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中国石油行业竞争与垄断关系前瞻[1]
作者:李晓西    发布:2009-02-11    阅读:9833次   
    中国的石油行业正面对跨国石油公司挑战。我国承诺入世后三年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五年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跨国石油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仅2004年,外商在华石油石化投资总额就达50多亿美元。2004年,我国已经对外资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外资公司可在国内营建油库、码头以及不受地点限制地设立加油站。跨国石油公司的进入,对中国的石油公司形成巨大的挑战。
    面临新形势新理论的挑战
    中国的石油行业同时也面对着新形势新理论的挑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正领导全国人民向改革目标前进。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社会主义要求以公有制为主导,要求国家掌握关系经济命脉的产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反对垄断和开展竞争。这二者关系如何合理解决,关系重大。我们看到,2000年10月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打破电力、通讯、民航、铁路四大部门的行业垄断;2001年“十五”计划中又增列了公用事业部门。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所列七大行业中第一个就是石油。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明确规定对民间资本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国家对垄断行业的改革,从方向看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要求的。但深化大型国有石油企业的改革,绝非易事,需要深入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放开石油经营,完全民营化就是石油体制改革的方向。这显然低估了石油行业的特殊性,显然对复杂问题理解过于简单化了。
    石油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都表明,石油行业的市场结构既不是完全竞争型的,也不是完全垄断型的,而是垄断和竞争交织的复合型市场结构,其中寡头垄断型占据着基础的地位。首先,石油资源的国家所有或者高度管制,决定了石油行业的基础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不协调。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地下油气资源归国家所有。国际上通常是通过法律手段,将油气资源使用权委托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石油公司来行使。比如,2000年世界上拥有油气储量最多的10家公司均是国家石油公司,其中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和委内瑞拉等6大资源国家石油公司拥有的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所以,石油资源本身是通过国家法律规定而形成了完全垄断。在这个基础上,大多数国家形成的是大型的国家石油公司。有资料反映,目前世界上70多个国家设有国家石油公司,在其中55个主要产油国家中,有40多个国家只设一个石油公司,实行上下游统一经营。当然,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仅是单纯的产油国,而且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市场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其次,石油产业生产、炼化、运输和销售四大环节组成了上下游的垂直产业链,这决定了石油市场是分层次的,而不同层次的石油市场有着不同的市场结构。我们看到,在石油勘探和油气开采阶段,可以产生原油和天然气产品,形成相应的原料类的油气市场;石油炼化提供出各类成品油,并相应产出成品油的生产者之间的交易市场;石油运输本身提供了服务市场,而油品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营销则形成了庞大的销售市场。生产阶段因资本投入巨大,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勘探风险很高,在许多国家都是由少数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专门从事原油勘探和开采,其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寡头垄断型;炼化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国炼化企业在竞争压力下通过并购和重组联合成大型企业,以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所以,其市场结构也逐渐向寡头垄断集中。石油产品的运输阶段,因运输手段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于以管道运输为主的国家,由于管道铺设初始投资巨大,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其市场结构趋向于垄断。对于铁路、公路和水运为主的国家,石油运输阶段的市场结构则趋向于竞争。可以说,石油运输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垄断和竞争相交织的市场结构。在包括成品油批发和零售的销售阶段,由于同类成品油的差异小,成品油零售终端投资小且数量众多,因此,以加油站为主体的石油销售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类型,但竞争结果可能仍然导致大型企业的主体地位。韩国、日本是石油消费国,原油主要依赖进口。它们通过立法以及设立市场准入资质等手段,对成品油市场采取逐步开放战略。在保护国内石油工业、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同时,又保证了成品油市场的有序竞争。韩国使用SK、LG、现代、S-Oil(双龙)四大炼油企业品牌的加油站占95.8%,是一种典型的寡头竞争。日本全国有成品油批发企业11家,其中前3家的市场份额为53%,市场集中度也很高。
 
    市场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形成
    正因为石油行业是垄断和竞争交织的复合型市场结构,因此,该垄断的环节要坚持垄断,但必须有法律根据,必须有充分理由,必须有实现何种垄断的具体法规;同样,竞争部分和环节就要充分竞争,形成市场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并有法律为保障。
    盲目打破所有垄断,肯定要走弯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是必要的,但放弃入门条件,就失去了市场秩序;打破经营上因行政垄断造成的不公平是必要的,但因此要打破一切垄断包括国家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或无视国家大型石油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则是荒唐的;大型国有石油企业改革管理体制是必要的,但以行政式手段肢解石油企业则是“自毁长城”;优化石油市场结构是必要的,但按照完全竞争型模式改造中国石油市场各层次结构,对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将产生重大负面影响。颇负盛名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经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并不构成所谓垄断势力,而是市场趋向长期均衡的结果。只要潜在的竞争者能够自由进出该市场,就能够使具有较高集中度的市场保持较高的效率。据此可以认为,我国当前石油市场的高度集中并非坏事,虽然其历史起点因通过行政支持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存在着很多非市场化因素,但我们应冷静思考:是从这个起点出发,还是否定这个起点?是“粉身碎骨”还是“脱胎换骨”?社会成本孰高孰低?有识之士当然会做出正确判断。
    事实上,当前国际石油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没有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石油企业,根本不可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一方面,产油国联盟在控制石油产出,OPEC是典型代表,这里体现的是以国家联盟力量为背景的卖方垄断市场。另一方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石油企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继续重演着变大变强的历史故事。BP公司以近500亿美元兼并阿莫科公司,埃克森公司以700多亿美元兼并美孚公司。发达国家石油寡头通过并购重组,形成了诸如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超级跨国石油公司。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左右着石油石化行业的市场格局,在各自领域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它们拥有全世界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2/3以上的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额。正当它们挑战中国石油企业之际,我们却简单化地宣传打破石油垄断,鼓吹中国石油大型企业相对小型化,这岂不是“自废武功”,弱化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吗?
    因此,现在需要认真分析中国大型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明确在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战略思路;不仅要阐述解决近期问题的对策,更要为国家改革石油垄断行业提出自己的定位;不仅要表明对若干种类垄断存在的认识,也要正视行政性垄断对中国石油公司本身造成的弊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明确表示摆脱那些不合理的“行政性垄断”的决心;不仅表明要通过按法规完善与政府关系的态度,还要提出一套与国家及其管理机构形成规范关系的具体政策建议;既要通过合法手段争取勘探和开采的权力,同时也要依法承担保护国家地下石油资源和采油区环境的相应责任;不仅要继续对社会做出义举,更要形成一套在权责对等基础上承担社会义务的选择标准和最佳支持方式;不仅要站在石油市场的全局,分析中石油与中石化、中海油的关系,还要分析与各类新生的石油寡头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不仅要向社会阐明自己生存发展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也要勇于正视自己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之,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中国石油企业需要脱胎换骨的真正改革,需要用新意识、新眼光、新战略来重塑自已。只有更新更活更大更强,才能应对国际石油巨头的挑战,才能胜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打造成品油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这样一种分析框架来看成品油销售市场,我们就会非常清楚地肯定,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是一个需要以营销取胜的地方。成品油零售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以及能源渠道终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受到国民大众、经济界乃至政府高层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面对成品油零售和批发市场相继放开带来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成品油零售企业应该用什么样的战略思维和眼光来应对未来的挑战?如何打造成品油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基业长青?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成品油零售战略体系?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引领成品油零售行业的大型企业管理者认真研究和解答。
    中国的成品油零售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战略思维和眼光。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成品油零售企业的营销竞争必须上升到战略营销的高度。实践表明,运用独特的战略营销理念的企业比不采用战略营销观念的企业更为成功。一个不懂得回顾历史、目光短浅、缺乏未来定位和战略管理能力的公司,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像一只没有舵手的船,只能随波逐流而不可能如期到达胜利的彼岸,更不可能成长为基业长青、动力十足的优秀企业。
    纵观中外成品油零售行业的发展历程,成品油零售实际上是一门基于资源、网络、服务、品牌和文化的综合性艺术。市场的不确定性、油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成品油零售内涵和外延扩展的必然性,决定了从经验管理到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服务管理、品牌管理、文化管理、创新管理层次的深化和提升。对于正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中国成品油零售企业而言,基于对市场深刻分析基础上的前瞻性思考,是把握中国成品油未来走向、提升中国成品油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学术价值。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为了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成品油零售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未来竞争趋势,争做市场竞争的进攻者、满足需求的创新者、市场有效度的领先者、行业进步的推动者。有着中国石油行业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资源优势,在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中,中国的成品油零
售企业必将大有作为。
 
 


[1]  本稿子是一年前为田景辉同志《 赢向未来》一书的序 涉及到各方关注的垄断与竞争问题,后受邀发表于《中国石油企业》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