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频道 -> 媒体报道
吴敬琏:改革路径之争引发第三次大辩论
作者:禹刚    时间:2006-0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阅读:1255次   

吴敬琏呼吁学界讨论应切实 学术和人品不能混谈

    吴敬琏:有人正力图把人们引向反市场化改革

跨境资金将重写国际收支表

专家激辩中国改革路径

专题: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年会

吴敬琏表示,改革中是否存在“泛市场化”和向个别利益集团倾斜,需要进行反思和讨论

随着改革跨入新阶段,各种新老问题渐次浮出,有关改革开放成败得失以及路径选择的争论也慢慢涌现,在11日举办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众多知名经济学家呼吁,改革行至中盘之际,当前需要对过去进行认真反思,对未来进行慎重细致的规划。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挑战”。与会专家表示,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引起了部分群众对现实生活中消极现象的强烈不满,现阶段迫切需要认真反思改革的成就和不足,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明确今后的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实力有明显增强,但在经济社会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改革却存在不少重大缺陷。

他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如大型国企的股改,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其次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第三点是政府必须提供的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有削弱趋势;最后则是粗放增长方式难以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

对于改革的辩论和路径之争,吴敬琏表示,现在已是第三次,前两次分别是1981年到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及1989年到1992年的十四大。

“大众对种种消极现象的广泛存在感到迷惑不解,甚至强烈不满;学界人士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很不相同的解读,这是正常的”,吴敬琏表示,对于改革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包括一些改革做法和措施是否存在“泛市场化”和向个别利益集团倾斜的偏向,需要进行反思和讨论。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认为,市场经济体系由底层的产权体制、中层的市场架构,和上层的意识形态构成,而中国改革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就是“从中层切入,随后进入到底层的产权制度改革”。

他分析指出,在相当长时期内改革没有触动国有垄断性企业、大型企业以及银行体系,保持了政局和经济的稳定,“没有造成社会动荡、也没有中断工业化发展进程”。不过王建预测,改革的重点将会从市场体系的底层和中层转向上层,将从微观转为宏观,将从供给转向需求。

“未来的改革更加注重创造社会需求”,王建强调。他认为改革不应倒退回原有的分配关系,而是要在巩固产权和微观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宏观的再分配体制,例如财富转移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谈到新阶段改革会遇到的主要矛盾时,王建表示,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与能源及环境之间的取舍是根本性的问题,由此政策制定者尤其需要认真反思、慎重规划。(记者 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