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经济发展会议 -> 论坛(青岛)研讨会:海洋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转型
中国经济50人论坛(青岛)研讨会纪要(四)--韩文秀主题发言: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快车
作者:论坛秘书处    时间:2012-06-16    阅读:47520次   

中国经济50人论坛(青岛)研讨会

会议纪要(四)主题发言

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快车

韩文秀


    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工业革命,但中国都错失良机,被甩在了发达国家和世界潮流的后面,结果是落后挨打上百年。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呼声和浪潮日渐高涨。俗话说事不过三,我们必须努力搭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快车,这个对于沿海地区更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错失“工业革命”的历史性代价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其主要标志是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当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进而带动整个欧美时,中国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由于闭关锁国,错失机遇,中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例从1820年大约1/3下降到1900年大约11%,在此期间饱受列强欺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以电气革命和大规模生产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及此后几十年中中国仍处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再次错失机遇,结果是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例从1900年的11%下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的1.8%,可见错失工业革命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

     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向我们招手。从革命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可能,还不完全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一种萌芽,还不完全是成熟的果实;是一种未来式,还不完全是现在式。但不容否认,目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新一轮的科技核工业革命的条件正在加速形成。一方面,全球200多年的工业化使少数国家大约10亿人实现了现代化,目前已带来资源环境、气侯变化、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当前新的现代化是30亿人的现代化,这迫切要求人类开发新的能源资源,创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为摆脱金融危机阴影,各国加大研发投入,发展信息、生物、数字技术等高端技术,开发应用可再生资源,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

     欧洲向来是重大理念、模式、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欧洲似乎比美国、日本及其他国家走得更快,但都处在起步阶段,萌芽已经出现,变革正在酝酿。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美国著名趋势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预言,这是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今后半个世纪里,前两次工业革命具有的集中生产经营方式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取代。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12年4月21日发表新的文章,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也就是说从大规模制造模式转向更加个性化的少量灵活生产模式。历史的车轮似乎又将重新回到原点。归结起来看,第三次工业可革命将包含两大特征:一是绿色化发展,二是数字化制造。这对于全球产业分工、转移、布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和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将带来深刻影响。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一场带领我们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和新竞争时代的革命。
 
    二、中国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准备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阶段,是正在快速实现工业化并准备向后工业化社会迈进的阶段。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讲,可谓一头一尾,东部地区正在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高收入水平、迈向后工业社会做准备,而内陆许多地区则在加快实现全面小康、中等收入和工业化的步伐。展望未来,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从目前的5000美元上升到1万美元并不太难,但此后向更高收入水平跃升,可能会面临明显增大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经济建设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社会建设上,保障收入公平分配。

    要看到,我国的发展环境和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从国内看,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已经并将继续超过周边一些国家,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要求将持续提高,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已相当明显。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务必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从国际产业分工角度看,过去中国的产业以中低端为主,现在则加快向高端延伸,过去与发达国家产业之间互补的特性明显,以分工合作为主基调,今后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产业层次上趋同、竞争的一面将更趋明显,因此,有可能出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贸摩擦同时并存、更趋严重的局面。

     新的国内外环境,使东部地区过去那种以高度消耗资源、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处于产业链低端,以低工资、低成本、低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最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的工业和投资指标常常只有一位数增长,这不是偶然现象。主观上讲,这些地区并不是不想让速度更快些,而是有心无力,发展阶段使然。东部许多地区已经到了只有调整、转型、创新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调整转型越快,发展的空间才能越大,发展的速度才能越快。正如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那样,东部地区只有首先做到产业层次更高、竞争力更强,才能达到速度更快。
 
    三、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举措

    (一)方向 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似可以用“五化”来描述:一是高端化,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又要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推动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演进,逐步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作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今后产业链仍将是完整的、全方位的,但技术水平则是不断提高的。二是绿色化。要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开发绿色产品、应用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三是智能化。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覆盖、改造、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使信息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形成智慧、灵巧、高效、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四是轻型化。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尤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东部地区要形成以高端制造和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趋势反映在物流上,表现为运输周转的物量或吨位下降,而价值上升;反映在能效上,表现为能耗下降而产出价值提高。换言之,新经济的特征是,投入和产出的实物量越来越轻,价值量越来越重。 五是国际化。在更深程度上统筹兼顾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双向贸易、双向投资更好地解决国内急需的资源、技术问题和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构建全球产业链、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举措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众多政策措施中,创新和人才是两大关键要素。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讲,现阶段的中国式创新主要体现为末端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化创新,努力做到全球凡出现什么新技术新工艺,那么就可以结合中国国情,迅速在中国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大众化进而全球化。在人才上,需要形成层次不同但都不可或缺的两支大军;一是富于创造性的高端人才、创新人才队伍;二是具有高技能的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大军。这对我们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建议 多年来,青岛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全球布局、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可以说是发展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的典范,近年来在发展蓝色经济、绿色经济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发展中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有句老话:自古华山一条路。对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包括青岛)来说,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建议大家研究德国、借鉴德国、学习德国,因为德国经济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应对欧债危机、支撑欧洲经济的中流砥柱。沿海城市应当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就像德国毅然决然放弃核能、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那样,转型升级不留后路、不抱幻想。举例来讲,一是在节能减排方面,能否下决心让本地企业在能效和排放标准上率先与国际接轨,成为全国节能减排的领跑者和标兵。二是在海水淡化方面,能否下决心提高本地水价,大幅增加海水淡化能力和实际规模,逐步做到凡是可用海水淡化的行业都积极争取使用海水淡化而主动放弃使用天然淡水。三是在新能源利用上,能否下决心使本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率先实现国家规定的目标(国家目标是2015年达到11.4%,2020年达到15恩%。四是在海洋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能否下决心做到单位海域面积的产出比别人高,本区域的海水又总是比别人蓝。船行过来光看海水就知道了青岛。这些都是自加压力、自我倒逼,而且短期内必然要付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代价,但如果能够痛下决心推动转型,那么5年、8年后本地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或许能够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