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市场为何有效?
作者:茅于轼    发布:2010-08-11    阅读:3330次   
    我研究经济学三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最使我惊奇的是,我越来越感到市场的有效性。随着对经济变化认识的深化,我这方面的感知越来越深刻。甚至可以说,整个经济学就是反复论证市场的有效性,或者从反面来说,它否定了许多自认为聪明的对经济活动的人为干涉,特别是计划经济的设想。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也是论证何以市场是有效的,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我的认识是一样的。尽管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可说是殊途同归。他在“前言”中说:“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进行不断深化,我对市场的信念不断强化”(原书第4页)。对这一思想历程,我非常有同感。

我曾经说过,计划经济永远有无穷的吸引力。所以经济学作为反对计划经济的一门学问,也将永远有用。张维迎在他的书中写道:为什么社会要出钱养活这么多经济学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原书第10页)。我们两人对经济学的用场也有极为相似的看法。如何捍卫市场经济?就是要不断说明市场的有效性,用逻辑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

举一个最近热议中的例子。房价高,大家买不起,怎么办?没有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会说,依靠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能解决普通人买房的问题。但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却正是这些市场之外的手段。想说明大家买房还要靠市场,普通人能相信吗?普通人的想法是,因为市场才把房价抬得这么高,如果继续靠市场,而不靠政府的力量纠正一下,大家怎能买得起房?比较这两种看法,就可以知道经济学的用处在哪里。再比如粮食安全,是靠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还是靠市场,也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粮食是应该自给自足,还是依靠国际市场更安全,又是一个一般人搞不清的问题。正因为市场经济被怀疑,计划经济造孽,曾经死了几千万人,所以需要经济学家。他们有可能防止巨大灾难的发生。

市场为什么有效?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说明方法。张维迎在他的书中强调了两点。一是个人想得利,首先要为别人创造价值。二是市场还有一只看不见的眼睛,它防止偷懒,捡小便宜,使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成为可能。我对市场的有效性有不同的解释。别的经济学家还可能有其它更多的不同解释。这也说明,全面理解市场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它太丰富了。

什么是市场?我认为就是人的自由活动(在经济方面)。人是理性的,不会做愚蠢的事,这是市场有效的根本原因。市场的特征是交换。交换提升了物的用场,也增加了人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就是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交换生财的原因也在于此。交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所以生财也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一个人不能生财。这与劳动价值论不同——劳动能生产出物,而物要变成财必须通过交换,所以一个人可以劳动,但不能生财。现在的GDP就是统计交换得出的。两个人所同意的交换,必定对两个人都有利,因此必有财富的产生。交换不是零和游戏,它有净的产出。这和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等价交换”正好相反。如果交换是等价的,为什么大家要忙着去交换?交换为什么有动力?得出等价交换想法的原因,在于劳动价值论。它认为一物的价值多少取决于该物生产时所花去的劳动量。交换前后物没有变,所以其价值也不变。殊不知物的价值取决于谁拥有它,以及时间,地点等条件。同样的香蕉在广州消费掉和在北京消费掉,其价值是不同的。广州人经常吃香蕉,北京人难得吃得到香蕉。

如果外界有干扰,人就不能做最合理的事,效率就降低了。举一个例子:埃及首都开罗市政府规定对房产征税,当新房封顶时开征。结果是,几乎所有的新房住人之后仍不封顶,从远处看去,一片烂尾楼。政府的税没征着,倒把城市变成了烂尾楼城。这说明了税收必须中性的道理,也就是市场有效性的道理。非中性的税收破坏了市场原有的安排。中国在改革前,在农村实行合作制(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要求农民集体劳动,集体分配。农民不愿意,用怠工来对付,搞得全国人民吃不饱饭达二十多年之久。这都是干涉自由的结果。一直到凤阳县18户农民签订生死合同,自由单干,才结束了中国几亿人吃不饱的历史。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反对自由的人认为,自由会造成冲突,纪律才能导致最优。不错,在战争中纪律无疑是必要的,但在经济活动中并非如此。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寻找最优的组合。和谁交换需要寻找,这就是拍卖和招标。有钱投什么项目,需要考察选择,也需要自由。干什么行业,哪些行业有发展前途,取决于很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没有自由,统统按照一些死规定,肯定缺乏效率。

的确,太自由了会引起利益冲突。所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利己不可损人”。市场经济是一个双赢经济,也因此它具有非凡的财富创造能力。在市场经济出现之前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充满着掠夺、剥削、欺诈、威胁等非双赢的活动。所以社会的进步非常慢。直到十八世纪后期,人权观念逐步确立,特权逐渐式微,人与人之间有了平等,尤其是人身权和财产权得到保护,这才出现自由人和市场经济。自由是和消灭特权相联系的。所以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使人人都生活在没有人干涉其自由的环境中,人人都得到最大的自由。在市场经济中,人人追求利益,但是每个人都不得损害别人的利益。这只有在消灭了特权的社会中才做得到。我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也在于此。

反对市场经济的另一个理由是,市场具有盲目性。这个判断不错,市场确实有盲目性。因为市场由许多独立的个人做经济决策,他们只能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有限信息来决策。由于信息不全面,决策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市场有自我纠错的功能,它随时随地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我们指望一个不犯错误的经济,恐怕是乌托邦思想。事实上,计划经济不但犯错误,而且极难纠正。死了上千万人,还要继续坚持。人类历史上这种瞎指挥多不胜举。人们迷信计划经济,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计划永远是正确的。人们绝不会要一个错误的计划。但是恰恰这个前提并不存在。计划都是人做的,即使是聪明人也会犯错误,何况面对极其复杂的经济问题,谁也不可能永远正确。用18亿亩耕地来保护粮食安全的错误就在于此。谁也无法计算出,为什么18亿亩比19亿亩更安全,或17亿亩就不安全。我反对韩愈千里马的那篇文章,它的错误在于假设存在一个永远正确的伯乐,却没想到从哪儿去找一个永远正确的伯乐。发现千里马固然难,找伯乐一样难。用找伯乐的难代替找千里马的难,问题一样没解决。韩愈的这篇文章中国人念了一千二百年,谁也没发现它逻辑上的毛病。它假定有一个不犯错误的伯乐,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对计划经济的信任。

不受阻碍的自由交换还有一个非凡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只有在自由交换的条件下,钱才能够度量商品的价值。不受阻碍意味着钱可以流通无阻,钱可以和商品自由交换,永远不发生买不到或卖不掉的问题。在经济学里这称为一般均衡状态。只有在这时候,商品的价格才能够度量其稀缺性或价值。任何对自由交换的妨碍,凭票凭证、审批、价格管制,身份限制等等,都会减少钱对价值的度量功能。计划经济中由于没有自由交换,钱失去了度量价值的功能,使经济陷入全面混乱。该进口的在出口,该增产的在减产,真正创造了财富却表现为亏损,管理好企业的被误认为管不好。经济失去了是非,这是计划经济失败的最终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自由交换。所以真正的经济学家都是经济自由主义者。

但是自由交换的市场确实有失效的时候。这是由于有外部性(比如污染),有自然垄断,使市场偏离了最佳效益。这时候可以由政府来纠正,也可以由其它机构来纠正。但是要注意,纠正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我们只能说,由于市场有可能失效,对市场的干预是能够成立的。

纠正了不良外部性、控制了垄断后的市场,是财富生产最有效的制度。但它仍然未必是财富分配的理想状态。所以我说,一个社会,经济上的两大问题是财富的生产和财富的分配。这两件事都做好了,经济就没有大问题。但是什么样的财富分配是合理的,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并不存在对和错的区别。有时候为了大家同意的财富分配的调整,牺牲一点财富的创造,改善一点财富的分配是可以的。但是切忌做那些既不利于公平分配,又不利于财富创造的愚蠢之举。经济适用房政策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