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9年长安讲坛
促进就业——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
演讲者:宋晓梧    时间:2009-06-08    阅读:39432次   
    今天我想讲的题目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前两天国务院刚刚研究过的就业问题。本来就业问题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就是一个长期困扰工业社会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个难题再次突出出来了。我们可以看看世界经济下降的趋势,这是2009年3月份国外一些著名银行、IMF、OECD等对于世界经济的预测。他们预测这次金融危机短期不会很快的恢复。最近保罗·克鲁格曼在中国讲到,一、两年内很难恢复,可能要五到十年的困难时期,当然这是估计比较长的,多数人认为至少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在这种危机情况下,失业问题又突出出来成为困扰各国的难题。我们看到资料美国2008年失业率预计8.1%,到今年5月份已经上升到9.5%,预计到2009年会突破10%。尽管美国失业率增幅下降,但是整个失业率还是上升的。日本预计今年失业率将超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峰值5.8%,大家可能觉得5.8%不算太高,但是日本有日本的特点,日本有很多妇女没有就业意愿,就在自己家里,所以不计算到失业率中。欧盟将会上升到7.6,欧洲在今天1月份已经上升到8.2%了。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新兴经济体失业人数从2008年8000万将会上升到1.5亿的失业人数,世界银行估算今年全球将有5300万人而陷入贫困,这是从全世界来看经济危机使失业问题突出了。
    我国就业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形势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比较清楚,我这里写了,我非常简要地说一说。
    现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在持续增加,劳动力需求相比而言下降。供给和需求两者相比较,现在我们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也是面临改革开放以后比较严峻的情况。劳动力供给全年需要就业人员总数将超过2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00多万人,截止到7月底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到40%,如果今年经济继续下行,城镇就业人员失业率还会继续增加。同时从农村劳动力供给,长期来看还有1.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就业,近期看现在2.25亿农民工中有1.4亿在乡以外务工,有的在自己的乡镇企业务工,有8500万就地转移。去年底到现在说法不同,陈锡文说有2000万,劳动社会保障部说没有这么多,我的数字是用的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数字,大概还有1800万农民工返乡没有工作,现在还没有着落。特别是在今年7月份以后,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升不了学的还有数百万人,将加入进城求职务工队伍,这样全年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将更加庞大。
    在劳动力持续供给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现在看起来是减少的。从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供给看,岗位需求持续减少。去年第四季度和第三季度相比,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求人倍率)由0.977降到0.85,创了8年以来的单季最大降幅。今年返乡农民工7000多万人,截止3月底有80%又返城找工作,现在据劳动社会保障部在两会中间的统计调查,现在认为大概有1100万人没有落实岗位工作,这也是社会上发生一些不稳定状况的重要原因。另外我们看到制造业,机械制造、建筑业、电子电器等供需差都是负数,供大于求。建筑业是-24.81,机械制造是-17.71,大大下降。
就业由于这样一个原因呈现了严峻态势。
    根据对514家企业的重点监测,企业岗位流失幅度从去年底开始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最近几年连续保持4.0%,2008年第四季度攀升到4.2%,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现在的一些预测,今年登记失业率还是要控制,但是调查失业率可以看到今年估计会上到7.0%,这也是蔡舫上次讲的数,但是最近看到社科院包括农民工抽样调查在内城镇失业率现在已经达到9.4%,逼近10%的大关,这一情况非常严峻。
    我们说的登记失业率反应不太灵敏,我曾经在一个港澳公务人员培训班上介绍中国劳动问题时,讲到登记失业率变动情况。澳门政府来学习的班长是一位女官员,她说宋先生问您一个问题。“九十年代,93、94年的时候那么过热,登记失业率百分之三点几,过去物价两位数增长的时候你的失业率是百分之三点几将近百分之四,等到你们物价是负增长的时候,登记失业率没有多大的变化,那么你们编这个登记失业率是要欺骗老百姓、还是欺骗政府、还是欺骗经济学家自己呢。”问的非常尖锐。所以我们真正分析失业问题时,登记失业率不起什么作用,我这里就没有说登记失业率的事。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形势,我觉得还是要肯定中央和国务院在短期促进就业方面,连续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当然今年我不是讲这个问题,不过首先要肯定这个。今天的题目就是短期措施如何和长期解决就业问题相结合,短期的措施,我觉得从去年十月以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必须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后面我会讲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到底是什么位置,我是怎么理解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去年十月到现在粉红色的字体可以看到,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这么多直接促进就业或者是改善就业条件的这些文件,半年多的时间内连续出台这么多文件,应该说中央和国务院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
    这些工作归纳起来(我就点个题目,将来出文字的时候可以把里面的内容都写上,我今天就不讲那么多了)。
    第一方面,促进就业政策措施,一个是紧密结合内需,更多的拉动就业,这里面有很多包括补贴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等等,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等等。
    第二方面,帮扶企业克服困难,努力稳定就业。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落实“五缓”,缓交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的费率;“三补”,这些措施我不一一点出了,因为这些报纸上都有,大家搜集一下就可以。
    第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还有人提出要把鼓励自主创业作为国家促进就业的战略地位等等,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看法。再有就是针对重点人群统筹安排就业,这里面一个是重点研究高校毕业生怎么促进就业,再一个是研究农民工怎么做好就业工作。这里面有很多政策措施具体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这些促进政策措施中,也包括了加大培训,这个从全世界来说,在困难时期培训都是一条很重要的出路,因为经济遇到危机以后,肯定产业结构要调整,劳动技术结构也要调整,所以如何使过去不太适合新的产业结构或者是技术结构的劳动力得到培训,得到新的工作,这个在国际劳工组织曾经被叫做是工会和雇主最能达到一致计划。工人也希望培训,雇主也希望培训,这是最能达成一致的,其他方面不一定能够达成一致了,比如说减缓一些税收,或者是降低一些工资,或者是不允许企业解雇工人,这个就有分歧了。工人很高兴尽量不要解雇,但是企业可不愿意,企业希望困难了应该按照自己生产需求解雇工人,这就不一定一致了,但是培训是工人和雇主在应付危机的时候最能达成一致的,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政策。
    第四方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这里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因为这些政策措施,大家都从报纸上可以看到,我就不详细介绍了。
    从我们财政看确实是大大加大了对就业的支持力度,今年达到420亿,比2008年增加了160多亿元,增幅达到了66.7%,这从中央财政来说是理念增幅最高的。
    促进就业有一些短期的政策,当然有一些会对长期就业有一些影响,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应该说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中央政策带动了地方的各种政策,我这里举了很多例子,像吉林、上海、福建、广东、浙江等等分别响应中央号召提出了比较实际的政策。根据最近的一个数字,到四月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农民外出打工工人数也有较大恢复,扭转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下滑的趋势。比如说广东就是我们最担心的,因为珠三角是出口加工两头在外的情况,现在来看它的情况也有很大的改进。
    短期政策说完之后,我想重点谈谈长期战略,看来我们短期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后,对于促进就业目前情况来看有一些好转,经济也有所好转。但是就中国就业问题的长期战略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更难。
    下面我来讲讲就业当前从宏观和长远看存在的问题在哪里。
    现在我们各地都在加大投资,中央也在加大投资,这一点中央和地方高度一致起来了。加大投资要保百分之八的增长理由在哪里?我们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没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搞GDP挂帅,这次GDP保持八不是为了GDP挂帅,是为了保民生、是为了保就业,如果没有百分之八的增长解决不了就业问题。但实际上中国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不完全是这样的。我们的GDP和就业弹性来看,就业弹性过低。不错,增加投资肯定会带动一些就业,但是投资到不同的方向,对于增加就业容量有很大的差别。全国2000多个县将近700个市投入了多少钱来修主题公园、广场,这些投资进去以后最终能拉动多少就业?一个大广场放在哪里能拉动多少就业?也就拉动几个清洁工人。如果我们把这笔钱放在比如我们需要加强的社会保障上、社区卫生服务上,这样又能拉动多少就业。当然我说的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看看整体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表明,八十年代我们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200多万人就业,这一比例到1990年代下降到了100多万,21世纪以来基本徘徊在100多万,有时候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只能拉动80多万人就业。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大致为0.1。但是我们自己和自己比就业弹性下降了,由过去大概0.3左右下降到0.1,我们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就业弹性平均在0.3-0.4。发达国家2007年欧盟地区总就业弹性是0.78,OECD国家是0.48。(这张图就是表明刚才我说的情况,GDP增长是百分数,就业增长也是百分数,就业弹性是千分之几的)相比而言,就业弹性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在大幅度下降。我们可以对就业问题做一个国际性的比较。这个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研究所(过去我在这个所当过所长),他们根据OECD数据库和各国GDP就业量计算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到,OECD国家总体2006年是0.63,2007年是0.48,G7国家2006年是0.58,2007年是0.51,欧盟地区2006年是0.68,2007年是0.78。我们看一些国家,挪威就业弹性是最高的,在一点几以上,还有意大利。比较低的是日本韩国,这几年他们就业弹性比较降低。当然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2007年就业弹性是变动的,和一国经济发展情况是相关变动的。但是总体来说和中国相比都差太多了,我们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带动就业的促进作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太多了。
    我们看看与发展中国家比怎样呢?我们来看看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巴基斯坦的状况。
    (图)这边是这些国家的就业弹性系数,这边是以中国为基准的比较。我们看到中国基本上也是全世界就业弹性最低的,就连泰国也将近0.2,泰国是0.1930,按就业弹性比中国也高5倍了,墨西哥高6倍,这是GDP和就业弹性。投资对GDP增长,多年来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投资对GDP的弹性就已经降低了,然后GDP对就业弹性又降低了,我们算投资就业弹性是更大幅度的降低。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是0.03,如果GDP对就业弹性是0.1的话,投资的就业弹性是0.03。
    为什么中国就业弹性会这么低?我们是一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应该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结果从现在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我们走了一条就业弹性不能说最低,我不知道全世界是不是还有比我们低的,就目前收集到的材料中中国是最低了。我们怎么就走了一条这么不利于促进就业的总体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说这个问题不解决,短期那些小的政策,免税啊、大学生当村官这些政策从根本上来说,不好听的说是见木不见林,飏汤止沸,总体是不利于就业的,这个问题要解决。
    为什么我们就业弹性这么低?可以具体分析一下,下面我分三个层次来分析。影响就业弹性因素很多,比如说刚才我讲的投资方向。挖一个管道和搞服务业,同样投资1万元就业是不一样的,投资意愿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方面。我从大的方面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讲产业结构不利于就业,第二个是讲分配格局不利于就业,第三个是垄断行业不利于就业。这些问题虽然我一直在说,但是别人对分配问题讲得不太多,好像没有把分配问题和就业联系起来考虑。实际上就业就是挣工资,就是雇佣劳动,如果不考虑工资价格对就业的导向,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这点下面我再进行分析。
    首先谈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可以说,我国从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十多年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非常缓慢,可以大量容纳就业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停滞在40%左右,就业比重停滞在30%左右。1996年的时候,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三、第四产业中的比例是4.3比32.7比60.7,我们这边差得太多。美、日、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都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65%,所以总体全世界在60.7%,我们现在在40%左右,就业只达到30%左右。但是有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今年第一季度一、二、三产业产值增长分别在3.5%、5.3%、7.4%,第三产业增长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迹象,但是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我们还要再看,或者说是一个短期的经济现象。
    我们可以看看改革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从1990年有正式统计数据以来,我们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这里指产值。在2006年的时候还是41.2%,到了现在反而下降了,第三产业产值反而下降了。我们的地方政府很多追求重化工业,因为产值高,追求第二产业发展,结果第三产业这几年反而下降了。所以在国家发改委内部讨论时也说了,“十五、十一五”都讲了要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但是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反而下降了。
    就业结构变化,刚才我讲了从2000年以来将近10年功夫就是在30%左右徘徊,没有很大的提高。今年看到最新统计指标,2008年最新统计指标,第三产业就业指标是33.2%  ,比2006年两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我们看国际什么情况。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刚才我已经讲了现在发达国家是百分之七十多,平均百分之六十左右。
    (图)  世界平均到九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接近50%,发达国家更不用说了,我们在这个产业结构上也是不利于就业的,我们找了一个不利于就业的产业结构。
    我们看看分配格局与就业。
    产业结构与就业谈得人比较多。最近吴敬琏老师送我一本书,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中也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扩大就业,其中主要分析的是产业结构。那么我想就分配格局和就业我做一些补充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拿多少钱来雇佣工人,拿多少钱来买水泥、买钢铁或者是买其他东西,用来雇佣工人的人越多可以雇佣的人越多,比如我们现在是一个工厂,年收入一个亿,这一个亿拿多少钱来发工资,拿多少钱来买设备、买材料,用来雇佣工人的钱越多,就业量就会增加,这是简单的比喻,国家肯定比这个复杂得多,这里我做一个简单的比喻。这里面看到我国总体财富上用于工资的比重是在降低的,而且降低幅度很大,从1980年17%持续下降到2005年10.76%,2007年有所上升,上升到11.32%。在国民收入中用于雇员大幅度下降这本身就严重影响了就业总量,工资基金理论。当然你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就是因为就业的人少所以工资总额占得比重也少,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无论怎么分析,就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分配格局,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结构里,总体来看同全世界其他国家比较不太有利于就业。
    (图)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工资总额占GDP总额是下降趋势。
    就业人员劳动报酬与主要总量指标增长对比可以看出,蓝线是工业企业利润,它是直线上升的。单位就业人员报酬是(粉线)最低的。财政收入和财政增长是(绿线)也是比较高的。
    用这个图我们也可以做另外一个分析,在98年以后的十年来,我们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严重失衡,劳动报酬少了,资本收益多了。这个问题再往深了说,带有一点原始资本积累初期的问题。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总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失调了,工人生产东西,但是拿的工资少,资本家想多积累财富,多增长利润,结果造成大的比例失调,这个问题产生以后造成整个需求不足,积累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经济危机,这一类的问题。这一类问题从我们最近十多年来看,有这样一些问题在里面。当然中国作为这样一个经济转型国家,在它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否有一定的必然性可以再探讨,但是即便有这样的必然性是否一定要有这么大的差异,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要有这么大的差异也是可以探讨的。总体来看,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都说消费不足,要通过拉动消费解决问题,但是没有收入哪来消费呢?或者是收入不足哪来消费呢?劳动报酬在这其中占得比例这么低,哪来会有消费?所以这是不仅会影响到就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到很多方面,影响到方方面面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刚才讲到资本、收益、利润、劳动报酬工资显现出这么一个下降,工资下降而利润上升,不管是税后还是税前利润上升这么一个趋势。
    (图)
    刚才讲到的是工资,我们看劳动报酬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劳动报酬从1990年-1992年开始有所下降,随后不断增长。但是1996年的时候达到最高,1996年以后也持续下降。2003-2005年下降幅度最大,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例是39.74%,十年内下降了13.66个百分点,所以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同期企业盈余份额不断增加,从1998年-2007年企业盈余份额增长了31.29%。
    这就是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一种失衡。这是劳动报酬占GDP比例的示意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们也可以和国外做一个比较。美国劳动报酬(粉线)占净收入比重达到75%左右,(蓝线)  就不是净收入了,占国民收入比重也在65%左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也是在55%以上,50%  -60%,都比我们要高。这是英美两国劳动报酬的比较,它们是英国和美国比较,我现在把这个图拿来和中国比较,都比我们要高。
    这下面我有三个假设条件,我做了一个对就业的影响,我做出来之后觉得这个数有点吓人。假设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下降,或者与外国水平相当的时候,它能够容纳多大规模的就业?假设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保持在1990年53.4%的水平,我们以2007年城镇平均劳动报酬为基数,这部分钱可以容纳多少人?可以容纳1100万人就业,我们还可以和国外比,我们和自己比可以容纳1100万人就业。  我们假设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达到美国1920年55%的水平(人家问为什么要和1920年比,因为现在经济差太多了)1920年美国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和我们现在有可比性,大体相当,所以我选了1920年。我们达到美国1920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这块还可以增加1500万人就业,我们扩大就业费了半天劲,就把这个调整调整能增加这么多。
    还有一个数更厉害。假设2007年工资总额占GDP比重维持在1990年15.77%,我们还不算八十年代17%的最高数,按1990年算15.77%  ,假设2007年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这个地方有一个公式,大家也可以看看这么算有没有道理。2007年GDP是25.7万亿元,现在工资占GDP比重是11.32%,1990年是15.77%,这两个数一减是相差的数,相差的数乘上我们2007年GDP,如果我的工资占GDP比重如果保持在1990年的话,我们就可以有这么一个差额,这个差额除以2007年社会平均工资24932元,是4600万。如果我们维持1990年工资占GDP的比重,我们现在应该能够多容纳4600万人就业,当然这是一个假设前提,人家说不见得工资占GDP比重增加的数都用来扩大新增就业,还要扩大原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好的,我们假设提高一倍,平均工资提高一倍,我还可以多容纳2300万人就业,这样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分配格局对就业有多大的影响。但是这个问题好像大家想得不是太多,没有多少人来提这个问题,这样一算比较吓人。我们采取其他那些具体的很多措施,和这个比起来完全不成比例,是你的大的环境有问题。
    现在广州的平均工资是全国最高的,大概年薪是4万元,我们按4万元算,全国都达到广州的平均工资,我们可以多容纳3000万人就,这是什么概念?大家可以算算。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二点,由于工资和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对GDP的影响。
    是不是完了?没有完。还有一个问题在进一步影响我们的就业弹性。我们可以想象在一国拿出来的工资基金总数一定的情况下,收入分配越平均,雇佣的人数越多,这个道理能想明白吧?比如说我们现在企业有1万元,最低工资100元,我们按照最低工资平均雇佣,我们可以雇佣100个人,100×100=1万。假如其中有一个人的工资是1000元,那就会少雇9个人,是越平均雇佣的人越多。但是绝对不可能是绝对平均,绝对平均等于是养懒汉,而且劳动力素质也不一样,在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也不一样,因此必然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工资差距和比例关系,在合理的工资差距和比例关系之上我们用总的工资基金,比如说我们现在占11%GDP的总额雇佣工人,雇佣工人很多。假设这个合理地比例关系被破坏了,被某一些行业的工人占了过多的比重了,你只好在已经确定的工资占GDP比重总的大框架中雇佣的人数就会减少,这个道理是不是能说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用简单数学就可以算出来。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现在行业工资差距又进一步地降低了我们的就业弹性。
    这三个层次,首先是整个经济结构,三、四产业结构不利于就业。第二,整个工资总量占GDP比重降低了。第三,在工资总量占GDP比重降低的情况下,工资总量已经缩小的情况下,又由于行业分配不合理,进一步降低了我们的就业弹性。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是以行业差距为例,国家发改委分配司编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8年),列举了18个行政性垄断行业,指出他们职工总数占岗位职工人数的10.8%,工资总额占了全部行业的17.2%,年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比最低的农林牧副业相差4.46倍,这是统计上的数据。同时也承认如果把垄断行业的住房等各种福利待遇统计进来(雇佣劳动里不是光发工资,劳动报酬也包括这些),中国改革基金会有一个研究报告,《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研究报告》认为这中间差距在7倍左右。
    有一个数公开讲我始终不用,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研究报告》,它认为8%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包括福利和住房加在一起,占了整个工资福利奖金的55%。这个数我从来在正式场合不敢用,因为我觉得这个数有点太吓人,收入分配差距太过了。
    我一直期待着有经济学家站出来,分析它这个调查是不对的,就是说《国民经济分析报告》过分了,比如说我一直等着国家统计局出来反驳王晓鲁的这个报告,至今国家统计局没有反驳过。但是这个数我仍然在正式的分析里面还是不用,如果要用这个就完了,那对我们就业影响就更大了。我就用发改委和统计局的资料来分析,都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况。
    我们这个4.46倍对不对?有的经济学家说又怎么了呢,过去平均主义大锅饭,现在就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现在就是要拉开工资差距。但是拉开工资差距可以是少数这些有创造才能的人应该得到比较高的报酬,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拿这么多的钱大家没有意见。我们全行业平均工资比人家工资高那么多有什么道理?
    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国家行业差距是怎样的。这里我先简单举个例子,我找了一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起飞后期。为什么找这个例子,就跟刚才找美国1920年的例子一样,因为你和日本现在的情况不好比,要现在比差距更大。因为现在大家承认我们经过30年经济起飞也到了一个后期,不可能再像原来那样百分之十几、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可能是8、7%左右的成长,所以我找了一个日本经济起飞后期的行业差距。
    我到日本劳动省的时候我自己问来和找来的材料。当时他们的金融保险业如果是138的话,制造业是100,高0.38,多出0.38来,是这么一种比例关系。美国也是这样,而且美国最高行业收入不是银行和证券业,我们所知道的是银行证券业少数的头头,真正是按收银员、一般社会平均工资算,他们的工资不是最高的,美国最高工资是采掘业、矿业。显然我们垄断行业占了比较多的比重。
    现在行业收入差距继续在扩大,1978年全国城镇职工在岗平均工资615元,收入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商,当时平均工资850元,是收入最低的社会服务业的2.17倍。到了1990年差别开始扩大了。到了2000年以后差别更加扩大了。现在2006年的时候,收入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的4.75倍,就是刚才我说的数。
    那么你们说仅仅是美国和日本一个例子,说服力不强。那么我们看看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多举几个例子。行业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图),这是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中摘出来的。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最高比值是1.69倍,英国1.91倍,法国1.96倍,德国高一点2.23倍,加拿大2.71倍,可以看出最高的是巴西,5.62倍,这恰恰是我们经济学家老担心的中国不要陷入巴西的陷井,可是看到这个情况我们现在真往里陷,靠近巴西了。这是什么时候的数字,是2006年的数字。
    现在情况又有变化了,一会儿说这个情况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看部分行业代表性职业工资比较,这个由于时间原因不一一展开了,大家认为的美国银行行业收多少钱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美国银行行业一般的会计员和出纳员工资并不高,赶不上化工业、采掘业这里面没有(已经删掉了)。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我们不能把美国大银行家的工资,他们不是一般雇员,不能代表行业工资,来作为银行业平均工资来算。要这么算的话,并不是太高。我们说到重工业炼炉工人比银行出纳高,比银行会计员也低不了多少,一倍都超过不了,也就是一点几倍,绝对到不了两倍。这个情况说明了我们垄断性行业差距是非常大的。
    (图)这是最近我看到的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摘下来的,这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最新行业平均工资差距。最高是证券业是全国平均水平5.9倍,金融业是平均工资3.0倍。请注意这是在说平均工资,刚才我给大家看的表是最高、最低,人家最高、最低1.69倍,我们是最高比平均工资就高4倍,这两个数字不是一回事。最低的木材等等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3.6%,纺织业是全国平均水平55.5%,农副产品是60.1%,现在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是11比1,远远超过巴西,我们现在这个行业工资差距都超过了巴西,巴西是6倍全世界最高的,所以像这样的问题不解决,不研究这些问题对就业的影响,我觉得就业其他的一些措施(  当然这些措施很好)  ,但是这个东西长远来看是有问题的,我们要研究一些根本性问题。我们垄断性行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独自拥有或者是政府赋予的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既享受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政策扶持,又垄断生产要素,经营范围和产品价格,垄断利润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该行业职工工资福利,导致了垄断性行业平均工资过高这个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十多年前就提到国务院的议事日程了。1997年在北戴河我参加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当然咱们是属于后排议员。在这个会上讨论,当时朱镕基还是副总理,讲到工资分配的问题时他讲到,我知道,现在大家有意见,无非就是两电一草五行一保工资过高,这个事是要想办法解决的。所谓的两电一草是电力电信,两电一草一草是烟草,五行是指四个商业银行加央行,还有保险公司,就是金融这一块。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刚才行业最高差距、最低差距还是3-4倍,现在扩大到11倍了,没有认识到吗?认识到了,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愈演愈烈。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分析,如果说行业工资差距过高这块,我不让你那么高,我让你按照国际惯例,比如国际惯例是高两倍,刚才我们看了两倍都不多,大多是1.6倍,如果说你的行业工资差距我给你缩小到按照国际合理的差距,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缩小到合理的差距,就可以节省下来一大笔工资基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和广义的工资基金。这笔基金如果节省下来,我用来按照当前社会平均工资来算可以多容纳多少工人就业,如果按照农民工的工资算,可以成倍的容纳农民工。
    下面我们算一算。
    这么几种算法,一个我们还是引入官方材料,民间研究材料数算起来更吓人了,我们就以官方材料。就以国家发改委分配司编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列举的18个新增性垄断性行业工资总额来推算。报告中说,这中间有三分之一收入是垄断性因素造成的,那么我们把三分之一垄断性因素砍下来(假设我们能砍下来的话)  ,这部分钱节省下来的工资基金可以多容纳700万人就业。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算,如果能够把行业差距缩小到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合理的差距,达到最高与最低是1比2左右,这已经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了,市场经济国家刚才我给大家举例了,它是最高与最低不到1比2了,我们就按1比2算,节省下来的工资基金可以多容纳将近1000万人就业,我们可以算这个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就业问题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结构,整个大的分配结构和行业这种差距所造成的影响了就业。但是这个问题,我觉得以前分析,把这个问题这么提出来的不多。
    在这里,清华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想对大学生的问题谈谈,刚才讲得比较宏观,我们就大学生的问题多讲几个,农民工的问题今天就省略了。
    现在对大学生就业也提出了很多的措施,前面我们已经列举了国务院有关于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个就业困难群体。这个事听起来就很怪,大学生和农民工并列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你不觉得奇怪吗?这个事现在大家都这么说了,想想过去中国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一考上大学就是成才了,怎么现在和农民工成为了两个困难群体了?你们不觉得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吗?确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总体来说,我们中国大学生不是多,但是为什么大学生会就业这么难呢?我认为有这么几条原因。一个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我还是从收入分配和就业相互关系来说的。大学生要就业找什么岗位,最根本的一条市场配置就业就是劳动力价格在做引导,所谓的劳动力价格就是工资福利在引导就业方向。大学生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特别是很多还是自费,家里出钱,要收回这个成本,至少要收回成本,还有机会成本问题,获得更多的收入。那么就要找工资比较高的,福利比较好的,总不能完全真的和农民工看齐吧,这个教育层次不一样。如果说分配差距过大,就导致了选择就业方向过窄,这是一回事。所以不愿意去农村,因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第二,地区和城市间收入差距过大,所以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不愿意去西部城市,包括东北的中等城市,资源枯竭性城市,招不到大学生。当地考上大学的鲤鱼跳龙门出去了,还能回来吗?这是由于地区和城市间收入差距过大,都愿意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东北还有大连能够容纳点大学生,就是这么几个城市。那么你想想,就业的选择是不是特别窄啊。
    第三,公务员实际收入过高。当然有些人说公务员收入不高,为了廉政,为了使公务员不贪污,还要进一步提高公务员收入,还要进一步增加公务员福利等等。但是我们看市场导向,招一个公务员多少人来报名?发改委招一个公务员,原来我在东委办我们招一个公务员,上千人报名,这还不算比例高的,有招一个公务员三、四千人报名的。这就说明了你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合理,不改变收入分配的格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很难改变。现在说去当村官,当然很好,但是当村官有先决条件,当了几年村官以后可以优先考公务员,后面还是靠这个来拉动的,要不是这个没有后面也没有人去做村官。另外在我们的工业领域和制造业领域,我们的制造业长期实行两极在外,大进大出的策略,应该说在中国改革的初期或者说在改革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我们积累资金,提供农民工就业都非常有作用,非常好。但是它对大学生就业并不利,而且在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国外需求大大减少的情况下,这个模式也应该有很大的转变了。现在有人说我们还要咬紧牙关再为外国人做30年的鞋子。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够积极,我们应该是顺势改变这样一种完全靠投资拉动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当然也绝不是说我们还有鞋子可做我们就不做了,有鞋子可做我们还可以做,但是不应该把宝押在30年造鞋子上,我不太赞成这个说法。
    大学生还有一个,高端服务业就业也受到了限制。比如说金融业、咨询业、非政府组织这些都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整个经济分配格局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说大学的设置问题,教育改革问题,大学生就业的理念等等这些问题,还可以进行分析,但是我讲这个格局摆在这里大学生的就业路子已经非常窄了。这是一个微笑曲线示意图。大概在二十世纪下半期时候,这个图还是开口两端在外的,中间是这样的(  图)。现在在加工组装制造这块的价值越来越低了,而两头附加值在增加,这两头恰恰是需要有知识、有技术。中间加工组装制造,农民工经过简单的培训,计算机复杂不复杂,到他那儿生产很简单,他就是管插件,别插错就可以了。汽车也很简单,就是上螺丝,但是前面怎么设计,生产流程怎么搞,怎么搞好服务,这里面服务还包括金融服务,还包括这种利用计算机的设计等等。这个可不是农民工简单培训就可以搞的,这应该是我们大学生来做的。但是很遗憾大学生就业机会搁在海外了,我们是两头在外,我们非常满足于继续为人家造鞋子造30年,我们还要在这个阶段再挺住。我不是说有鞋子可造就不造了,我们在讨论大学生的时候还要想到另一头还有农民工,农民工这块现在马上让他们研发采购搞金融,搞物流服务,他们现在搞不了。那么这一段,如果我们还能够做到我们也不要让政府强力地把它抛弃掉,鞋如果自己在市场上还能站住这一块,就让市场自己去调节,现在就怕政府为了产业升级主导,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鞋子还要让人造。
    但是是不是这种方式也应该转移了?是不是也到了发展的一个拐点,出口导向型的这种经济也是否要有所改变了?我想从大学生就业来看,我们应该把这两头拿过来了,而且现在发展趋势还是不错的。我们过去是贴牌加工,叫做OEM,委托设计生产ODM,现在自主品牌营销叫做OBM,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在上游和下游越来越往国内拿了。最近我们要去南京搞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很明显的就是这头,特别是前面这头。研发,我把国外的研发拿过来,把国外软件设计拿过来,而不是说造衬衣、造鞋子、造领带。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今天是星期一,周六在北京大学博雅搞了一个职业技能,北京大学建立了一个职业研究所,研究职业问题,其中就有一位新东方副老总提出来了,因为就业难,所以大学设置应该和就业市场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了。我就不提他这个事了。讲到这个问题以后,我想补充一段,我们就业长期的问题不光是一个总量分析。刚才我谈的都是总量分析,如果产业结构调整以后会影响多少就业总量,如果劳动报酬和工资占GDP比重提高了以后,或者是维持原来不变会影响多少就业总量。如果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差距缩小又影响多少就业?我讲的都是一些数字量的分析,我觉得还要补充一下,现在看来从长期就业战略看,有一个就业的体制问题。因为我觉得在我们过去计划经济,完全包就业的这么一种体制,现在很多人觉得就业问题很严峻了,有一部分人觉得计划经济就业体制也不错,那么有一些经济学家,我也不给人家扣什么左和右的帽子了,我们就谈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现在我们的就业体制搞错了,比如说就不应该让企业能够解雇工人,国家就是应该把就业都包下来,政府应该承担责任,特别是在经济下滑的时候,有些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然有的人说得更远,认为分配体制也是计划,医疗体制也是计划好,这都不如计划体制好,我们今天不说这么多了,我们今天围绕就业谈。
    就业体制一定要坚持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中国和原来前苏联、东欧国家做过一个伟大的历史实验,国家统包统配就业这样一种体制,工人没有失业的威胁,这不是很好吗?但是要想想后面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大锅饭、养懒汉、平均主义。另外由于政府统包统配就业,在我年轻读书时,文化大革命以前读书的时候,满脑子就是我是一个螺丝钉,党给我拧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光,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到哪儿去发光。这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从来自己没有提过调动工作,我所有的工作都是组织调动的,真的挺服从组织分配。但是想想现在能不能这么干?我们过去长期执行下来的结果是什么?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国有企业有30%富余人员,原来不觉得,大家都富余所以不感觉富余。一搞经济体制改革了,引进了外资,发展了民营资本,这才发现,我过去生产五个杯子用5个人,民营企业生产五个杯子就用1个人,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十个杯子就1个人。你想把人减下去还不行,我们减过一阵子,当时“砸三铁”。但是那个“砸三铁”有一些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好好建立起来就砸,顺序有一些问题。但是也曾经想这么干过。工人意识是我进了企业门就是国家人,你就要管我一辈子,  而且我是主人翁,你怎么把我解雇了,你不让我吃饭,对不起我也不让你吃饭,我砸你们家窗户,上你们家坐着要饭吃去,另外还有干脆动刀子、动枪的,把企业家打死打伤的都有。这一就业观念的转变非常不容易,经过了非常艰苦的长期的阶段,这才慢慢把就业观念转过来了。
    我们想消灭失业和充分就业,这不是一个概念。充分就业是要考虑到有自然失业率条件下的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多高?过去是4%,现在由于技术发展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快了,也可能有6%,这有不同的争议。但是就是说充分就业是有一定失业率的,而我们计划经济说的人人都就业,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能否发展到这样一种人人都就业,当然我觉得很好,我们大家都就业,还都有干劲,大家都学雷锋,报酬不多还都愿意干活,这样一种状态非常好,很理想的状态,可惜,经过多少年的实验这是一个失败的教训。你们学生这么年轻,在座有几个经过这点的都知道,我在国有企业当了十年工人我很了解在当时就业条件下是什么样的状况。
    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就业的这种转变,怎么很好的把握这样一个就业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转变。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目标究竟是什么呢?比如说转了,我们过去是人人都就业,现在转向了充分就业,究竟提出一个什么就业目标来,明确不明确?不是很明确。但实际上国际劳工组织有很明确的表达,这是国际公约上有的,叫做充分的、生产性的、自由选择的就业。
    这个就业目标达到实际上是一种三方伙伴关系谈判、斗争得出的,因为不同的群体对就业问题有不同的利益。比如说雇主当然希望用最少的劳工成本创造最多的价值;工人希望我有最稳定的就业,至于说资本家赚多赚少那是另外一码事,我首先关心我的工资高低和就业稳定性;政府既希望这个国家在全世界有竞争能力,又希望这个国家稳定,这样经过长期的劳资协商谈判,还有政府从中干预这样一种三方伙伴关系,最后国际劳工组织达成了这么一个叫做充分的、生产性的、自由选择的就业这样一个目的。
    这里面所谓充分的,就是指国家能够在最低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条件下大家都能够就业。所谓生产性的,就是指企业增加劳动力一定是要促进生产的,而不是说用不着的人进来了,反而损害了生产效率。在一个自由选择的就业,就是说政府、企业和工人三方,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利强迫要求任何一方雇佣人,政府不能说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强迫企业招人,或者是强迫企业不解雇人;工人也不能要求雇主你必须要雇佣我。这是三方自由选择的,契约式的行为。所以它的就业机制是一种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它的就业行为是一种契约行为,双方谈判达成一个劳动就业契约,和过去国家分配去,行政配置就业是不一样的。就业意识是一种主体意识。劳动者认为我是一个劳动力供给主体,资本家是劳动力需求主体,这两个主体都是和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我找了这么一个三方性,来表达一下。
    尽管凯恩斯主义以后对就业国家有了宏观调控,其实凯恩斯主义最大的调控就是就业。但是国家是通过公共开支,增加投资去扩大就业,而不是说不允许企业解雇职工,或者是必须要求企业多雇佣职工来解决就业,那是不行,违反了就业最基本的原则。当然过去政府对就业市场是不干预的,现在这种干预的办法,在特殊情况下有冻结最低工资的准确,但是后来证明了这也不太成功。
    从上次大危机到这次大危机,大家都说这次大危机是29年以后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这么严重的危机。这次危机的情况和上次危机表示形式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充分就业这个问题从上次危机已经变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也是一个从就业历史来看历史性的转折。早期在凯恩斯主义以前政府是不干预就业的,政府不伸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干预就业。现在有人也说,最好的办法是完全市场自由调节,政府不要干预。我觉得就业这个问题来看不对,历史证明了政府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后,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就业市场应该说从上次大萧条到现在证明比计划经济的那种政府完全垄断劳动力资源配置要有效、要好,至少目前历史阶段我认为是这样的。但是以后随着生产技术和各方面的变动,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会有什么其他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推想,但是就目前来看,我看最好的还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不要宏观调控从就业这个角度看我觉得不行。
    我们看看西方发展的历史。从1936年凯恩斯写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到1944年贝弗里奇的《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到英国政府的《就业政策白皮书》,到1946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就业法案》,提出政府必须争取把最大的就业产出和购买力水平做到就业法案中,以后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等等都把就业作为政府的一个工作目标提出来了。
    这么说,是不是说失业率越低越好,我这个图完全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我就来说明就业有体制问题,不光有总量问题。
    (图)把德国和美国在上次大萧条之间做了一个比较,这是我从人家的书上摘下来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失业率一直高于14%,尽管罗斯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现在有些人分析,把这个作为罗斯福新政没有促进就业的证据,也有人指出这是1937年罗斯福实行财政整顿,减少了扩大财政的政策造成的。而同期德国扩大财政支出,把失业率从26.3%降低到2.1%,这个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德国财政支出增多失业率降低。
    这个时间间隔也不短,从33年到38年5年的结果,我们能不能说实践就证明了德国的就业模式是好的?纳粹德国的就业模式是好的?我们不能单纯从就业总量来分析问题,这个实践证明纳粹德国的政策绝对是失败的。我这里想说明的是,我们分析这些问题不是仅仅有一个就业总量的概念,我们可以用行政的办法把失业率降得很低,中国从1957年就宣布从此消灭失业,失业率百分之零。一直到1986年,我们就没有失业这个指标。到86年也没有,到86年没有办法了才出现了待业这个指标,还得说明待业是社会主义的,它和资本主义的失业是有本质区别的,做过很多的说明,我们搞劳动经济学的都知道这个事,现在想起来像笑话一样。现在是不是说我们就不采取市场就业的办法,回到计划经济,我就把就业率提高到百分之百,失业率降低到百分之零,这是不是就好呢?我就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并不是说你这个就好,我还是坚持原来我的观点有失业率好,但是政府要调控,关键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作用。
    最后我讲几点建议。
    首先我提出的建议是在“十二五”时期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刚才我前面提到的是把就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发现很多问题都是这样,把这个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那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不知道哪个更加重要,也不知道更加重要是怎么更加重要,是摆第一、摆第二,我能不能明确提出来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第一目标。然后根据促进就业,围绕这个我们来想想我们的产业结构怎样来调整,我们想想我们的分配关系怎样来调整,想想我们的垄断行业应该怎么改革。如果说我们还是把GDP增长作为实际首要目标,你那些东西还是谈不上,各地政府和地方政府还在搞大项目,搞GDP能上的项目,能不能把这个问题作为首要目标?这个问题刚才我讲了,我在宏观经济研究院当院长的时候,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了,能不能在“十一五”时期把就业当做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当时我也没有赞成,因为我认为那个时候经济发展整个比较快,失业率好像逐步还在降低,农民工大量在就业,当时看不出这个问题,我也没有赞成,还是把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了。但是我觉得现在在国际国内的这种形势下,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国际经济也比较好,我们大量剩余的生产能力,比如说我们造衬衣、鞋、领带、机械制造,这样大量的剩余生产能力,被国际上美国、欧洲、日本消化了,经过了国际大的全球化的背景下被他们消化了,所以就业问题没有显得这么的突出。现在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的需求大量下降,我们的出口低劳动力成本的生产方式,我觉得确实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影响就业的问题很突出。再加上我们国内刚才我分析的这些问题,对就业的影响,就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部门的事。刚才也说了产业结构调整,劳动部门调整得了吗?收入分配占GDP的比重,劳动收益占GDP的比重,总工资占GDP的比重,解决得了吗?解决不了。这要往更深了说,还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围绕就业的问题谈,我们不受其他一些问题的影响了。
    但是如果我们把就业作为首要目标,大家都围绕就业来考虑问题的话,考虑问题的角度会变,思路会变,这是第一条。但是我要补充下面蓝字写的,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绝不意味着把失业率作为政府的考核目标。这个一旦作为行政考核目标就坏了,各级政府会想方设法来完成你这个目标。我在搞医改的时候调查了一个医院,我说医院现在人浮于事有没有?有。人浮于事主要表现在行政、后勤、清洁、卫生上,因为它是事业单位,真正好医生缺。我说为什么不能够下岗分流,企业也讲下岗分流的。他们说你说着了,我为什么不能下岗分流,就是因为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当地政府为了考核失业率不能超过百分之几,所以到一定程度再下岗分流的安排到事业单位来,企业可以下岗分流,但是事业单位不用下岗分流,所以把这些人安排到医院来就业了。你不是搞实际工作你就不知道,经济学家坐在屋子里研究也不知道这些事。要把这个作为一个考核目标,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厉以宁前两天也说了,登记失业率很多地方有这样的情况,他也没有说哪个城市,但是他说这个事绝对是真实的,调研的时候人家说了。今年登记失业率不得超过4%,比如说国家提出了不能超过4%,地方政府就会控制在3%,劳动部门登记失业的人达到了3%以后不失业了,你再来登记就不登记了。咱们有这种做法。
    这个不行,我们不能把这个东西完全作为一种行政的办法,你要考虑到首要目标不是简单作为一个行政考核目标下到地方就是完成任务了,真正要考虑到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要好好研究这些事情。
    第二,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刚才我讲了的,我不再重复了。我的意思是不要因为短期的,现在确实我们有一些短期的政策,比如说号召企业不解雇职工。但是现在有一些企业就向我反映了,说规定了不是不让解雇,也可以解雇,但是规定解雇多少人以上的必须要到哪哪去登记,也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个问题,想方设法就让你登记不了,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
    第三,要转变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投资拉动的,投资对GDP的弹性本来在下降,GDP对就业的弹性又下降了,就要下降到0.03,这种增长方式要转变。
    第四,就是刚才讲到的三个方面。一个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二是加快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三是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这个确实是拉动就业和消费潜力非常巨大的一点,这个我也不具体展开分析了。
    另外我想强调一点,把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拉动就业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提这个问题我曾经受过批判,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感受比较深。在劳动部门工作的时候,有的领导提出来,国有企业要改革,不能容纳过多的劳动力了,那么就要把扩大就业的重点放在集体所有制上。他的观念还是说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总不能把发展私营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途径吧,这就在政治上有问题了,国有企业容纳不了了放在集体经济上。我当时就提出来,是不是不能这么提,是不是换一个角度,不去提所有制的问题,我们提发展中小企业容纳就业。当时领导也说了,你说的中小企业将来是不是主要都是私营企业。我说很有可能。领导就说,你就直接提你要搞私有化算了,你提这个干什么?就给批评了一顿。
    现在证明我们国有企业加私营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由1.4亿人减少了7000多万,容纳不了就业,实际上中小企业。当然你要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把中小企业主要看  成是民营和私营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不和你纠缠这个问题。我就是说中小企业对就业有巨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2008年底为止对GDP贡献超过60%,对税收贡献超过了50%,提供了70%左右的进出口贸易额,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想一想,从九十年代中期到2000年左右,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下岗,国有企业大概是4000多万人,集体企业相应减少了2000多万人,两个加起来7000多万人,我们总体就业形势还是稳定的,当然问题是不少,但是总体还是稳定的,这里面靠什么?就靠这个,中小企业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和70%的农村劳动力。所以促进就业这是很大的一块,但是中小企业对于吸收大学生的作用实在是太差了,大学生很少愿意去中小企业的,大企业都不一定愿意去,还是愿意上国家机关,还是愿意上垄断企业,上两电一草五行一保,这个不能怪人家大学生,分配结构这么扭曲就是这种就业导向。
    但是现在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就业问题突出了,更看到中小企业是容纳就业的主渠道,国际上也是这样,90%的人在中小企业就业。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到2007年底中小企业贷款总额比重只占10%,今年上半年贷款大量增加,一下子贷出五个亿,但是据统计,第一季度私营企业银行贷款仅占总体贷款额13%,贷款去哪儿了?有一部分票据,有一部分停滞在大国有企业。这里面讲到的私营企业还包括了许多大型私营企业,如果大型私营企业剖掉,中小企业很少。它是容纳就业的主体,但是真正得到国家银行财政支持的很少,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应对危机的时候,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对于扩大就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也想了很多办法,所以我只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主要是讲这么多内容,有很多观点也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特别是关于那些我假设能够增加就业的数字,因为实在还有很多边际条件要计算,我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就是让你认识到就业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和我们整个大的产业结构,劳资分配关系和垄断行业是结合在一起的,给大家一个比较突出的印象就可以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