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海闻:企业走出去应选择双赢之路
作者:田禾    时间:2006-05-10    来源:人民网    阅读:1461次   
    中国日前与美方达成了总额逾162亿美元的采购协议,这是迄今我国最大的一次单笔采购。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海闻教授认为,我方在处理中美贸易纠纷时,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反映了一种大国气度。
 积极稳健处理贸易问题
 海闻教授认为,对于中美贸易问题,我方并没有意气用事,避免了打贸易战以致两败俱伤的结局,而是采取争取理解、积极主动的姿态,包括作出了一些必要的让步,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大国气度。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如果我方不作任何努力,美方也将通过各种手段向我施压,导致人民币升值或其他贸易限制,造成的损失或许更大。
 海闻认为,此次我方作出的妥协,也是出于团结美国中间派的战略考虑。尽管美国一些顽固的利益集团并不会满足于这次的让步,可是对于美国广大持有中间立场的民众来说,我方积极主动的姿态,将相当程度地增进他们对中国的好感,从而有效地减少贸易摩擦,减少美国民众因为了解不足而形成的对中国的偏见。
 调整结构优化贸易条件
 中国经贸代表团此次美国之行,还访问了南卡罗来纳州。已在南卡州设厂的海尔即将在近期投资1亿美元扩大现有设施,并雇用上千名工人,以缓解当地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
 海闻教授从优化贸易条件的角度评论说,中国作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应努力适应世界的整体环境,与其他国家协调发展。如果不注意国际环境,具有强大比较优势的中国纺织业恐将走上盲目发展的道路,过度扩张产能,伤己伤人:一方面引发国内的恶性竞争,降低企业利润,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也伤害了贸易条件,另一方面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将难觅销路,有可能联合对我施压。
 美国称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一大原因,在于不能把国内的纺织品市场全都开放给中国,而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对此,海闻认为,一方面我方应理性地进行谈判,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另一方面更应抓住机会实行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海闻表示,“这两点中方都做得可圈可点”。
 与别国协调产业发展
 “我们不能只是指责美国人实行保护,更应帮助他们,调整他们的产业结构。”针对海尔在美投资设厂,海闻进一步评论道,“美国的一些行业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而中国企业可以做的,就是在其他方面提供就业,帮美国人转移失业的压力。”
 海闻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些企业可以步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就业机会。这样不但能绕过贸易壁垒,利用当地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使企业取得良好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全新的双向交流的方式,在与外国的经贸互动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来,较多面对的是外国在华投资的单向交流的方式。海闻教授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中国一些企业具备了进军国外的实力,可以胜任与外国双向交流的任务,甚至帮助外国解决一些就业等方面的负担,因此企业走出去应考虑选择双赢之路,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