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大家知道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在65周年之前,毛泽东在制定了《共同纲领》之后,曾经宣布: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他还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因此可以这么讲,1949年,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现代化时代。尽管当时毛泽东并没有说这个新时代是什么,如果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去讨论的话。不过这已经比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晚了几百年,也比明治维新的日本的现代化晚了七八十年。
我们要讨论一些重要的问题了。所以我今天不是去讲当前经济形势,这个讲座还是放在历史的视角、国际的视角来讨论几个基本问题。
中国如何发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如何成为现代化的追赶者?特别是追赶先行者。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追赶我称之为最发达最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即美国。
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讨论,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现代化的超越者和创新者?今天我们看到一个更具现代化、更加强大又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所以我们才逐渐看到1949年这个历史的起点,的确给我们开辟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就是:
一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
二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时代。
三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
因此今天我们再去回答毛泽东所说的什么是新时代的问题。从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主题一句话就是现代化。或者我们确切地讲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不仅它的领导人也包括中国学者所追求和探讨的最大目标,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但是由于我们对现代化这个基本的知识,我认为是知识的有限性了,其实我们还很难一次性地认识到现代化。
因此这个基本问题我们把它概括为什么是现代化?在什么历史起点下我们才能够发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包括怎样来衡量中国现代化进程?尽管我们天天在讲现代化,包括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但实际上我们对现代化的基本知识和含义还是知之不多的。
一、什么是现代化及含义?
如果我们能衡量中国的现代化的,就要问另外几个问题: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创新了现代化?由于什么原因创新了它的现代化?以及今后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方向是什么?因此我把它称之为绿色现代化。2012年我出版了《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今年5月正式出版英文版,我们希望中国的绿色现代化能创新并超越西方现代化或者说传统的现代化。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的确要提出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去认识什么是现代化以及它的含义?
什么是现代化?如果从文献的角度来看,对这个问题有无数个定义。这里我主要是基于中国学者原创的定义,也就是张培刚先生在1949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英文版,后来1984年出版了中文版。我上博士生的时候才读了这本书。1991年他又主持撰写了《新发展经济学》,我本人参与到他的写作过程中,我负责人口就业方面。他对工业化做了一个十分经典的定义,我们也基于这个经典定义延伸为现代化定义。这就是指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我没有用现代生产要素,比现代生产要素宽一些)以及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因此我是基于中国学者张培刚的原创,对这个定义又进一步展开它的含义,包括五个方面。
首先来看现代化一定是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这就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它实际上是随着人们对现代化的实践和认识,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动态的概念。这也告诉我们,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因为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唯一的道路,由于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因为是基于不同的国情。
实际上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后来者,它不是简单的对西方现代化的道路的拷贝、模仿,而只是学习借鉴。这是我们后面所说到的后发优势。同时我们也要避免所谓的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劣势问题。这就是中国领导人所提出像和平发展的道路。
我们还要成为创新21世纪条件下新的现代化。因此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说明中国从一开始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而是中国特色现代化,也不是亦步亦趋在后面模仿爬行的现代化,一定是独辟蹊径的道路,又是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这是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假定。
二是现代化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现代化。“全社会”这个词是非常关键的。我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是现代化不只是经济现代化。所以我说的这个现代化要加s的,是复数,不是单数。还应该包括我们说的全社会在内的其它的现代化,比如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特别是我们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我们要把这些文化传统本身现代化,当然也要国际化。这么来看,很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本质是如何强化对人力资本投资,使我们中国巨大的人口及其包袱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因此它一定需要花六十多年的时间。还有生态文明的建设。此外还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建设。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涉及到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这就是我们的理论根据。
第二个方面现代化不只是我们所说的一部分人的现代化。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发生警察杀害黑人的事件,实际上许多黑人就是美国高度现代化的边缘人群。我们希望这个现代化能够是全体人口的现代化,它不是排斥性的,而应当是包容性的并且覆盖全体人口。它不只是城市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它不只是沿海地区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内陆地区的现代化;它也不只是汉族人口为主的现代化,也应该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现代化,当然也希望它们能保留并发扬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及其文化等等各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现代化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现代化,本身突破了西方的物质现代化或某些方面的现代化以及高度现代化人口与贫困人口并存的现代化。
三是现代化本身是现代要素以及组合方式。涉及到现代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资源、能源、资本、劳动。但是进入21世纪我们认为更重要的现代要素还包括了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信息,以及知识。这种知识还包括人类的知识。此外来看还应该包括制度法律等现代要素。我们称之为现代政治要素。就解释了为什么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是制度和法律等现代政治要素不断地在全社会扩散应用。
涉及到这些现代要素的组合方式来看,很显然有的要素就是要靠市场机制,有的要素要靠政府机制,有的要素要靠组合机制,有的要素要靠社会合作机制等等。这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得多,因此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有不同的机制。有赖于我们有效的创新,提供多种新的机制,使得这些要素能够不仅被充分的社会所传播、扩散,更有效地应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两天有一个外国报纸报道中国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大国,我们20年前是空白之国。1993年我从耶鲁大学回来的时候用不上互联网的。1994年,就是清华大学包括中国科学院联手建立中国互联网,20年间,这个信息要素很快让全世界为之一震,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用户,包括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从这个意义上真得感谢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当时前瞻性地把这个互联网做出来,经过20年。
四是现代化是一个连续的积累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量变到部分质变,最后引起质变。因此我在这里实际上应用唯物辨证论了,其实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沿着这条轨迹走下去。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从绝对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小康水平,再到小康社会;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从极低收入到低收入,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下中等收入,而后进入中等收入,过去几年我们开始进入上中等收入,将来还会朝着高收入方向。我们称之为不断积累的量变的现代化过程。
因此如何防止现代化的破坏和中断非常重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国家几十年前中等收入阶段,但是只有13个国家才进入了高收入国家,和现代化的中断破坏是有关系的。瑞典在十九世纪初,之后到现在将近200年,他们喝咖啡喝茶就能喝出世界最富的国家,既没有内战也没有外战。其实它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了1%,只有1.3%,但是200年积累下来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定会成为世界最富的国家。从现在来看现代化不怕慢就怕站更怕断。因此现代化实际上本身是一个时间的函数,确切地讲也是天下大治的函数。
五是现代化本身是全方位的变革过程。包括了观念的变革,体制的变革,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革等等。有此而讲,国家制度建设本质上就是制度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正是在上述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了,并且按照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历史逻辑以及文化逻辑不断发展的。
为什么我要强调文化?因为中国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比如像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社会,英文词是没有的,现在又要提出大同世界,翻译过来确实没有办法翻译,因此它本身提出的目标具有中国文化的那种理念。
我想对此做一个说明。中国现代化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不断发生、发展、跃迁、积累、变化的,这是我对现代化理论的简要概括。
二、领导人如何认识中国现代化
我们更重要的是看一看中国领导人如何认识现代化的?1949年之后,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确实有一个领导人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宏观目标或者说宏伟目标。他们是怎么来认识的?
我的结论是,他们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的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回到毛泽东所提到的认识论了,至少长达60多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我今天不是讲哲学,但是这些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化的进程。
1953年,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目标。今天因为没有时间就不展开了,大家记住是国家工业化。而张培刚先生所讨论的有三种模式,1949年就提出来了,一种是国家工业化模式,另一种就是私人工业化模式,私人发动,基本上是英、美的模式,第三种是混合工业化模式,政府发动和私人发动是混合的,如德国和日本。这一历史经验基本上是概括了从1750年到1950年的工业化过程,分了三种模式。很可惜的是,张培刚的探索和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2013年我去参加“纪念张培刚先生诞辰100周年”时就讲了这一段历程。毛泽东也在探索,同时我们中国的学者,张培刚是考上清华大学派到哈佛大学的留学研究生。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仁人志士百年来都在探索这个道路。可以说张先生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
我在当时30年前读他《农业国的工业化》一书就感慨万千,很显然我们走上了国家工业化,并不是说国家工业化就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党的八大,特别是1956年的党章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不过那时候的“四个现代化”是讲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因为我们正好刚打完抗美援朝战争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当时所确定的执政纲领,也就是党的八大路线。
1964年底,毛泽东、周恩来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这个大家比较清楚,但是本质还是经济现代化。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人大又重申了“四个现代化”。1977年,党的十一大再次将“四个现代化”写入党章。
到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邓小平到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访问以后,他讲了一句话,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实际上邓小平参与过1956年、1964年包括1975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决策, 1975年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因为周总理当时生病。邓小平是在开放的条件下重新认识现代化,才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因此在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两步走”,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三步走”的设想。现代化已经开始具有中国特色了,包括中国文化特色的设想了。它的追赶目标是比较明确的,就是以中等发达国家为目标,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核心目标。
而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包括十六大等,又进一步阐述了现代化及目标。此时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就比以往丰富多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实际上是“六位一体”,党的十八大的第九节的标题是“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我们做了一个非常专业的研究,对比过去十几年,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和美国的差距非常之大,但是迅速缩小,而我们在国防建设方面有所缩小,差距仍然很大。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能不能这么讲,我们的领导人对什么是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在9月份出版的这本书《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回答和探索关于这个现代化方面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但是它不是一次性形成,而是经过至少60多年的不断探索才逐步形成、逐步深化,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在几十年之后,比如2050年,比如2060年在回述,看看这个大战略、大布局,它会有深远的影响。就像今天去回述1987年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的战略设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本身的现代化开始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不仅协调经济内部的一些重大关系,也开始协调不同类型的方面的现代化,从而推进我们进入一个全面现代化的伟大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将深刻地影响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以及面貌。同时因为它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家,将影响并改变世界21世纪现代化的进程。
我自己非常有体会,因为从2007年开始在我们学院给外国留学生讲课,大部分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从非洲来的学生讲授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他们也在问同样的问题,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当然我只是介绍中国的经验,并不主张输出我们的模式。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变迁及阶段
我们来看看另一个话题,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和它的历史阶段。这是基于我们对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一个分析,这是我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框架。我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在《教学与研究》刊物发表的。主要是讨论四阶段。当时有个假定了,就是A国、B国,两国模型。实际上全世界是240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来看看,一个国家是怎么兴盛的?又是怎么衰落的?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假定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主要的指标,特别是用综合国力指标占世界比重。我们看到,至少有四个阶段。作为A国有准备成长期、迅速成长期、强盛期、衰落期。世界是由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因此实际上我们所看到当今的世界,如果从主权国家,二次大战之后是51个,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是193个,再加上其它的地区,共有240多个经济体。就是它本身这种国家竞争的程度意义远远超过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它更多表现为世界性商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国家发展生命周期是有其动因的,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国家创新。也就是说两个国家的竞争本质上是两个国家的创新竞争。我们如果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中国是先衰落、后崛起。这里我们假定在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它所基于的农业创新是没有办法和西方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工业时代、工业社会竞争的。因此1840年之后中国失败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除非你这个社会发生变迁形成新的创新,你才有可能和西方国家竞争。因此它走过了一个先衰落、后崛起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重新崛起的过程。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它是基于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老大帝国”。因此它就必然被自身三分之一的英国所打败。到了1950年中国的GDP降至不足世界总量的二十分之一,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我们就把它称之为一个基于农业经济传统国家生命周期的完结。这个完结又引发了一个基于现代经济的现代国家生命周期的开始,也正是从1949年之后,我们就进入到一个新的现代国家发展的生命周期,第一个阶段称之为准备成长期(1949-1977年),这个准备成长期就为第二个阶段,为1978年以后,经济起飞、迅速成长奠定了物质资本基础,人力资本基础以及制度资本基础。
预示着改革开放之后一定会从国家工业化转变为混合工业化,不仅改革国有经济、国有体制、国有企业,更多是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
可以说1978年中国进入经济起飞的阶段,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1988年,当时做了长期预测和分析。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美国历史的启发和影响。因为从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1870年到191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美国是非常可观了,完成了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的整个的过程。1913年实际上美国的出口额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一直到去年中国取代了美国,维持了一百年的过程。
当时我认为,1980年前后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可能作为一个大国会有4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当时做的预测认为中国的长期增长率大体在6%-7%。现在回过头来看,对中国经济起飞给出了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和分析。
如果我们把中国放在6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来看它的经济与社会变迁,这是我们的一本书给出的结论,给大家进行了归纳介绍。
这本书是《国情与发展》,讲述了中国是从哪里来的?走向哪里?从政治、农业、工业的、基础设施的,也包括农村社会到现代社会,也包括教育、健康、科技,以及中国与世界,做了一个讨论和分析。
总之,新中国60多年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仅从总的方面,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现了真正历史大转变,从“一穷二白”、“一大二弱”、“老大帝国”的传统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国家,转变一个日益现代化的经济、日益现代化的社会、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我们在这个转变过程之中就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四、衡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指标
如何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进程呢?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简约的重要指标来进行衡量或者比较准确衡量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与其它世界大国尤其是与世界最发达的强大的美国做比较。
当然我也是受毛泽东“中国梦”的启发了,因为他在1956年在党的八大以美国为例,他讲到中国比美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和美国差不多,因此他提出用50年到60年的时间能够用钢产量超过美国。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始终把美国作为中国的追赶对象。很可惜毛泽东1957年去了苏联访问,赫鲁晓夫告诉他,我们要赶超美国,这个目标对毛泽东刺激非常大,而且他们是要用15年赶超美国。毛泽东改变了自己的战略设想,提出用15年来赶超英国,就冒然发动了大跃进了。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里想用几个重要的指标讨论了,一个用经济增长相关的GDP指标。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当然我们会用几种计算方法来讨论了。
第二个用现代化因素相关的发电量。这个我也是受到一些启发。因为我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假定,就是没有发电量就意味着没有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因素。事实上发明发电技术,是迄今为止工业革命最大的发明,应用最广泛。如果说GDP是经济学最大的发明,作为现代化的因素来看,发电量就是一个衡量一个从一个家庭到乡村,再到一个地区,最后到一个国家最好的指标之一。为什么这么讲呢?迄今为止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的人口缺少电力,意味着70亿人口有20%与现代化无缘,我们叫无电人口,无电的本质是没有现代化因素。除非它有电,有电不是平稳总断电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中国基本上是消除了无电人口,最新的《人类发展报告(2014)》,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基本上和发达国家的指标是一样的,叫电气化指标,达到了99.7%。现在印度至少有三到四亿人没有用上电,非常像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情况。因此我在这使用了发电量。
第三个指标涉及到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还有其他的指标,包括人口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等。
我们来给一个表来分析和讨论。首先我们锁定我们的追赶对象就是美国。它既发达又强大,你(如新加坡)发达不一定就是强大。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将美国作为中国的追赶目标,就引入一个追赶系数。以美国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做一个对比。
我们来看看这张表(PPT),是一个比较浓缩的表,来分析中国和美国之间是怎么追赶的?可以看到在1950年,按照购买力评价国际美元的价格来计算的GDP,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16.8%,到了2010年,实际上按照安格斯·麦迪森的数据推算,其实中国已经超过美国了,相当于美国的114%。
第二个指标就是世界银行刚刚在7月3日公布的,用最新的购买力评价做评估计算项目。我们可以看到,在1990年中国相当于美国GDP的19.1%,到了2013年,相当于美国的96.2%。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和IMF先后宣布,2014年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世界银行做了非常专业的研究,并且中国国家统计局也参与了这个项目研究,提供了相关的数据。
第三个从我们官方采用的是汇率法。在1960年,中国GDP还相当于美国的11.4%,受汇率变动,在1980年为6.6%,1990年还受汇率变动,为6.0%。而后不断提升,2013年达到了55%。我们估计2014会达到61.5%左右。2020年之前,差不多可以超过美国,因为按照汇率法计算的话,今年中国GDP将超过10万亿美元。可以看出来,这里面实际上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我们本身的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还包括汇率的变动,和双方国家平减指数的变动。这个增长率是非常之快,尤其是从2005年汇率变动以后,因此我们保守的估计到2020年中国可能会20万亿美元,美国在19万亿美元左右或者高一点。
这三个不同计算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我称为“GDP测不准原理”,实际上是“GDP算不准原理”。
现在看来最有效的一个指标,我认为就是发电量,因为它是实物量,而不是价值量,是测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不存在各个国家价格水平的影响,可以说这个指标更加客观,优于GDP。
1900年,中国相当于美国的发电量的比重为0.01%,也就是美国的现代化因素是中国的一万倍。
到了1950年,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1.2%。也就是美国的现代化因素相当于中国的八十多倍。这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或初始点。
经过了30年的国家工业化,毛泽东时代至少使这一比例给我们提高至12.1%,也就是1980年,基本上奠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很可惜这个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后来被摧毁了,有几年没有招收大学生,或者说没有研究生了)。还包括全国性科研体系、军工体系等等,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所有发展中国家是独有的。而后的改革开放就是基于这些基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前30年与后30年的关系,基于这三大资本,物质基本基础、人力资本基础、制度基本基础,中国开始经济起飞,突出表现为我们的发电量相当于美国的追赶系数迅速提高,到了2013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26倍,同样在960万公里具有现代化的因素相当于美国的1.26倍。这不是人均的概念,是总量的概念。
从发明专利的角度来看更为重要了,特别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和它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是相关的。美国是从1790年开始实行专利法,到今天为止已经是224年,中国是30年前才开始实行专利法,当然在清朝末期已经有了,但是到了1949年只有极少数专利。而后就开始新的技术追赶。
我今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自主创新发展道路(1949-2013年)》,就是专门讲这个技术追赶过程的。过去你没有专利法,也没有发明专利,不是激励你的企业包括发明人,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作为后来者很快追赶上来。现在我们已经超过了美国,达到了美国的1.20倍,刚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2013年的数据,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比重的32.1%,中国已经是美国的1.44倍。不过美国有效专利量最多,占世界总量的26%,紧随其后的是占19%的日本。同志们也会提出来有没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呢?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做这方面的工作,叫发明专利金奖,希望清华大学能够评上真正意义上的金奖,属于颠覆性的重大的发明,而且清华大学是有可能的,因为下一代互联网要在这方面要有突破性的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从追赶到超越和引领。
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出口额非常重要。前面讲到1913年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1978年的时候邓小平还在问我们的外贸部部长、交通部部长,为什么我们的贸易量还不如台湾、香港,更不如日本,当时日本出口相当于我们的十倍。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和领导人认识全球化有关系,从而推动了我们参与全球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出现了追赶。到了1990年,中国的出口额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5.8%,到了2013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40倍。这个速度是非常之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这方面迅速的发展了,先追赶后超越。
我们来看看从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的数据,无非是进一步展现中国如何在经济上的追赶,做一点简要的分析。这张曲线总结了中国在现代化追赶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之处。在我的《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一书中做了分析。1952-1957年期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是9.2%,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长期增长趋势是9%,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保持在9.8%以上的增长。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50年4.6%,提高到1957年的5.5%,搞了“大跃进”一下提高到1958年的5.9%,而后大失败,1960年降至为5.0%,而后发展,到1976年为4.5%。这也和领导人对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专业知识。而后这条曲线不断上升,通过这个也可以总结,我们建国以来实际上是两次大的决策失误(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在世界的地位。当然也为我们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了。邓小平是从坏事变好事的角度把它总结出来。
我们看一看发电量,也是这样一个数据,美国是在战后曾经达到很高的位置。居然可以达到世界总量的40.9%,而后持续下降。中国发电量相当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从1913年0.26%,1929年1.2%,到了1937年2.1%,而后又下来了,1950年只有1.2%,之后才开始上升。基本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了。
我们介绍一下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特别是作为大国,就是它的技术创新,是与它的制度创新,特别是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是相关的了。这里就举出了各国的《专利法》,中国是最晚的国家。英国是1624年,世界最早的。美国是1791年,法国1791年,德国1877年,日本在1899年,中国是在1985年。因此实际上中国能不能这么讲,它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发明空白国,实际上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等于压抑了我们科技人员以及企业创新的能力。一旦建立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出现了我前面所说到的迅速的变化。
这张图也给大家演示了三个国家(指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竞争的情况。从世界有数据以来,即1883年,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到了1968年被日本取代。因此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一。但是九十年代以后日本专利数持续下降,美国在持续上升,所以2006年美国超过日本再次成为世界首位。中国先是2010年超过日本,接着2011年又超过美国。最新数据是2013年已经占全球总量比重的32.1%。所以说我们现在也显示了中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国家专利战略,2006年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2008年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它作为一种加速器推动了整个中国在世界比重的迅速变化。因此从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的确中国先经历了一个初步成长期,进而进入到一个迅速成长期,而且这个迅速成长期比我们当时所估计的到2020年时间还要长得多,而且这个时期还没有结束。尽管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
因此从这三大指标可以看出来中国是如何追赶的。可以看出这三大指标进入21世纪以后,形成了一个加速上升的阶段。而且是占世界总量比重,在世界总量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是非常难的,这三个数据基本上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同向上升态势。
这三个指标虽然在总量上超过了美国,但是在人均量上还与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些相对差距还需要更多时间。因此在中国追赶美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分步走的:第一步在总量上能赶上美国并且超过美国;第二步在总量上超过美国之后,从人均量开始追赶,是一个新的追赶。前面是一个长征,现在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长征。这样我们才能够从现代化因素、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不断完成现代化的追赶者、并驾齐驱者并且引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来看看人均指标,我们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里我们采用了人均GDP、人口预期寿命、15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发电量。即便到2013年还跟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在人均GDP指标上,仅相当于美国的1/3多,人口预期寿命和15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相当于美国的95.8%,根据WHO刚刚公布的数据,美国现在是79岁,中国是76岁,从北京的角度是81岁,上海更好了,82岁。所以说从局部地区已经接近美国。尽管我们的人均GDP比美国差距比较大。实际上我们从发展的思路更多是关注人力资本,也就是健康指标和教育指标。当然简单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能真正反映教育的质量,这还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我们来看看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告诉我们实际上中国两百年来,先是前一百多年(1820-1949),大体上经历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衰落的过程,是没有办法与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进行竞争。1949年以后,开始了新的现代国家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了至少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准备成长期,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够建立比较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军工体系以及其它体系所共同构成的国民经济体系。应当说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这是党的八大提出的一个战略设想。当时是用三个五年计划,我们知道到1980年基本上建成这样庞大的体系。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迅速起飞的阶段。因此一个国家发展进入经济起飞的阶段本身是一个自我投资、自我持续、自我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条件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三大指标,就可以发现我们在过去65年,特别是过去36年,可以说实现了美国花上200多年走过的过程,尤其是在专利方面,因此美国人一直问我们一个问题,中国人能为世界提供多少发明创造?客观地讲在十九世纪我们没有,到二十世纪世界主要的发明创造大都是美国人做出来的,我们希望二十一世纪,特别是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就是你们要对人类做出巨大的技术创新的贡献,我们才能够对人类做出真正的贡献。所以我们到了这样一个时代。
我们最大的创新是什么?最大的创新还是中国道路。中国为什么从“一穷二白”成为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呢?对此毛泽东是有其雄心壮志、远见卓识的。他在1954年,也就是说60年前了,在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伟大的国家。1956年他也讲过我们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对人类没有做出重大贡献。因此我们所说的重大的贡献就是要通过我们重大的创新才有可能做出这样的贡献。
中国最大的创新是什么?我们界定为“中国道路”。改革之初中国领导人充分意识到: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看不到这个伟大的成就完全是错误的。同时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既有过比较顺利的发展,也有过严重的挫折,同全国人民做出艰苦努力相比,同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发挥的优越性相比,我们的成就很不够。这是30多年前的一段话了,当时是叶剑英同在纪念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的一段话。后来我做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分析,包括计算了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损失。至少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损失了将近40%。因此实际上党中央对这句话是痛定思痛。
反过头来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因为这些挫折失败而放弃这一政治方向,而更加提出了中国道路。
特别是1979年4月,李先念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的现代化究竟怎么搞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此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回答,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因此中国道路最早提出这个命题是李先念同志。到了1982年就由小平同志正式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中国道路”。
我觉得这个中国道路是几代领导人不断的摸索过程,而且在大跃进、文革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之后痛定思痛,走出这样一个道路来。
中国道路包含哪些基本因素呢?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第一个就是现代化的因素。无论从1953年毛泽东提出国家工业化,还是到1956年党八大提出“四个现代化”,以及到后来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构想,主线就是现代化。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主义因素,我们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是从国家工业化变成混合工业化。就是现在看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混合经济。
最后一个因素是中国文化因素。这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来源的基本因素。
中国道路是什么含义?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不断的加强,不断的扩大。一是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最大限度的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信息等要素。二是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三是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重大创新,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安居乐业社会。包括像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现在成为真正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世界上具有话语权。我出国访问感受到中国不仅已经开始处在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或者是舞台的中心,而且中国领导人在说什么已经影响世界。如果说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因素是与美国基本相同,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就是与美国最大的不同。
从这三个因素来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独特的,简单概括为三大优势。
一是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可以加快与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趋同,即现代化发展差距缩小。不过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照搬照抄西方国家,使东方国家变成西方国家。这是20世纪初期中国和二次大战之后南方国家的普遍做法,为什么毛泽东提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说搞国会我们早就搞过,搞臭了,为此他创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种是既学习又超越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吸取它们的教训,避免他们的劣势,在更高、更新、更绿色是起点上创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
二是社会主义优势,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与所有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从历史上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反而是老师欺负学生。1949年之后,先是新民主主义道路,后是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太顺利,曾有过重大失误,走过曲折之路。1978年之后成功地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两次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制造并出口全世界,再次说明我们确实要走出了比资本主义更具优势的自己的道路。
三是中国文化的优势,中国有者几千年的文化,要求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现代化不是排斥这些文化的,恰恰应该是源于这些文化。并且使得它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并且还要同其它国家的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融合,并成为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巨大的文化优势。尽管我本身不是研究文化的,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长远优势。
中国道路是我们所说的由总道路和具体道路构成的。所谓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怎么来表述呢?胡锦涛同志经过两次表述,第一次是2011年7月1日讲话,第二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对中国道路的新的表述,使得中国本身的现代化道路已经开始超越西方的传统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在1989年的第一份国情报告中提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当时对这个道路到底是什么也是知之不多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对这个道路做一个经典的讨论了。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和中国文化因素,反映了中国道路三部曲和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富论”阶段(1978年到2011年),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使得中国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总体小康水平。第二阶段是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标志,建立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称之为“共同富裕”的阶段,从2002年到2030年,需要花上30年的时间,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是迈向共同富裕社会,我们在《2030中国》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探索。第三个阶段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阶段,希望能够在2030年之后,进入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努力。因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这样的语言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小平同志只是讲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可能会经历一个先富论、到共同富裕论再到全体人民富裕论的三个阶段。
由于中国的道路是由多个具体的道路所构成,这就需要不断的阐述和分析研究不同的具体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等等。这些具体的道路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总道路。反过头来对总道路的认识也需要这些具体的道路来相互的关联。
最后我想很快结束我的介绍,中国道路是从现代化的落伍者到追赶者、进而到赶超者的路径。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指出,中国的面貌将更大变化,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具有960万公里土地,中国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因此实际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世界人口最大的现代化,同时会对世界性现代化本身做出最大的贡献。
首先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包含两个基本的线索,一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从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小康水平、小康社会到五位一体。
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新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到改革开放重建现代国家制度,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未来方向不仅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还包括了制度现代化,与制度变迁相互作用过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未来目标不仅实现两个“一百年”,还包括伟大复兴,包括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这里要谈到两个伟大的预言了,一个是毛泽东预言,一个是邓小平预言。毛泽东在经历了大跃进失败之后,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讲到,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十六世纪不算,从十七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三百几十年建设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再看看邓小平的预言,1987年他同外宾谈话指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来实现这个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
今天我对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的研究和介绍,既证明了“毛泽东预言”,也证明了“邓小平预言”。
谢谢大家。
问答部分
问题一:请教一下中国大学的现代化之路,我们不知道如何扫清障碍,您认为障碍可以扫除吗?
胡鞍钢:今天正巧大家可以从《参考消息》上也可以看到,原来在澳大利亚一个大学的校长,现在在伦敦国王学院的校长非常惊叹北大、清华,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祝贺我们这些学校不仅进入世界前列,有可能在不久将来进入全世界前20名,从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二。他做的非常专业化,大家可以看一下。可能我们的现代化会走一个弯路,就像我们讲的“大跃进”、“文革”,但是我们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还会走上自己的“人间正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确实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要有教育现代化。实际上这个题目本身就是好题目,一个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描述中国如何从现教育本身,比西方国家,特别现代大学是滞后几百年的,作为后来者如何追它。
也不巧了,前天正好是法国驻华大使请我们几个和他的法国专家讨论一个命题。就是最近法国战略预测署做一个《2025年法国》报告。我没有想到其中一个核心目标居然提出法国要建立十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说我们江泽民主席在1998年就提出来了,法国战略预测署的部长还说不仅你们提出来了,俄罗斯也提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有很好的科研传统和基础。我今年6月份到了俄罗斯访问,特别是在莫斯科大学做演讲,我知道现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到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就是来合作和取经,当然我们不是为了排名而排名。所以说今天英国大学的校长的这篇文章,这就是世界同行对我们清华大学的认知和认同,不是我们自吹自擂的。我看到之后非常受到鼓舞。
问题二:有几个具体问题跟您讨论,第一是中国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协同性应如何协调。也包括几个方面了,目前所发展需要的资源消耗率远超过发达国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协同,如何与发达国家进行妥协。另外我国是粮食石油进口依赖国,要想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两点如何找到出口。还有目前的收入分配。
胡鞍钢:我大致回答你这个问题,这是我的另外一项研究,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是从经济学的外溢性、外部性来分析。中国会产生正外部性,如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第一,贸易增长第一,发明专利贡献第一,减贫更是第一。但是我们有一个最大的负外部性,2007年我出版的一本书《中国崛起之路》,就是我们对资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到目前为止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新的数据大约是98亿吨碳当量,占世界总量的27%,相当于美国加上28国欧盟之总和。因此在你的发展进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对全世界的负面影响。
可喜的是这次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达成政治共识:到2030年,相对2005年美国减少多少,中国争取在2030年左右达到高峰,进入绝对减排阶段。
我们现在的初步分析,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绿色发展方式及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走下去,“十三五”、“十四五”,有可能我们在2025年前后就可能达到这个高峰,有可能提前。所以我们希望清华大学对此做出重要贡献。现在讲的问题不是说国家应该怎么做,我们应当为此做什么。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无论是在新能源方面的创新,包括像核能等等,我想应该做出重要的贡献。
此外来看确实中国是一个石油和粮食进口国,印度来看相对比较更高,现在全世界担心中国这么发展模式,印度也是这么发展模式,全世界怎么办。我们应该选取什么样的现代化?所以说中国要创新绿色现代化。在新的绿色能源革命,新的绿色环保革命,新的绿色建筑(住宅)革命等等,我们应该做出重大的贡献。我称之为经济也增长,投资也增长,但是碳排放开始脱钩,用水量开始脱钩,消耗的煤炭开始脱钩。
问题三: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挑战?
胡鞍钢:我认为,这次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达成的共识,中美之间的共识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相对比较好的和比较难得的“天时”和“地利”。1987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时,曾设想1980年到2050年只要给我们70年国际和平环境的时间,就可以实现现代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改变这一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至少目前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名义上的表态不是反对和遏制中国崛起,也欢迎中国崛起。可能大家对这点理解不够一致,也没有意识到中美已经成为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
现在我们和美国签订了一个长期互利互惠的签证协议,如商务、旅游签证分别延长为10年,且可多次入境(multiple entry)。我现在拔腿就去美国,同样美国人也会拔腿就来中国。第二留学签证一下延期到五年。这表明,我们双边已经利益共同体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怕美国遏制,也不怕美国挑战,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是最大的不确定性的因素,美国也认为中国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出现了战略猜疑。不过随着双方的交流,现在美国留学生是我们清华大学留学生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不知道你们同学是不是有美国留学生?几年前还是韩国留学生是最大群体。只要看一看清华大学,反过来再看一看美国最好的大学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也就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问题四:问题是现在地方政府很多债务,国庆的时候报道中央对地方债务不救市,请问地方债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对中国现代化有什么影响?
胡鞍钢:具体问题不详细讨论了,地方债务还是存在的。首先我觉得基本上是可测的,中央基本上有数。第二是可控的,第三是要搞一些制度创新,使得地方现在投入到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能够有资金的保障。最近美国的经济学家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对基础设施投资是免费的午餐吗?》。我刚刚从港珠澳大桥调研回来,投入是一千一百亿元,估计会达到两千亿元,使用寿命是一百二十年,从这个角度看一定是免费的午餐,投资建成后,该项目寿命时间之长,这相当于极低的折旧率,众所周知,都江堰是几千年前搞的基础设施,后人长期受益。因此,地方债务要分类,凡是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要单独列帐,这样才知道它会产生长期性、公共性、外溢性。这就为什么G20高峰会议,这一次明确提出未来时期全球采取大规模的高达七十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个基础设施投资会获得互联互通带动整个全球经济发展。
我这次在澳大利亚访问,与他们的经济学家讨论了许多问题,也包括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我说中国人就很聪明,虽然没有多少人学过经济学,但是人人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因此,美国经济学家的这篇文章说的非常清楚,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是例外,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投入,等于对未来做出一个长期发展的投资,这就有长期的回报。
因此我们建议中国政府,不仅要做五年国家发展规划,还要对我们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至少要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远规划。像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果从港珠澳大桥债务的角度看,是属于广东省债务,不是中央政府债务,但是实际上对三地起了一个经济整合的作用。所以说怎么来看待地方债务需要进行更专业的,分类指导来进行评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也是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
问题五:法治社会和法治现代化居于现代化什么位置?
胡鞍钢:这次四中全会说的比较清楚了,提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国以来党中央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应有之义。
问题六:2014年由发展转变为转轨,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胡鞍钢:我认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措施,今年准备要出台80项,现在我们大致算了一下已出台60项,今后还会出台20项。而且这些措施都是三中全会决定的,比如说三中全会有一句话,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断完善决策机制。就这一句话现在有可能成为中央文件,一共15条,怎么来落实?特别是对中国的大学,包括像清华等,提出了什么要求?大学要建立智库,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交往,大学智库要传递中国的思想,传递中国的方案,传递中国的建议。对我们这个东方巨人来讲,需要两个“大脑”,不仅有内脑,还要有外脑,两个大脑之间也是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就使得我们决策拥有并吸取更多的智慧。为什么需要智库呢?因为中国面临很多极其复杂的问题,无论是在对国情,还是对世情等方面都存在着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称性,怎么样使得知识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包括这次主办的50人论坛讲座,基本上是经济学家不定期去讨论包括争论中国是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虽然它是一个民间社团,但是它也在扮演它自身的民间智库的作用。
问题七: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最大动力或者持续发展的主要工作到底是什么?
胡鞍钢:如果说中国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既不在美国,也不在英国,就在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能不能不断地创新,去不断地超越自己,因为中国在追赶的过程之中,如在技术方面,一定是先模仿,一定是先学习,甚至是拷贝。世界上把我们称之为“山寨大国”,我们怎么样从“山寨大国”变成“创新大国”?现在全世界对马云他们这些创新是认可认同的,因此在很大意义上我们能不能超越自己,突破自己不断地创新。我认为,这既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又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是用国家创新论来说,这个国家包括全体人民,特别是包括十几亿人民群众的微创新。
按照李克强总理讲的万众创新、小创新,从微创新到小创新,包括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微创新,就是为我们的学生服务。如果我们13亿人民一起创新,即使是微创新汇集在一起,你想想会是什么结果?不仅仅是改变中国,还会改变世界。这是每天正在发生的事情。
问题八:您认为建设经济强国与实现现代化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
胡鞍钢:我们最近也在讨论“十三五”规划的思路,基本上是明确的,如何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又是基于创新驱动发展。今天我讲课的核心是创新、再创新。因为创新本质上就是使得我们能够不断的对世界做出贡献,所以我觉得在这点来看我们是走上这样一条创新道路了。
问题九:您反复提到一个指标是专利,专利好申请,大部分是花钱就能过的。这种水分特别大的指标用来衡量中国的创新能力,预测中国的发展我认为很不恰当,请您解答。
胡鞍钢:不知道你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中国的专利申请的程序,包括网上的申报,以及现在我们还在鼓励申请国际专利都是与国际接轨的,经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帮助监管和申报的。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本身就可以写一篇很好的论文调查研究,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千万别道听途说,一定要做专业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这是为什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已经多次公开对中国做出这么大贡献,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这和你的结论是相反的。
问题十:中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0.5,你怎么看?
胡鞍钢:现在国家统计局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已经进行统计和公布了基尼系数,还没有超过0.5。2008年最高,为0.49,这几年正在有所下降(2013年为0.473)。作为世界大国,一般来讲基尼系数都比较高,包括美国、中国、巴西等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改革初期还是比较低的,按照世界银行计算分析,在0.2左右。我自己引用过这些数据,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强调从“先富论”阶段,到将来进一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有一个基尼系数作为关键指标。我一个月前刚刚邀请南非农村发展与土地改革部部长,做了一次交流,就在清华大学。我们没有想到南非提出的2030目标之一居然有基尼系数,要从0.7下降到0.6。因此我们现在也在考虑,“十三五”规划或者中国中长期规划要不要将基尼系数作为重要指标?为什么呢?我也跟他讨论了,他认为这个指标的下降是可以针对所谓的不公平,因为是许多政策合力的结果,现在中国政府在做,但是中国政府还没有决定是不是用这个指标作为目标。这也就启发了我们,我准备明年2月份专门去南非做调查研究,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导致这么高的基尼系数。虽然我们知道这个数据,和他们的专家做一些分享和讨论。此外世界银行也要专门就这个问题在南非开一个研讨会。我本人并不是收入分配的专家,但是一直关注这个事情。特别是在我们《2030中国》一书,2011年正式出版的这本书,提到2030年至少有几个差距要缩小。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际上从2009年以后开始缩小,也包括恩格尔系数,叫趋同。二是地区差距缩小,如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04年之后就开始缩小了,2013年的数据明显低于1990年。第三个当时还没有敢说,就是基尼系数下降,随着国家统计局不断公布基尼系数,我们觉得是有可能下降,可能是先缓慢下降,以后才能逐渐下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和我们的国情条件,也和我们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与我们巨国内部的不平衡性是非常相关的。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胡鞍钢老师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和大家分享了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回顾和思考。感谢各位同学的问题和胡老师详细解答。今天《长安讲坛》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268期《长安讲坛》,12月4日,19:00-21:00,在伟伦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