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体制改革
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均衡
作者:宋圭武    发布:2007-01-29    阅读:2268次   
    现代化不是一种局部均衡,现代化是一种整体均衡。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现代化。
    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作为一种过程,现代化是从不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演进。作为一种结果,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均衡状态。
    从三位一体的角度看,现代化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完善的民主体制和理性的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它既表示这种结合的过程,也表示这种结合的结果。
    市场经济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成熟市场经济的关键词是:交换、自由、效率。民主体制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完善的民主体制的关键词是:权利、人本、公正。人文精神有一个从非理性到理性的演变过程。理性人文精神的关键词是:诚信、劳动、慈善。其中,所有关键词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是:人本、公正、诚信。人本是现代化的目的,人本为现代化提供目标和方向。公正导致一个人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例,所以,公正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积极性,从而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率和激励创新。所以,有了公正,现代化就有了动力。诚信的本质是遵守诺言,所以诚信是秩序的灵魂。有了诚信,现代化也就有了秩序保证。
和谐社会应当体现三位一体的均衡。
    市场经济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通过交换、价格、契约等手段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最有效的激励。市场经济最大限度调动了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市场经济也使资本的权力得到了充分张扬。市场经济遵循的是货币选票原则。
民主体制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相匹配的。完善的民主体制将通过一人一票制度,使劳动者的权力得到充分张扬。所以,市场资本权力的张扬将受到来自民主体制下劳动者权力的制衡。所以,市场化程度越高,民主化程度也应越高。这样既可以防止资本权力对社会的过度侵蚀,同时,也可以防止少数人对资本权力的过度侵蚀。对社会发展而言,资本权力与劳动权力的均衡是社会和谐与均衡发展的关键。
    理性的人文精神是秩序的重要保证。诚信是理性人文精神的内核。诚信是一种内在约束,所以,诚信是秩序的灵魂,有诚信就有秩序。而秩序又是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方面,秩序为人们的行动提供预期;另一方面,秩序减少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从而也间接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效率。反过来,一个社会若无秩序,则社会运行只能是高成本和高代价的。由于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赋予了个人更多的自由空间,所以,诚信在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下,将更彰显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另外,在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下,随着人们自由度的增大,个人生活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诚信、劳动、慈善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种温馨和安静。
    当然,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资本的权力有可能进入民主体制,使劳动者的权力得到侵蚀,形成黑金政治等等。这需要靠不断地完善民主体制来解决之。
    对应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应的政治体制必须是权力集中体制。因为权力不集中,计划也就落不到实处,或是计划落实的成本将很高。所以,计划经济内生权力集中型政治体制。
    市场经济若与权力集中型政治体制相结合,其结果有可能是:资本权力就有可能与政治权力相结合,使社会更趋寡头化和垄断化,并且,腐败丛生,难以治理。
    另外,权力集中型体制必然要求意识的集中与一元化,所以,权力集中型体制本质上是不欢迎独立的人文精神存在的,除非其为集权体制服务。
    所以,计划经济、权力集中型体制、集权意识是三位一体的。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均衡。因为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难以找到有效的考核工具,所以难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政治方面,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腐败及决策失误问题将难以有效解决;在精神文化方面,由于没有诚信的内生机制,结果是造假和浮夸将成为一大社会景观。
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内生型与外生型。
    对于外生型国家,其现代化的起步条件是:改革与开放必须并举。只有改革没有开放,改革的阻力和成本就会增大,甚至改革有可能走入死胡同。只有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只能是无效或低效或是呈一种异化形式,即开放的结果与开放的目的相对立,自身成为自身的否定者。
    改革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改革的深层涵义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而权力是获取利益的关键手段;所以,改革的均衡实质就是权力的均衡。从广义而言,权力可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等方面,但政治权力在现实中是主导权力;所以,权力均衡的关键是政治权力的均衡。但政治权力的所有者本身也是利益所有者,政治权力的改革必将涉及对自身利益的调整;所以,在政治权力的改革中,如何能摆脱自身利益的纠缠,这就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开放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开放。这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灵魂。人是运用物质技术成果及执行制度和制度建设的主体。同样一件物品,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用途,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率。指南针既可以用来看风水,为祖宗找一个好的葬身之地;也可以用来航海和开拓疆域,为后人留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样是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既有可能选出好人,也有可能选出坏人,这里就有一个人文精神的底蕴问题。一个不讲诚信、自私、物欲横流的人文底蕴与一个诚信、劳动、慈善的人文底蕴,导致的选举结果肯定是不同的。在现实世界,再完善的制度体系,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总是有漏洞的。另外,人与制度相比,人是主动的,制度是被动的,执行不执行制度,决定权仍在人本身。所以,若没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化,物质与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只能是扭曲和低效的,同时,制度层面的建设和运行也将是低效和高成本的。所以,引进国外现代化的物质与技术及制度体系,首要的是要改造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所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看,对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而言,精神文化层面的现代化是更为关键的。
 
    作者学术简历: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理论和乡村发展及中国经济改革等方面。在《光明日报》、《农业经济问题》、《战略与管理》、《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5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gssgw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