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巅峰时刻:大陆与香港股市差距比较
作者:董登新    发布:2006-11-28    阅读:1969次   

 

香港股市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它仿照英国模式创建,借鉴美国模式发展。香港股市是一个开放、自由、规范而成熟的投资市场。

大陆股市有着16年的历史,它依中国特色而构建,在改革中前进。

 

一、现行股价指数阶段性水平比较

历史镜头(1):2000114,道琼斯30指数(DJIA,以下简称道指)最高冲至11908.50点,收于11722.98点,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当天,上证综指最高冲至1433.47点,收于1408.84点。 随后,道指开始回调,上证综指继续上攻。

历史镜头(2):2000328,恒生33指数(以下简称恒指)最高冲至18397.57点,收于18301.69点,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当天,上证综指最高冲至1799.95点,收于1791.44点。随后,恒指开始回调,上证综指继续上攻。

历史镜头(3):2001614,上证综指最高冲至2245.43点,收于2202.39点,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当天,道指收于10690.13点,较其一年前的最高点已跌去1033点;当天,恒指收于13248.89点,较其一年前的最高点已跌去5053点。也就是说,当道指和恒指从最高峰已回调将近一年半后,上证综指却突然地创出了一个惊人的“历史记录”。

历史镜头(4):200566,上证综指最低下摸998.23点,击穿1000点关口,收于1034.38点,创下2245点以来的最低点。当天,道指收于10467.03点;恒指收于13860.55点。说来有点可笑,这的确是有些戏剧性的一个情节。对应上证指数创下近十年来最低点时的道指与恒指,正好与上证综指创下最高点(2245点)时的道指与恒指基本一致。

表一:三大股市指数点位比较

时间

上证综指

道指(收盘)

恒指(收盘)

2001614

2245.43

10690.13

13519.24

200566

998.23

10467.03

13860.55

也就是说,不论上证综指是创下历史最高点,还是创下近十年来的最低点,道指与恒指根本不为之所动,它们基本上都在同一水平上,几乎没有多大变化。究竟是道指与恒指不愿理睬上证综指?抑或是上证综指毫不理会道指与恒指?

现实镜头(5):巅峰时刻。20061124(周五),上证综指收于2050点,道指收于12280点,恒指收于19260点。也就是说,当道指与恒指已经分别创出历史新高时,我们的上证综指匆匆赶来仍距2001年的2245点还差约200点,不知能否再创新高。也许等我们再创新高时,别人的股市却早已开始回调了。估计这一次不会再有“历史重演”的尴尬。

 

二、巅峰时刻:大陆与香港股市特征比较

20061124收盘统计为准:

数据(1):香港主板上市证券总数共计3100只;沪深两市上市证券总数约1500多只。

数据(2):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共计962家,当日挂牌股票共计929只。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共计1379家,当日沪深挂牌A股共计1286只。

数据(3):香港主板当日总市值为12.3万亿港元。沪深两市A股总市值当日合计为6.7万亿人民币,其中,沪深A股流通市值共计1.9万亿。

数据(4):香港主板总成交股数当日为448亿股,相应成交额为404亿港元。沪深两市A股总成交股数为86亿股,相应成交额为530亿元人民币。

数据(5):香港主板当日平均市盈率为16.13倍。沪市A股当日平均市盈率为25.51倍,深市A股当日平均市盈率为28.0倍。

由上述五组数据比较发现:香港上市证券数量是大陆沪深市场总和的两倍;同时,香港主板总市值是大陆沪深两市总市值之和的两倍。沪深A股上市公司虽比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多出400多家,但大陆市场大多数上市公司规模较香港上市公司要小,而且缺乏高价股,因此,沪深A股总市值并不大。

然而,当上证综指上攻至2000点之上后,股市平均市盈率却仍控制在30倍之下,这远比2000年底时的60倍市盈率要低,这表明大陆股市的泡沫成份在减少,投资理性在逐步回归。但与香港主板市盈率相比,当然,还有较大一段差距,不过,大陆毕竟是“新兴”证券市场,因此,适度的泡沫也是市场所能接受的。

 

三、巅峰时刻:大陆与香港股价分布差异比较

香港股市作为一个成熟规范的股市,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不可否认,大陆股市发展历史短暂,而且还很幼稚,也就是还不成熟,市场运作也不太规范。因此,二者的股价分布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20061124(周五)的收盘价格为例:

从香港主板来看,香港股票最高价格为宏利金融(0945),当日收盘价为261港元;最低价格为广益国际(0530),当日收盘价为0.014港元。也就是说,最高股价与最低股价相差18000多倍。

由此可见,香港主板的股票价格分布的高低档次拉得相当大,股价屹立在100港元之上的股票有5只,股价在50——100港元之间的股票有14只。相反,它有大批量的股票是低价股。其中,股价不足0.50港元的股票超过28%;股价低于1港元的股票多达421只,占45.31%。这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的股价分布图。

表二:香港主板股价分布表(20061124收盘统计)

股价分布

股票只数

股票比例%

100港元以上

5

0.54

50——100

14

1.51

20——50

33

3.55

10——20

60

6.46

5——10

75

8.07

1——5

321

34.56

1港元以下

421

45.31

总计

929

100.00

相反,大陆A股的价格分布却呈“纺棰型”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大陆股市既无百元高价股,也无“角股”,更无“分股”。这种股价分布基本上拉不开档次,它们高度密集并“窝”在一起,同上、同下,同涨、同跌,不论业绩好坏,也不论垃圾与否,总之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与“大锅饭”。反正再垃圾的股票也有人追逐,它也就没有进入“角股”的理由,当然,也就更无进入“分股”的必要。

表三:沪深A股价格分布表(20061124收盘统计)

股价分布

股票只数

股票比例%

100元以上

0

0

50——100

4

0.31

20——50

31

2.41

10——20

164

12.75

5——10

444

34.53

3——5

452

35.15

2——3

178

13.84

1——2

13

1.01

1元以下

0

0

总计

1286

100.00

从当日收盘来看,沪深两市最高股价为小商品城(60041564.35元,最高股价为S*ST朝华(0006881.56元。也就是说,最高价与最低价仅仅相差41倍。

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大陆股市有将近70%的股票的价格高度密集地分布在3——10元之间。50元以上的高价股仅有4只,也就不过五、六十元而已,而2元以上的股票只有寥寥13只,1元以下的股票则是踪影全无。

从大陆的上市公司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垃圾股几乎毫无投资价值可言,它们有的间断累计已有6——8年的年度亏损记录,也有的早已严重“资不抵债”,更有一些上市公司已将股东的权益挥霍一空,以致每股净资产变成一个大大的“负数”。这样的公司居然也丝毫不肯“沦为”角股和分股,当然,这就是投资者的“抬举”了。不过,也有人认为“市场需要的,就是必要的。”

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香港股价分布的“金字塔型”结构,显然要比大陆股价分布的“纺棰型”结构来得更为坚实、稳健。这也正是香港股市平均市盈率低下,以及恒生指数相对稳健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相反,由于大陆股市中有大批垃圾股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从而使沪深A股平均市盈率呈现“虚高”的格局。换句话讲:如果有朝一日,大陆股市的股价真正拉开档次,除了百元股外,我们更能看到为数不少的垃圾股沦为“角股”和“分股”,到那时,不仅大陆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泡沫”会大大化解,而且股市一涨俱涨、一跌俱跌的“大起大落”的老格局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此外,角股与分股的大量出现,将具有另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便于主板与三板自然对接,也即当垃圾股退市时,它可以从容地以超低价格顺利进入三板,而不致于带来投资者太过敏感的“落差”,这样可以减少公司退市的社会压力。因此,我们期待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