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讲坛 -> 2005年长安讲坛
全球能源格局下的中国
演讲者:曹远征    时间:2005-12-01    阅读:36715次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国经济政策研讨会》
第九十期
 
世界能源格局下的中国
 
主讲人:曹远征 研究员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首席经济学家
 
    现在能源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最近两年以来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一度高达70美元一桶。能源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变成了一个全球经济发展中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探讨全球能源的格局,并在这样一个格局之下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我做了一个“全球能源格局下的中国”的研究,把研究心得跟大家交流一下。今天我们讨论三个问题:一个是世界能源的现状;一个是中国能源现状及其问题;第三个是中国能源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未来趋势。在讨论之前,我们对能源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
    第一,到目前为止,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包括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炭和石油,是古生物变成的能源。能源问题的核心是人类对能源的依赖要持续多长时间,这种资源注定是要枯竭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可供大规模使用的替代能源,因此我们面对的能源形势可以说是如临深渊。一旦这种能源枯竭了,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这就使能源问题变成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外交问题,甚至是军事问题。
    第二,随着人类的发展,这种能源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经济特征,就是能源的分布和能源的使用是极不均衡的,中间需要很复杂的组织形式,包括采集、输送、配送,通常是大规模的。比如煤炭、石油,在很偏僻的地方开采出来,然后通过复杂的形式运送到消费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形式越来越高度集中,出现了典型的经济学特征,比如资源垄断、安全问题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使其中间环节受到损害,就会造成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这种高度集中的形式非常脆弱,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格局下,能源在全球进行分配,而这种特性使得能源使用的风险加大,能源安全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人们在探讨新能源的使用的时候,也提到了改变现有能源的利用形式这个问题,由集中化的供应和使用变成更加分散的使用和分配,比如随后我们会提到的氢能源,氢燃料电池的使用就是由集中使用改为各家各户自给自足,由此来增加能源的安全性。
    第三,对能源经济进行分析有几个很特殊的方法,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储采比,即储量与开采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理论上来说,储量越大,可供开采的前景就越广阔,能源的安全和能源的供给能力就越好,如果开采量大于储备量,能源危机开始出现了。储量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已经勘探过的,马上就可以提供使用的储量,这种储量影响着石油现货的供应量,影响着价格,目前在全球有这种储量的国家只有一个,就是沙特阿拉伯,只要笼头一打开,油就会流动出来。第二种储量是已被探明的,经过投资可以变成现实的石油供应量的储量,也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储量。还有一些储量,是已经探明但在经济上不可行的,比如区域块非常狭窄,或者是开采条件极其恶劣,像北冰洋地区,可能在技术上目前还无法实现。除此之外还有理论上的储量,还没有探明的一些盲点,可能还有一些储量。
    第二个概念,巅峰。这是在研究能源经济,特别是石油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如果现有的矿井达到最高产量,这就意味着已经达到巅峰,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如果石油需求继续增长,供给的缺口就会出现,价格就要上涨。为什么这两年油价会上涨得这么快,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全球已开采的矿井在2005年达到产油高峰,所以价格肯定会上涨。
    第三,短期价格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在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下,短期价格可能会有一个超常的变化。过去两年中,石油价格一直在上升,而石油的供应和消费大体相当,因此是其他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石油价格的过度上升,使油价背离了它的供求关系。
    上述这些概念构成了能源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范畴。
 
世界能源现状
    总结起来是这么四条:
    第一,全球的总需求在增长,但是从目前来看,供给还是充足的。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全球能源需求在持续的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最快,大概年增长2.7%,从供给情况来看,至少在2020年以前,世界能源的存量是满足需求的。我们说的是已探明的储量,要满足现实的需求,还要大量投资进行开采,把它变成一个现实的供应量,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10%,就没有人愿意开采油田。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尽管人类都是依赖碳氢化合物这种燃料,但是现代经济中更多依赖于化石原料,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的方式至少在未来20年之间不会有革命性的变化,石油在世界能源中日益确立其战略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全球每年消耗的能源中有39%以上是石油,所以石油是能源问题中的最突出的问题。石油的特点是可携带、便于分割,所以在交通工具上的使用最广泛,包括飞机,轮船、汽车、火车,因而石油危机首先危及的是交通。
    第三,在替代能源方面,有新的能源形式出现,即天然气。天然气的需求迅速增长,年增长率是2.2%,但天然气还是化石能源,和石油是伴生的。另外从工业技术来看,能够大规模使用的替代能源是核能,作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核能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但是从全球情况来看,核能的使用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核废料、核辐射、环境污染等等,由于这些因素,很多使用核能的国家这几年的步伐都放缓了,德国的很多核电站逐渐退出能源序列,美国的核电站的发展也比较缓慢。我下面会提到,对中国来说最可行的能源替代形式就是核能。
    第四,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次能源的使用在整个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主要的表现就是电力,电力需求增长越来越快,对电力的需求增长超过其他任何终端能源,年均增长率是2.7%。提供电力的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其原因在于煤炭的成本比较低,运输比较方便。火力发电最主要的是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水力发电尽管是清洁能源,但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多,有丰水期,有枯水期,能源供应不均衡。其他的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都有供应不均衡的问题,而火电可以通过调控电站随时开机、关机。作为发电用能源,天然气也是不错的,但是天然成本比较高,所以煤炭在火力发电中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能源。以上四点是我们对世界能源形势的简单总结。
    下面这张图1970-2025年国际能源署对全球能源的展望,2005年以前是历史,以后是推算。蓝线是石油,斜率非常高,一直在上涨,预计到2025年它会成为一个主要的能源形式,大概占39%。其次是天然气,天然气过去在能源利用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高,但是在未来将是很重要的能源形式,它的比重持续提高,在2025会超过煤炭成为第二种主要能源。煤炭相对来说比较平缓,但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源,占23%。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核能所占的比重估计不会有太大的提高,不会在2025年变成一个主要的能源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20年以后,如果现有的能源衰减很快的话,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从结构上来看,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消费量是迅速增长的,下面这张图提供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量,蓝线是中国的消费量。我们看到,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在全球是最快的,而且以后会增长的更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的煤炭可采储量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看到,煤炭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基于这样一种结构,我们国家发改委也提出,未来中国能源的基本利用形式还是以煤炭为主,因为煤炭在中国的蕴藏量还是比较大的。
    再来看一下各国的石油储量。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阿拉伯国家,其中沙特是最大的,所以沙特为中心的争斗是可以理解的,当年的海湾战争和现在的伊拉克战争与此相关。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打科威特的一个理由就是,由于沙特和科威特在两伊战争中不断供应石油,使全球油价保持在一个平稳的低价状态,伊拉克由此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伊拉克要求科威特给予赔偿,科威特不同意,伊拉克就出兵攻打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受到了威胁,于是沙特阿拉伯要求美国出兵并承担其军费,这场战争的背后与石油是密切相关的。
    把这两张图表合在一起我们就会看到,世界能源形势对中国提出了很重要的挑战。中国的能源储备更多的表现为煤炭,但是中国对能源的利用更多的表现为石油,这就说明中国的能源利用形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的能源问题已经变成一个国际问题。
    从全球来看,把石油的产量和消费量做一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就是产油国的石油消费量并不是很大,而用油国的产量不太大,所以石油问题不是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不是一国内政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国际问题,变成了一个全球石油的供应和配给的问题。从石油消费来看,到2025年发达国家的消费量还是占了最大的比重,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消费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石油生产主要来自两个地区,一个是欧佩克产油国,即中东的产油国,另一个是其他的国家,或者是非欧佩克国家,中间的是欧佩克的非中东国家,包括加勒比海。全球能源的供应和价格取决于两大集团,就是欧佩克集团和非欧佩克集团,非欧佩克集团主要是俄罗斯。由于石油的分布和需求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就使得石油问题成为国际问题,也带来了很大的争端,甚至战争。
    天然气蕴藏量最大的是中国,除此之外是非中东的欧佩克国家,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的天然气储量是相当有限的。
    下图是各能源用于发电的份额,煤炭依然是主要的能源,其次是天然气,核能在未来的几年是稳定增长的。能源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单单是在一个国家,能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有三个问题:第一,是否拥有能源的储量。很多国家可能要到有能源储量的地区进行投资,重点是中东地区。第二,是否有安全的运输方式。主要运输方式是船队,船队经过的地区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中国来说主要是马六甲的安全问题。第三,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战略储备以应付短期的能源危机,通常的储备应该超过90。
    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来看,化石能源越来越少,所以一定大力开发新能源。到目前为止,新能源在工业中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如何延缓现有能源的使用时间,提高使用效率、利用高科技节能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新能源不外乎就是太阳能、潮汐能、风能,但是这些能源从功能稳定性来说都不是最令人最满意的。最好的能源是什么呢?就是氢能源,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清洁能源。氢能源主要是氢燃料电池,把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化的过程中会放出电流,把电流储存起来就是燃料电池,排放出来的是水。如果能有这样一种能源形式的话,就可以分散地、逐家逐户的供应,多余的能源还可以经过系统输送出去。这种能源配置形式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产业化,大概做的最好的就是美国一家公司,已经开始在汽车行业推广氢燃料电池技术。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环保问题,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尤为突出。中国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碳氢化合物会排放二氧化碳,大量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破坏。人们担心,如果能源在短期内消耗得非常快,由此对环境破坏的速度比寻找新能源的速度还要快,可能人类的生存环境会遭到极大破坏。对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在工业化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让它减少排放有很大的困难。因此,要通过签订共同协议,共同控制污染,像《京都议定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排放标准的控制,现在有一种做法是采用替代技术,就是在发电的时候尽量把炭固化,减少对大气排放二氧化碳。
    总之,能源问题有两个约束条件,一个为了延缓能源枯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第二个约束是在现有能源的使用过程中,如何使其更清洁,以此来延缓大气对环境的破坏。能源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在这两个条件的约束下,寻找各种各样的可供解决方案,而这样的解决方案是全球的方案,是国际化的方案。在这样一个框架下,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未来发展的取向就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上的关注,中国如何安全地获得能源来进行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能源现状
    也是有四条:
    第一,中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进口量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也在增长,除了煤炭基本自足以外,石油、天然气的进口迅速增长。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对能源储备、能源安全、能源运输的呼声增多。在过去两年中,中国的能源非常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煤、电、油、运,前三项都直接反映为能源问题,第四项实际上也是能源问题,电的供应靠煤,煤主要靠火车运,运力紧张,电力也就紧张。
    第二,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从有利的方面来讲,煤炭相对来说技术含量不太高,开采成本也比较低,带来的问题就是煤矿遍地开花,在能源需求日益紧张、煤电需求日益高昂的情况下事故频发,这两年矿难事故频发。另外,这种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压力也在增大。尽管中国已经加入《京都议定书》,但对中国的排放并没有硬性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约束也会变得越来越强。要通过新的技术和设备来适应这种能源形势,把煤炭变成可供运输的能源,除了坑口发电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煤送气,煤燃烧以后变成气,通过气来运输。对于这些新技术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这就增加了能源转换的难度,成本会提高。
    第三,对核电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在目前所有的替代能源中,核电是唯一在工业技术上已经得到解决的能源,在全球范围内也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不管从需求的角度,还是从可具备的条件的角度,中国核电的发展前景都很好。国家发改委说在未来20余年,核电占的比例大概要提到4%,有20多所核电站同时建成。核电的一次性投资成本非常高,大亚湾核电站两台机组建成花了11年的时间,耗资30多亿美元。
    第四,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就单位GDP的能耗来看,中国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8.4倍,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从这个意义来讲,技术创新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增加附加值,而是继续沿用我们现有的产业结构,能源的供应将难以维持。
来看看中国一次性能源探明储量的情况。我们的煤炭在全球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达到11%,石油也比较高,占2.6%,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
    如果把03年和04年一次能源开采量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煤炭开采还有余地,石油已经到了顶峰,天然气这几年增长速度比较快,主要是西气东输管道运输手段的改善,使得天然气大规模进入家庭、社会和工厂。但是,天然气在中国是很贫乏的,在全球的储量也不是很大,依赖天然气并不可靠,所以中国的气源更多的转向国外。深圳的气源主要是澳大利亚,福建梅州湾的气源来自印度尼西亚。
    由于能源供求存在缺口,显然我们需要进口。煤炭的进口基本持平,一个是出口焦炭,增加附加价值,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在南方,如果把北方的煤运到南方的话,成本非常高,出口到日本,从越南采购煤运到上海,成本相对低一点。总的来说,煤炭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是石油,93年中国石油依靠进口,当年进口量占消费量的0.45%,到去年已经占到了44.3%,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到07年石油进口将占到全球消费量的59%,中国石油将高度依赖于国际社会。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能源消费量。与国际上的结构不同,中国未来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到2025年煤炭消费的总比重将达到56%左右,石油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到2025年将达到29%,中国能源消费仍然高度依赖于这两种能源,对替代能源的寻找显得尤为紧迫。从1995年开始到04年,石油消费量年年增长,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而本国的产量非常有限,所以从93年开始进口,这就带来很多问题。国外说这次油价上涨是中国因素造成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本国的产量不足以满足本国的需求,在工业化加速时期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多,进口不断增加,价格就要往上涨。
    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能源的安全问题自然会被重视。现在除了一些比较小的国家能源依赖于国外进口,还没有哪个大国像中国这样大规模进口能源的,很多外交政策都与此相关。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非欧佩克国家和波斯湾的国家,一个是中东国家,中国对这两地区的形势非常敏感。我们说一个国家的能源来源应该多样化,现在世界能源供应主要是三个地区:一个是亚洲地区,主要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所以国际上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南中东海湾,我们对日本的中小油田都是很重视的;第二个加勒比海,中国石油的收购基本上都在这个地区;第三个是非洲地区,主要是撒哈拉以前的地区。石油来源多样化之后,运输安全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如果我们的是有主要来自波斯湾的欧佩克成员的话,那么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问题就会受到关注。过去两年中大家一直在讨论马六甲问题,泰国人就提出能不能通过石油管道把印度洋的油运到太平洋再装船,或者开通一条运河直接运输,进入太平洋,不再绕道马六甲海峡。这些都是东盟国家很关注的问题。中国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协调国际上的石油资源配置,维护石油供应的稳定,这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过去采取的“鸵鸟政策”看来是不行的。天然气和石油的情况不一样,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洋运输成为主要的方式,而运输天然气对船舶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这也关系到国家战略问题。
    总结一下,中国的能源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总量问题。总的来说,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能耗加大,能源供不应求。同时,除了煤炭比较丰富以外,其他能源相对贫乏,总量问题可能是未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二,结构问题。与国际的潮流不同,中国的能源以煤为主,这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运输路线等。
    第三,效率问题。降低能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中国GDP的增长来看,我们的能源浪费现象严重,有待于继续改进,全社会节能意识有待提高。
 
中国能源发展趋势
    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就是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尽管学术界对于重化工业化有很多的讨论,我们暂且不管这些评论,先看一下客观事实。
    在重工业化阶段对于能源的消耗是比较大的,在初级工业化阶段消耗能源是0.5%左右,而在重工业化阶段是0.8%左右。这张图是中国目前的GDP占全球能源消耗的比例,其中消耗比例最高的是水泥,大概占全球产量的40%;煤炭占全球的30%以上;石油占5-6%。中国的GDP占世界经济的4%,但中国消耗的主要资源大大超过此比例。在中国的人均资源比较贫乏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显然是难以维持的。所以这次“十一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得已而为之,惟有如此才能继续发展。
    这种不可持续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80年代到现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远远高于生活资料涨幅,中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表现在这张图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05年前三季度,企业的亏损额同比上涨3.6%,利润同比下降2%。,如果能源形势不能得到缓解,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不仅仅威胁到能源供应,而且会危及中国的经济增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石油价格上涨。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国能源一定要关注这几个方面:节能优先,调整结构,能源安全,利用外部,注重环保,依靠创新。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