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论金融生态系统的几个基本问题
作者:曾建中    发布:2007-08-16    阅读:2224次   
  频频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我国一系列的金融风险揭示出了各国金融交易主体与其生存的内外环境之间存在严重不协调问题,引发人们开始从仿生学角度思考金融系统与环境系统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一视角的开拓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周小川(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李扬(2005)把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除此之外,徐诺金(2005)、叶德磊(2004)、皮天雷(2005)以及曾建中(2005)也从不同角度对金融生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金融生态的研究还存在以下诸多争议,笔者从仿生学视角对金融生态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什么是金融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其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1)。依此类推,金融生态学是通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金融主体与其生存的内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金融生态系统也只是金融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金融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这些专家和学者见仁见智,大大推进了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应当说,他们对金融生态系统的诠释为人们客观认识和深入研究金融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些研究普遍还存在以下三大误区,似乎有违金融生态系统的本意。误区之一:将金融生态误认为是金融生态环境。误区之二:将金融交易主体误认为是金融机构。误区之三:将金融生态环境误认为外部环境2)。针对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金融生态界说中的误区,笔者认为要全面把握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必须首先从金融生态学着手。因为金融生态系统的概念本身是一个仿生学术语,它只是金融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此,笔者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建立在金融交易主体是生命体、货币循环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交换,信用流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以及政府在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可以视同于人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这四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之上3),在前述四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金融生态系统的定义已经跃然纸上。笔者将之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交易主体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即金融生态环境)之间通过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4)。其中,金融交易主体包括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金融中介以及服务机构等要素主体。而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包括金融交易主体内部制度环境,而且还包括金融生态外部环境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见图1)。

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
金融交易主体
资金供给者
金融中介机构
资金需求者
法律环境
内部制度环境
外部生态环境
信用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主体产权制度
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制衡机制
内部激励机制
图1金融生态系统
 

  二、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
  按照金融生态系统的定义,其内涵概括起来可以提炼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从古老的钱币兑换业逐渐演变出经营存、贷、汇业务的银行业,再从银行业演化出理财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从古老的民间借贷、钱庄等非正规金融,发展到信用功能更为强大的正规金融,金融业这种演进充满着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之间及其内部形成了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的。金融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它同样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当由于外部性存在以及政府等干预导致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自动产生的调节物所抵消,金融生态又会回归到新的动态平衡状态。例如,在非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里,当某一时期的正规金融弱化时,该国的金融生态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就会发展非正规金融来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使金融生态重新回归新的动态平衡状态。
  三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金融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正如自然生态中,由于人类的破坏超过自然生态的调节能力,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环境污染,会造成河流断流,土地荒漠一样,在金融生态中系统的组成成分愈多样,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的途径愈复杂,这种调节能力就愈强;反之,成分愈单调,结构愈简单,则调节能力就愈小。然而这种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当外部的影响超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极限就会破坏金融生态的平衡。比如金融过度放开以及超极限发展等都会导致金融生态失衡,严重的金融生态失衡则会危机到金融安全,最终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四是像其它生态系统一样,金融生态交易主体的结构秩序也是从竞争中形成的,竞争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没有劣的淘汰就没有优的胜利。正如自然生态中没有生物的死亡,就不可能有生物的新生一样,不存在金融交易主体“死亡”的金融系统,也不可能有金融生态系统的演进。正是因为有了“死”的存在,才有“生”的意义、“生”的价值、“生”的压力,最终产生“生”的活力,从而构成生态体系的动态平衡。任何破坏了这种“生”与“死”竞争规则的生态都会陷入停滞,并最终集体“死亡”。因此,金融生态的动力、活力和多样性必须源自金融生态中竞争机制的存在,自然生态中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也是金融生态的竞争规则。
根据本文对金融生态系统定义和内涵的理解,可以发现金融生态与自然生态相比,它有以下四个不同的显著特征,使得对金融生态比自然生态更具有脆弱性:
  首先, 金融生态各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在自然生态中生物体与环境之间是截然分开的,比如阳光、空气、水分和动植物之间是完全可分的。而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交易主体与内外环境之间往往是相互交叉,互相影响。比如政府,它既是金融生态的交易主体,又是金融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和外部法制环境的缔造者,同时还强烈地影响着金融交易主体生存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信用环境、文化传统等内外环境。因此,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界限常常并不十分明晰,而且,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经常的、立体的和多样化,从而使金融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表现更为复杂。
  其次,金融生态具有很强的人为性。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金融生态各要素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居民、企业、政府、国外)和社会关系(经济、信用、法治、文化、习俗等等)构成。因此,“人为因素”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而经济学里最基本的假定告诉我们:人是理性的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同时,金融生态中的物质交换又是人的经济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理性的经济人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很容易导致金融生态失衡。
  再次,金融生态的物质交换具有双向性和可逆性。在自然生态中物质交换是单向进行的。比如植物吸收阳光、水分合成营养物质为初级消费者提供食物链,初级消费者为更高级消费者提供食物链,它不能逆向进行。而金融生态中的物质交换,也就是货币循环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同时又是可逆的。比如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反过来,商业银行又以存款准备金等方式向中央银行提供资金。同时,中央银行还可以向国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等部门提供资金。因此,这种物质交换不仅是双向或多向的,而且还是可逆的,从而使金融生态的物质代谢变得更加复杂。
  最后,信用流动是多向的、可逆的和扩张的。在自然生态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守恒的且逐级递减的。比如,自然生态中能量只能从低级向高级流动,不能由高级向低级流动,并且逐级递减,呈现一个生态金字塔。而金融生态中信用的流动却是多向的,可逆的且是不但扩张的,因而使金融生态相对与自然生态而言更具有脆弱性。
  由此可见,金融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根源在于各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人为性及其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多向性、可逆性和扩张性所导致的货币脆弱性和信用脆弱性。它“隐显”于金融结构中,凸显于金融结构的坍塌,即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从“隐显”转化为凸显的过程就是金融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显性化,也就是金融风险由小增大并聚集的过程。
  三、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一般有三种,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由不同种类的生物充当。而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则是非生物环境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生物残体(如落叶、秸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是非生物环境的重要要素。非生物环境除了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为生物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而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生态系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可用数学形式表示如下:生态系统=F(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F(生物成分、环境中的气候、有机物、无机物),事实上,生态系统代表着一种动态的交错平衡,不仅系统中的每个成分影响着整个系统的特征,在各个成分之间也存在极为错综复杂的依赖和制约关系。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而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要素。
  金融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毫不例外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见图2)。其生物群落也有三种,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由不同种类的金融主体充当。中央银行通过信用的方式创造货币,为其他金融主体提高资金(食物),它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发行、再贷款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为银行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提供资金(食物),因而这些金融主体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又给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国外部门等金融主体提供食物。所以,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国外部门等金融主体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金融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则包括内部制度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部门,内部制度环境主要包括主体产权制度、内部治理制度、内部激励制度以及内部制衡制度等四个部门,而金融生态系统外部环境主要由信用环境、法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构成。金融生态系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可用数学形式表示如下:金融生态系统=F(金融主体、环境因素)= F(金融主体、环境中的制度、信用、法律、经济、社会文化)。

金融机构群落
国外部门群落
企业部门群落
家庭部门群落
金融主体
外部环境
政府部门群落
2-3金融生态系统组成图
内部制度环境

  金融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也存在极为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和生态系统一样,其组成要素中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而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要素。

  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态结构,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时间变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等。形态结构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气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费者、分解者的形态结构。其二为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以食物链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的功能单位,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与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包括食物链与食物网。
  金融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形态结构。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包括金融主体的种类、金融主体种类的数量以及金融主体种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金融主体的种类包括金融机构群落、企业部门群落、家庭部门群落、政府部门群落和国外部门群落五大类。其中,金融机构群落则包括银行类种群、证券类种群、保险类种群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类种群四类;企业部门群落包括国有企业种群和非国有企业种群;而家庭部门群落、政府部门群落和国外部门群落三大类金融主体群落的种类比较复杂,具体划分类别有许多种。金融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金融机构群落、企业部门群落、家庭部门群落、政府部门群落和国外部门群落五大类金融主体所占的结构比例,具体可用各金融主体群落的产值(或财富)占社会总产值(或财富)的比重来衡量。金融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金融主体群落所占的结构比例,也就是金融主体在空间上的配置。二是营养结构。与自然生态一样,金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由资金链和资金网组成(见本文假定2)。举例说明,一个只有银行体系的简单金融生态系统中,其资金链和资金网的流动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4)。最低层的是各商业银行与企业、家庭之间的资金联系,商业银行从企业、住户部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通过信贷活动媒介资金流动;中间层是各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借贷,即商业银行之间为调剂头寸而进行的同业拆借活动;最高层的即是中央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前两层资金流动只是改变银行系统资金规模的分配结构,而不改变资金总量;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则不仅改变银行系统内的资金分配结构,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成倍扩张或收缩货币资金的总规模,所以说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控制着整个资金流动的总阀门,这种主导地位体现了现代中央银行“最终贷款人”的职能。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B
商业银行M
……
企业部门
家庭部门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商业银行A
图3-资金链条示意图
 
  四、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生物生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它们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生物群落来实现的。①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在能量和物质代谢的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的过程。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循环运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也表现为货币发行、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它们也是通过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金融主体群落来实现的。金融生态系统中货币发行、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生态金融概念。其中,货币循环、信用流动总是其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的货币流是系统的骨架,没有它系统就陷入瘫痪,无法形成和运动,而信用流是系统的动力,没有它系统就无法牵动和运转。货币发行是系统的“造血”功能,没有它系统就无法控制和调节。货币发行、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是金融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金融生态系统不断地运动、变化,并向前发展。
  (一)货币发行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中央银行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的作用主要是为其它金融主体提供所需的食物(资金),即发行货币。在现代金融生态系统里,货币是银行体系创造的。大部分国家设有中央银行。它通常是一国货币与银行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并负责制定和贯彻执行本国的货币政策。首先,中央银行发行纸币和硬币。中央银行把这些纸币借给商业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用存款、黄金、外汇等资产来换取,这些纸币和硬币流到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最终流入社会。
  其次,中央银行拥有制定法定准备率的权力。这个问题涉及到商业银行的业务。储户把钱存到商业银行,是可随时提取的,所以,商业银行不敢把所有的钱都放贷出去。大体上,要留有一部分以应付周转,如应付储户的取款。除此之外,还要留一部分存放到中央银行,以应付“挤兑”等银行风险,这一部分被称为法定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被称为准备金比率,其中存在中央银行的那部分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被称为法定准备金率。其余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准备金比率。
  其三,中央银行是银行体系的“最后贷款人”,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它也有缺钱的时候,它可以考虑向中央银行借款。所以中央银行有时又被称作“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借款给其他银行.也是要利息的,这个利率就称为“再贴现率”。
其四,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这类活动通常称为公开市场活动。显然,当它买入债券时,货币就流入社会,使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当它卖出债券时,社会上的货币就流回中央银行,社会上的货币供给量减少。
  (二)信用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循环都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样,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切货币循环都伴随着信用流动。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是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两大主要功能,它们是共生的、相伴的,而且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它们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着,但两者存在不同的特点。信用流动是指信用通过资金网络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传递和扩张的过程。信用流是金融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金融交易活动的基础。金融生态系统中信用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中央银行)通过信用的方式发行高能货币。信用流动的渠道是资金链和资金网,其特点是多向流动和逐级递增的。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货币循环都是建立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之上。从货币形式看,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这样,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给在一起时,则产生了由货币循环和信用流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信用流动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信用流动是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的主要动力,可以促进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资金合理配置。通过信用的方式,资金可以流向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可以使投资项目得到必要的资金,资金盈余单位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2)信用流动可以优化社会生态资源配置。通过信用调剂,让资源及时转移到需要这些资源的地方,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3)信用流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一方面通过信用方式动员闲置资金,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直接投入生产领域,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信用可以创造和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增长刺激生产扩大和产出增加,也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4) 信用流动对金融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的出现。在金融生态中,信用流动已经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金融生态各个主体之间债权债务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资金链条,这个链条上有一个环节断裂,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货币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进行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同样是借助金融群落之间的资金往来进行的,在金融生态系统中信用流和货币循环都是以资金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金融主体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因此,货币是金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在生产中,货币作为资本,是生产的推动力,通过货币促使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结合,使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维持生产的持续进行。在分配中货币是实现收入、资源配置和消费品分配的重要工具。在交换中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是实现商品价值、完成消费、和维持再生产的重要工具。货币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是保存价值、积累财富和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本集聚和积累重要工具。总之,货币在联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货币循环的功能等同于金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代谢。它是指金融群落中各种交易主体由于资金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无数的资金链和资金网集结而成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货币循环的起点是中央银行(生产者)发行具有扩张或收缩货币供给量能力的基础货币,它构成了中央银行的负债即资金来源。第二层:金融中介结构(消费者角色包括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生产者)之间通过资金的方式形成的一种资金网络,主要包括三项:一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称再贷款);二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外汇资产和证券资产(主要为国债);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因此,中央银行控制着整个资金流动的总阀门,这种主导地位体现了现代中央银行“生产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第三层:金融中介结构(消费者)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包括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国外部门等群落)之间的资金循环,这一层次的资金循环非常复杂,涉及各种存款、贷款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之间的交易。
 
参考文献
1、Arestis,Philip and Demetriades,P.Finance and Growth:Institutions Considerations and Causality, paper, swansea U., April 1996
2、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态》,《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3期。
3、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主编:《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曾建中:《怎样看待当前的金融安全问题》《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8期
 
曾建中,男,湖南人,(1972,)博士,主要从事金融与财务理论研究,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刘桂东,男,湖南人,(1973,)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研究。
联系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花园新村二号,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E-MAIL zengjianzhong51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