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宏观经济形势与2010年的政策选择
作者:樊纲    发布:2010-01-13    阅读:4259次   
    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显著成果,2010年将能保持8%的增长,不需要再“追加”扩张性财政政策
 
    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一年来,这一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从4月份开始我国经济就在国际上率先复苏,3季度GDP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8.9%,全年增长速度达到8%以上已成定局。
 
    但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还很不稳定,我国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长的状态,也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想实现2010年经济增长继续保持恢复与增长的势头,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在2010年继续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的规模应继续保持在GDP的3%左右的水平,在市场需求全面恢复之前继续发挥政府需求的支撑作用。
 
    现在有人担心2010年我国经济会出现“二次下滑”。这一担心的依据是:由于2009年8%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加即政府投资的扩大(相当于支撑了3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到2010年,即使政府仍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仍然达到2009年的相对水平即相当于3%的GDP,由于基数的变化,这一政策对GDP的支撑力度也会自然衰减(理论上说只有不到1个百分点),GDP的增长速度就有可能再次落到6%的水平。
 
    以上这一推论的政策含义是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扩张性政策的力度,比如说财政赤字进一步提高到5%的水平。在我看来,这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一推论也许对于当前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也许是适用的,但是忽视了我国经济中的一些积极因素:
 
    房地产市场今年投资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目前在10%左右),是由于去年该市场处在调整当中,新楼盘开盘较少,今年的投资活动较少。但是由于今年以来政策调整,房地产销售已经恢复,大量新楼盘开始设计开发,明年的这方面投资会有明显的增长。
    今年由于各产业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过剩生产能力,企业投资很少。但今年8%以长的增长,使得一部分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到今年底明年初,企业投资活动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稳定下来,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到明年会有一定的恢复;而在恢复初期,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会较明显地发挥出来,因此明年很可能会在今年出口下降10%左右的基础上有10%以上的增长,外贸顺差也可能扩大,这对GDP的增长会起到正向的作用。
 
    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作用加在一起,应该已经能够“弥补”财政政策作用的衰减,因此不需要再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这其实也是逐步减少对扩张性政策的依赖、让位于市场正常因素由其发挥主要作用的一个过程。
 
    在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保持扩张性的同时,适当调整货币政策,防范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在经济快速复苏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货币供给增加较快,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与股市泡沫)风险加大的问题。
 
    首先要看到的是,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出现以消费品价格衡量的高额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国际多数制造业产业存在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全球粮价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国今年粮食总体丰收,市场上猪肉等价格相对稳定;尽管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引起石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引起成本上升,但从原材料价格上涨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之间有一系列的传导过程,不是马上就会实现,也不是全部都会转化为消费品物价指数的提高。
 
    但是,流动性过多会直接并很快引起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不可忽视。最近二、三十年各国的经济、金融的历史,包括这次金融危机,也都表明了资产泡沫所可能带来的危害。
 
    在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对我国产生冲击的时候,我们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最初阶段扩大信贷投放,对稳定经济、快速复苏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要认识到的是:我国原来货币与GDP的比例就比较高,流动性相对充裕;全球性危机暴发时我国金融系统不存在大量潜在的、需要冲销的坏账和有毒债券;也正因如此,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国一直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信贷萎缩”(即由信心消失导致信用活动停止),客观上并不需要太大的流动性扩充。在M2以28%的速度超常增长一年之后,我国目前M2与GDP的比率,已经提高到200%左右,在世界上已经是最高的国家之一了。下一阶段只要不出现重大的市场信心失衡,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长,这一规模的流动性无疑会加大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
 
    有人可能会担心:世界经济还不稳定,现在的就调整货币政策,是否会有消极的作用;是否会引起市场的过度调整。对此,我们要认识到的是: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复苏,理论上说也就可以率先逐步“退出”一些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要继续坚持一段时间)。宏观调控政策本来就是一种“短期政策”,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而且是要“先调”,不能等到问题已经形成再采取行动。政策调整时市场有反应,是正常的,而且政策变化的目的就是要让市场有反应,没有反应反倒是不正常的;早点给出政策调整的信号,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生调整,政策调整反倒可以较小,相反如果迟迟不调整,问题积累大了,政策调整的幅度也需要较大,负面作用也会较大。
 
    下一阶段我们可以采取的政策调整措施首先可以是增加央行票据的发行,也可考虑用提高准备金率的办法向市场发出更加明确的信号。
 
    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美元贬值的趋势
 
    金融危机的局势一旦稳定下来,美元贬值就如期而至,而且立刻对我们产生了冲击,值得高度关注。首先,美元贬值,在我们对美元的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导致人民币对其他各国货币发生贬值,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压力)明显加大,并已经开始引起投机行为的增加。其次,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明年我们与各国的贸易磨擦会增多,热钱流入会增大,对我国经济的稳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中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需要认识到的是:我国人民币的确仍然处在升值的阶段,首先是对美元需要升值,对其他一些主要货币也有升值的趋势。汇率是一种货币之间的相对关系。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长期持续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工资上涨幅度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的差额又大于其他国家;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在过去十年一直低于其他国家,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增长速度又慢于各国(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今年我国出口是有大幅下降,但其他国家下降的幅度比我们还大,我们在主要市场上的贸易份额还有所提高。所有这些,不仅得不出(有人所希望的)人民币贬值的结论,而且表明人民币相对于一些主要货币需要升值,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其实从长期看是加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一趋势。我们可以进行有管理的汇率调整,渐进升值,防止大波大动,但是长期固定汇率,无视基本的经济规律与价格趋势,“逆规律”而为,只会最终陷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当然,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国际不平衡的问题(这甚至可以不是升值的目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经济结构的问题。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消除价格扭曲(包括利率扭曲)和财税体制改革等措施才能实现。但是,人民币汇率毕竟也是一种重要的比价关系,长期不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也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对此,我建议:第一,尽快恢复对美元的小步升值(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保持小步渐进升值的态势,也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第二,积极考虑人民币汇率机制向事实上“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机制转轨。国际上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趋势,也要求我们逐步放弃只以美元为标准思考问题的方法。
 
    宏观政策只能起到短期内调整总供求关系、防止经济波动的作用,而不能替代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政策的作用,从根本上调整各种比例关系,保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即使在受到危机冲击的时期,也不忘记或放慢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步伐;宏观经济稳定下来以后,就更应该加大改革与调整的力度。当前应特别抓紧进行财税体制的改革,尽快实现储蓄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调整。
 
 
(200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