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新经济的终结
作者:韩和元    发布:2008-10-15    阅读:1982次   
    创新决定繁荣:
    的确绝大多数的事件,都找不到简单的起因。当这些事件朝着极限方向发展时,就像当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样,通常是因为一大堆因素的积合,其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就如同古巴格达不是一天建成的,也绝不是因为某一突发的厄运而将其毁灭。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是,古巴格达的毁灭是多种多样的因素---重要的和次要的,间接的和直接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那些寻求科学精确性的人来说,这一模棱两可的说法难以令人满意,而且要确定和分离出那些诱发因素是极为困难的。但不幸的是,这恰好是事件的本质,同时它也使得我们又必要不停地去寻找更全面的信息,以便能了解这些诱发因素的大概轮廓。全球化,已经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在这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中东的战争已经引发了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是证明,而引发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初始能量---倒下的第一张牌—正是美国的金融危机,那么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A、创新的停滞
    美国经济由1996年开始,因互联网这个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的确刺激了全球特别是美国的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互联网这个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新组合的技术在这十几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现在是不是到了最后的阶段了,我不能够下这个结论,或许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代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了吧,——但停滞阶段却是实实在在的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B、政治性周期因素:
    美国经济衰退具历史性,并且这种现象总跟美国的换届是有莫大的关联的。为什么每到换届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就会坏呢?我想原因还在于各利益集体对参与政府执权势力不明确的认同感是现政府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周期性丧失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也正因为怀疑政府的认同感,企业比起长期投资,更热衷于获得短期利润。也正是因为政府的认同性不明确,富裕阶层不敢积极投资,导致资金不运转的经济出现贫血症状。美国经济的病需要治本。如若不然,即使再降低利率或采取其它方法,也难以挽救经济。

  C、错误的利率政策:
    那么造成这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能源的短缺所造成的适应性磨合周期的效应应是有的,但绝对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应该在于错误的利率政策,这也正是格林斯潘所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过去的10几年里,美联储人为的在压低利率,从而造成信贷的扩张,而这却往往误导着美国的消费者,使他们热衷于消费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消费的项目(美国的房地产业危机就是一个明证),由此当然能够形成一时间的繁荣,但可惜的是信贷不可能永远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来不应该投资、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就是衰退就是失业就是经济的全面危机。
    的确美国经济的变坏是多种多样的因素---错误的利率政策、政治性周期因素,但我认为这通还只是次要的直接的诱发性因素,其真正的重要的但却间接的因素,我认为还是在于创新的停滞,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
 
    交通及信息的网络化带来的世界的扁平化为创新提供了“贸易化”的基础: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每一次繁荣都是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的,也正因为这个,我们大抵可以将历史上的繁荣划分为四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到1960年,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第四个长周期从1960年到现在,是“计算机及其衍生的互联网时期”。
    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关于这点,西方学者喜欢把这种创新带来的繁荣谓为新经济。从这点我们可见大周期可以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自然还会有因为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第一、二波长周期,无疑是以打破封建时代固有的小农生产模式,社会分工和规模化生产的结果。毕竟离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点远了,我们就单就第三、四波长周期中的波动即中周期做个回顾。
    从美国的经济史我们可见到,从1901年开始到今天,美国共经历了4个中周期,这包括:
    1901年代,托拉斯主义兴起,《纽约时评》一篇社论很能够代表这种倾向:“但是新经济到来了,这是‘利益共同体’的时代,人们希望它能够避免以前在经济萧条时期发生的毁灭性的削价和破坏~~~~相互竞争的铁路正通过合并或租借的形式,实现了成本的降低和降价的终止。”但这一切却发端于越样无线电传输的成功所引发的新科技主义浪潮,1901年纽约州水牛城举行的泛美博览会将高科技作为了一个重点。当时另一片新闻对当时的情况做了这样的描述:“人们正在谈论着,火车以每小时150英里的速度飞驰~~~~`报纸出版商只须按下电纽,自动化设备就会完成其余的工作。”
    1920年代,经济繁荣,早在1925年,有媒体感叹:“现在看不到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美国享受贸易史上的繁荣。”评估公司的老板约翰.墨笛在他发表于1928年的一片文章里写到:“我们也许只是刚刚开始发现,自己所处的这个现代化文明正处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而对于这轮的繁荣,查尔斯.a.戴斯在他的《股市新高》一书里,试图这样来解释这种繁荣:“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世界,批量生产的技术、大型研究部门、电气时代的开始、南方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以及农业的机械化,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工业的新世界;分期付款的扩展、连锁店的壮大、刺激消费的广告和新的市场研究方法,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分配的新世界。
    1950---1960年代,“《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于1955年5月的一篇文章中说道:‘新经济时代’的感觉又一次弥漫。人们信心高涨,对未来无忧无虑。”而这一波,跟电视的普及有莫大渊源。“在50年代,电视得到了普及,1948年只有3%的家庭拥有电视,到1955年就达到了76%,电视是一种能够激发几乎每个人想象力的生动的技术创新产品,它证明了技术进步的存在不容忽视。”而同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项工程由1956年开始建设,该系统大大地改变了美国经济,因为它人们开始离开大中心城市,人们开始将郊区作为了活动的中心。也因为它而是企业降低了运输成本,为企业提高了生产率。它的出现使得零售商在地理上扩大了销售覆盖率,这也同时加剧了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带动了上游的工业。
    1960年代---,曼德尔在他的《新经济的胜利》一文里,把这种繁荣归因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计算机)产业的繁荣。”
这四个繁荣波动,前三个我把他们归到第三大波时期,而第四个波动,我把它归为第四个大周期。至于第四个大周期,根据经济危机这个标准,我们仿佛可以就其中周期做如下划分:第一中波是以IBM在1961年开始的,耗资达50亿美元的360战略为发端的硬件革命;而第二中波则是以微软公司在1980年代崛起为发端的计算机大周期的软件革命;第三中波则是由1990年代开始发端的互联网应用革命。
    从上面的简描中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每次周期性波动都与创新与停滞有莫大关系。那么创新依靠的又是什么呢?从我们对这几次繁荣与萧条的拉锯中发现,对于经济运转来说信息和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两大要素,但它们却都只能是由每一分立的个体分别掌握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知识。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利用不能完整地由单个人掌握的知识的问题。这样的知识是不可能以集中的形态被呈报给中央计划当局的,因此,任何集中控制的计划经济,其实都是随心所欲的。而“浮动的价格及与其相伴而来的种种制度,乃是克服知识之分立的最好、或许是唯一途径。政府的正当职能就是透过创造出市场秩序,让个人可以借助浮动的价格和利润,最充分地利用其分立的知识,以此促进社会成员间有效的合作。
    无疑在电气的带动下所实现的交通的现代化、信息化带来的网络化,所促使世界进一步扁平化,无疑为这种创新所必须的“贸易化”带来更多便捷和可能。
 
    萧条是否意味着新经济的终结:
    根据经济周期的长、中、短周期理论,的确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但问题是现在这股创新是否已经临近停滞阶段呢?这次的萧条,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在所处的因计算机及其衍生的互联网创新,所带来的这波周期即西方学者认为的新经济的终结呢?而更重要的是,这轮波动是属于长周期的呢还是中周期的呢?我们知道只有新的创新出现萧条的状况才可能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离下一次的创新革命还有多远呢?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预见从当前这第一块骨牌到最后一块骨牌的传递过程将会延续多久呢?从目前的技术来看,前景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