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2000年"中国经济50人论坛"第二次高级研讨会 (2000.04.26)
作者:无    发布:2004-04-17    阅读:5128次   

"十五"期间政府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第二次高级研讨会会议综述

  "十五"规划是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经济面对产业结构升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西部大开发、世界经济一体化等诸多方面挑战的关键时期,如何为"十五"规划确定基调,将关系到未来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中国能否在本世纪初实现良好开端的重要保证。为此,最近"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十五"规划高级研讨会,会议就如何迎接新经济的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及其突破口以及开发西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中国未来发展与新经济的结合
  1、未来五年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刘鹤:未来五年中国经济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首先,中国将加入WTO,全面引进国际惯例,大大加快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现在国内改革最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引进新的动力,加入WTO可能是一个新的动源,随之发生的可能是政府职能要相应地转变;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将较快地上升;国有经济的治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核心的问题是围绕产权、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引进独立董事等改造国有经济;国内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部分,中国会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的裁判员。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农业、制造业的份额将进一步下降,服务业比重,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比重会有所上升。另外,通过制造业的全面改造,中国有可能成为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中低端制造业基地。组织结构的调整也会发生,主要是中小企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第三,地区和都市经济的变化。沿海经济进一步纳入国际分工的体系。西部开发和城市化将在"十五"期间成为主线,成为拉动经济成长的新动源。最后,消费趋向也会发生变化。随着中产阶级的逐步形成,对住房、汽车、后PC产品、精神文化产品、环境和健康等等的需求都会发生变化。
  2、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刘鹤:与以往制定发展战略不同,"十五"规划不仅要关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变化,而且要重视整个国际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网络的变化。预计到2005年有1/5的世界人口将成为网民,而这1/5恰恰集中在最活跃的国家、地区,届时,发达国家98%的经济活动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现在是31%。据美国人测算31%的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劳动生产力提高了9%,在某些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0%。
  网络经济已经和可能出现的效应:(1)首先,它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网络会象水、空气、高速公路一样与大家共存,在未来的外部环境中网络会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其次,网络已经跨越国界,快速渗透,为资本、商品、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创造了新的物理和虚拟环境。网络和国际化、全球化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另外,金融将出现全面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这些衍生工具的特点是全面转移风险和寻求最高回报率。
  (2)对制造业的全面整合。整合分两个侧面,在供给体系的内部,跨国公司推动全球化的组织结构重构,领头的国际公司都开始逐步推进电子商务,兼并成为生存需要,每周都能看到一个新的"巨无霸"的产生。网络正在改变经济周期,总供求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由于摩尔定律每十八个月技术变一次,形成一种通货紧缩的趋势,股市繁荣又导致总需求的扩张,而且资本成本不断增加。一方面有通货紧缩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动力机制存在,两方面的结合存在种种不确定。
  (3)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重大影响,对知识和能力的追求转为对教育的重视,网络技术、教育成为最大产业。现在比较普遍的实践结果是新经济增加就业,在美国新经济发展最快,同时就业率也上升特别快。因为总需求扩张以后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另外新经济本身是一种知识劳动、智力和资本相结合的新的产业,所以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可能获得新生。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特别直接,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有知识能力的人越来越富,而没有知识文化的人相对贫困。国家之间差距也在扩大,出现了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的迹象。就个人的情况而言,对知识和能力的追求转为对教育的重视。所以今后教育将有更大的机会。
  对网络经济我们归纳四条:(一)整合,对整个经济进行全面的整合。(二)互动,沟通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三)渗透,渗透到各个层面。(四)全方位覆盖。网络对各国的发展战略、体制框架、公共政策、组织结构、商业模型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而这些影响已经跨越经济领域,有可能进入到政治领域。
  对我们国家来说,现在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相互分割的市场体系将受到重大冲击,当然现在各个领域感受不一样。另外,各个国家正在利用国际分工重新洗牌的机会重构各国的竞争力。最近比较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印度现象。印度人说,80年代是四小龙的世纪,90年代是中国的时代,21世纪是印度的时代,印度的软件业现在已经全面地扩张。印度现在已经出现了世界上第三大富翁,现在印度的软件业、网络、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地位相当高,跨国公司也开始偏向印度。
  三、长期和近期政策取向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刘鹤:首先我想强调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不是对立的,新经济应该作为改造和整合传统产业的动力。传统产业应该成为新经济的市场,那么人均收入800美元的中国经济有可能走出一条和美国经济不太一样的路径。所以应该抛弃一些线性的思维方式,不能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两者必须齐头并进,互为动力,互为市场,走一条新路。
  因此,我们制定长期战略的着眼点应该包括以下四各方面:第一,教育立国,更加重视教育。我们现在对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似乎认识不太清楚。我认为教育应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由于网络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今后守信用,尊重合同,尊重法律等意识和概念应该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有些课程应该大力精减。第二就是人力资本积累,网络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在于人,因此人力资本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标志。现在已经有许多海外留学生、华人,在跨国公司占据了关键的位置。所以应当更加重视国际化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能仅仅是国内的人才培养。 第三,加快市场体制建设,同时建设好的市场体制。第四,重视形成国家和企业两级创新能力。
  近期我们需要重视的有以下八个方面:(一)三网合一,鼓励竞争,使网络环境和国际标准接轨;(二)在法律等软环境上,使投资者和消费者有信心;(三)重视产权改革,建立比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聚合创新型的人才。(四)在制造业进行大力重组,有竞争力的要尽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用新技术改造。(五)在集成电路、显示器、应用软件、以中文为主的有特色的网站开发等几个领域找到国际分工的位置,形成国际竞争力。(六)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教育等领域加快步伐,以新思路推进西部开发和城市化。现在大家正在研究,开发西部有没有可能更多地发挥网络的作用,比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的资本洽谈。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能否建成若干智能型的新城市,比如大连、上海、北京、深圳。(七)利用WTO机会重视引进人才、促进国际合作。新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国际化,任何国家想单独搞自己的民族品牌是纯粹的幻想。(八)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强化政府制定战略的功能,弱化运动员的功能。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4、尽快建立起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宋国青):有人说网络经济是泡沫,泡沫应该有正有负,正泡沫是指高估它的价值,而负泡沫是指低估它的价值,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应该抓住新经济带给我们的机遇,但是,政府在发展科技风险投资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以及如何把握力度是目前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多为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及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起创立的,大多是国有非赢利性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这对于目前我国的国情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是,从中长期看,政府不宜过多地介入风险投资,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让真正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民间风险资本经营机构担当市场的主体。政府应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包括金融创新等,尽快建立起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 建):目前一个大的结构失衡问题是二元结构问题。二元结构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个庞大的第二产业的产出和一个庞大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共存。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抑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只要工业化没有城市化,导致大量低收入人口集中在农村。随着二次产业供给能力的提高,二元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尖锐,经济的总量循环受阻。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二元结构的矛盾是"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1、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业部农研中心研究员 温铁军):按照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属于自给自足型的生产和消费。除了现在600多个大中城市之外,全国2800个县、市大部分人口规模不足;还有19000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也不到1万人。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城市化水平滞后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农业人口比重高的直接后果是滞留在自给自足传统乡村的农民商品化消费水平低,造成"大中国,小市场"。5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和城市化停滞,我国农村市场的份额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60年代中期农村市场有所恢复,但仍然与城市市场有很大的差距,长期在40%左右徘徊。80年代农村改革推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市场份额开始大幅度的提高,并曾经一度超过城镇的份额。但80年代中期以后又开始下降。进入90年代下降趋势持续,接近60-70年代中期改革前的水平。这显然不可能"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化发展的滞后还造成人口结构、资源占用和收入分配结构上的不合理。到1999年中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0.1%和69.9%,而同期城乡居民的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却分别占总量的大约80%和20%,有关研究认为城乡收入差别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农村集体和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占有的比例也偏低。其次,中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8.7%,而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却仍然高达49.9%;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不对称。第三,加大了产业重组的难度,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在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前提下,第三产业不可能有正常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不发展,极大地削弱了中国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从而也使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这些问题都突出了中国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迫切性。
  2、国际环境尤其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是"十五"期间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 建:美国经济已连续九年增长,长时期的高速增长隐含通胀爆发和金融市场崩溃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承认市场经济周期不可避免,那么,美国的衰退对美国经济来说就是一个何时、以何种方式、多大剧烈程度来临的问题。而美国经济衰退对全球经济影响非常大。过去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化即农村人口向工业的转移(尽管没有转移到城市)过程主要是外向型的过程,也就是说劳动力的转移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前提的。过去二十年,乡镇企业平均增长速度是30%,而出口交货值的增长是60%,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在产值中的比重占47%,而全部工业只有20%左右。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增长是不可能的。但是1994年以后由于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饱和,这几年乡镇企业增长势头放慢,去年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企业仅增长6%。如果"十五"期间劳动力转移不可能依靠外向型发展,就必须开发城市化的增长空间,从城市化入手,解决中国二元结构的矛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是"十五"期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根本出路。
  3、政府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 建:城乡二元结构决定我国未来的工业化战略必须是二元工业化战略。即城市发展高科技,而农村要设计如何转移劳动力的城市化方案。在二元工业化战略中政府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具体说,就是城市经济向高科技的升级要更多地通过市场来实现,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更多地依靠政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严重短缺,而乡镇企业由于资信不足,不动产有限,难于提供足够的抵押品,因而从商业银行贷款很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参与,中央和地方财政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担保体系建设。总之,中等城市发展成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成中等城市,使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这个过程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力量去组织才可以实现。

  三、引进国际惯例,加快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1、"十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要增强紧迫性
  国家体改办综合司副司长 范恒山:"十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快慢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取决于环境。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就是中国将加入WTO。回顾前几个"十五"规划,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八五时期改革非常快,理论上和实践上高度统一,因此,在宏观和微观体制改革方面进展都很快。九五期间的问题就是理论上很彻底,但在执行过程有很多问题。比如抓大放小,直到今天"小"还是放不开。"十五"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中国将有可能加入WTO。中国加入WTO以后,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开放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融为一体。因此"十五"时期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如果在"十五"期间还不能初步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跟国际市场规则基本对接的话,那么中国无疑将在这场竞争中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局面。
  2、要把握改革的大方向
  国家体改办综合司副司长 范恒山:"十五"期间体制改革要在改革内容和操作方式两方面把握改革的大方向。过去中国的改革,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思想不解放。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本来在当初实施非常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导致好的政策观点,好的理论建议滞后,其结果不仅没有正效应,反而是负效应;第二个问题是改革措施很大程度上被异化了,异化成政策输血,通过输血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因此"十五"期间要特别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一提整顿就是取消。比如说整顿农村金融,整顿的目的是规范其发展,而不能一刀子切掉;二是把管理等同于审批。一说要加强管理,就层层审批。
  3、要把握改革的重点
  (1)政府改革是"十五"期间体制改革的重点
  北京国民经济所所长 樊纲:首先我们要明确,"十五"改革是在前二十年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有些进一步的改革实际上是已有改革的延续和完成的过程。比如国有企业改革,产权改革、抓大放小的问题,这些已是既定政策。对金融领域的改革,问题也已经提出来了,但是有些问题,特别是对以产权交易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比如如何发展民间金融和发展非国有金融,进入WTO以后如何开展金融界的竞争等问题),具体措施还不明确,这些问题将在今后五年乃至十五年逐步完成。但是"十五"规划应该提但还没有提出的是政府改革的问题。现在中国的许多问题都顶在政府这一环节,没有政府改革的配套,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十五"期间的改革是在企业改革,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开始政府改革的一个五年计划。
  政府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府管理市场的规则进一步明确,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少企业和民间市场的政府成本。政府要在精减人员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规范清理一切政府行为。政府要重新思考政府管理市场的行为,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不该管的地方要真正撤出去,在这个环节上降低政府成本,这是政府改革要作的第一件事;(2)进一步完善法制;(3)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包括决策机制,地方立法权、税收、财政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包括城市化过程中行政区划改革;(4)民主制进一步建设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也是上述所有问题的基础。我国现在有一万九千个乡镇,真正的政府的大问题都在基层上,人浮于事。"十五"规划能否把地方民主选举提升到乡镇一级,使地方税收该作的事情受到当地纳税人的监督,是很关键的事情。
  (2)财税体制改革应成为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
  中国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 贺力平: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在推行新税种、规范税制和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支职责等方面迈出了步伐,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近年来,财政税收体制的运行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同时,现行体制中一些固有的问题也有了新的暴露。最突出的问题是1994年以后省市级财政收支出现全面赤字局面。以1998年为例,1998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没有一个是财政收入超过财政支出(以预算收支为统计口径),各个省市都依赖中央财政"补贴"来弥补本地区财政收支缺口。这种情况并不是我们理想的目标。在世界各国也是没有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目前中央财政的资金大量增加,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也在增加,因此对政府体制改革尤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一个好的时机。
  "十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应侧重以下几方面:第一、继续推进和完善分级财税体制。这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考虑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通过规范化方式处理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第二、"低税率、宽税基"应是税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从长远看,"低税率、宽税基"的税制制,不仅可能有助于全国税收的稳步增长,而且可能有助于降低征税成本,减少他们的"税收待遇套利"行为;第三、逐步减轻对交易征税,即减轻对交易活动征税,将征税重心逐步由间接税转变为直接税;第四、重视征税成本和效率问题;第五、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约束机制。随着包括银行在内的国有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股票市场逐渐走上规范运行的道路,各级政府财政活动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升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软约束问题就有可能上升成为未来中国面临各种金融风险中的一个主要根源;第六、扩大财税信息披露。财税信息披露应力争做到定期化和格式化,并尽可能缩短时间间隔。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总经济师 梁优彩:我国储蓄率比较高,199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其中1994年高达42.7%。高储蓄率应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通,使得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并进而转化为消费需求。这也是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为使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应着力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二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强化其资本运作的盈利意识。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鞍纲:最近我们参照世行研究框架,对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知识发展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东西部知识发展指标的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1998年,西部人均GDP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41%,而综合知识能力指数仅相当于东部的35%。而且,三大类衡量知识能力的指标中(即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其中最关键性的两个指标-----获取知识和交流知识能力指标的差距更为明显,西部分别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14%和31%。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西部地区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远高于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在全国平均数的30%以下,甚至10%以下。这表明西部在发展路径上严重地依赖于矿产资源,在分工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十五"期间对西部开发要进行战略调整,从"九五"时期的以资源开发导向型为主转向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西部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未来,考虑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增强西部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社会或制度能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重点在于支持经济增长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李晓西:西部开发的政策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扶贫解困方面的政策。即"西部地区当前不做不行,中央支持一下可能做得好一点的事"。因为开发西部地区,首先面临的还是解决当前的问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通俗讲,是"我支持你们做"的政策。;三是参与开发的政策。就是"我也参加去做"的政策。这主要体现在重要行业、重点企业和重要项目上。比如,加大对在西部地区建设的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基地及相应加工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的资金、知识与技术投入,如水电、石油、天然气、盐湖、环保型精煤、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四是根治贫困的政策。这就是支持发展教育和社会事业的政策。在以上四个方面,显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重点应放在于支持经济增长政策方面。
  3、西部开发需要政策支持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李晓西:西部大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与以往的对落后地区建设肯定有区别,应当有开发的新思路。西部大开发新思路的重点,应是政策支持与市场调节的结合,即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与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结合。
  西部开发的新思路可以体现为三个转变和两个结合:第一个转变是由单靠国家财力投资搞建设的模式向国家政策投入与市场基础作用相结合、多元化投资发展经济的方向转变;比如,国家把间接利用外资即政府间信贷多用于给西部,在直接利用外资方面,政府扩大外商投资西部的诸多领域,鼓励外商西进投资;允许西部城市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彩票,扩大地方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尝试在西部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等设想,就立足于让西部在政策支持下,自己来筹集资金和运营资金。这里的西部,不是单指西部省区的政府,是指多种的投资主体。由此可见,在政策方面,就体现着"外部支持",而不是表现为"直接参与"。
  第二个转变是由主要靠开发自然资源的模式向综合开发市场、知识、技术、资本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多少年来,我们对开发西部的理解就是开发西部的自然资源,其实这仅是开发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西部其实不仅是自然资源需要开发,更有很多的知识和人才资源要求开发。这种开发不仅是资本的作用或技术的作用,要求的是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西部落后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是思想解放程度上,是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不足上。因此,开发西部要全面理解,要全面推进。否则,就会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东北现象"的再现。
  第三个转变是由封闭式、自我开发的模式向全国、全世界全方位开放的方向转变。开发西部不仅是西部人民自己的事,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甚至是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资本共同进行的事业。东部这些年发展的经验充分证明,改革、发展与开放是分不开的。没有开放改革难以深入,发展也缺乏了强劲的动力。现在中央为西部引进外资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就是要促进西部把开发与开放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开发才能进行得更快一些,更有成效一些。
  西部地区大开发新思路还需要突出两个结合:中长期开发与解决当前重大问题相结合,加快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相结合。不解决好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没法去解决未来的问题,否则就是奢谈、空谈开发。加快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对全国是重要的战略,对西部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舍此,西部开发会走很多弯路,这己为东部发展的正反经验所证实。
  4、西部开发要避免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鞍纲:西部开发是一个很好的战略,但是据我们了解现在西部开发成了新一轮大上项目的阶段,各地报计委的项目都是一个大项目单,出现了一哄而上现象,这是很危险的。二滩项目就是一个大教训。二滩项目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项目,但亏损很严重,1999年亏损10个亿,今年可能再亏10个亿,其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据了解,目前二滩项目生产能力仅发挥了40%,但是周围相当多的小火电仍在运作,仅四川小火电5万千瓦以下有41家,重庆15家,共56家,正好抵了二滩的发电。关键的问题是现在重庆和四川还在拚命上项目。为了避免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十五"时期对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优先发挥已经建成的各类投资项目,特别是特大型水电水利项目。(二)加快至少按时完成正在建的项目,尽快让已开工项目发挥效益;(三)满足以上两个原则后方可考虑建新项目。这三个原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确保西部开发战略能够在实施之初成为资源节约型、环保型、市场导向型和效益优先型。现在不是考虑和讨论新上项目的问题,是把已经建成和正在建成项目搞好。
  5、积极稳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总经济师 梁优彩: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经济均有较快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地区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中央决定"十五"期间加快西部大开发是非常及时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东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产出比有很大差别,1998年,东部地区投入产出比(GDP/固定资产投资)为2.84,中部地区地区为1.84,西部地区仅为0.97。所以,资金一下子过多地投入到西部地区,将不利于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东部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西部开发也不可能持久。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全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又能持续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所以,西部开发需要稳步推进。目前,西部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上。在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运用市场的力量推动西部的开发。
  6、西部开发关键还在于培养市场意识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茅以轼:最近,我们对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我统计过每万人当中大学生人数,陕西省在全国排名第六,但陕西经济在全国是比较落后的,而发达的福建、广东、浙江三省,每万人大学生人数排名是4、5、9,东三省现在经济比较困难,但教育水平并不低。因此我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它要变成财富还通过市场,没有市场,教育是个死东西。因此西部开发关键是要培养市场意识,要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要让大家眼睛看市场,不要盯着政府官员。
  另外,开发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十分注意经济效益。例如修铁路、公路,在西部地区铁路的建筑成本、运行成本很低。一个火车头拉四千吨,而在西部地区两个火车头拉1千吨,差8倍,地区成本大概只是西部的1/5,可铁道部的运价是统一运价,看不出两者的运输成本差多少。在生产力布局时,西部开煤矿效益不错,但是它用的是铁道部亏损的运价。这样就造成生产力布局的扭曲。现在开发西部不仅是铁路、公路,航空港也存在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 白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