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G20后的中国路线图
作者:夏斌    发布:2009-04-20    阅读:9600次   
    G20伦敦峰会不久前已落下帷幕。会议安排我讲G20后的中国路线图。上午,各位领导和专家就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做了深刻分析。如果谈G20后的中国路线图,实际上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方面是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之下,中国如何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刺激消费,确保增长的问题,这方面今天不说了。
    第二个方面是涉及G20之后,按照G20的公报提出的“五大问题”和“29条内容”,一项一项需要落实,需要时间,而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此前,媒体对G20峰会的报道,喜欢抓新闻字眼,多是重点报道1.1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其实“29条”中包括的内容很多,有国际货币机构改革内容,有全球金融监管内容,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保护主义的内容,也有维持世界公平和持续发展的内容,其中包括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援助问题,都做了很多布置与安排,有的还包括具体的时间表。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才是今天要讲的重点内容,就是围绕“超主权货币”这个问题而引起的,也是目前大家关注的政府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问题,重点讲一讲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问题。纯属个人的观点,因为有关人民币区域化最后的路线图、时间表是由政府来决定,我只是从研究的角度谈“路线图”应该是什么?
    对G20次会议的结果,各国、各方面专家评判不一,有不同的想法。这次会议是成功的?还是成功了一半?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认为,G20会议是很好的开端,很好的起点。起码经过各国互相妥协,彼此尊重对方利益,拿出了相对比较满意的答案。因为在G20次会议之前,国际上舆论、媒体曾有过这样的担忧:在76年前的1933年,也召开过伦敦峰会。因在1929-1933年大衰退之后,各国经济利益冲突激烈,大家不得不坐下来开会研究,结果那个会不欢而散,无果而终,当时世界的经济矛盾没有解决,于是给法西斯主义趁虚而入,最后导致了二次大战。因此,这次伦敦会议之前,很多经济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一直在沉重地担心,这次会议会不会有成果?担心最后如果全球化被中断,将引起世界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全球经济将处于更危险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峰会最后能够拿出29条内容,我认为对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对抵消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性负面影响等方面,应该说是有所进展的。也就是说,会前的两大派,一派是刺激派,以美国为首,要求各国政府拿钱刺激经济。一派是监管派,重点以法德两国为代表,对这次危机暴露出的那么多问题,要求加强全球跨国监管,包括对避税天堂、对冲基金等等,要有制定全球统一的监管法则。峰会最后的结果,其实各方都有所妥协,期望的目标都已经有所实现。
    峰会结束后,有人问我,特别是香港一些媒体直接问我,说中国在G20会议之前,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一篇“超主权货币”的文章,王岐山副总理在英国媒体上也发表了文章。会议结果和中国政府所想要得到的有多大的差距?中国的话语权是不是都实现了?我认为,对小川行长文章的评估,简单讲,有三点重要意义:
    第一,揭示了一个问题,即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不太平的根源不是其他,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
    第二,提出了一个警告,即在G20次会议前向全球发出警告,救危机、防止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不能靠进一步滥发美元来治。进一步滥发只能给今后的世界经济埋下更多的隐患。
    第三,指明了一个方向,即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根本性方向,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当然,“超主权货币”问题在1944年,凯恩斯已提出过一揽子货币的问题,似乎周小川一文并无新意。但是,在当今社会,在世界经济矛盾严重,经济仍处于衰退过程中提出这个问题,起码使得如何救危机,如何抵御衰退,如何进一步改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其实,有些人没关注到,周小川文章在指出货币体系改革方向的同时,用不少文字,强调了如何渐进、有序改革的原则与一些操作技术问题。
至于会议成果与中国政府的话语权之间有多大差距?我认为,取得话语权是相对的。我们可去看看胡锦涛主席在伦敦峰会上提出的五点主张,和G20会议公报的五大问题29条内容相比,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有刺激经济的问题、国际货币机构改革的问题、加强全球跨国金融监管的问题,包括要成立一个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并要按照时间表提出监管政策、也有反对贸易金融保护主义的问题和维持世界经济公平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应该说是相对取得了话语权。重要的是,会前各方利益对峙,舆论担心重重,会后能够相对妥协,这与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中国政府的实际行动和恰到的话语权,密切相关。通过这次峰会,中国相对地位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了一大步,这是有目共睹的。当然,我们明白,有些问题并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特别是“超主权货币”问题。
在这样的会议背景之下,进一步围绕人民币国际化,或者说人民币区域化,中国路线图是什么?讲这个问题就是讲中国金融的开放问题,这不能不涉及汇率问题。因时间关系,在此就专门谈人民币国际化或人民币区域化的问题。这个路线图怎么展开?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如果是成功的路线图,必须对今后的国际金融、货币环境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展望。在这方面,本人有些观点在网站上已有表达。我认为,在未来可预见的十年、二十年内,国际货币体系应该仍然是“一极多元”的体系,无非是“一极”在衰落,“多元”是在“一极”衰落中的多元发展。“一极”是美元,“多元”除了欧元、日元、英镑之外,人民币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还有,眼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联合国委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为组长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小组,正在研究类似的SDR会处于什么地位?这些可能都会在“多元”有些变化,但仍处于“一极”相对较大下的“多元”。无非是“一极”在衰落,“多元”在丰富、在壮大。这个判断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我们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金融开放战略。
    今后,由于是“一极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由于美国国力将会逐步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国际金融社会仍然会是以浮动汇率为主的经济社会。在国力衰落的美元主导下的浮动汇率为主的这样一种金融社会,必然会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这是从中国外面看到的环境。从中国本身看,中国目前已是第三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过不了几年,将要赶超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从中国和平崛起的角度思考,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思考,我们对货币的诉求、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诉求是什么?我认为,重要的、首位的利益诉求,不是像有些书上讲的是铸币税。铸币税往往是一个国家货币“走出去”之后的结果,而不是最初的目的。有人分析,美国拿了很多铸币税,但这是美元国际化的自然后果。对于今后中国要求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和平崛起而言,从发展的角度说,首要的不是铸币税,首要的是要求汇率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有比较稳定的汇率环境使我们的实体经济、贸易发展得更快。第二,中国经济在逐步壮大,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又是人口大国、资源贫国,人均资源占比不高。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GDP的不断壮大,对地球上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一些大宗商品、资源的定价权却都不以人民币定价,也不由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所能决定,这非常不利于我们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大宗商品资源的定价权,是我们人民币逐步走出去的一个重大目的。当然随着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从金融机构提高国际竞争力,防范金融风险,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等方面,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说,一方面,鉴于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世界金融、汇率仍是动荡的环境,不确定的世界,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要求尽可能的稳步发展,要求尽可能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日本高速发展的相对较好的、较稳定的环境,即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既要全球化的好处,又要防止动荡环境中的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决定了人民币区域化的路线如果是成功的、正确的,绝对不是资本项下马上彻底地放开,而是渐进的、有序地开放。具体的理论论述不展开说了。由此简单而言,人民币如何走出国门?追求的目标,首要的不是最优目标,目前彻底地人民币国际化是做不到的,应该是次优目标,是人民币逐步的区域化。
    如何渐进、有序?如何逐步区域化?思索这个问题的思路,核心是要解决人民币既要“走出去”,人民币也要“走进来”的问题。如果人民币出不去,就谈不上区域化。如果说走出去的境外人民币又不能走进来享受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好处,那么人民币也出不去。这就是作为国际货币需要实现的计价结算、流通、投资增值这些基本功能。就是说,人民币区域化必须在这几个基本功能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基于此思考,人民币区域化的路线图应该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若干件事必须抓紧去做。
    第一,当前,有关部门应该更进一步抓紧工作,扩大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试点。这是人民币逐步区域化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前几天,国务院决定对五个城市先搞试点,重点是上海和珠三角。应该说,这些试点远远不够。有关部门要应该抓紧扩大试点的准备工作,包括海峡两岸的厦门,云南、广西的一些边贸城市。试点的起步背后有一系列具体的事务要做,很具体、复杂,但必须要抓紧扩大试点的准备工作。
    第二,应该逐步地放宽境内自然人到境外以消费、旅游、教育等目的的支付额度。让人民币流动在有所控制的前提下,多往外流一些。
    第三,应该鼓励私人部门对主要采购中国境内商品、原材料为目的的周边国家和企业,进行人民币投资,发放人民币贷款。人民币出去之后,让他们拿人民币到中国市场采购物资和商品。去年底,我曾提出应尽快发放人民币对外贷款,当时出于为了防止全球经济衰退,帮助有些国家走出危机,同时对中国尽快扩大内需,挽救出口企业的考虑。作为长期的人民币区域化路线图,更应该有序地扩大人民币对外投资和对外贷款。因为特别在中国周边的一些贫穷国家,人民币已经基本是硬通货、“第二美元”和储备货币。对这些国家而言,人民币存在实实在在的发展需求。
    第四,作为路线图中的重要一环,应该逐步扩大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范围。目前与七个国家协议金额6500亿。原来签定货币互换协议是不自觉的,是为了防范有些国家与地区的支付危机。今后应该“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防范国家间的支付危机,主动转向“阿根廷协议”模式,即约定人民币可直接用来进口中国商品。在这方面,不仅应自觉扩大互签协定的国家范围。并可结合银行人民币贸易融资,增加互换额度,不断续期呼唤协定,发挥作为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支点作用。围绕人民币以贸易流为基础流出去,尽管一开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第五,在与国际组织、地区金融组织和个别国家,提供贸易融资、逐步放大贸易融资额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非国家层面上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始,境外企业人民币头寸短缺及贸易融资活动需求随之而来。贸易融资应从国家层面大范围降到商业银行层面,鼓励商业银行在把握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围绕贸易项下的交易活动,开展人民币融资,在支持别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助于扶持中国的外需发展。
    第六,在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贸易融资的基础之上,为了方便境内外银行的资金头寸调剂,顺其自然,逐步推动跨境银行之间的“外汇人民币”同业拆放业务,或者说货币市场业务,这是人民币区域化路线图中又一项需提前准备,以水到渠成的事情。前提是让境内外银行先逐步发展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第七,在做好上面各项工作的同时,为了防范国际金融动荡带来的负面影响,鉴于我国资本项下逐步放开的前提,当贸易项下人民币在境内外交易、流通积累到一定地步,为了追求人民币进一步区域化的利益,就自然需要尽快创建境外的外汇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主要是满足以上各项人民币走出去之后,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各种货币功能的需求,满足遍散世界各地和周边诸多国家的人民币持有者更集中的供需交易需求,行程境外的人民币资产市场,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离岸市场重点建在哪里?权衡得失,选择“一国两制”、“国内境外”已经成熟的香港金融市场,不失为中国资本项下从局部开放走向全面开放的过渡选择。在这个平台上,逐步让世界各国持有的外汇人民币在这个平台上交易。
    第八,同时抓紧研究、有控制地推行境外企业,境外国家在上海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股票。
    第九,配合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逐渐做大的状况,进一步参照QFII、QDII的模式,推行境内外“外汇人民币”的投资业务。通过类似可控的QFII、QDII渠道,让境外的人民币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让境内的人民币更大规模地进入香港,进而进入全球的资本市场。当然,境外的人民币,严格意义上是“外汇人民币”,和境内的人民币不完全一样,因为资本项下还没有完全打开。同时,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密切合作(不排除有限的资本合作),不断创设两地交易所互相挂牌的投资商品,包括交易所指数品种和转托管业务,共享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成长的收益,并以全球范围内资金更集中的集聚,享受亚洲世纪到来的收益。
    第十,作为“路线图”思考中平行要做的,在推进上述各项工作的同时,应该抓紧围绕人民币区域化的各项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说,境外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量越做越大,上海作为中国的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与完备。比如说,对境外企业做跨境人民币交易的,对方国没有我们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境外代理行如何选择?如何建立代理业务?这些工作都是需要同时做的。比如,随着人民币“走出去”后,中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它们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对中国的行业最了解,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把境外“外汇人民币”引入境内金融市场,这又是提升中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好机会。又比如,包括境外的商业银行,随着人民币跨境交易的做大,如同中资银行那样参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大额清算系统?另外,在人民币区域化的一开始,作为外汇管理部门,如何从制度上明确“外汇人民币”帐户的设置以及可能带来的其他一系列问题,等等,都需要事先进行认真的研究,精细地安排操作程序。我相信,目前国务院宣布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人民币区域化的正式启航,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马不停蹄地抓紧各项准备工作。上述我说的“中国路线图”只是一个大致轮廓的描述,具体进程将是复杂的、而且会是动态变化的,因为还需视每一项工作的工作进度及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