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扩大内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000.04.11)
作者:郑新立    发布:2004-04-17    阅读:5260次   

  扩大内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郑新立

  (50人论坛.北京)两年来,全国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胜利跨入二十一世纪,今年我们必须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促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过去的一年,围绕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通过继续发行国债,降低存贷款利率,减免投资方向税等,积极鼓励投资;通过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高校招生,开展消费信贷等,努力扩大消费;通过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扩大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权等,千方百计增加出口。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扩大了需求,对全年经济增长达到7%以上的调控目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但应当看到,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一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到去年年底,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已连续二十七个月下降。主要商品供过于求的比重达80%。二是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闲置40%以上,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库存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就连过去长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能源、交通行业也出现了能力过剩。三是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99年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比上年增长5.2%,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包括集体、个人和私营经济在内的民间投资不旺,增长速度低于国有经济。四是市场销售清淡,缺乏消费热点。去年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   
  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增长受阻,一些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能力转向国内;企业和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强化,投资和贷款行为理性化;福利型、供给型的消费体制阻碍了城镇消费结构的升级;农村与城镇消费出现断档,城市基本饱和的消费品农村缺乏接替购买力;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品大量过剩的同时,技术密集型产品又主要依赖进口。需求不足必然引起经济增长乏力。能否解决好这个矛盾,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因而应把扩大内需作为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扩大投资规模   
  近两年,国家共发行二千一百亿元国债,吸引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四千多亿元,兴建了四千八百多个防汛水利、交通通信、城乡电网、储备粮库、环境治理等重点工程,部分已经投产。1999年国债投资又增加了企业技术改造和高校后勤设施建设等两个方面。这批工程全部建成后,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将登上一个新台阶,对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批工程由于没有重复建设,因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   
  今年继续扩大需求,主要途径仍然是扩大投资规模。应当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投资力度。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当前,要继续加快铁路、公路、通信干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国家投资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续建项目,力争使这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目标,增加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国家将采用贴息贷款和补助资本金投入的方式,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的布局调整和结构重组。推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重点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和环保设备国产化。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结合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全国生态环境规划,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投入。在继续加快东部和中部经济发展的同时,西部大开发要迈出实质性步伐。西部开发首先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快国道主干线和省区干线建设,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支点的路网骨架。铁路建设进一步拓宽西部地区内外大通道。在建设主要干线机场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发展天然气管道运输。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保护和合理开发长江、黄河上游等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的勘探和科学开采,积极推行节水措施。抓紧实施污染治理重点工程,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和海域的环境质量。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在认真搞好试点的基础上,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加强生态建设。   
  扩大对社会事业项目的投资。继续支持科教等社会事业项目,增加粮食主产区粮库建设,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鼓励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使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针对近两年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下降的情况,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民间增加投资。政府应为增加民间投资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在项目咨询、用地政策、开放投资领域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服务。在沟通银行与企业的联系方面,政府应起到桥梁作用,增加银行对企业经营和资信情况的了解。总之,应采取多种鼓励投资的措施,力争使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有较大的增长。   
  把增加消费、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扩大内需的最终目的   
  最近几年,消费的增长速度下降,衡量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最终消费率,1998年已降为58.4%,比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低6 .3个百分点,甚至比1978年也低3.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一般在70%以上。最终消费率的下降,说明社会产品滞留于生产阶段的比重偏高,长此下去,就会回到高投资、低消费的老路上。实践证明,经济增长若不能使人们的生活相应得到纳疲庋脑龀な遣荒艹志玫摹8母镆岳淳梅⒄沟囊桓龀晒椋褪鞘谷嗣竦南阉剿孀啪梅⒄沟玫搅送教岣摺=衲辏┐竽谛璧闹氐阌Φ狈旁诶┐笙焉稀R仓挥惺瓜延薪峡斓脑龀ぃ拍苁雇蹲收呖吹绞谐⌒枨蟮脑龀さ悖佣行У仄舳蹲省?  
  加快改革福利型、供给型消费体制,着力启动住、行和教育消费。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开放住房二级市场,促进已售公房和商品房上市流通。应研究制定扩大汽车消费的有关政策。扩大大学和各类学校招生,满足人民教育需求,对扩大内需、提高国民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继续坚持。为此,应改革大学招生、分配制度,完善配套政策,把鼓励社会办学的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改革,使住、行和教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消费政策,变抑制消费为刺激消费。现行的许多政策是在短缺条件下为抑制消费膨胀而制定的,应随着供求关系的根本变化,逐项加以清理和调整。特别是过去制定的用电、买房、购车和通信等方面抑制消费的政策,应当尽快改变。扩大消费信贷,由储蓄型消费转变为借贷型消费。积极培育社区服务业和旅游业,增加就业,方便生活。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购买力。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弱、个人收入差距偏大等问题。完善养老金省级统筹制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投工投劳。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制止乱收费、乱摊派和乱集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水、电、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扩大消费创造必要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搞好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户籍管理和土地政策上,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为农民向小城镇转移创造条件,使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改善居民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提高改革措施的透明度,向人民群众充分说明住房、教育、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的好处,使人们消除后顾之忧。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宣传,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建立保证社会需求正常增长的体制和机制   
  今年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拉动投资增长。这是扩大内需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应当建立能够保证需求正常增长的体制和机制,以逐步降低扩大内需对发行国债的依赖程度。使企业成为社会投资的主体。今后,国家投资将主要集中到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主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任务主要由企业承担。目前,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现有企业还不能承担起社会投资主体的任务。应当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自筹资金,自主决策。企业投资扩张的内在机制形成之后,政府发债投资就可以大大减少以至取消。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贷款风险约束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着力建立银行贷款激励机制。银行应合理确定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加强项目评审力量,改善金融服务,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把资金配置到效益最好、社会最需要的项目和企业。要重视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据有关部门调查,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下降11.3%,乡镇企业贷款占全国贷款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1%降为5.4%。这种状况与乡镇企业的贡献和对资金的需求是很不相称的。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有市场、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即使有点风险,也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鉴于目前通货紧缩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应适当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广大居民直接投资开辟多种渠道,允许商业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加快企业境内外上市进度,规范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在条件成熟的行业和地区组织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和规范企业债券市场。为了建立消费正常增长的机制,应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加大国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为此,要改革税收制度,加快以间接税为主向以直接税为主过渡,使初次分配体现效率,再分配体现公平。同时,逐步清除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   
  紧紧抓住需求不足这个主要矛盾,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各种手段,着重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问题。只有保持需求的旺盛增长,才能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在快速发展中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并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就业,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