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热钱的形成、流动和我国热钱问题的应对
作者:姜丙刚    发布:2008-08-19    阅读:2562次   
  一、热钱的形成
  一是热钱形成的条件。热钱的形成基于以下条件:其一是消费不足。热钱来源于储蓄。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不足,用于储蓄的部分增加。其二是本国和长期资本比较收益下降、短期国际资本比较收益预期上升;其三是热钱进出的渠道畅通。
  二是热钱的主体。热钱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主体,从热钱运行中的地位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热钱的所有权主体。热钱的所有权属于不同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热钱的所有权主体对于热钱的规模具有调控作用。其二是热钱的运作主体。热钱的所有权主体一般不亲自操作热钱,而是通过运作主体进行操作。运作主体最引人注目的形式是各类基金,如对冲基金。其三是热钱的流动主体。热钱的运作主体,通过流动主体具体实施投机行为。热钱的流动主体功能一般由银行、股市、汇市、期市、进出口企业、房地产企业、地下钱庄等行使。
  三是热钱的过程。热钱作为一个总体,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只存在规模的增加和减少,而不会消失,因此可以分为形成、增加、减少三个阶段;具体的热钱主体,则可以分为形成、流动、消失三个阶段。具体热钱的消失,对应热钱总体规模的减少。热钱消失的原因:其一是热钱转变为长期投资;其二是热钱转变为消费资金;其三是热钱因为投机  失败导致亏损消失。
  二、热钱的流动
  热钱的流动是热钱在国际间进行投机的过程。
  一是热钱流动的动机。逐利是热钱的基本动机。其一是利用利率差额、汇率变化获利。其二是炒高股市、楼市等获利。其三是冲击一国货币,利用货币贬值获利。
  二是热钱流动的方向。其一是流入地流出地。热钱的流出地,也就是热钱的释放地,热钱的流入地也就是热钱的吸纳地。热钱的流入地和流出地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的。一个国家可能既是热钱流入地又是流出地。其二是热钱流动的方向一般为:由低利率国家流入高利率国家;由本币贬值的国家流入本币升值的国家;由短期资本回报率低的国家流入回报率高的国家。其三是热钱的流动方向变化。热钱流动方向变化是由不同的热钱运作主体对流入地流出地经济形势判断决定的。
  三是热钱流动的结果。其一是国际资本的流动。热钱流出国流动性减少,流入国流动性增加。其二是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热钱流入国面临本币升值,股市、房地产形成泡沫,出口困难、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流出国面临本币贬值,房地产、股市震荡和通货紧缩的压力。三是热钱本身的损益。热钱操作过程中存在若干风险,可能导致热钱获得暴利,也可能使热钱出现亏损。
  三、当前我国热钱问题的应对
  一是热钱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钱流入国,流入数量最高估计达1.75万亿美元,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通货膨胀目标的治理。其次,面临热钱出逃的危险,热钱突然大规模撤出会严重冲击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秩序,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国际热钱出逃要综合考虑国内游资流出的问题。其一是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生存困难,部分企业面临向海外迁移的问题。其二是股市、楼市出现了低迷的趋势,部分资金要寻找出路。其三是国际油价、粮价上涨,出现了投机空间。因此,对于热钱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
  二是抬高热钱流动门槛。其一是实行热钱监管制度。通过制定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化监管力度。其二是实行利率、汇率技术性波动。通过利率和汇率的技术性波动,增加热钱在我国的风险和运作成本。其三是外汇流出税。通过征收外汇流出税,限制热钱的流入流出。
  三是保持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热钱进入我国,除套利和套汇的目的以外,还可能会进入股市、房地产等领域,赚取高额利润,为此,首先要健全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防止热钱利用我国金融和房地产市场漏洞进行炒作获利;其次要保持股市和汇市的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最后,要防止热钱进入地下钱庄,放高利贷。
  四是做好热钱突然大规模撤离的预案。其一是在热钱大规模撤离时,即时买入同等数量外汇,以保持外汇的收支平衡和汇率的稳定。其二是利用外汇期权、掉期、择期等业务形式,进行外汇操作,优化外汇结构,防止外汇资产贬值。其三是热钱大规模撤离有可能导致股市、房市的剧烈震荡,对此要做好准备。其四是要防止热钱出逃导致某些行业资金链条断裂,出现经营困难,引发经济危机。其五是做好国内游资流出的准备。热钱撤离有可能裹胁大量国内游资流出,加重国内经济形势动荡。为此,要摸清国内游资动向,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防止国内游资干扰经济秩序。
  五是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热钱动向。其一是密切关注 世界经济动向,及时预测热钱规模增减及流动方向。其二是密切关注各国应对热钱的政策措施,研究对我国的影响并从中吸取经验。其三是尝试与热钱主体进行正面接触和对话,研究热钱主体行为特点与规律,为正确应对热钱问题提供依据。
 
 
(作者个人信息:jiangbinggang3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