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东北振兴须突破“三重锈带”
作者:宋晓梧    发布:2021-11-18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阅读:2469次   

东北全面转型存在“三重锈带”思维之说。

   一是关于“体制锈带”。东北的“体制病”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命题,其中关键是在资源配置方式还没有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年东北地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GDP,都在搞公司化竞争。一次调研得知,辽宁沿海地区五个市都表示要建造30万吨造船厂,都在规划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这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为此,我找到某市的主要领导,希望由他带头整合其他四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但他表示现在每个城市都要考核本地的GDP政绩,没有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大项目压下去。这类以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地方政府竞争,严重扭曲了资源配置方式,虽然不能说是东北独特的现象,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东北显然更胜一筹。

二是关于“结构锈带”。应当说,中央、国务院自提出东北振兴战略之初,就明确要调整东北重化工业、资源产业过重的产业结构。这一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东北振兴的前十年曾取得过GDP增长领先全国的好成绩。但应当看到,东北振兴前十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国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这正好契合并发挥了东北产业结构的优势。不幸的是,东北GDP的高速增长“一俊遮百丑”,这掩盖了许多问题。比如东北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扭曲,创新发展相对滞后,对外开放度不够,社会、民生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欠账,国有企业相关改革滞后等等。经济一旦下滑,许多地方不仅产业结构单一、偏重的问题暴露出来,多年积累的内在体制、机制问题也都突显出来。

  东北是全国资源开采最早,资源枯竭问题暴露最突出的地区。阜新、抚顺煤矿枯竭,盘锦石油几近枯竭,大庆油田虽未枯竭也处于减产期,大兴安岭和伊春地区林业资源枯竭。因此中央国务院在东北地区率先探索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能源资源枯竭是各工业化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但这方面也有我国的体制特点。十多年前我在瑞典访问时,一位瑞典专家说,森林是可再生的,他很难理解为什么伊春的红松林会枯竭?我当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话,我认为,这是我们曾经为短期利益甚至短期政绩对资源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所致。中央国务院总结林业枯竭的教训在上个世纪末就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十三五”规划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但由于东北林木成长期长,至今伊春也没有完全恢复生态。

   三是关于“文明方式锈带”。契约精神淡薄,是东北“文明方式锈带”的表现,我深以为然。从指令性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必然由完成上级计划转变为遵守社会契约。 “契约守信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作为公民信奉的基本原则之一。”我曾参与过“诚信东北”建设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听到不少投资东北的民营企业对当地诚信度深表不满意。

   新一轮振兴东北,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中央关于东北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国家对东北的新定位是五大战略安全,即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看,东北在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和产业安全等五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而这五大安全中,前三项不仅不能单纯以GDP增速衡量,可能还需要国家投入资金来支持。从保障安全的角度出发,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也不是单纯以GDP增速来衡量的。如果还是以GDP增速作为评价东北的指标,短期内东北的发展似乎仍不乐观。但如果从五大安全角度评价东北,东北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减弱。从东北定位的这一变化,也可以看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中央不再强调各地区的GDP增长排名,而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确定不同区域的定位,强调各地发挥自己优势,强调区域间互助共济,让优势地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则提供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

(本文原载于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