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7年长安讲坛
2007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8年经济展望
演讲者:姚景源(论坛特邀专家、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时间:2007-12-27    阅读:44384次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2007年中国经济走势及2008年经济展望”。
    现在全社会都在高度关注中国经济,民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关注经济生活。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把中国的民众真正地推到了一个完整的经济生活中,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完整的经济生活当中,而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经济生活当中。当我们到银行去存款的时候,实际上是把对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借给了银行,我们是债权人;银行获得了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是债务人,它要向我们支付使用货币的费用,这个费用就是利息。我们到股市购买某个公司的股票,我们就成为这个公司的股东,这个公司的经营状况就与我们(股票持有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到商店去买东西,拿出一批货币,支付了商品的价格,如果我们观察这些货币的走向就会发现,它们被分解成若干部分,比如商业利润、工业企业利润、政府的税收,以及生产和消费这种商品的劳动者的工资等等。今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而上涨的部分构成了农民收入的一个增量。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把每一个人都推到了经济生活当中,所以每一个人都会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高度关注整个宏观经济。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判断,现在是众说纷纭,其中有一部分意见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因此,全面、完整、科学、正确地把握中国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媒体的朋友问我:2007年中国物价的涨幅是这11年来最高的,你怎样评价2007年的中国经济?我说,今年的中国经济也是这11年来表现最好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讲呢?我用4句话16个字来概括2007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即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
    一、增长较快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会在11.5%左右,这意味着:第一,11.5%是1995年以来最高的年度增长速度;第二,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从更大的时间跨度来看,从1990年到现在的17年中,中国经济保持年增长率在10%而且持续时间在5年以上的只有两次,一次是2003年到2007,还有一次是1992年到1996年。从国际比较来看,从2003到2007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是4%左右,而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快了1倍还多。因此,2007年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增长速度快。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快”?首先,它是中国经济内在机制运行的结果,它不是短期的、偶然的,不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增长较快是中国经济的一种基本面的特征,因为它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性。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我们把握中国经济要做到四个准确认识”,其中一点就是要准确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性呢?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最鲜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迅速发展。
    第一,工业化。我举一个汽车的例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汽车年产量是10万辆左右;1992年,我们第一次达到年产100万辆的水平;从年产100万辆到年产200万辆,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从年产200万辆到年产300万辆,我们用了3年的时间;从年产300万辆到年产400万辆,我们仅用了1年的时间。2005年全国汽车总产量是570万辆,2006年是727.9万辆,2007年预计要突破860万辆。所以,从汽车工业就能够看出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家不要小看了汽车工业,汽车工业可以拉动156个行业,像钢铁、电子、化工、玻璃、橡胶、纺织品、制革等等。到目前为止,除西藏以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汽车工业,全国的汽车生产厂家达到123个。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就是钢铁。100多年以前我们就希望能够成为钢铁大国,这个梦想到了今天,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终于实现了。1949年,中国全年的钢产量仅有15.9万吨,现在中国的钢产量每天就有138万吨,2007年钢铁的总产量预计可以达到4.9亿吨。所以,从汽车和钢铁这两个行业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迅速推进。强劲发展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基本面的特征,就是增长速度快。因此,这个“快”不是源于外在的、偶然的短期因素,而是源于内在的中国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性。
    第二,城镇化。1978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只有一亿七千万,现在是五亿七千万人,改革开放30年,城镇人口净增四亿,现在全国大中小城市都在扩建,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地。前年我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访问,在这两个国家呆了十多天,主要城市都去了,总共只看到3部吊车。而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谁能数得清有多少台吊车?前一段时间英国的一本杂志就说,现在全世界70%的起动机都在中国。因此,城镇化的推进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强劲的拉动力,从而使中国经济具备了增长较快的特征。
    第三,市场化。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我们党最重要、最根本性的选择,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00年来,中华民族进行了3次大的选择。第一次选择,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华民族,选择了推翻封建、走向共和、建立民国的道路。民国建立之后,我们想走西方的道路,向西方学习,但是西方列强不让我们走它们走过的道路,所以毛主席说,老师总是打学生。所以,毛泽东主席领导我们再一次进行选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建国之后,我们沿用了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到1976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个历史关头,邓小平领导我们进行了第三次选择,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来看,这次选择的意义重大,市场化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举个例子。浙江义乌是一个县级市,有68万人口,其中有10万人在外面做生意,还剩下58万人。我们曾经在义乌搞普查,有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户是11万。58万人,11万个个体户,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除了老弱病残,剩下的都是为老板。义乌是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全世界的圣诞礼品有70%以上源于义乌,义乌的小商品摊位(10平方米左右)有48000个,换句话说,你在每个摊位逛一分钟,要逛完所有摊位得两个月。义乌的领导跟我讲,义乌这个地方过去很穷,穷到“鸡毛换糖”的地步。什么是“鸡毛换糖”呢?就是熬一点麦芽糖,跟人家换鸡毛,把鸡毛拿回来扎成掸子,再卖鸡毛掸子。我听了之后觉得义乌伟大就伟大在“鸡毛换糖”上了,因为义乌人懂得利用市场经济来摆脱贫困,这一点很重要。我始终认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相对落后的地区,它们的差距不在于资源,而在于观念。义乌人就懂得走市场经济之路,所以它发展了,富裕了。现在义乌的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0万元人民币。我到中西部地区,一些落后地区的领导跟我讲,我们这个地方不靠海,走不了私,离香港远,难以招商引资,中央又不给我们批个赌场,我们这里没法富裕。这个思路不对,不走市场经济这条路就不可能富裕。浙江人如果下岗了,两口子就会商量着做一点生意,要是没有钱,就去找亲戚朋友借一下,所以浙江最早出现股份合作制。我的老家在东北,我的很多中学时代的同学都下岗了,我和他们聊了之后,发现它们每天基本上就是三件事:一个是白天到政府上访,第二是晚上找地方喝酒,第三是回家跟老婆干仗。我说,你就干这三件事,怎么能富裕呢?
    浙江有一个嵊县,是一个小县城,但是很有名气,因为它是越剧的发源地。我太太是嵊县人,她总说我,你们东北没有艺术,你们的二人转太土,你看我们老家,是越剧的发源地。越剧的历史很短,到去年正好是100年。嵊县有一个越剧博物馆,根据那里的介绍,嵊县这个地方过去非常穷,穷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嵊县人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饭。但是嵊县人要饭和其他地方的人有一个区别,就是他们到富人家门口,先唱一段,唱完之后再讨饭,唱的这一段就是越剧的起源。但是现在嵊县富得不得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领带生产地,全世界的领带年产量是8亿条,浙江嵊县生产三亿五千万条,占40%。是什么原因使它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从根本上讲,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化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劲的拉动力,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手机。1987年中国第一次出现手机,1989年只有1万部手机,那时候叫“大哥大”,拥有一部手机在当时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1989年的时候我们曾经预测,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手机总量可以达到80万部,但实际上2000年中国的手机总量是多少呢?是8700万部。到去年12月31号,中国的手机总量达到四亿六千一百零八万部,从1万部到四亿六千一百零八万部,我们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是神话般的发展。我前年到加拿大,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在温哥华的UBC大学做教授,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说,你给我留一个手机号码,只留家里电话不好找你。他说,一直准备买,最近已经列入预算,很快就要买了。我说,你在大学当教授,连个手机都没混上,北京卖白菜的都有手机。
这些例子都表明,市场化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使它具备快速增长的特征。
    第四,国际化。前一段时间我见到龙永图同志,他说,6年前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很多人骂他是卖国贼,但是6年过去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入世贸组织是何等英明!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现在到国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谁要是从国外给我们带回来一个一次性打火机,那都是了不得的礼品,而现在全世界的打火机有70%都是温州生产的,到处都是中国制造。
    所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基本面的特征,就是增长较快。近些年,有人讲中国经济要衰退了,说2006、2007年是拐点。我们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从宏观经济来讲,我们还是担心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所以,把握这个“快”很重要。一方面,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决定了中国经济内在的一个必然,就是增长较快;另一方面,“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把握经济问题,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对于任何经济学范畴的问题,我们都要在动态中加以把握,这样才能科学和完整;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学的命题都有两面性,都有利有弊,所以经济学本身是一门选择科学。那么,“快”有什么问题呢?我后面具体谈,先说“快”导致的一个非经济问题。现在患“三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高)的人数迅速增加,糖尿病患者有2000多万,高血糖患者有3000多万,高血脂、高胆固醇的就更多了。在改革开放之前,没听说过谁有糖尿病,谁的血脂高、血糖高,那时候连个胖子都不好找。为什么现在患这类疾病的人数增加得这么快呢?医学上管这类疾病叫做代谢疾病。中国人世世代代吃糠咽菜,我们的代谢功能主要是针对这些食物,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大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进到我们的胃里,但是我们的身体适应不了,代谢不了这么多的高脂肪、高蛋白,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代谢疾病。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得快,所以“快”确实有快的问题。
    第二、结构优化
    现在中国经济的大问题是什么?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即工业来拉动经济,第一产业很脆弱,第三产业问题也很大。首先,第一产业(农业)很脆弱,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为什么猪肉价格这几个月还在反弹?因为生猪养殖有60%以上是农民散养。这样一个重要的消费品,它的生产却建立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怎么能不出问题呢?从2007年4月份开始,猪肉价格上涨,同时鸡和鸡蛋的价格也在上涨,这两类产品的价格走势形成的曲线是不一样的。猪肉价格持续上涨,9月份略有回落,10月、11月猪肉价格环比上涨3.3%,同比上涨56%,而鸡和鸡蛋的价格有所下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鸡和鸡蛋的供给都建立在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不是靠农民散养。由此可见,农业的脆弱直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从第三产业的问题来看,首先表现为比重偏低。全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平均为51%,而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还要低10个百分点以上。所以,一产和三产的问题始终是困扰整个宏观经济的大问题。我们主要依赖第二产业来拉动经济,而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却在日益加剧。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整个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如果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大量的投资就意味着大量的产能,就会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中国经济现在面临一个很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风险在加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存在产能过剩的状况,产生过剩与物价上涨并存。从出口来看,由于我们长期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所以出现了现在的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
    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主要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来推动增长。我们现在每年消耗的钢铁占全世界钢铁消耗总量的30%,消耗的煤炭占了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35%,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水泥消耗总量的50%左右,而去年我们的产出仅占世界总产出的5.5%。所以,我们是以高消耗来支撑高增长。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生产和供给的角度来讲,要从主要依赖第二产业拉动增长转变到依赖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协调支撑;第二,从需求的角度来讲,要从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到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第三,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讲,要从主要依赖物资资源的消耗转到依赖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面来。这三个转变,应当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的实质性内容。2007年,我们在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从生产和供给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看,前三季度的单位能耗下降了3%。
    第三、效益提高
    效益主要看两大指标,一个是财政收入,另一个是企业利润。从财政收入来看,200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是13000亿,去年是39300亿,今年预计可达51000亿,增长速度非常快。从企业利润来看,前11个月增长36.7%。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前8个月的利润保持在66.5%的增长速度,钢铁是58.9%,化学纤维制造业同比增长115%,农牧产品加工业同比增长42.5%,饮料同比增长41%。如果以工业企业为代表的话,其特点就表现为,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生产资料的生产到生活资料的生产,都是利润全面增长。这些都充分说明,2007年中国经济表现为效益大幅度提高。
    第四、民生改善
    关于民生改善有很多方面,我讲两个主要的,一个是就业,一个是收入。
    现在中国的就业压力是最大的,我讲一个数据。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处于16岁到6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叫做劳动年龄人口。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现在是9.09亿,比世界上7大发达国家(美、日、英、德、法、意大利、加拿大)的人口总数还要多3个亿,所以中国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年初的时候我们确定今年的新增就业岗位是900万,现在我们预测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要突破1100万,有可能在1200万左右,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年初的时候我们确定今年登记失业率的控制目标是4.4,前三季度,到9月份的时候是4.0,如果第四季度还能稳定在这个水平的话,2007年的登记失业率就是4.0,这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好的水平。
还有一个是收入。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人均收入保持13.2%的增幅,农民全年收入肯定要突破4000元,城乡居民收入都实现了多年来所没有的增幅。
    总的来说,2007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表现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当然,我们要全面、完整地看待问题。比如CPI,年初确定的目标是3%,2007年1到11月份是4.6%,我估计全年在4.7%左右,比年初确定的指标高了1.7个点;GDP年初确定的目标是8%,现在是11.5%,超了3.5%;失业率年初确定的是4.4%,现在是4.0%,下降了0.4%。综合来看这些指标,应当说,中国经济在2007年取得了多年来没有过的优异成绩。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加大。2007年11月物价的涨幅是6.9%,是11年以来物价单月涨幅最高的,大家在生活中也确实感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我前一段时间讲,现在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结果遭到了一些同志的批评,他们说我讲的结构性上涨不正确,甚至有人说我是粉饰太平,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说结构性上涨并不是否定价格上涨,因为结构性上涨是这次价格上涨的特点,为什么呢?第一,CPI包括8大类商品和服务,2007年这8大类商品和服务是“五涨三降”,并不是全面上涨。上涨的我就不说了,下降的有三类:第一个是衣着类,就是服装。11月份全国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4%,这还不包括商场的打折和促销活动;第二个是交通通讯类,汽车价格在下降,手机价格在下降,手机的通讯费用在下降,公共交通费用也在下降;第三个是文化教育娱乐,现在所有农村孩子的学杂费全免,所以教育费用大幅度下降,文化教育同比下降0.5%。所以,2007年价格上涨的特点是“五涨三降”,而1994年、1993年的价格上涨是全面上涨,没有一样商品的价格是下降的。
    第二,从结构上看,2007年的价格上涨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我们可以把商品分成两类,一类是食品,一类是非食品。今年11月份,食品这一块上涨18.2%,非食品这一块上涨1.4%。11月份是6.9%,其中有5.94%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5.94比6.9等于0.86,也就是说,11月份物价的涨幅这么高,有86%的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因此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另外,2007年价格涨幅较高的是中西部的落后地区,涨幅最高的是贵州,其次是青海,什么原因呢?这次上涨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而落后地区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因此物价上涨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冲击更大。
    我再讲一个大的结构。现在农民养一头猪可以赚500块钱,如果他到城里打工,全国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是1100元,那么他打工一年可以赚1万多快,除去各种花费,他可以净剩5000块钱,这就相当于他在家里养10头猪。所以,现在农民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在家里养10头猪,还是到北京打一年工。显然,农民都会选择到城里打工。这种选择造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本来在农村养猪的农民,现在到城里打工了,不但不养猪,还变成吃肉的了。我刚才说了,全国生猪饲养有60%靠农民散养,这两年农村散养户又减少了60%,这等于全国减少了36%的生猪饲养量,能不出问题吗?这都是结构上的问题。强调结构问题并不是否定价格上涨,也不是说价格上涨形势不严峻,而只是讲它的特点。
    现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结构性上涨可能会向明显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转化,为什么呢?经济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替代效应,所谓替代效应,就是当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减少对这些商品的购买,增加对那些价格涨幅不高的替代商品的购买。比如11月份猪肉价格上涨56%,牛肉上涨32.6%,那么消费者就买牛肉,牛肉再涨,大家就买海鲜。消费者客观上具有这种本能,但是这种本能会产生一种效应:如果猪肉涨价,大家都买牛肉,牛肉涨价,大家都买海鲜,海鲜也涨起来了,于是涨价的商品越来越多。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上涨的时候,生活压力大了,我们就要求增加收入,发奖金,提高社保,提高低保,票子就多了。大家的票子多了,需求就增加了,又进一步地增加购买。于是,价格上涨由原来单纯的成本推动转成需求拉动。这是国内因素。从国际来看,由于美元贬值,大宗的初级产品(以美元标价)的价格上涨,而我们现在是初级产品的进口大国,国际价格上涨的状况就会传到我们国内,比如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国际上的风险更为严峻。因此,中国的价格上涨既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动的因素,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上的原因。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的风险。所以,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就是防止结构性价格上涨转向明显的通货膨胀。
    如何防止结构性价格上涨转向明显的通货膨胀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国民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现在整个经济运行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特征,这种特征应当说是比较明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今年最终的投资率可能会达到25%左右,还处在一个高位。需要警惕的是,从10月份开始,新开工项目增加,今年的新开工项目到了明年就是在建项目。从历史经验来看,1993年CPI增速是24.1%,投资增长率是61.8%。所以,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是国民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货币与信贷投放过多。去年全年计划信贷投放总量是25000亿,实际上投了31800亿,今年计划是29000年,到第三季度已经投了33000亿。
    第三,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去年外贸顺差是1775亿美元,2007年全年预计是2600亿美元。外贸顺差过大导致了诸多的问题,一个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加大。再一个,东西买到境外,美元回到境内,但是美元不能流通,所以每进来一定数量的美元,就要求中央银行发行同比例的人民币和它对冲,这种对冲的结果就导致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个是货币发行量增加,还有一个就是银行的存贷差在扩大,大量的货币挤在银行。我们知道,银行也是企业,也要讲效益。银行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笔钱放出去,恰好固定资产投资对银行信贷始终处在一种强烈渴求的状态,两家一拍即合,大量货币从银行进入投资。有了银行信贷的支撑,投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这就导致产能进一步增加。产能增加了,而国内消费又不可能同比例增长,于是大量出口,从而导致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就这样,我们的经济陷入一种非良性循环。
    因此,要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明显的通货膨胀和防止国民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两大根本性任务。如何做到这一点?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就是十二字方针,即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一、控总量。要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现在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速度,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如果能够保持每年7%左右的增长速度,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因此,中国经济现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不是速度,而是质量,一定要把“好”放到“快”的前面。
    二、稳物价。通货膨胀有很多特点,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就像一个人在滑冰,你给他一个力,推他一下,他就会一直滑下去,也就是说他有惯性。还有一种说法更有意思:通货膨胀就像在我们脚边上熟睡的一只狗,如果不给它一个外力,它就会一直睡下去,如果给它一个外力,踢它一脚,它可能睁开眼,看看你,然后挪一个地方继续睡。所以,对于通货膨胀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前一段时间,我说2008年的CPI上涨会低于2007年,结果又遭到一些同志的批评,他们说,你凭什么说2008年会低于2007年呢?我们回顾一下就能看出,我们的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水平是世界一流。1993年出现通货膨胀,政府进行调控之后,1994年降到24.1%,1995年降到18%,1996年降到8.3%,1997年降到2.8%。所以,关键是要采取政策措施。比如现在猪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我们就要加大供给的力度,同时抑制总需求的过快扩张。2007年央行9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15000亿,前一段时间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原来都是提高0.5个基本点,这次提高了1个基本点,这就给了大家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央行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抑制总需求、加大供给、灵活运用国际贸易政策,同时把握政府控制价格的调整节拍,我觉得,2008年的价格会有一个稳定的状态。
    三、调结构。对于明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些同志有一种担心。其实,2008年在控制总需求过快增长的前提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调结构,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哪些要压呢?高能能、高物耗、高污染的行业肯定要遏制,这类行业在2008年肯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保什么呢?换句话说,发展什么呢?比如农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还有科技产业,这些都是我们在产业政策需要加以扶持和推动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进一步地优化结构。
    四、促平衡。所谓促平衡,就是尽可能地使国际收支平衡。中国存在这么大的贸易顺差,我觉得有它的必然性。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我们的这种优势,加上现在国际分工的格局,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一个根本原因。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过度地追求顺差,特别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以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来追求顺差。所以,我觉得还是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比如说,我们要调整出口结构,抑制高能耗、高物耗、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最近中央决定取消粮食出口退税,这就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2006年我们的粮食产量是9949亿斤,2007年可以突破1万亿斤,粮价在上涨,我们还是出口,国际粮价比我们高,不用卖那么高,以平价卖出去,然后出口企业就可以拿到13%的出口退税,利润非常丰厚。所以,要通过各种政策来调整进口出结构,鼓励和支持一些关键设备和技术、重要的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使整个国际收支平衡。
    总的来说,2007年是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它表现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和民生改善。2008年,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价格由结构性上涨向明显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转化,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的趋势转化。但是,只要我们按照“调结构、稳物价、控总量、促平衡”这12字方针来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在调控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及时化解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风险和问题,2008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个基本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