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培训需求研究——基于对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实地调研
作者:申世军    发布:2007-01-04    阅读:2059次   

  一、引言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以及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华兴顺(2006)认为,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在于将对农民的培训作为核心,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同样要把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要解决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来看,必须加强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相同观点包括,通过农民教育,可以增强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鲁春平200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陈静2006);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来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农民来完成(李海宏等2006)。苏立盛(2006)也强调,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把培育新型农民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始终,而最终要的举措就是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在于对农民进行适时的培训,这就涉及到对农民培训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虽然诸多学者专家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进行培训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影响农民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则鲜有成果问世。考虑到对培训需求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笔者等人对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1]对村民的培训需求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问卷和调查结果,对村民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结构
    1、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采取随机取样入户调查和街道调查相结合,在事先不通知、村干部不在场的情况下对村民进行面访,所有问卷都由村民独立完成。共发放问卷128份,获得123份有效调查问卷,问卷有效率达96.1%。调查项目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和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两部分,共51题。
    2、样本结构
    调查资料来自于对青州市南张楼村的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和剔除无效样本,本研究实际采用的样本为123个,其中男性87人,占70.73%;女性36人,占29.27%。在调查对象的文化教育程度方面,小学文化11人,占8.94%;初中文化49人,占39.84%;高中或中专文化49人,占39.84%;大学及以上文化14人,占11.38%。在调查对象的职业方面,从事非农产业的占34.9%,从事农业的占65.1%。调查对象平均家庭规模4.15人,平均年龄31.07,其中年龄18岁以下2人,占1.63%;18-30岁39人,占31.71%;30-40岁38人,占30.89%;40-50岁24人,占19.51%;50-60岁15人,占12.2%;60岁以上5人,占4.06%。
    三、南张楼村村民培训需求问卷分析
    1、南张楼村村民培训需求现状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南张楼村村民普遍愿意接受新事物、希望掌握新知识、愿意接受培训,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与在该村开展的“巴伐利亚实验”[2]有关,但也反映出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培训需求较为强烈。在接受调查的123位村民中,共有113位村民表示愿意接受培训,占到调查人数的91.87%。而且,在针对村民在选择工作时考虑因素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大部村民非常重视工作是否能学到先进技术,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7.48%,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村民选择工作是对技术的需求调查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村民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笔者用Logistic回归进行了相关分析。
    2、研究方法与变量描述
    对于二值响应变量问题,通常使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来研究离散二值响应变量和一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二值响应变量中,响应变量的取值有两种可能,为方便起见计为1和0,假定X是一个自变量向量,ρ是要建模的响应概率,线性Logistic回归形式可以表示为公式(1):
    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可以通过不同的问题设计来反映,在培训需求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为村民接受培训的意愿,当因变量值为1时表示愿意接受培训,为0时表示不愿意接受培训。
    对于自变量的选取,本文主要考虑收入水平、村民受教育水平、年龄对因变量的影响,在处理自变量时,需要对受教育程度等多个变量赋值,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定义见表1。
    3、回归结果及分析
    根据村民培训需求意愿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结果(表1),回归结果如下:
表1 村民培训需求logistic回归结果
自变量
因变量 skill
解释变量定义
Edu
2.218
(0.762)
0=高中以下
1=高中及以上
Varinc
1.041
(0.618)
0=收入减少
1=收入增加
Age
0.023
(0.01)
 
正确预测百分比
91.9
 
-2log likelihood
71.457
 
Cox&Snell R2
0.553
 
Nagelkerke R2
0.737
 
注:(1)培训需求方程中因变量代码:0=不愿意接受培训,1=愿意接受培训;
    (2) 、 分别表示以5%、10%的显著水平绝原假设,估计值下面括号内的量是标准误。
    从回归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受教育程度对村民的培训需求有明显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受教育程度对村民的培训需求意愿有正向的影响,这与人们的主观感受一致。该项的系数估计值为2.218,且在5%的显著水平上统计显著。这表明,村民对培训的需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越愿意接受培训。根据曹建民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随着农民接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其接受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会增加,这与回归结果也相符。
    第二、收入变化对村民的培训需求影响也较为显著。收入变化与培训需求意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收入增加越大的村民则更倾向于接受培训。该项的系数估计值为1.041,且在10%的显著水平上统计显著。这也反映出随着收入的增加,村民会有更多的资金等用于参加培训。曹建民等(2005)研究发现,参加培训后的农民采用所培训技术的比例较高,也会有利于村民收入的增加,这也证明了技术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曹建民等人的结论,这样便形成了培训与收入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村民的年龄也对培训需求意愿产生影响。但是与主观感受不一致的是,回归结果显示,村民培训需求意愿与年龄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系数估计值为0.023,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统计显著。对于这种结果,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本次样本的选取年龄分布相对集中,60岁以下的占到96%以上,村民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年龄与培训需求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二,由于农村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年龄较大的村民仍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维持生活,与年轻人相比,他们明显发现自己观念的落后、以及在技术掌握方面的不足,因此为了更好的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他们可能会有更强烈的培训需求。
第四、在将村民从事的职业类型(农业、非农业)、性别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中时发现变量不显著,这表明农村中男女村民以及从事农业或者非农业的村民在接受培训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
    四、政策建议
    1.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农民的培训需求。根据样本提供的信息,农村中大部村民在现有条件下愿意接受培训,而针对当前农村普遍没有系统的培训体系的现实,笔者认为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曹建民等人(2005)的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培训对农民技术采用的意愿有极显著的正影响。通过对农民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能力、科技获取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达到培训与村民收入增加之间的良性互动。
    2、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村民培训需求意愿的提高,从而促进新技术的应用。研究表明,接受高中教育的农民接受培训的愿望显著地高于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郭金丰(2006)也强调,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实基础,而发展农村教育当务之急是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稳定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只有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才能保证农村教育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真正能够顺利地快速实施。
    3、新农村建设中不要忽视农村女性的培训需求。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对村民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农村女性也存在着强烈的培训需求意愿。但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农村女性培训机会明显低于男性,男女受教育和培训机会不均衡,农村的差别大于城市。彭佩云(2006)指出,提供给女性更多培训机会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更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结合实证调研的结果,笔者认为,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将性别平等视角纳入农村培训体系的构建,使农村女性得到与男性村民同样的培训机会。
    4、年龄与培训需求意愿成正相关的现象不容忽视。这一方面表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要忽视中老年人的培训需求,要给年龄较大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同时也映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医疗健康和生活保障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推广“合作医疗”模式,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农民的看病难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性、福利性,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1] 南张楼村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北部,距离青州市区20多公里,共1108户,人口4260人,耕地6308亩,2005年人均收入为6080元。
[2] 该实验又称“城乡等值化实验”,核心理念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由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支持,自1988年开始至今共开展18年,内容包括片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培训村民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