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罗斯托编《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中文重印版译者序 (2000.09.14)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04-04-17    阅读:5475次   

罗斯托编《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
中文重印版译者序 


  (50人论坛.北京)欣闻四川人民出版社决定重印美国经济史学家华尔特·罗斯托编《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这对十多年前积极参加翻译工作的译者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奖赏。译者们原来就十分赞赏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 - 他(她)们十多年前就欣然支持《起飞》一书中译本的出版,现在更加为他(她)们持续支持经济研究在中国的起飞和发展的精神所感动。
  罗斯托是一位拥有多兴趣的学者和活动家。他在大学时选读了经济学和历史,毕业后长时间从事经济史这个交叉领域中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但也曾一度中断学术生涯,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出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国际事务顾问,与美国干涉越南战争期间任美国国防部长、后出任世界银行行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过往甚密。也许正因为罗斯托具有敏锐的国际事务眼光,他在1959年写成并发表了"经济增长阶段"的论文 - 那一年刚好是中国出现"大跃进"运动的第二年。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一问世,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国际经济协会(IEA)在1960年专门为此举办了大型国际研讨会。《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正是这场国际研讨会的一个产物(后面的几篇序言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的背景情况)。从60年代从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一直在热烈讨论围绕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的各种问题,"起飞"一词深入人心,"持续增长"的概念更是得到了五湖四海的认同和日益完善的升华。赞成和反对罗斯托假说的学者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受到了"起飞"理论的启发和激励,并以各自的风格推进了对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在中国,早在1962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罗斯托在1959年论文基础上扩充而成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的中译本(当然,当时是作为"内部读物"出版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知名学者,特别是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陈振汉教授和罗荣渠教授等,开始向国内读者和学生介绍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并进行批判地借鉴。80年代中期,不少国内学者参照阶段论的思路,独立地尝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和演进的阶段性或质变量变特征。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均有大量文献出现,许多经济学家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为代表的学者沿着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道路提出了论理上严谨、经验上可检验的模型,占取了经济增长理论舞台上的主角地位。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具有"新古典主义"特色的增长理论,例如: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提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假说,罗切斯特大学的保罗·罗默提出了"内生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假说,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提出了"经济增长趋势趋同"的假说及其检验方法,等等。除了研读发展经济学课程,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很少再有机会接触到有关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论的介绍了。
  在这样一个学术背景下,罗斯托的起飞经济学是否显得过时了或不再重要了?在国外肯定有不少的经济学者会这样认为。的确,对那些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将目光转向了工业化国家后续发展问题的学者来说,有关"起飞"的故事现在象是在讲述遥远的历史,"持续增长"也更多地变成了有关环境和资源与人类的一般关系,而不再主要指社会文化制度对创新活力的束缚问题。
  但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分析依然是一个具有十分相关意义的话题。首先,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尚不能说已经走过了"起飞"或"起飞发动"的阶段,即使在一些已经经历多年"起飞"的国家,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其国内的一些地区可能仍然面临"起飞"的任务。就这些国家或地区而言,如何为"起飞"创造条件,让"起飞"进程更加均匀地扩散到各个地区和部门,如何协调"起飞"的推动因素和阻力因素,都是重要的课题。
  其次,对那些已经取得了长达20年高速经济增长成就、从各方面指标来看快要进入"持续增长"阶段的国家来说,进一步明确认识"持续增长"的条件和挑战是十分重要的。按照罗斯托的理解,一国经济起飞通常伴随着投资率的显著上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各国可以不同方式在相对短的时间中提高其投资率和人均国民收入,而这些方式的"可持续性"效应是互有区别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后,社会成员的愿望和预期可能随之而出现显著变化,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可能出现变化和调整,一些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也可能涌现出来。在这些背景下,经济增长可能需要新的动力,利益关系可能需要新的协调方式,社会需要寻求治理摩擦和冲突的新机制。
  第三,由罗斯托所倡导的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分析一如既往地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意义。正如罗斯托在他为本书所写的"中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经济增长分析中一直存在两种方法的运用,一种是"新牛顿主义的经济学",一种是"生物学的经济学",前者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者的论著为代表,罗斯托的著作则属于后者。
  简单地说,"新牛顿主义的经济学"分析倾向于用物理学的方式来看待经济社会或一个经济体系,把这个体系看做是由各个可拆分的零部件所构成,从"元素"出发一步一步地形成对经济社会的理解。"生物学的经济学"分析则从一开始就认为一个经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社会成员处于相互影响的过程之中,他们是历史到未来演变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分析工作需要从历史出发,从抓住社会演变的"断裂层"和连续性入手。
  不可否认,"新牛顿主义的经济学"分析往往更符合人们对逻辑性的理解和要求,因而特别适用于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但是,就指导社会政策的实践意义而言,很难说"新牛顿主义的经济学"优于"生物学的经济学",两者在这方面应当有互不相同但相互补充的关系。"生物学的经济学"方法没有过时的时候,它将继续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政策形成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一书的译者还想特别地指出,作为原书编者和主要作者的罗斯托在探讨经济增长的漫长生涯中表现出了一个严肃学者和具有历史感的现实主义者的风范。读者们从本书中可以看到,罗斯托提出起飞和持续增长假说后,以心平气和的心境接受了其他不少知名学者的严厉批评,而且他还从来没有中断过这种交流,也一直没有停止自己对经济增长问题的持续深入研究。他不仅对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有浓厚兴趣 - 在1978年他出版了超过60万字的巨著《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也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概念有着强烈关注 - 不用说他提出了属于自己独创的增长理论主张,而且也在他74岁高龄的时候(1990年),写出了一部总结性的理论回顾史著作《从大卫·休莫到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家们》。现在,罗斯托已经84岁,他的同事们说他仍然活跃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经济系和历史系,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请求和挑战作出回应。他刚写成一篇长篇论文:"现代日本的第四次挑战:人口停滞增长的政治含义",将发表在《日本经济评论》2000年9月号上。罗斯托认为,日本面临的这场挑战对亚洲其他国家也有一定意义。在美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组办的"应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自由推荐名单"中,人们继续看到华尔特·罗斯托的名字。
  贺力平
  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