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经济发展会议 -> 论坛(青岛)研讨会:海洋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转型
中国经济50人论坛(青岛)研讨会纪要(七)--宋晓梧主题发言:深化体制改革,发展蓝色经济
作者:论坛秘书处    时间:2012-06-16    阅读:44908次   

中国经济50人论坛(青岛)研讨会

会议纪要(七)主题发言

深化体制改革,发展蓝色经济

宋晓梧

    距上次来青岛有十年时间,我感到这几年青岛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现在是不是还要继续按前十年走过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从国家来看,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觉得发展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给青岛以及一些沿海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机遇。刚提出来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很多人还不太理解,觉得大陆这么多事情还没整明白,研究海洋经济不知道有多大意义,但真正着手研究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宽阔的领域。在土地资源等各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下步发展提供了很好契机,现在应该重视研究如何发展好海洋经济。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过去一直叫“黄色文明”,我们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海洋经济方面认识不足,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改革开放三十年前期,我们对海洋经济的发展都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整体的规划。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海洋经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明晰战略,海洋各产业发展没有相关规划和政策指导,海洋基础法律体系建设和对海洋的统筹规划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海洋权益与相邻国家之间存在不少争议和纠纷,我们维护海洋权益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南沙一带和菲律宾、越南发生的一些矛盾,一些地方临海资源面临着丧失的局面,维权与维稳矛盾突显。
 
    在海洋经济方面由于过去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亟待发展的行业缺乏有力政策和资金扶持,海洋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等新兴海洋产业过于弱小。海洋经济的技术水平落后,研发力量比较分散,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更严重的是,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近海生态恶化制约了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我觉得这一条对于所有沿海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都应该特别重视。在工业化过程中,甚至一度出现把海洋作为内陆工业发展的一个不要付钱的排污池,导致近海和出海口的严重污染。大家可以到一些地方看看,青岛怎么样?我看了,海水质量不错,但据环保部调查,像天津等沿海地区,鱼已经大面积没有了;像珠三角出海口严重污染的水域占到40%—60%,这些问题就是过去内陆低成本发展工业,在某种程度上把海洋当作排污池,三令五申,我们一些排污所需要的成本,在高速发展中被忽略掉了。现在要发展海洋经济,这一条就是很重要的问题。
 
    同时,要看到当前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着重大机遇。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刚才蔡昉教授对于当前的投资效率下降投资过剩的分析,面对这样情况,我觉得可以利用国债资金等,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投入,可以形成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是汽车、钢铁等一般制造业产能过剩,再追加投资很难,海洋经济恰恰是一个新领域,特别像青岛这样的沿海城市,抓住了这个新领域,就会抓住很好的发展契机。
 
    海洋和相关产业的覆盖范围非常大,涉及门类多。就就业这个当前突出问题来讲,就是一个重要解决途径。在200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已达3218人,新增就业67万人。如果海洋产业不断发展,就是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把青岛作为蓝色经济、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就业也是一个很重要且应该值得考虑的问题。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增强,为发展海洋经济积累了足够实力。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应当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之一,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推动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讲完这个以后,我想对青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里涉及体制机制的一些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总体上看,我非常赞成青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个规划非常全面。特别是其中提到的要把青岛建设成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包含几个“先行”,其中体制改革先行,放在了第一位。作为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对这一点我表示高度赞成。同时对规划中提到的几项原则有一点建议,在青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原则中提到了比如海陆统筹联动、科技创新支撑、高端产业带动、开放合作共建都没有问题,最后一条——“保护开发并重”,我认为可以稍微一改,改成“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前提实施海陆统筹联动、科技创新支撑”等等。为什么这么提呢?就是刚才提到实际上我们这些年来的海洋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担心开发压榨了保护,这种情况在实际过程中经常发生。最近我看到了环保部在杂志上登的一篇文章,叫《中国的环境在部分地区的保护与改善下总体恶化》。看了这篇文章很有感触,我们可以在一个地方,比如今天看到有中德生态园,有很好的绿化带,但是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是在持续恶化的。如果从整体来考虑,从青岛中长期的发展来考虑,从全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来考虑,我觉得应该把改善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作为整个蓝色经济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不是作为一个保护和开发并重的这样一个提法。当然这是针对当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下提出来的。

    在制约青市发展的体制问题中,我看了青岛提供给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报告,我觉得这个报告写得很好,列出了青岛市场化机制不完善、创新体制国有经济、营商环境、城乡统筹、高端产业等六个方面,很全面,在政府写的工作报告当中很少见到,里面提及“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应作为关键点”,特别提到“政府企业化现象明显,企业发展取决于政府支持,导致企业失去创新自我发展的动力,国有企业功能异化” 等,这些问题其实具有全国普遍性,在一些学者的文章中很少看到,但在政府提供的这样一个制约青岛市体制问题的报告中提到我觉得很可贵。如何发挥市场机制、发挥企业作用,在发展海洋经济时更应引起高度关注。我们谈到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下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其中之一就是我们要靠这种外延的、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成内生的、要靠企业创新经营的方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有相应的进一步转变。创新靠什么?靠企业创新。市场需求千差万别,真正要创新,政府怎么去创新?政府可能创造一个条件鼓励创新,但真正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再者,市场的创新是需要各种企业和科研人员在市场中去摸索试探,允许试错,100项探索有1项成功了,那就是巨大进步。我相信,在探索比如像平板电脑这样的过程中,有很多企业一定也想了很多招儿,但是最后没有打开自己整个广阔的市场,但是乔布斯做到了,或者说再早一点的像比尔ž盖茨做到了等。

    那么回头想一想,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不是应该相应转变?如果仍然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搞100项创新,最后成功了1项,或者搞10项创新,1项成功,这个行不行?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说青岛的转型,而是我们整个转型过程中都应该注重的问题。那么在发展海洋经济时,也应引起高度关注,不要说又开始搞海洋经济完全是政府规划,政府操作,而是怎么在这里发挥市场的机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是应该高度关注的,这一点青岛是自己的报告里写出来的。
 
    再一点,就是重点领域改革有两点评议。关于《2012年青岛市重点领域改革工作思路》,我通过看这个报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有几个问题想提一下。第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没有提到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第一个失衡的结构就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但是在这里面没有谈到,其他谈了很多;二是我非常肯定我们对于国有企业的定位,这个报告里写到:“‘十二五’期间全市竞争领域非上市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股权全部退出或改制上市”。我认为这个方向非常正确,有些地方希望通过引进大的国有企业来提高自己经济增长的速度。     第二,在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方面,提出了“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处理好职工工资增长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过快上升的关系”。从中国宏观角度来看,工资占企业经营成本(特别是制造业),以及职工工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来看,虽然这两年有比较大的反弹,但总体来看,这个工资水平仍有上升空间,但目前已经使小微企业面临重大压力,这就要处理好这个关系,主要在于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让利和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国家的支持,国家已经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可能青岛会落实的更好。
 
    最后一点,就是社会领域的改革。在青岛的改革报告中也提到了,非常全面。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改革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取消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部门双重管理制度,这条规定我举双手赞成。2004年我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讲坛上就讲要取消这种双重管理制度,那时还觉得有点冒,有的报纸想登这个东西,就因为提出这个取消双重管理制度,就不敢给登,现在已经做起来了。这方面青岛可以借鉴一下广东省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经验,广东从今年7月1日起,除了特殊社会组织全部取消双重关系,青岛可以借鉴广东的政策措施和探索。
 
    最后,无论是转型还是发展蓝色经济,从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情况来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摆正政府与企业各自的位置是一个关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