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农村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徐益民    发布:2009-01-07    阅读:2003次   
   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最终归结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只有8亿农民的共同富裕才是中国经济真正意义的辉煌.“三农”问题成为困扰中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核心焦点.在此期间,中央制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目标,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有利措施.我们的任务是,沿着这条战略方针和目标主线,分析研究实施这些措施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将会产生的动态变化和方向.排查一切不利因素影响和不利后果,促成农村经济顺利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
    一.有关农村土地属权和流转问题
    农村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土地问题.解放以来,农村土地的分分合合,完成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生产力得到全面释放.在经历了20年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农业生产开始趋于疲软,农民单靠农业来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90年代末,农村经济发展率先进入滞缓阶段.现有的土地关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笔者曾于02年就实施中国农村第四次土改,给中央写过一封信,明晰农村土地所有权,将是农村经济又一次发展浪潮的到来.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决定》为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长久不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得到进一步明确.形成了不同意义上的三级权属关系.农村土地作为国家领地意义上毫无疑问的国家最终所有,作为土地经营管理意义上的村组集体所有,作为土地使用意义上的农民长期所有.这无疑给已经发展缓慢的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经营、精耕细作和综合利用等有利因素,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做过细讨论.我们要研究分析的是,如何建立新的土地关系和规范合理的土地流转市场.一定要规避一切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这一生产关系的明晰和改变,将对农村产生最为深刻的影响应该是:
    第一,农民成了土地真正的主人.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的长期占有,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可流转性.促成土地与使用价值对等的价值转换.整个农民的资产总量骤然膨胀,农民成为有产者.
    第二.农民的命运交到了自己手中.以前农民四处择业增收,哪怕(有人)最后遍体鳞伤,确可以回到国家和集体为他们保有的那片土地上,重新修养生息.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农民可以选择放弃土地,但做此选择的同时,土地亦将其永远抛弃.农村这片土地养育着中国八亿农民.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始终是缓解中国经济压力的一片热土.是八亿中国农民最安全的港弯.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农民工的双重身分,这次西方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害将是无法估量的.那些倒闭和裁员企业的善后工作难度将无法想象.
     因此,在实施新的土地政策特别是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我们在今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一定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土地流转市场只对有条件离开农村的农民大力开放.
    土地流转市场对只是想要离开农村的农民坚决关闭.
     农民的土地要进行较长期流转(如十年以上)或永久性出让。首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⒈有长期稳定的职业,并有自主产权的住宅。
    ⒉有稳定的经营产业,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如厂房或店铺)。
    ⒊有具备以上条件的直系亲属愿意接纳或赡养的。
    现阶段我们要坚决规避以下情形发生:
    ⒈防止农民盲目的短期行为(如由种田和打工暂时比较经济价值做出的);
    ⒉防止农民带上从流转市场兑现的现金盲目闯进市场经济;
    ⒊防此大量资本吞噬大量的土地,而大量的农民将丧失土地成为成为自由择业者或农业工人。
    就目前中国经济现状来看以上情形的发生都不利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新土地政策的实施主要目的是,让有条件的农民能斩断对土地的情结,更好地发展他们目前的产业。让农村的土地进一步得到充分利用。但也决不能因为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而停下新土地政策的实施脚步.
    应该鼓励农民合作经营现有土地,或以土地入股与资本结合方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世代相承的宝贵财富,要让农民懂得它的真正价值。对于土地流转,国家要及时根据土地等级做出参考性估值。特别是对永久出让土地,要加大对各地土地流转价格的相关信息发布,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中长期利益,制定对土地的参考估值。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既得利益不受损害。
    总之,一部分农民从农村的分化,好比是瓜熟蒂落,是一个渐进过程。实施新土地政策,决不是简单地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脱离农村。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利用农村有限的土地。
    二.农民的就业问题
    农民打工就业很久以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在这里我将对农民的城镇就业前景做一预测:
    若干年以后的某一段时期,农民城镇就业的空间将会大大缩小。农民进城打工本身挤占了一部分或说是市民出让的一部分城镇就业空间。农民工以吃苦耐劳,要求不高,而一直成为产业资本最喜爱的劳工选择.由此港澳台以及外国产业资本一时也蜂拥而来,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必然要朝着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包括劳工报酬的行业标准的建立、劳工社会保险和劳动安全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这也是中国政府对下一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一但产业工人保障机制得以规范和完善。农民工的就业优势则会相应降低。在相近的待遇条件下,产业资本更愿意选择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更年轻的工人。
    随着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入,必然带来产业升级的提速.一般的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农民的就业机会自然就会降低.
    随着城镇“啃老族”的慢慢减少或逐步消亡,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也会相应减少。这里我们也不妨客观地评判一下“啃老族”的存在。决不是他们愿意“啃老”,而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和家庭状况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这一代的“老”多半是工薪阶层,还能够(或勉强)养的起一个独生子女。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工人工资一直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同时劳动强度大,劳动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让他们一直徘徊在普通工人就业大门之外。作为父母也不愿他们远离家门,接受如此辛苦,赚到的可能还不够或仅够自己开支的工作。假设,普通产业的工人工资,进入一个标准合理区间。比如能达到年薪2.5到3万元左右,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就会选择这样的就业。同样随着家庭状况的改变,比如父母渐渐年迈,自己面临成家立业和养家糊口等问题。也就是说当内在的家庭条件因素变弱或消失,就会形成他们必须就业的压力。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业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当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城镇青年陆续大量地开始选择普通工人岗位就业。农民工的就业机会自然就会相应减少。
    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三产服务业将有一次飞跃式发展.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由此可见,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里,大部分农民还必须坚持以农为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扩展自己的就业和创业空间.使新阶段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和过渡.
    三.农村建设
    关于农村各项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在此仅针对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实现谈几点个人观点.
    农村组织建设格调要提升,步伐要加快.大学生一个偏少,十年到位太慢,方式不能只是镀金.这是实施农村人才战略的需要;是增强农村凝聚力的需要;是国家政策得以充分落实的需要.
    村委会的建设格调要提升.要建成农民政治文化中心;要建成农民生产致富服务指导中心.
    新农村建设格调要提升.一些建设应较高品位一次性到位,可根据条件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避免建设的反复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