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9年长安讲坛
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
演讲者:樊纲    时间:2009-09-03    阅读:51950次   

    今天讲的题目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要挑战。一年半以前,中国经济50人论坛组织了一个低碳经济的课题,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今天利用长安讲坛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大家共同探讨。

    请大家注意,今天的题目是“低碳经济发展”,而不是“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含义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其中不仅涉及中国的问题,还有世界的问题。全球变暖不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有哪些原则立场,有哪些诉求?这都需要研究。因此,要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探讨发展和实现低碳经济的问题。

    尽管还有一些人不接受关于全球变暖的假定,但是应该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个趋势性的事实。我们不对这个问题进行争论。我们接受全球变暖的假定或者假说,并在此前提下,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如何实现人类的利益最大化。

    既然承认这个假定,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限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现在的根本问题是大气中积存了大量二氧化碳,使气候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全球的生产、消费和生活等各种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包括生物界、自然界排出的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假定下,我们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全球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今天所讲的“减少排放”不是通常所说的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提出改善环境、节能减排,主要指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物体的排放。今天讨论的减排主要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关联,与经济学相关联。再进一步限定议题,就是讨论如何实现既发展又减少排放,主要问题是燃料,还有应对全球变暖、防止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性后果等。尽管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是我们的着重点是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因为全世界的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

    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全球变暖的历史原因。有研究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大概80%是发达国家在1850年以前的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更多的发达国家开始发展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发展制造业,排放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这张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排放的情况。先看第二列“当前排放”。从2005年数据来看,在各国实际总排放量中,美国最多,其次是中国,这也是为什么其他国家总是到中国来说减排的重要原因,有人说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上总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历史累积总排量,是从1850年—2005年的历史来分析的。美国第一,欧盟第二,中国排第三,800多亿吨,确实也不少了,我们正在追赶。这是有关人的问题,有关经济活动个体的问题。因此,它就不能简单地按一个国家的总量来看,而是要看这个国家有多少人,按照人均的标准来看。

    第三列“当前各国实际年人均排放量”。美国人均19.5吨,欧盟现在只有不到8吨。到美国和到欧洲感觉差距很大,欧洲人最近这几年已经开始注意减排,油价也比较高,开车、取暖等等方面相对来讲比较节省。而美国住大房子,开悍马,各种能量消耗确实非常大。美国媒体披露,美国前总统戈尔,一个月家里冷气的帐单2000美元,都是高排放。相比之下中国也不低,4吨左右。印度比较低,1吨左右。印度低是因为它最近几年的发展主要是服务业,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弱。而我们是制造业比较强,服务业比较弱,这是我们的弱点。但是由于印度制造业不发展,全部劳动力的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还没有开始就业,我们毕竟已经消化了35%、40%,还剩30%几农村劳动力,印度还剩70%几。从这个角度看,印度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它的经济发展也存在问题。我们发展制造业,别的问题可能小一点,但这个问题就会大一点,两国各有各的问题。印度人在国际谈判中讲,我永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我也不跟你们谈判,不加入减排协议。2005年中国人均排放已经达到4吨左右,当年的实际排放越来越多。


    如果分摊责任,首先要算人均历史累积实际排放。欧盟以英国为代表,英国是历史累积最高的,当年是生产国、出口国就大量排放,然后又变成了高消费国,又排放。美国紧追其后,中国离他们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有十三、四倍的差距。但是按照实际排放,我们跟美国只是5倍的差距了。这些都是迄今为止大家算出来的各国的责任,要根据责任来承担义务。

    这几年我们发现,按照这么算也有问题,我们是生产排放了很多,但是我们的排放是为了出口,实际上很多碳排放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人要消费这些物品,这是第一个大问题。因此排放最终可以归结为消费。

    生产本身就是为了消费。现在外国人老说中国你们怎么还不消费,中国成天投资,成天出口,你要提高消费水平。但是,如果我们也按发达国家那种消费模式去消费,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世界上会需要更多的生产,需要开更多的车,需要烧更多的油,要出现更多的排放。所以,眼光紧紧盯着生产是不对的,而是要问为什么要进行生产,因为有人在那里高消费。如果不从最根本上思考问题,发展中国家也学发达国家那样高消费,减排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实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计算现在的责任问题。我们国家过去也用了一个“转移排放”的概念。你们的生产者跑到我们这儿,你们的跨国公司到我们这儿生产,目的也是为了出口,去满足发达国家的消费,因此我们管这种排放叫做“转移排放”。在世界的争论中就有了这个概念问题。

    

    说到转移排放,蓝线是出口,红线是进口,各国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是纯进口国,有的是纯出口国,。英国人、美国人对转移排放进行测算有很多研究报告,最后证明中国很多的排放最终是因为其它国家要消费。刚才那个表在计算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算法,用“贸易加减法”的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往往会把贸易争端引入讨论。有的国家说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减少进口,因为我的消费最终导致了排放,那我有理由对进口物品征收高额关税,因此就引入了贸易争端,这样做还是没有解决消费模式的问题。人类是经济动物,必须要有相应的措施,共同来重新思考人类的消费模式或者批判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以此来调整人类在碳排放这个问题上的行为,或者采取各种措施使高消费得到抑制,排放才能得到抑制。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由消费引起的排放的概念,简称“消费排放”。它是什么含义呢?我们最终把排放归结为消费,而不是归结为生产,生产只是中间性,生产只是为了创造消费品的一个过程。

    怎么来论证这个事呢?讲几个假定,在几个假定下,通过经济学的论证我们就能得到结果。

    第一个假定:全球经济市场假定。假定各国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世界市场需求的结构决定世界生产供给的结构;资源禀赋的结构与消费需求的结构共同决定相对价格与贸易结构。这个长期假定应该是成立的,世界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消费决定供给、决定生产。

    第二,要素流动全球化假定。假定至少有一种要素即资本是可以在全球流动的,跨国公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全球配置资源,导致各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生产的生产函数趋于相同。只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结构存在比较差异,不同的产品会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即使假定有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价值扭曲。

    第三,投资最终用于消费假定。中国现在是投资大国,而且中国现在正在重复欧洲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美国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重复的城市化过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我们现在投资占比重非常大,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会产生大量的排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为了最终的消费,它会分摊到未来的消费当中,也会使得你的消费本身有更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长期来讲投资是为了最终的消费。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都是1850年以后一、二百年的事情,这些假定都是长期趋势性假定,应该是成立的。

   


    这几个假定下,当然要忽略一些历史的定义,忽略一些历史的差异,包括哪个国家在哪个阶段、哪个时点上技术水平是什么等等。也许在那个时代,英国使用的就是煤炭,当时也没有更多的清洁技术,排放了很多东西,美国也是这样。到今天,中国原则上排放应该是少一点,因为有了新的技术和其它可替代的能源,我们可以少排放一点。但是人类每个国家假定都要经历这个高投资的阶段,当然还要消除掉历史上不同国家的储蓄投资率差异的假设,这也都是一种理论上可以容忍的假设。

    在这几个假设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学理论模型的论证,排放最终可以归结为消费引起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已经在第八期的《经济研究》上发表。

    怎么来具体算各国的消费排放呢?在理论模型的支撑下,把历史上各国的平均消费算一个总帐。得益于一些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的研究,1850年以后除了有大气的数据以外,关键是有了世界各国GDP和人均GDP的数据。尽管数字不是很精确,但是有这么一些数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数字计算各国的总消费,计算各国在世界历史总消费当中的比重,就可以用消费的比重去分摊大气中二氧化碳,得出各国消费排放的总量,然后得出各国历史人均消费排放的量,这就是基本方法。用各国的消费去分摊世界总的排放,而不是用各国的生产,或者用各国的实际排放来当做排放的依据。     

    1950-2005 消费排放 (ACE)
ACE 大于实际排放(ADE)的国家
Country 实际排放(%) 消费排放(%)
Japan 4.80 6.60
United Kingdom 3.55 4.22
France 2.26 3.95
Italy 1.82 3.47
India 2.64 4.33
Brazil 1.00 2.72
Mexico 1.24 1.92
Spain 1.02 1.68
Argentina 0.56 1.11
Turkey 0.57 1.08
High income 57.52 60.45
Lower middle income 20.71 23.12
Low income 2.29 4.25
Non-Annex I 29.75 34.29
EU 27 22.48 25.47

     

     有的国家消费排放就会大于实际排放,日本在我们的数据当中总是比较独特的,其它各国都是可以理解的,包括巴西、墨西哥、西班牙、阿根廷、土耳其等等,这些都是在历史上国内消费比重比较高,出口相对比较少的一些国家。

    英国是最早发达起来的国家。它早期出口也很多,但是后来由于殖民地就大量进口,它的消费历来又比较高,所以它的消费排放量比较大,大于它的实际排放量。

    日本也是一个出口大国,历史上也有过高积累的时期,最近这十几年情况有些变化。另外,日本也大量进口资源,它的消费水平最近在国际上也是比较高的。    

    1950-2005 消费排放 (ACE)
ACE 小于实际排放(ADE)的国家
Country Domestic (%) Consumption (%)
United States 26.42 23.93
China 10.19 6.84
Germany 5.64 4.90
Russian Federation 9.31 3.68
Canada 2.20 1.96
Australia 1.20 1.10
Poland 1.90 0.94
Ukraine 2.35 0.86
Iran 0.86 0.77
South Africa 1.33 0.58
Romania 0.70 0.31
Kazakhstan 1.03 0.49
Upper middle income 19.44 12.19
Annex I 70.21 65.72
EITs 19.50 9.21

    另外一些国家是消费排放低于实际排放的国家,典型的是美国、中国、德国。美国最近一二十年、二三十年是纯进口国,但是历史上很长时间它是纯出口国,长期对欧洲出口,大量外贸顺差也出现过。现在中国出口比较大,德国出口比较大。然后就是一些资源国家,或者是前计划经济国家,有各自的道理,消费比较少,但是排放比较大。

    结论是,要用人均历史累积消费排放的概念来计算各国对碳排放的责任,这是我们研究理论上的成果,既是比较基础的理论,又是能够跟现实结合起来的一个研究成果。这个成果在讨论当中引起很多关注,它更多地把责任引向消费问题,而不是引向生产,使最终的奢侈消费能够得到遏制,而不是谴责人们生产。减排目标应该以消费挂钩,而不仅仅单纯与生产挂钩,这就更加公平一点。虽然这很难做到,但是板子确实应该打到消费的屁股上。我们更加提倡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倡更加节能、更加减排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基础,基本的含义就是承认发展的权利,用人均累积历史排放的数据加上现在各国收入的差别,计算各国的“责能指数”,分配各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现在世界上已经有现成的模型算这个东西,你应该在全世界减排的任务当中分摊多少责任、任务,要和你历史上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挂钩,谁排的谁负责。第二,公共品的供给应该是劫富济贫的含义。富人应该多为公共品的提供出资、出力。一方面,历史上还很少排放的发展中国家有进一步发展的权利,在应该承担的减排责任比较下,他还有进一步发展和排放的空间;而且发达国家应该让出一部分排放的空间来,让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另外一方面,从责任能力来讲,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比较高,它也应该为全球气候变化这些公共品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这个模型不是我们首先建立的,是由国际上的一些专家建立的,我们只是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包括我们把消费减排的概念带进去,进一步强调排放的责任。《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协议》,都是要求历史上排放得越多责任就越大。根据这些结论,来分配世界各国的减排责任。

    M-GDR责能指数(RCI)
Country & Group Capacity 1850-2005 ACE Responsibility RCI
United States 33.7 27.5 38.9 37.4
Japan 9.4 5.3 6.7 7.8
EU 27 30.5 29.8 36.3 34.0
Unite Kingdom 4.7 6.8 8.7 6.9
Germany 6.1 6.6 8.4 7.5
France 4.5 4.2 5.4 5.1
Australia 1.7 1.0 1.3 1.5
Russia Federation 2.0 3.6 2.2 2.1
Brazil 2.2 2.2 1.6 1.8
China 2.3 5.6 1.2 1.6
India 0.1 3.7 0.0 0.0
South Africa 0.5 0.6 0.4 0.5
Annex I 81.9 71.7 89.6 87.2
Non-Annex I 18.1 28.7 10.4 12.8
High income 84.3 66.2 87.5 86.3
Upper middle income 8.7 11.2 7.6 8.0
Lower middle income 6.9 19.4 4.8 5.6
Low income 0.1 3.6 0.1 0.1

    上边是各个国家在全部减排任务当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的百分比。欧洲是34%,美国是37%,这就是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了。如果光是算排放量,印度几乎为零,人均收入比我们低一半,排放又少。通过这些分析,最终解决在全球共同分摊公共品供给当中的公平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历次气候世界大会争议的焦点。总的来讲,全世界都承认一点,发展中国家应该有发展的权利,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义务比较小。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能够把它换算成一些数量,这样就从数量上便于我们思考应该分摊什么样的责任。
温度涨幅在2 ℃内的路径分析及相应风险

    根据前面这些分析,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各国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特点。根据科学家的建议、研究,我们必须在2050年之前使气候变暖的幅度不高于2度。为了做到这一点,现在就要开始努力,要开始拿出GDP、支付成本进行节能减排。最近又提出一个 “国际交易(或国际协议)”概念,进行责任和义务的分配。今年12月份要召开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所讨论的问题,就包括如何分配各国责任和义务,各国应该是什么样减排机制等问题。这张图反映的就是基本要点,我们要使气候变化不高于2度,必须使人类的总排放量在2050年(图)发生曲线的变化,必须确保这当中气候变化小于2度。我们就要走红线,排放量要大幅度减少。这张图的每一个时点对应着人类总排放的量。

     
全球减排目标

     
 

    (图)这就是全球的减排目标,绿的面积加上红的面积,我们总共要减少这么多排放。每一点都是一个量,积分起来就是总和的量,每一个时点上必须要减下来,而且要越减越多。一开始还可以减得少一点,因为大家都没有准备,技术要开发,设备要更新,但是后边减得要多一点,越减越多,才能最后达到目标。(图)红的加绿的总量就是人类要实现的。

     

    (图)绿的那一块叫“无悔减排”。什么概念呢?你基本上不用花成本,或者你为了别的目的附带达到减排的效果。比如你要节能,节能本身就达到了减排,严格说它没有为减排支付特别的成本。我们可以不交成本,可以改改规则,我们顺便达到了减排的目的。

    (图)更大的一块就是红的这一块减排是要支付成本,是要付出努力的。分配责任关键就要分配这一块责任,绿的那一块大家各自都会做,发展中国家也会自然而然地去做。

    

     
(图)这是几个大国的分配,红的那块是美国,粉的那块是欧洲,紫的那块是中国,然后是俄罗斯和其它国家。全球有一个总量,大家要实现这个目标。这个图怎么来的呢?就是根据前面的“权责指数”来的。蓝的部分是其它国家,中间有两块,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罗斯。根据权责指数这么画下来。

 


美国减排路径分析

          
    美国承担的责任,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绿的,还是无悔的,追求其它目标就把这个目标实现了。它要减多少呢?最终它要减浅蓝加深蓝整个这一大块。如果整个一大块都减下来,发现其中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最终它成了负排放,这是不现实的,最多到零排放,不可能负排放,它还能到天上去把二氧化碳摘回来吗?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它能做到的在国内的减排,按照现在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按照联合国已有的公约,按照上一轮《东京议定书》大家承诺的减排责任办法,确定了美国最多、最好能做到浅蓝部分的减排,这就是它的国内有成本的减排,要努力实现达到的。(图)“深蓝”是如果按照你的责任和能力应该减这么多,在国内如果做不到这么多,你转移资金和技术到其它国家去减排,比如到发展中国家去减排,实现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就有一个概念,叫做“能力减排”。发达国家的减排其实还是一个责能箭牌,不仅是在国内实现减排,国外减排也是我责任的一部分,通过我转移技术和资金到其它国家进行减排,也属于我尽的责任。



中国减排路径分析

     
     
    (图)这部分是理论上中国应该实现的减排。根据前边责能分配表,绿的部分是无悔部分,蓝的是根据我们的责能分配的一块,这个蓝的跟美国浅蓝的不一样,这是我们自愿实现的减排部分。根据我们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的程度,根据责能系数得出来全部减排的量,我们要实现的一部分减排,就是浅蓝的部分那一小块。深蓝的部分是什么呢?对应着就是美国深蓝的部分。美国深蓝的部分有一部分可以转移到中国。不光是美国,欧洲其它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是可以分的,因为它不可能实现负排放,可以在它的排放基础上转移出来一块,分到各发展中国家。按照这样的分摊,我们可以在接受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情况下,可能实现相应的减排量。到了2030,人类技术进步有可能使中国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如果有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能够达到那样减排的效果,实现深蓝这一块的减排。这一块原则上也叫责能减排,是通过发达国家资金的转移和技术的转移,别人在你这里实现的责能减排。原则上这一块不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别人的责任,帐也算到别人的头上。但是客观上讲,是在我们国家实现的。

    这个分析说明什么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次“巴厘岛协议”也充分认定的一个原则,就是发达国家要拿出资金和技术来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同时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是全世界已经认定的一个原则。我们对这个原则并没有做出新的贡献,我们只是进一步根据权责分配的办法来加以计算,把它量化而已。

    下一步,是世界协议有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使得这种资金和技术的转移都能实现的问题。这个事是全球的,责任分摊也是全球的,就需要一种全球的制度安排,得以使这件事发生,得以以这个工作能够进行下去。经济学研究怎么通过制度来保障人类行为的发生,来保障一个经济效果的出现。因此,接下去的一个问题我们就要研究国际减排机制的问题。世界机制究竟是什么机制?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自愿减排情景的所需资金估算

    1,我们发现,迄今为止发达国家只拿出来很少很少的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这个资金和技术不叫“援助”, 而叫“转移”,这是它应该拿出的东西。国际上首先要清楚这一点,他排放那么多,他要清理,要减排,是他应尽的历史责任,不能把这个钱跟援助款混淆,必须得有新增的钱才叫减排的钱。所以,必须有增加的东西。那么应该有多少呢?至少应该拿1%的GDP来,迄今为止全球发达国家是40万亿美元GDP总额,原则上应该拿出4000亿美元来。4000亿美元肯定是没拿出来,拿出来大部分也是在国内花,或者是欧盟各国之间花掉。到发展中国家有多少呢?第一块是迄今为止各国承诺的联合国框架内国际多边基金,一共承诺60亿,2007年现在只到位了10亿,这还是累积的,4000亿美元是应该一年就拿出来。另一块是碳交易。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机构就在进行碳交易,一年到发展中国家的钱,2007年是8000万。按照他们计算,在承诺的支付当中也就支付了10%左右。发达国家迄今为止没有履行他们的责任,没有进行转移支付。

    2,目前只有两个机制来实现这个转移。一个就是多国基金,一个是清洁发展机制的市场机制,但没有一个国家间的转移支付的方案。CDM全球碳交易只有10%左右是跟发展中国家的碳交易,处于边缘的地位。多国基金要做很多事,减碳只是其中一个,而多数又是搞个实验性项目,搞技术试验等等,微乎其微,几乎不称为资金转移和技术转移,惟一就是碳交易,一年不到1亿美元的交易额。

    3,迄今为止主要依赖的是碳交易机制,它确实是一个市场机制。但是碳减排这件事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公共品,完全让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品,来提供像基础设施和核电站这样的公共品,你想它是不是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公共品有大量的东西,需要在国家层面才能做下去,一些基础设施必须是在公共部门完成的,而它主要依靠私人的交易来完成,当然是有局限性,而且局限性很大。

    4,一切支付都是“事后支付”。人们争议,碳交易也可以事先支付,你计算好了,需要多少钱,大概能减多少碳,事先给点钱,可以用事先付个首付的方法做这个事情。而现在基本上看到你减排这么多,才给你支付钱,叫做事后支付,事后支付就等于没支付。很多东西包括大量的基础设施,像制核电站,需要多年完成的事情,没有事前支付机制,怎么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减排?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缺的是技术、基础设施和大规模的投入,这些东西都靠事先垫钱去做,哪有这个钱?没有这个钱怎么做下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发展中国家,事后支付就等于没有支付。现在主要依赖碳交易,承认这个市场机制是有用的,如果都是事后支付,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是维持不下去的。

    5,由于发达国家不进行资金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还进行技术封锁,刚刚转移点技术,马上有人出来说保护知识产权。因此,发达国家不支持这些东西,不实现支付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就没有动力去参加国际减排的共同努力,去参加所谓的限量减排的协议,也就不愿意做任何承诺,使事情陷入恶性循环,使世界的谈判陷入恶性循环。这边说你不出钱我不参加,那边说了你不参加我不出钱,互相推诿也是问题。

    发展中国家也要看到这个问题,什么都不承诺,连至少未来一个远景的承诺你都不做,完全不参加国际共同的努力,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讲,不说你形象好不好,它也不是办法。我们完全躺在过去的国际公约的基础上,现在已经越来越不符合新的形势了。减排越来越成为值得大家共同追求的事情,我们不见得当前马上承诺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至少承诺一些目标。要在分清权责的基础上,思考我们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迄今为止国际协议都是发展中国家不做任何事情,我们要自愿做事情,应该形成一种机制,大家共同承诺共同减排。

    哥本哈根大会要谈2020年以前的减排方案,哥本哈根大会以后要奔向2030、2050年,我们是否能形成一套新的机制,这套机制是能够建立在国家层面转移支付的机制,使发达国家进行应该进行的转移支付,使发展中国家参与更多的减排。目前最现实的是改变机制的问题。

    我们所建议的国际行动方案:国家间联合减排计划与国际气候公约,作为我们研究的成果和行动方案。几个要点:

    1,要按历史累积消费排放计算各国的责任。

    2,按各国的人均收入和有支付能力人群的大小测定各国的减排能力。我们接受这个概念,尽管一个国家总体来讲不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但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群至少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即使现在是一个穷国,但是我们也有世界级的富人,他们也在大量排放。这些世界级的富人是不是也应该为世界公共品的供给做一些贡献?根据以上两个指标测算责能指数,由此认定每个国家都应该加入减排、强制减排贡献的指标协议。低水平的国家仍然可以自愿减排,仍然可以不加入强制减排的协议,但是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区分。

    4,以《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中最低的“人均累积实际排放”为标准,设定加入强制减排协议的“门槛”。

    5,实现自愿减排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你的排放达到一定水平,就需要加入强制减排的行动方案。而你前面自愿减排的越多,就越可以推迟你加入限量减排、强制减排协议的时间。因此,鼓励自愿减排。

    6,而自愿减排的国家在参与国际碳交易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国家减排计划,邀请发达国家参与国家间减排协作计划,英文叫做“Inter—Country  Plan”,缩写为“ICP”,是国家层面,国家与国家之间共同减排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要与参与国共同制定“可测量、可核证和可报告”的减排方案和技术转让、资金配置的具体计划。

    在这个计划当中,由发达国家支付的实现的减排这部分,当然要作为发达国家责能减排的一部分来加以计算。

    7,公约中的发达国家需承诺:一,减排所需技术的转让,取消任何技术封锁。二,资金配置。所承诺的资金可以部分用于建立一个基金进行国际间的战略性、试验性项目,主要部分则进入“国家间减排协作计划”。方案(计划)的参与方联合组成某一国家的“减排伙伴团”,在MVR的原则下实施减排计划和所需的技术和资金。

    发展中国家由此实现的减排越多,当然可以推迟它排放标准的距离,但是要进行适当的扣除,因为是别人在你这里进行减排。以此来解决刚才所说的那几个问题,都符合现在各种议定书的原则,同时进行了改善,关键的改善就是创造了第三渠道。现在只有两个渠道,第一是市场渠道。第二,联合国多边渠道,现在加了一个双边渠道,或者是国家间渠道。通过国家间的共同减排,实现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共同在全球碳减排当中做到各自应该做的事情。

    关于强制排放门槛的设立。
Country Annex 1=1 ACE per capita (tCO2)
Bulgaria 1 228
Croatia 1 263
Germany 1 848
Japan 1 435
Portugal 1 350
Romania 1 144
Russia 1 262
Switzerland 1 695
Ukraine 1 190
United Kingdom 1 1186
United States 1 966
Argentina 0 255
Brazil 0 125
China 0 45
India 0 35
Mexico 0 162
South Africa 0 136
Turkey 0 128

    一开始介绍的表中有一个“罗马尼亚”,为什么它出现?罗马尼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罗马尼亚在《京都议定书》当中,是加入了当时定额减排协议的国家,罗马尼亚和葡萄牙等等20几个这样的国家也都加入了当时的国际协议,承诺到几几年减少多少,它是做出承诺的。

    中国到多大的程度上应该参加国际减排的协议?印度说永远不参加,因为印度说它永远达不到那个水平。我们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承诺达到一定水平就参加。我们现在确实在排放,我们的消费也要增长,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如果我们进一步发展,排放越来越多,以后怎么办?还有其它一些中等发达国家,他们的消费排放也很多,要不要加入?因此要设定一个门槛、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之后你就要像其它国家一样加入有约束力的定量减排的协议,要参加有限额的方式下的交易和减排的行动。

    选择什么样的门槛呢?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建议。一种是时间,到几几年所有的国家都要参加,比如2020年大家全部参加。这就很不合理。到2020年,非洲一些国家可能已经不是最贫困的,但还是很贫困的国家,它参加不参加?所以,时间不能说明到那时大家都具有了相应的能力。第二,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就要参加,这也是一定的理由,特别是以消费的标准来衡量就更有道理。但是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和有效减排。因为增长快的国家反倒会提前进入门槛,等于鞭打快牛,谁增长快谁就先进入门槛。总的来讲应该鼓励增长,尽管也要鼓励减排,但我们首先要鼓励增长,鼓励更多的脱困、脱贫。因此,这也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Country Annex 1=1 ADE  per capita (tCO2)
Bulgaria 1 409
Croatia 1 173
Germany 1 974
Japan 1 344
Portugal 1 170
Romania 1 318
Russia 1 642
Switzerland 1 329
Ukraine 1 494
United Kingdom 1 1137
United States 1 1101
Argentina 0 147
Brazil 0 51
China 0 73
India 0 24
Mexico 0 115
South Africa 0 292
Turkey 0 75

    因此,我们建议的一个指标,就是人均累积实际排放作为替代的指标。你达到了人均累积实际排放或者人均累积的消费排放指标就要加入强制减排的协议。具体标准选谁呢?我们选已经加入国家的最低标准,当时已经加入这个表当中,罗马尼亚最低。按照人均消费算,罗马尼亚是最低的。按照人均实际排放,葡萄牙是最低的。它都能参加,你为什么不能参加?到了这个水平它都能尽它的义务,其它国家也应该效仿它。

    这是两个可供选择,但都是人均累积排放的概念。达到这个水平了,我们就加入这种强制性的减排国际协议。在这之前可以做大量的自愿减排和国家间的联合减排。含义是参加国际间减排的国家,也应该在国家间共同联合减排计划当中,应该在发达国家承诺对你实行资金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前提下,承诺你未来的走向。我们正在走向门槛的这条路上,一旦到了门槛就要加入。而发达国家也可以以发展中国家做出一旦达到一定水平就加入强制性减排协议的这样一种承诺为前提条件,来进行资金和技术转移,打破过去那种互不承诺的恶性循环。没有双方的妥协,就永远没有双方的介入。这就是我们所建议的国家间减排计划的方案,加上其它各条,作为全球气候公约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一点在国际安排当中具有重要的紧迫性。


    这样一个协议,我们承认了发达国家是主要的排放者,承认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权利,承认了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应该转移资金和技术,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地参与各种减排。通过世界的安排,把减排纳入到计划当中。这应该是我们研究的第二个主要成果。

    

    第三个主要成果,中国应该做什么?无悔减排、自愿减排都应该做哪些事情?我们需要的技术是什么?如何改变能源战略?怎么样更多地依靠清洁能源?应该做哪些与减排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包括我们要不要实现碳税,要不要实现碳交易等等,怎么在国际进行合作,进行各种可行性的分析,中国需要做大量的事情。没有国际协议中国也承诺了,也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当中,20%的能源强度减少,本身意味着大量的无悔减排。我们还有环境保护的各种政策和各种投入,等于是联动减排的效果。中国方方面面也在做各式各样的事情,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后面我们大部分都是研究怎么从制度上进行安排,实现减排。
中国自愿减排情景
  2020 2030
排放总量
GtCO2e
相对无悔
情景减排量
GtCO2e
排放总量
GtCO2e
相对无悔
情景减排量
GtCO2e
无悔情景 8.9 - 11.4 -
20%情景 7.1 1.8 9.2 2.3
30%情景 6.2 2.7 8.0 3.4
40%情景 5.3 3.6 6.9 4.6

     
 
无悔减排效果
 
2005 2010 2020 2005-2010年变化率 % 2010-2020年变化率 %
BAU情景排放总量 (亿t-CO2)无悔减排行动:麦肯锡模型 52.53 86.51 183.01 10.5  7.8
“无悔”情景排放总量 (亿t-CO2) 52.53 68.11 89.46 5.3 2.8
“无悔”情景单位GDP CO2排放强度 (t-CO2/万元) 2.86 2.25 1.40 -4.7 -4.6

     

    我想着重强调一个问题,现在这件事有点紧迫,应该及早引起我们的关注,就是碳税的问题。紧迫性来自何处呢?来自美国。很可能在10月底美国国会要通过议案,对进口产品实现碳关税,这是很可能的。美国奥巴马政府在非常积极推动这件事情,其中一个原因,是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美国、欧洲、日本都在把它当做一个新的增长点。我们不缺增长点,他们缺增长点,更换这些设备就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现在又有了价值,说得越多,价值越高,大家越去买它的东西,越成为它的新的增长点,所以它在积极推动。美国自己要承诺到2012年减排多少,2020年减排多少,减排之后要实现国内的减排机制,它主要减排机制就是碳税。在强制限额的基础上,如果你想多排放,就必须花钱去买,或者花钱去减少你的排放。美国认为自己不生产了,又承担了这么多减排的责任,采取了这么大的投入,那么高的成本,他们的出口企业竞争力减弱了,要在边境上通过对进口产品增税的办法来保证企业产品的出口和竞争力,防止别人过多地向美国进口,防止过多的商品跟我们竞争,这是第一个理由,“边境调节税”。

    第二个理由,美国经济学家们针对消费转移排放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概念,他们说,是啊,你们说了消费排放,我们现在主动对自己的消费进行遏制,对所有消费品增税,首先是对进口的产品增税。这个理由必须是它对所有消费品都同时都征税才行,但是他会说你的这种消费品碳特别多,我们的碳已经征税,已经在国内实行这个东西了,因此就对进口的产品,有碳密度、碳排放的消费品进行征税,这样能减少我们国内这种产品的消费,从需求的角度在找这个理由。今年10月份美国很可能通过议案,而且通过之后就必须马上实施。美国总统那儿面临着压力,他需要进一步推动国内这些东西,就必须在一定时候批这个法案,碳关税可能就会实现。

    碳关税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合理的。第一,国际现在减排的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可以不承担任何量化减排的责任,以使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大规模历史排放阴影下实现经济发展的权利,而碳关税是与这一原则相冲突的。

    第二,发达国家对气候变暖的历史责任巨大,本来应该由他们通过国内减排,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支持资金的转移来实现他们的历史义务和现实义务,而不是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成本。碳关税实际上是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本。

    第三,多项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出口多,并不是因为它的碳成本比较低,而是因为其它原因。即使实行了碳关税,对贸易的影响会很大,对发展的影响会很大,但是对碳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四,更重要的是,一国在国内实行碳税制度,是将税收用于补贴国内企业的减排措施,最终会导致排放的减少。如果对进口商品课以碳税,却把收上来的钱用于补贴本国企业,而不是去补贴生产国的企业减排,碳关税就根本起不到减少生产国碳排放的作用。同时,把针对其它国家人的行为,特别是在排放这个问题上来收的税,没有直接返还给其它国家,而是用关税补贴本国的出口企业,这是违背减排的基本精神的。而且从我们的角度讲,如果他一旦收了,我们还没收着关税,后果是我们将受到双重打击。一方面我们的出口受到打击,另一方面,他们的减排会更多、更容易,而且他们的企业出口竞争力还得到了保证。

    尽管我们说了这么多理由,甚至跟一些人说有那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相信美国国会很可能很快通过这个议案。他们不会关心我们所说的这些事情,他们甚至不会去关心什么历史消费、人均减排,他们就在那儿说中国在排放多少,中国出口企业出口产品排放多少,加上政治家、媒体再一鼓动,这是很可以预见的事情。

    我们怎么办?我们才排放这么多,我们才处于这么一个发展水平,现在显然不能承诺碳排放的额度,不能加入国际强制减排的协议。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得它的碳关税失去合理性,这就是我们现在自己实行碳税。我个人想来想去,只有这一件事情能够使碳关税失去合理性。因为碳税是根据碳的排放减排的成本和碳密度而征的税收,它当然是要针对这一类全部产品,只要它有碳,也有碳排放,全部产品都要征收,不是只对出口产品征收税。国内碳税一定是全部产品、全部企业都要征税,税收用于国内减排,一方面增加了碳密度高的产品的成本价格,从而减少了人们的税收。

    如果我们自己征收了碳税,美国再实行碳关税就变成了双重征税。现在WTO已经认定,碳关税是合法的,符合WTO原则的,因为这是关于碳,而不是关于其它的生产要素。这个风放出来,更使得美国人愿意做这件事。而双重征税是违反WTO协议的。据我所知,美国人也是要针对国内没有采取减排措施,包括实行定额和实行碳税的这些产品进行征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美国最大的进口国,一旦中国实行了碳税,即使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奥巴马也有很充足的理由不批,或者有很少的理由批它,因为这个议案针对落后小国的产品就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以此来应对美国的碳关税。

    这一块首先要认识两个问题。第一,实行碳关税当然会增加我们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是将来阻力的来源,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到这种阻力。不仅仅是说出口产品,所有产品成本都会跟着提高。但是必须要认识到,在目前情况下,你不征税别人也要征税,你这一块成本没加上去,别人也要在关税上,在边境上,把它加上去。而它一旦加上去,那笔钱就是它收走了,你什么也收不着。如果你自己先收了关税,别人不能收了,我们拿着笔钱还可以补贴,当然是补碳减排。从客观上说,如果发达国家实行了碳限额,它的成本也提高了,我们的相对成本并没有提高,至少相比美国、欧洲我们的成本并没有提高,惟一提高的可能是对其它发展中国家。这时你可以出口到没有实行碳税措施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税收返还。当然机制又复杂了,出口又要寻租,当然有成本在里面。出口到其它国家去,变成了你跟那些国家的产品竞争,可以采取具体措施来加以弥补。

    碳成本的提高,国内价格的提高,生产扩大、经济增长可能会受点损失。但是我们自己要实行节能减排,要对碳密度高的产品进行适当限制,这件事也是非做不可。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收了税,没被别人收去,肉还在自己的锅里,这笔钱可以用于发展其它东西。也许就是碳密度高的一些企业受到一些影响,我们实现结构调整,总的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不一定受到很大损失,因为你的资源并没有人别人拿走,无非就是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然结构变化是利益调整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同时还有很多补救措施,欧洲现在很多国家都实现碳税,而且实现碳税的国家明显采取其它措施,同时降低企业所得税,又降低了企业支付劳保的费率。通过这种办法,企业的综合成本并没有提高,但是更加偏向于减排这个方向,这都是国际通行做法,我们也可以采取。

    当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这个最新的国际形势还没有出来,美国现在跳出来了,提出一些更激进的方案,开始搞碳关税之类的事情。我们研究碳税的各种可行性、必要性,但是我们并没有马上实现。在面对美国压力的情况下,我们至少要及时宣布,我们要实现碳关税,来应对国际上形势的变化,掌握我们的主动权。

    回过头来想,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意见,还有什么可替代的办法?你能够把它打掉吗?你不采取措施,它要实施了怎么办?它实施了,收了钱,你还没得到钱,你眼睁睁地出口也出不去了。当然,一定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是你反过来想,你有什么办法?我们自己征了税,还可以用其它办法弥补弥补。同样的出口减少,为什么我们不主动一点!为什么不使我们综合性总体的增长能够更好一点?

    这是新形势使然。现在国际上这件事越炒越大,而且争议也越来越多,我们面对这样的争议,我们本身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正确地捍卫我们的利益,实现中国在低碳经济基础上的发展,这确实是经济学界应该思考的问题,也包括政府上上下下部门,包括民众、企业家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