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作者:马建堂    发布:2017-01-23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    阅读:8615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改革任务,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从中国经济的“怎么看”到“怎么干”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先后提出了新常态、新理念、新改革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思想,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如何认识中国新阶段的经济、如何发展新阶段的经济、如何解决新阶段经济中突出矛盾的系统化、体系化、理论化的科学认识。这些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最新成果,是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重要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新常态理论”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的科学认识论。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统一起来,既科学地说明了认识的本质,又正确地解决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理论”,就是从实践出发,就如何看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国经济,提出了科学的认识论。只要正确地认识、引领、把握新常态,我们就能既保持战略定力,不急于求成,又能奋力作为,主动进取,积极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实质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拓展,是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纲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从方法论的层面,为解决“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指明了具体途径。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国家科学发展、中高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论。从“新常态理论”到“五大发展理念”,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其内在逻辑就是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的“怎么看”和“怎么干”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其根本主旨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究竟应该“如何办”。如果说新常态解决了“如何看”的问题,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回答“怎么干”的问题,即对怎么能稳住当前经济、怎么能推动当前经济发展、怎么能推动可持续发展、怎么能推动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解决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向和目标,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历程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那么就是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问题,解决好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问题。具体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第一,总结经验,下大力气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国有企业是 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仍然不活。一是“不能停”。一些国有企业并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多少、生产什么,比如钢铁已经严重过剩了,但一些企业还在生产。二是“不能走”。现在越是欠发达地区,人就越向国有企业挤,进去的人又流动不了,不能根据生产能力、开工率决定用人数量。三是“不能死”。现在国有企业“死”不了,要“死”太难了,涉及到人、涉及到债务,要解决人和债务都需要钱。

       第二,推动价格市场化改革,由市场配置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资源的流动,流到哪里去,要由价格信号来引导。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深化,放开了绝大多数竞争性商品价格,对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价格改革步伐大大加快,一大批商品和服务价格陆续放开,成品油、天然气、铁路运输等领域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但也应看到,有的价格信号还是没有反映供求变化,价格体系还是紊乱的。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价格是重要领域。

       第三,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心,三年多来,这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现实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都有数不清的审批、审核、备案、许可、认定、认证、检验、检测等等,后面还要跟着收费,叫做政府部门设权、中介机构评估、关联企业收费。企业始终被紧紧地管着。今后,政府简政放权,最为重要的是破除以批代管传统思维,一方面继续下大力气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要件、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探索“改批为监”,之后可能做到不审批。比如推广投资领域的“浙江模式”,政府明确负面清单,制定好标准,包括节能的标准、环保的标准、安全的标准等等,企业承诺达到这些标准,就允许投资,予以备案。政府不批不是不管了,要监管企业的承诺是不是达到了标准,如果不达标,就依法处理。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供给效率,使供给与需求结构更加相配。

 

       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上世纪末国有企业脱困时,我们碰到的难处与现在非常相近,尽管环境不一样了,但一些做法仍有启发。

 一是去产能一定和国有企业改革结合在一起。当时国企改革力度是很大的,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制方面。二是减人还要推进再就业。但是减人不是目的,得让他再就业。国企三年脱困时,最大的制度发明就是“再就业中心”,企业把人减下来,减下来的人由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接收,发放基本生活费,续交社会保险,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再就业。三是国有企业解困要有杀手锏。债转股对债务人有好处,这是必然的。但事实上,债转股对债权人也有好处,因为债转股中的“债”,有的本身就是坏账,坏账从暗变明了,对债权人也是有利的。最近,我看到一个资料,是德意志银行推出的“短期资本应急工具”(简称“COCO”)。这个工具的基本特点是,当该银行效益好的时候,融入资金是债券,而当效益不好的时候,特定的债权可以变成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