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货币究竟是无偿发放还是借贷发放
作者:曹国奇    发布:2008-01-24    阅读:1839次   
    前两月就货币发行问题与谭根林讨论过,他没有回复,这是很遗憾的。不过有几个网络人士很看重我们这次争论,将我俩的相关文章转在一起,说是新旧碰撞、中西碰撞(因为谭根林是海龟草根,我是本土草根)。不久人民大学经济学论坛也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问经济系统中的货币为何不断增加。对此,多数网友同谭根林一样,依照经典理论做出回答,说是因为贷款不断增加的结果。这是没法令人信服的,在同样接受主流经济学教育的网友间很块引起了争论。反方理由是:商业银行也在接受还款,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贷款与还款不相等,但是在长期上贷款和还款是必须相等的,他们服从同样的信用和乘数法则——即服从“还款-贷款-银行成本-银行利润=0”这个恒等式。除死账外,这里没有给增加货币量留下任何余地。银行是不能收回死账的,所以通过死账发放钱也收不回去,这部分钱实际就是无偿投放给经济系统的,不管是谁造成的死账,它们最终是沉淀在经济系统的,使经济系统的钱不断增加,于是我们每个人的零用钱和私房钱也不断增加。这里问题是,死账是不是增加货币的唯一渠道?
 
    我建立的财富价值论指明死账不能是无偿发行货币的主要渠道,而是意外的无偿发行货币的渠道。无偿发行货币(纸币)是基于财富价值论中的财富分配理论得出的。如果我们将系统分为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终端)领域,那么生产出M量的商品后,就必须无偿相应的给消费领域发放M量货币,这是因为消费(终端)领域除了消费者外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必须消费。至于这个货币是以工资形式发放、是以救灾形式发放、是以福利形式发放,还是其它形式发放,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钱是“只发不还”,这是通过银行借贷方式不可能实现的。显然如果消费领域没有钱,则生产者和消费者见面后不能发生商品买卖行为,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循环系统没法建立。
 
    从分配理论看,货币仅仅是分配工具,与我国当年的饭票和粮票没有两样区别。如果你经常与别人一起集体出差,你就会体会货币是怎样充当分配工具的。集体不会给你发钱,而是发房卡、进餐券、座位卡等,自然头的房卡、进餐券、座位卡等兑换的实际利益总是好些(多些)。如果象谭根林说的那样,货币是靠借贷发放的——即货币分配给你了,你最终得还,那么其分配工具的内涵如何体现?谭根林的“货币是分配手段”表明他也在力图建立分配理论,填补经典经济学理论的空白,但是他坚持货币是通过银行借贷来发行的观点表明,他对财富分配的理解尚浅。货币既然是分配工具或者分配手段,那么它的发放就一定具有无偿性。
 
    通过银行发放货币是一借一还,这与“只发不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前者不可能真的实现货币发行,因为它一定会超额收回,比如借出100元得收回105元(假设利息0.05)。超额收回不仅不是发行货币,而且是收回货币,使实际经济系统中的货币量减少。当然,从基础经济学上看,而不是从金融学这样的应用经济学上看,银行本身也是企业,其超额收回的货币并非真的减少了系统中的货币量,而是保持系统的货币不变。
 
    通过银行借贷行为在短期内是可以改变系统中的货币量的,这种改变不是经典理论讲贷款量(经典理论有时将贷款量等同发行量)所能决定的——即贷款量增加了发行量就增加了,而是由同时期贷款量和还款量的差值决定(不考虑利息等细微末节的变量):如果贷款量大于还款量,则实际中货币量增加;如果贷款量等于还款量则实际中货币量不变;如果贷款量小于还款量则实际中货币量减少。这就是说仅仅通过货币贷款情况来判断货币是发行过多还是过少,并由此判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错误的,而不是靠不住。这里最严峻的问题是真正发行货币的渠道——即我称之为无偿发行货币的渠道,我们还不知道。
 
    我是不了解金融学的,但是从多数人士的文章来看,我觉得还有几个问题我们注意不够,主要集中在货币注入口和商品量的变化两方面。
 
    如果货币投入经济系统像下雨一样,均匀地洒落在整个池塘,则水面就会一同上涨,但是货币不可能这样注入经济系统,而是像打针一样只能某个或者某几个地方注入,自然注入的地方其货币密度就会大些,表现为货币过多;自然注入的地方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去年低在经济改革论坛和人民大学经济论坛上看到两个很有名的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建立“货币注入口”这样的概念来使其见解系统化,结果是其描述很乱。比如货币主要注入到生产领域,而生产领域又正好是生产力过剩,有大量的要素被闲置,就差货币,那么就会依照“堵车原则”启动闲置的要素,于是产出将按乘数增加。乘数的大小不是凯恩斯讲的那一套,而是由启动的闲置要素的多少来决定。乘数是一定以启动闲置要数为基础的,否则不可能有乘数。凯恩斯应该从师马歇尔的,马歇尔是个数学大师。还是言归正传,当商品按乘数增加时,虽然多发行了货币,但是不仅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且还会导致通货紧缩。虽然只是通货紧缩往往会延迟一个时间出现,但是一般不会超过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周期。经典理论似乎假设商品供给不变,这个假设在金融理论中是基本成立的,因为货币注入到股市、房市(炒房)、期货这样金融行业时,的确难以增加商品供给量。当货币主要注入到生产领域时,我们就很难说不增加商品量了。
 
    另一个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货币注入口是终端消费领域。如果以增加工资的形式增加货币投放量,那么就会刺激消费,这时便涉及到另一个更复杂的经济学原理——供求规律。在这里我们同样很难这样认定,购买量大了,所以物价上涨。这里必须考虑生产领域的反应,生产领域可能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物价反而降低。经典理论不能较好地描述这种动态关系,这里应该引进动态概念——率速度,即单位时间内某种量的变化率。依照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出供求定律(不是规律):价格的变化率与供给和需求二者的率速度(二者量的变化率)的差值成正比。这个概念是我建立的财富价值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人现在是不好理解这个概念的,但是它告诉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好理解的。我们运用供求规律分析价格变化时,一定要看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变化,取其差值来判断价格的变化趋势。显然我们很多很有名的专家学者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往往是看到需求量增加了就断定价格上涨,看见供给增加了就断定价格下降。
 
    货币注入口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货币注入口的导致货币分布不均匀,则货币密度大的地方价格偏高,货币密度小的地方价格偏低,或者,货币密度大的地方价格增幅大些,货币密度小的地方价格增幅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