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李扬说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0.09.26)
作者:李扬    发布:2004-04-17    阅读:6027次   

李扬说加快发展货币市场
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专家访谈·北京)今年6月,朱镕基总理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把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推进宏观经济回升的最重要原因。如何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就这些问题《中国新闻60分》“中经点评”栏目组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扬博士。

  中央台《中国新闻60分》栏目 记者(郭民):李老师,您好。能否请您谈谈在中国已走向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目前实施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李扬博士:货币政策是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影响面是非常广泛的,因此,货币政策制定得合适不合适,目标选择得对不对,它会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国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下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随着中国开始市场经济,在管理层和理论界认为建立一个合理的货币政策目标势在必行,这两个目标就是: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看出,一个政策两个目标在执行时就会有些矛盾了,矛盾的结果总体来看通货膨胀的因素强一些。1994年通过了《中央银行法》,这对中国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在通过的《中央银行法》中是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货币政策目标,目的就是稳定币值,包括内外的币值。因为对内币值不能太通货膨胀,不能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一天天少下去;但也不能通货紧缩,否则会对其它部门有不利影响;对外币值就是要求汇率的稳定。

  对于稳定币值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个表述实际上是非常讲究的,它有一个主和从的关系,这里的主是指稳定币值,就是指在这个基础上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个表述是吸收了国内外的经验和实践,有充分的理论论证的。但是95、96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货膨胀,而且比较严重,那时,政府把反通货膨胀作为一个头号任务。当时状况及政府的决心反映在“九五”规划2010年纲要政府的文件中,就是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统一的都确定为适度从紧的政策,也就是说,整个政策的倾向及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整个物价走低,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在这种情况出现后,宏观政策必然要进行调整,率先调整的是财政政策,将以前采取的适度从紧的政策调整为现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表明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态度是要刺激经济增长。为了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在收入方面采取减税、退税、发行国债安排各项投资,用政府投资增长同时带动民间投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同样也面临着调整。

  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整,我们标准的提法叫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说它是概括了一般原则的一个政策目标,换句话说,货币政策作为一个宏观政策,它应当是逆风向而动的,它实际上要早一点预测到风向,然后逆风向而改变政策。也可以这样去理解,经济膨胀的时候,货币政策紧缩;经济如果陷入衰退或者是经济增长率下降,货币政策应当提前给以一定的刺激。我觉得这个提法表明了中央银行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走向成熟,它能够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应该说这个提法更符合我们的《中央银行法》,更符合理论和中国的实际。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含义是刺激性的。

  所谓刺激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增加货币供应。现在,我们的M0,也就是口袋里面的现金增长的速度在逐渐加快;M1,就是现金加上用于支付企业所签支票的活期存款增长也比较快;M2相对来讲增长有一些下降。我们可以看出,增加货币供应的方式使得社会上有更多的钱来带动更多的消费、投资,使经济从原来增长率逐渐下滑的状态回头走向健康持续增长的路径。另外一方面,就是调整利率,把利率下降。因为对投资者来说利息会构成投资的成本,他借钱来进行投资,投资有了回报首先就要还利息,所以这是他的成本,如果成本降低了,在同等条件下人们就愿意投资。对个人其实也是这样,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消费信贷,如购房、旅游、出国、助学、汽车等等都可以贷款,贷款利率的高低显然就会影响大家的投资意愿,如果贷款利率很低,愿意贷的就很多;高的话,贷的就少了。贷款后就可以消费,消费又刺激生产,这样就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说,当前的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行上因该是扩张性的政策,但是,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在同样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它可能会紧缩,以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眼下,就有这样的苗头,但还没有成为一个趋势,当局也在关注这样的一种动态。

  记:您觉得从实施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情况来看,是否已经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一个辅助性的推动作用呢?

  李:应当说,这个货币政策在帮助中国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从全球通货紧缩的状况中摆脱出来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大家经常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者的作用并提,有时候也争论到底以哪个为主,其实这两个政策的作用方式是不一样的。首先,财政政策的作用非常直接,而且立刻就有显现,多少钱拿出去,多少个项目就投下去了;货币政策比它间接,而且发挥作用时间要长一些,金融资金象水、象血液一样到处流淌,无所不在。人们比较容易看到的是财政政策见效,事实上客观地说两个政策要相互配合,才使得中国经济比较快地摆脱了逐渐下滑的局面。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迷茫,开始恢复增长的势头,应当说两项政策都有作用,而且货币政策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应该是很强的。

  记:您刚才提到,目前的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它的实质实际上是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其中一点您谈到增加货币量的供应,那么能否说一下今年上半年或者说从今年年初到现在货币量到底增加了多少?有没有一个百分比?再有,您认为扩张性的政策还会实施多久,这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李:讲货币的时候可以讲三个口径,因为现在在信用制度下,已不是只有一种东西可以当货币了,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可能有很多的金融资产可以充当货币。在谈到中国口径的时候有三个观察货币的指标:一个指标就是常说的M0,也就是现金,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今年以来增长得是比较快的;第二是M1,就是老百姓口袋里面的现金加上企事业单位可以用支票方式支付产品和劳务费用的活期存款,也就是说马上就能用于支付的这部分增长得是最快的,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几;第三个口径就是M2,M2是M1中的金融资产再加上定期存款,它反映的是全社会流动性的状况。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为止的情况看,这三个口径的货币供应都是比较健康的。一般我们观察货币政策、货币环境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三个口径是不是在增长;第二个要观察的就是增长的高低,这个应该是很有讲究的。前面说过,M0、M1是大家拿来立刻可以买东西的,无论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是要买的,消费需求是拿钱去买消费品,投资需求是拿钱去买设备、搞基建,所以,如果说M0、M1增长较快,那就表明大家可以比较多的把钱拿到手里随时准备去消费、去投资,这正是货币政策最近两年调整的目标之一。目标的实现就是希望在这三个口径中M0、M1增长得快一点,M2相对增长得慢一些,使得整个流动性能增强。今年上半年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应当说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在这种局面下,消费市场启动了,投资也要加强,增长在加快,生产活跃,所以,现在就业机会就会增多,赚钱的机会也就增多了,应该说货币政策实际上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记:能否透露M0、M1、M2今年增长了多少?

  李:M0增长了17%,M1是百分之二十几,M2增长了14%,这都是在计划的目标之内。

  记:那么您预测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概还要持续多长时间?

  李:目前这个问题正在研究,我们的物价水平已经连续几十个月在下降。应该说物价上升也不好,上升对百姓不好,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一天天变毛了,我今天有一百块钱,明天变成90几块钱了;但是物价持续下跌也不好,持续下跌对生产不利。社会是由消费和生产两方面构成的,对一方面有利肯定就对另一方面不利,特别是当一种现象成为趋势,持续发展下去,这样对生产是不利的,如果生产不好就不能开工,不开工大家就没收入,没有收入就不可能去消费,这样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对于这种局面必须扭转。我们可以分析,现在这一局面已基本扭转了,物价已开始回头,这时候作为政府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部门必须非常关注或者说应该及早关注这个动态,观察这个回头是不是能稳定,它是不是在加速地沿着这个方向走,我们现在还需要判断。如果它是稳定的,比如说,物价增长为3%左右是比较好的比例范围,生产能得到刺激,消费也能得到刺激,这样可使经济增长保持在8%左右,就能得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但如果这个比例先从5%到8%,再到百分之十几就不好了,这就意味着国家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都需要向另外一个方向调整了。

  从观察分析上看,目前,物价从负到正这个趋势是出现了,但它会怎么样?今后的趋势是向我刚才所说的两种情况的哪个方向发展并不特别明确。现在,我们国家的财政当局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在非常密切的关注这个发展,如果有不好的情况出现,便会马上采取结束这种膨胀的措施。

  记:象刚才您说的,我们在《中央银行法》中已经确定了这个目标就是稳定币值,那么从去年以来大家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就是人民币会不会贬值,您觉得,在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下,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呢?

  李:应当说做到了,对外做到了,对内也应该说是做到了。这个稳定应该说它不是一个绝对数,不是没有任何的偏差,偏差总会有,但只要是在一个可容忍的程度上,没有产生重大的倾向性的实质,都可以认为这个目标是实现了。从过去两三年的情况看,应当说这个基本目标是实现了,今后,随着我们管理宏观经济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我相信是能够向着货币币值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的。

  记:那么谈到货币市场运行情况这个问题上,今年上半年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和状况呢?

  李:货币市场的问题对于普通百姓就比较远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就是它极为重要,对于我们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我们货币政策的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货币市场的发展会使得我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能够放在一个更为市场化、更为贴近经济运行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过去在货币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有些政策只有靠猜测,如果货币市场发达,货币市场就可以通过资金供求关系及时反映出供求的变化,利率、短期债券价格的波动,都能反映出资金供求的状况,它的流向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让中央银行做出判断,同时,中央银行在对货币政策的操作中有很多环节,理论上叫传导问题,有了非常发达的货币市场的话,中央银行的一个想法、一个政策就能较快地传导到经济的每个部分,到企业,甚至到个人,这样就可以比较快地见到效果,这个市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市场在去年开始就有了发展,今年这个市场会比去年有更大的发展。

  去年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融出的资金,也就是从中央银行拿出的资金有6千多亿,规模很大,是基础货币的一半,也就是说52%是通过货币市场投放出去的,这已经成为我们执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渠道。今年会有比较大的发展,一般是这样,如果宏观政策没有出现逆向性的意外变化,通常都会保持原来的格局,除非出现大的变化需要调整,这需要走一步看两步才能做到比较稳健,因为这个政策的影响面太广了。

  记:您刚才说到现在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主要通过交易程序投放到货币市场上,那这个交易目前包括哪些方面呢?

  李:第一个方面,从交易的品种来说,主要是短期国债,现在还是机构持有而且也是面向机构发行的,今年会逐渐扩展,最迟明年就能实现我们每个百姓手中持有的国债也可以进入中央银行货币市场进行操作,这是最主要的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就是政策性金融债券,比如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这种债券,这种债券也可以成为货币市场操作的一个标的。第三个,就是中央银行自身发放的一些金融债券,它自己可以买卖,当然要注意,中央银行是一个很特殊的银行,它买进来,放出的是货币;它卖出去,收回的是货币。买进来就是放松银根,卖出去就意味着收缩银根,这几年主要是在市场上去买,交易的方式也可能就是买断式的,买完了,钱就一次性的放出去了;但也可能有一个协议,在多长时间内买进,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再买回,这属于回购或者反售,中央银行通过对自己头寸的判断它可以有一定自主权。

  记: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9月21日起放开外币贷款利率,这是否标志着我国银行对外开放、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开始呢?是否也是配合加入WTO做一种准备呢?

  李:中国开始放开外币的贷款和银行存款利率这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觉得不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我刚刚说了,中央银行无非就是控制两个方面,一个是货币和信贷供应,一个就是利率。货币和信贷的供应,98年就放松,已经取消了,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已经不控制了,今年又开始了利率市场化原则,如果改革顺利地推行,可以说在制度上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市场化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是市场化的,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都在谈中国加入WTO的问题。WTO是一套制度框架,是一套市场体系,中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象我刚才说的,货币政策有一半不是市场化的,这样就不能适合市场需要了。加入WTO后我们将面对的是一个市场化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它要求你必须加快市场化的步伐。所以,从各方面的意义上来说,放开利率、实行利率改革是刻不容缓的,调整外汇贷款利率的决定机制就是整个改革的第一步。

  在这里要指出的就是,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都在想利率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利率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而且它作为成本也影响千家万户,影响生产、消费以及资金在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内流和外流,影响到很多经济因素的变化,所以,这个改革必须稳健。我们反复谈稳健问题,货币政策就是要稳健,稳健是第一位的,因为金融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活动。

  有几点值得大家注意:第一个,我们有一个一揽子的利率改革的时间表,大致概括起来就是所谓“五先五后”。第一个是外先内后,外币先,人民币后。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面对的外币,比如说是美元,它是国际货币,是市场化的,如果我们自己相应的再定一个利率,那么同一个美元有两个利率,其中一个是市场化的利率,这种情况产生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放开是必须的,对于开放外币相对的也比较容易,因为它在国际上有一个参照,所以要先外后内。第二个是先贷后存,就是先放贷款,然后再放存款。因为原先贷款利率就比较复杂,对不同客户的贷款有不同的利率,对不同期限的贷款也有不同的利率;存款则涉及到支付体系和货币供应稳定的问题,所以,存款要比贷款晚一些来考虑。第三个,根据中国的情况设计的有先公后私。中国有很多国有企业,也就是先放开对公家的贷款,然后才是涉及到老百姓的私人贷款。第四个,是先城后乡,就是先城市,后乡村。第五个,是先大后小,因为大的比较容易控制也比较好认定,涉及到广大的散户就向后放一点。现在,我们看到序幕已经拉开,接着就会一步步走下去。

  再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利率到底由谁来决定。大家看到有两个点:第一个是协商,另一个是由银行同业公会来办。协商就是对个别贷款,比如说对大户的贷款,通过协商这是国际惯例,这种情况涉及的面不广。第二个是由同业公会决定,它可以这样去理解,比如象由中国50家银行他们的代表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金融专家、经济专家在一起,他们定期开会根据市场情况研究利率定为多少合适,就是说影响广的一些利率需要由同业公会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

  我想指出的第三点,就是现在基本上讲的还是限于银行体系的存款贷款利率,中国还有一个金融市场的利率,比如债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相关的还有股票收益率等,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只有这样,象债券利率,让它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供应者、需求者不断地叫价,使双方竞争,而且是反复地竞争、连续地竞争,所形成的利率才是比较市场化的。通常,银行的利率比起这种市场还是要差一点,但是它要依据市场来定,这是一个一揽子的事情,涉及很多内容,现在我们已经迈开了具体的第一步,每个老百姓都必须密切关注它,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记:就您刚才谈到的“五先五后”一系列的工作,在中国要完成大概要一个多长的时间呢?

  李:这个时间表当然是控制在货币当局手里了,我估计大概在三年左右的时间。

  记: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李:谢谢

(中经网·电视媒体部徐剑、雷蕾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