | 167.2 | -2.3 | 11.7 | 5.4 | 185.3 | 149.0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8-2000年各期。黑体字表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平均储蓄倾向”定义为城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减去当年消费性支出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或农村居民当年纯收入减去当年生活消费支出占当年纯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为当年新增储蓄占当年新增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大于100%表明当年新增储蓄超过了当年新增收入;该指标为负数表明或者当年新增储蓄为负数或者当年新增收入为负数。带“*”号者指由于新增收入为负数而使边际储蓄倾向为负数。
旅游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拥有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许多人文自然景观,宜人生态休闲环境和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这些资源在国内外旅游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无疑优势凸显,而且可以成为在近期和中期就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领域。
从相对劣势到相对优势的转化。客观地看,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相当多的一些不利因素。例如,由于地理位置和复杂地形等原因,西部与其周围地区的交通不够畅通;中国相当多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些贫困人口极其子女的平均素质(以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来衡量)相对低下;在西部一些地区已经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以及粗放式农业活动如同在中国其他地区一样也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不利后果;由于多种原因,西部地区尚未大量涉猎国际贸易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这两者曾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带高速发展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50年代初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投入到西部地区的大量资金绝大多数投入到西部地区国有制企业中。这使得西部地区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图4显示了西部11个省市区国有单位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及其与这一指标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这11个省市区无一例外地都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非国有经济活动在西部地区的相对不活跃和不发达。而活跃和发达的非国有经济活动正是过去20多年来中国东部地区取得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积极因素。
中国西部地区面临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将比较劣势转为为比较优势的巨大任务。
三、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路径
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从沿海地带快速增长开始,然后扩散到内陆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北美洲经历了东海岸地区首先发展、经过中部地区和西海岸地带发展再到中西部腹地发展的区域发展路径。南美洲(以巴西为典型)经历了沿海地带首先发展、然后到内陆腹地发展的路径。中国经济发展事实上也正在经历这样的区域发展路径。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和历史传统,在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中将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特点。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中国西部地区已经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口稀少地区,大片西部地区已不再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已出现一些严重问题。
针对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和人口资源现状,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提上了议事日程。它们包括:
“国土整治”思路,旨在解决西部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环境退化问题。中央政府决定在包括西部在内的全国范围实施退耕还林(草)计划,并实施生态建设和种苗工程。涉及西部地区的大型南水北调工程也在研究和考虑之中。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思路。2000年初以来,涉及西部地区的若干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获中国政府计划部门批准和安排,包括新机场、新铁路线路、水利枢纽工程等。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将支持这些项目的建设。
“经济特区”思路。为促进中国内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利用国际资金,中国政府部门制定并颁布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惠产业目录》,255项优势产业可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此外,中西部地区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比例可由以前的60%提高到70%。随着若干区域性政策措施的实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
“城市化”思路。按照这种思路,西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也应当通过逐步的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可以聚集和培养人才,为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企业提供市场空间,向农村输送技术,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发展并增强流动性。
“制度创新”思路。这种思路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固然有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但也有传统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尤其是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遗留下来的一些观念和政策行为,市场活力在西部一些地区较多地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压抑。不改变传统的半封闭、相对狭隘、偏好行政手段和习惯依赖外部资金馈赠的思路,西部地区便难以走上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道路。制度创新的思路也要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地从实际出发,更多地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区域经济自治出发,更加充分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地区经济资源。
总之,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就其规模和艰巨性将是一场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进程,其发展路径将是渐进性的、综合性的、基于区域经济相对优势并符合可持续增长原则。
(中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