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中美贸易谈判前的头脑风暴-- 精准定义“中国制造”(一)
作者:黄诚羽    发布:2019-09-19    来源:自由撰稿人    阅读:4430次   

       “贸易顺逆差是由进出口值相减得出的。 那么, 进出口额的统计方法是不是应该被重新仔细地检讨下呢? 就是说, 21世纪全球分工协作的今天, 依旧沿用几百年前就使用的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还准确吗?合时宜吗? 采用了更合理的统计方法后, 中国对美顺差还有那么大吗? 甚至, 还是顺差吗?

 

 

 

     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导火索 

       中美将在下个月在华盛顿特区进行双方的第13轮贸易谈判。 尽管一直以来谈判都涉及了多个领域,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对美货贸顺差是特朗普政府开启对华贸易战的导火索, 而缩减该顺差一直是美方在谈判中的的主要诉求之一并以此要求中国大幅增加购买美国商品。 其实,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也不是新话题了, 以往各届美国政府也都常常拿它来说事。 而且, 即使某一天中美签署了贸易协议并让贸易战告一段落, 两国间的顺逆差想来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被用来衡量两国间贸易关系。

       各方的表态显示, 尽管对该顺差的处理未必是达成协议的最大拦路石, 可贸易顺逆差是个极其量化的指标而且会得到双方海关的技术性背书。 比较容易吸引民众, 尤其是美国所谓民粹的眼球。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咱们先来审视一下被不断渲染的中国对美顺差, 看看现在它的计算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

       贸易顺逆差是由进出口值相减得出的。 那么, 进出口额的统计方法是不是应该被重新仔细地检讨下呢? 就是说, 21世纪全球分工协作的今天, 依旧沿用几百年前就使用的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还准确吗?合时宜吗? 采用了更合理的统计方法后, 中国对美顺差还有那么大吗? 甚至, 还是顺差吗?

       那么, 有没有一些能帮助提升中国在谈判中的地位和主动权的有建设性的提议和思路呢? 既然对美贸易顺差如此敏感, 也许是时候仔细审视下所有被打上“中国制造”的商品真的从内到外100%都是中国生产的吗? 又或者, 这些产品的总价值到底有多少真的是在中国制造的呢? 

     到底什么是“中国制造”? 

      现在的定义似乎是, 如果最终产品在中国组装完成, 从中国运往目的国, 就会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记,称为“中国制造”。 即便我们非常希望中国制造就意味着100%由中国生产, 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制造”感觉更像是指的“中国组装”, 而两者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大概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发挥自身所长分工协作的场景。 大概的场景是澳大利亚, 巴西的铁矿石, 秘鲁智利的铜矿, 俄国沙特的石油, 美国日本的芯片, 韩国的显示屏, 中国台湾的元器件等等都先运来中国进行处理, 装配, 到最终商品生产组装好后再发往全球。 这也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十大港口有7个在中国。

      除了生产一部分中间零组件, 很多的最终组装是由中国完成的。 这些在中国组装的商品均被打上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本来, 在贸易和平的年代里, 谁输出了原材料, 谁生产的中间件, 谁做最终组装更多体现了分工协作, 不值得投入太多关注。

      可在美国发动了对华贸易战的今天, 情况大不相同。 由于中国主要负责最终组装,中国组装的产品不论中间用了多少非中国生产的原件均被称作中国制造并将整个产品价值计入中国出口的统计中。 所以, 作为制造大国, 尤其是组装大国的中国其实是在为全世界的生产和出口背锅, 在贸易统计中处在极不利的地位。

      这里用最有名之一的中国制造/组装的产品, iPhone作例子。 国人当然希望有朝一日, iPhone中所有的零件和软件都是中国制造, 可遗憾的是, 目前占绝大多数成本的零件,是其他经济体比如美国,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等制造的。

       

       所以, 与其笼统地说整个iPhone是“中国制造”, 我们应该要求产品标出更细化的产品价值来源地拆解(breakdown)表。 比如, 服装上都贴有材质的成份标签,百分之几十的棉, 百分之多少的各种化纤原料等。 大部分食品也会标注营养成份表, 告诉大家糖, 蛋白质, 盐, 脂肪等都各占多少。 同理, 所有最终在中国组装的产品, 不管是iPhone还是其他的产品, 也应该各将经济体为之提供的所有零件的总价值标识清楚。 

  

      那样, 在中国出口iPhone 耐克, 阿迪达斯球鞋时,同一经济体贡献的软硬件的价值加在一起, 即可形成产品价值按来源地的拆解表。 表里应注明该产品中美国贡献总共多少美元价值 韩国 日本,欧盟, 中国各多少等等。 最后 商品的出口额该算在谁头上一目了然 不要让中国替别人背锅。

 

      例证分析

       

      依旧以苹果的iPhone为例, 该产品几乎全部的软硬件定义, 设计和软件开发,测试都是在美国做的。 硬件零件主要购自美国, 日本, 韩国和中国台湾。 只有少量零件由中国生产, 最终拿来中国组装。 例如, 一部价值800 美元的iPhone如果即使只有区区的20美元左右由中国大陆赚到, 最后产品包装上依旧打的是 “made in China” 所以, 如果iPhone销往美国,本来随着一台iPhone中国只出口了20美元的零件和劳动, 可现在却把整个800美元都记在中国出口额名下。

      还是那句话, 贸易和平时期苹果公司要怎么标注都无所谓, 可贸易战期间为这事就得细细推敲下。  

      用个形象的比喻, 一台苹果手机就像是在美国孕育, 父母来自多个经济体的小BABY, 真到要生时才由中国工厂接生。 毫无疑问, 接生的助产士在小孩出生的过程中作用很大, 最后小孩也是经过他们的双手带到世界上来并递给小孩的亲生父母, 可没人把孩子算作助产士们的孩子。

      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的产品, 哪怕就是中国的品牌, 象华为, 小米, 都应该将其中用到的软硬零组件的价值如上表按来源地分类。 这样, 最终计算出口额时, 该是哪个经济体的就算是哪个经济体。 征收关税时理论上也应该由该经济体的公司缴纳。

 

      亲兄弟,明算帐

      由此可见, 现在不仅垃圾要分类, 出口商品也需按零组件的原产地分别计算价值。 亲兄弟, 明算帐”, 还不要说经济体之间只有利益, 没有兄弟。 新的商品分类法会带来下列变化:

  1. 各国出口额和进口额大幅重新洗牌

    还用上面的苹果iPhone为例。 以前中国向美国, 或其他国家输出一部iPhone, 中国的出口额记上800美元。 现在将只有20美元记在中国出口, 另外600美元算在美国头上, 80美元是日本出口额, 60美元是韩国的而剩下40美元算是中国台湾关税区的出口。

    比如中国每生产100部iPhone, 30部销售回美国, 15部在中国国内销售。 不管用哪种算法,美国对中国有600美元 * 15部 = 9000美元出口额。 按当前的传统算法,中国对美国产生 800 * 30 = 24000美元出口额,所以由iPhone造成的中国对美国顺差是 24000  9000 = 15000美元。

    使用新的零组件进出口统计关税法后, 中国对美国只有20美元 * 30部 = 600美元的出口额。 最后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从15000美元逆差反而变成9000 – 600 = 8400 美元顺差!!! 顺便说一下, 之所以用iPhone为例, 是因为苹果的利润率超过20%。 就是800美元的手机苹果赚至少160美元。 如果美国政府针对iPhone计划中的15%关税只针对中国增值的20美元加征, 就是只有3美元。 那苹果CEO库克就不会火急火燎的找特朗普总统说情了。 可见美国是针对大部分价值在美国创造的手机整机加税。

    这样一来 WTO中几乎所有国家的进出口额将彻底洗牌更新。 不属于中国的出口咱们不需再背锅。这么算下来, 中国的出口额, 尤其是对美出口将回归真实而大幅减少。 被减少的部分将被日, 韩, 中国台湾甚至美国自己等其他软硬件提供经济体所承担。 最后算下来, 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将大大降低, 不给美国政府以煽动舆论的借口。

     

  2. 关税应该各付各的

    不管有没有贸易战, 当任何一国要对从中国进口的iPhone征收关税时, 中国只需支付其负责的那20美元的产品增加值的关税。 而其他的零件供应经济体/厂商应该各付各的。 这样一来, 关税的压力将被公平地由各个零件供应经济体所承担。

    在中美贸易战的场景下, 如果日, 韩的零件供应商为了规避美国政府的高关税而将生产移到美国也是他们的选择。 总之, 关税压力将多少转嫁给实在的零部件提供商而不是由最终组装国, 中国独自承担。

当然, 前面只举了美国品牌的例子。 其实, 不管是欧盟 日本, 抑或中国自己的公司在华生产的产品, 尤其是将出口美国的话都应该提供产品零件/成份价值来源地清单 只有中国贡献的增加值部分才算中国出口, 其他的该是哪个国家就该由该国支付关税。

现在中国是世界工厂,而前十大港口有7个在中国也证明由其他国家提供原材料, 零组件在中国做最后组装的商品总量远大于中国提供零件去其他国家组装的总量。 因此,如果中国只贡献了很多商品价值其中一部分 贸易统计却把全部价值算成中国出口 这很不公平 而且极易误导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并触发贸易争端。 

      要做哪些工作?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要精准定义“中国制造”, 把基于产品的关税改成基于零组件的关税,必然有一些工作要做。

  1. 生产企业

国家当然需要明确指导生产企业提供以来源国分类的零组件价值清单。 生产企业对这些数据当然最清楚不过。 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应该不愿提供出来。 但是如果这么做有希望让它们节省关税, 又是政府的要求, 应该是有动力的。

  1. 中国的海关和商务部会按新的“中国制造”的定义统计出口额。

    做到这一步, 中国的出口额就能根据中国实际出口的增加值, 而不是商品总价格来计算,还中国以公平。 再次强调的是, 也许缩减对华逆差不是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唯一目的,但如果采用新的以增加值为基础的算法得到的中国对美顺差大大降低,在人民币仍有巨大贬值压力的今天, 中国最起码不必为了减少顺差而进行巨额采购, 至少可以让采购按中国自己的节奏进行, 从而减少消耗宝贵的外汇储备。

  2. 逐步推动WTO及其成员国按细分的零组件原产地征税, 代替按整件商品征税。

当然, 即使大部分国家同意这种新的征税方法, 美国依旧坚持只要是中国组装的商品他们就要按总价征税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但不可否认, 如果全球大部分国家就新方法达成共识, 那样的话他们征税的合理性就比现在大大降低。 尤其是当象iPhone这样的产品中绝大部分价值在美国创造后只是送去中国组装, 再运回美国就要连美国本身制造的软硬件也要被其自己的政府课征高额关税的时候, 必定引起相关公司, 员工和消费者的强烈反弹!

要完全实现这些步骤必然不是容易的事, 但却是正确的事, 也应该有值得的回报。 

     结论 

       迄今为止, 之所以美国总用传统的进出口统计方法, 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逐渐不再做那么多的最后总装而更多的是提供中间原件,技术。 传统方法会让他们的贸易显示更多的逆差从而能让他们把自己装扮成受害人, 不仅没少赚钱还占据舆论制高点并可在贸易谈判中取得主动 基本上属于赚了钱还卖乖。

       相反, 传统的统计方法, 对咱们中国则非常不利, 始终不易大幅降低对美顺差。 而一旦更准确地定义“中国制造”并按零组件计算出口额, 将大大颠覆人们头脑里中国对美顺差过大的印象, 甚至计算出中国是逆差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诚然, 这不能解决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全部分歧, 但是至少能让中国在即将开始的贸易谈判中得到她应有的更公平对待。 也希望这一新概念的引入能成为中方谈判团队的利器, 占据谈判更有利位置!

作者:       

行业:     自由撰稿人/手机通讯行业系统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