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论仿生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及其研究视角
作者:曾建中    发布:2006-10-19    阅读:2242次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一方面它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加速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它为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带来了具有巨大“羊群效应”的国际金融动荡。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并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增强的态势,金融变得脆弱了。世界银行一份权威报告显示: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IMF180个成员国中,银行业发生严重问题的就有130多个1。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交易主体严重不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些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迫使人们开始从金融交易主体与其生存的内外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视角考察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问题。
我国的金融风险问题凸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重了国人对金融风险的关注。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逐渐揭示出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面对不断显现的金融风险,社会各界不断探究其形成的原因,研究界的目光最初主要集中于金融部门本身。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清楚地意识到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的原因,远比人们直观感受到的要复杂得多。在大概念上,这些原因可以分为金融交易主体核心竞争力和金融交易主体所处的内外环境三大类。这意味着,在制定我国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战略时,不仅应强调提高金融交易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强调改善金融交易主体的内外部环境。
    分析深入到这一层面,金融生态的概念事实上已经呼之欲出了,它为人们在分析金融问题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自从这一概念问世以来,围绕它的内涵,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周小川(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其次还包括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企业改革也是改善金融生态的重要方面2。李扬(2005)把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3。徐诺金(2005)定义,将金融生态概括为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4。苏宁(2005)则指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5。然而,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金融生态的诸多研究还存在以下三大误区,似乎有违金融生态的本意。误区之一:将金融生态误认为是金融生态环境。不论对金融生态如何定义,但既是金融生态,总是离不开金融交易主体这一主角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选择问题,而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金融交易主体活动所依赖的内外部条件。然而不少研究人士将金融生态等同于金融生态环境。误区之二:将金融交易主体误认为是金融机构。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是指金融交易活动参与者,既有债权人的贷方,也须有债务人的借方,还有金融中介机构。误区之三:将金融生态环境误认为外部环境。论述金融生态环境之时,只是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等金融生态外部环境,特别是对法律、中介服务、信用等问题百谈不厌,往往忽略了金融生态的内部制度环境。而法律法规、中介服务、信用体系等基本上又都是针对贷款行为,充其量只考虑了间接金融生态外部环境或者说银行生态外部环境问题,把直接金融生态外部环境和金融内部制度环境抛到一边,而这些恰是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针对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金融生态界说中的误区,笔者认为要全面把握金融生态的内涵及其理论实质,必须首先从仿生金融学的研究着手。因为金融生态的概念本身是一个仿生学术语,它只是仿生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以上思路,笔者提出构建仿生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以此抛砖引玉来推动仿生金融学的发展。
    二、基本理论假设
    一门科学的开始,往往是从一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事实所检验的基本公理和假设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这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因此,这些基本公理和假设是构筑这一科学体系的基石。仿生金融学作为一门与生态学、金融学以及系统论关系十分紧密的边缘科学,与其他科学体系一样同样需要一组基本假设来构成这一科学体系的解释域。然而目前金融仿生学理论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金融生态概念的分析层面上,还没有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体系。鉴于此,在研究金融仿生学理论的过程中,笔者先从金融仿生学的基本假设着手,再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来推导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内涵、组成及作用机理、结构、功能以及金融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物质代谢及其平衡等方面的仿生金融学理论框架体系。所以,要系统研究仿生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必须首先解决如何选择基本假设的问题。那么仿生金融学到底应该采用哪些基本假设呢?
    假设之一:金融交易主体假说
    仿生金融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是研究金融交易主体及其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本文采用的第一条基本假设就是:金融交易主体是生物体,而非经济体。文中所指的金融交易主体既包括资金供给者,又包括资金需求者和金融中介以及服务机构。具体包括金融机构、企业、住户以及政府四大部门。金融仿生学假定这四大部门都是生命体,而不是经济体,它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自身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因为金融交易主体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生命体特征:它们都有出生及死亡的生命周期现象;都是从竞争中形成的,最主要特征是优胜劣汰;都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而,要从生态学视角来研究金融学首先必须假定金融交易主体是一个追求自身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体,而不是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体。
    假设之二:货币循环假说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既然假定金融主体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特征的生物体。那么,金融生态系统(简称金融生态)也就是金融交易主体生命系统和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外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这种组合是通过金融系统内部之间以及系统与内外环境之间的信用流动和货币循环来实现的(见图1)。因此,本文采用的第二个假定是:金融生态系统内的物质交换就是货币循环。因为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物质,而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货币循环来进行的,其作用和功能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交换。
    假设之三:信用流假说
    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即能量流。与物质的循环运动不同的是,能量流是单向的,它从植物吸收太阳能开始,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直至食物链的最后一环。在每一环的能量转移过程中都有一部分能量被有机体用来推动自身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随后变为热能耗散在物理环境中。而推动金融生态系统货币循环的动力是信用在资金链中的传递,即信用流。与能量流不同的是,信用流是双向的,它从中央银行制造货币开始,通过资金链逐级传递,直至资金链的最后一环。因而,本文采用的第三个假定是:金融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就是信用流动。因为,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活动以及系统与内外环境之间都是通过信用流动来实现的,信用流在金融生态中的作用和功能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假设之四:政府行为假说
    现代生态学告诉我们: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的消费者。但人不同与其它生物体之处在于,人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和支配地位,它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可以能动地改造外部环境。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变化,于是就出现了人为地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肆意破坏,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而政府在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类似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是本文采用的第四个基本假设是:假定政府在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人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因为在金融生态中政府既是制度的供给者,决定和塑造着金融生态环境,又是资金的需求者,广泛的参与到投融资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因此,它是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政府对金融的过度管制和干预不仅会影响金融生态内外环境,而且会改变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可能导致金融生态恶化。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行政主导型国家,政府的行为选择直接决定了我国金融生态的状况和发展的方向,政府的价值偏好奠定了我国独特金融生态图景的基本格局。因此,政府在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可以视同于人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三、仿生金融的研究视角
    笔者在上述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试图对仿生金融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从如何运用生态学原理剖析金融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演变问题着手。即怎样构建仿生金融学的理论框架,深入研究如何评价金融生态的健康与否。也就是借助已构建的仿生金融学理论体系,怎样设计一套金融生态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为主线,以如何运用构建的金融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估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生态为核心来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始终强调金融交易主体与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环环深入,循序展开。基于以上思路,笔者从下面四个方面视角对仿生金融学展开研究:
    视角之一:仿生学视角。 仿生学一词是1960年由美国斯蒂尔根据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lc”(“具有……的性质”的意思)构成的。他认为“仿生学是研究以模仿生物系统的方式、或是以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方式、或是以类似于生物系统方式工作的系统的科学”。最广泛地运用类比、模拟和模型方法是仿生学研究方法的突出特点。其目的不在于直接复制每一个细节,而是要理解生物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实现特定功能为中心目的。—般认为,在仿生学研究中存在下列三个相关的方面:生物原型、数学模型和硬件模型。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而数学模型则是两者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尽管人类在文明进化中不断从生物界受到新的启示,但仿生学的诞生,一般以1960年全美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的召开为标志。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仿生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主要集中在:力学仿生、分子仿生、能量仿生、信息与控制仿生等。而金融学的仿生,无论是在金融,还是在仿生领域,都是一大创新。目前,从事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尚不多,而且没有给出仿生金融学相应的定义。笔者从仿生学视角提出了仿生金融学的四个基本假设。即金融交易主体假设、货币循环假设、信用流假设以及政府行为假设,并在四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给出了金融生态的定义、内涵、组成及作用机理、结构、功能以及金融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物质代谢及其平衡等方面的仿生金融学理论框架体系。进而,笔者在仿生金融学理论框架基础上衍生出一套金融生态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运用仿生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金融问题是仿生金融学研究的主要视角。
    视角之二:系统论视角。“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虽然人类早就有关于系统的思想,但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理论的,则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并经普里戈金、哈肯、艾根等人加以发展的系统论思想成为深刻影响人类思维的二十世纪的一项重要文明成果,已日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金融学研究同样也受到了系统论思潮的浸染,一些学者为将系统论应用于金融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仿生金融学将系统论运用于金融学研究的思路有四:一是将它运用于金融生态的基本理论研究,从系统论的视点出发来对照金融生态的基本范畴,提出一套系统论视角下的金融生态的分析框架;二是着眼于其技术应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运用系统方法,如系统工程、应用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等。前者是运用系统思想建立一种金融生态理论学说,而后者则是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金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评价问题,二者同等重要。那么以系统论的分析范式,如何解说“金融生态是否有序”这一范畴呢?这必须从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出发。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系统论思想的基石之一。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其熵增不小于零,也就是说会自发地向均匀无序、组织解体方向演化。“熵”是系统无序化的量度。波尔兹曼原则认为,自然界争取这样一种状态,即要实现最大数量的可能性。由于每个事物都要实现自己最大的多样性,因而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由有序走向无序,系统熵值不断增加,最终归于“热寂”。但这是就一个孤立系统而且是就其整体而言,如整个宇宙。维纳早就提出系统的局部减熵是可能的,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则进一步指出,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引进负熵流抵消系统内熵的产生,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就能通过涨落达到有序。金融生态正是这样的一个系统,由于金融交易主体的各个子系统都会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必然会产生冲突,系统的熵值增加,使得金融生态系统必将走向无序。为使金融生态系统不致崩溃,就有必要引进“负熵”,整合金融生态的各个子系统,使之保持有序。由于“负熵”流作用,系统保持了有序性,这种维持有序性的系统组成部分,协同学称之为“序参量”,也有系统理论称之为“吸引子”。金融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正是这样一种维持金融生态系统有序性的“序参量”。三是仿生金融学始终强调金融生态的整体性、分层性、开放性以及稳定性和突变性。最后从金融交易主体与内外环境如何协同性方面提出了优化金融生态的路径。因此,系统论观点也是仿生金融学观察金融问题的另一个主视角。
    视角之三:社会转型视角。从国际的角度来看,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着一个转型过程。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冲垮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威权统治,揭开了威权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市场化改革浪潮。许多国家放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了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也有的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降低了国有经济的比重,开始了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这种政治的民主化转型和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形成了20世纪末叶全球范围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在许多国家,民主政治转型和市场化改革与金融风险相伴而行,成为这些国家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中国自从1978年,放弃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开启了中国社会变迁的闸门。中国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的进程,金融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建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我国的金融生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然而由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体制和体系的脆弱性等原因使得我国金融生态基础不稳,金融生态失衡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来看,目前还存在“三主导型”非均衡特征3)。既银行主导型、政府信用主导型和长期主导型。二是金融交易主体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银行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二是证券业结构非均衡。突出表现在非流通股比重过高、同股不同价和缺乏机构投资者三个方面。三是保险业结构非均衡。目前我国保险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依然存在许多结构失衡问题,主要有:第一,保险交易主体偏少, 市场集中度偏高。第二,险种结构单一,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第三,保险业资产负债失配现象严重,存在较大的再投资风险。四是企业及居民结构非均衡。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一些国有企业改制不够规范,既损害了投资人和职工的利益,又给国企改革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国有资本仍然分布在众多的行业和领域,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另一方面,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加大,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三是金融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失衡。包括产权结构单一、内部治理机构缺失、内部制衡机制缺失和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缺失等方面。四是金融生态外部环境失衡。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体制环境等方面。首先,从法律环境来看,关键问题是缺乏有关金融交易主体的破产法规。其次,信用环境建设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国金融供给不足,金融交易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业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最后,体制环境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行政主导型的国家,体制环境是直接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社会转型视角也是仿生金融学观察我国金融生态演变的一个分析框架。
    视角之四:科学发展观视角。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概括起来就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生态健康与否是现代经济稳定的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因此,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更应该牢固树立科学的金融生态发展观。科学的金融生态发展观,要求金融生态的发展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量的扩张,必须正确处理金融交易主体自身的协调发展和金融交易主体与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严格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内在规律,致力金融交易主体结构的完善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保持发展速度、规模、效益和质量之间的均衡和统一。具体落实到“五个统筹”。即“统筹金融交易主体发展、统筹金融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建设、统筹金融生态外部环境建设、统筹金融交易主体与内外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国内金融生态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因而,运用科学的金融生态发展观是仿生金融学研究金融生态优化的一个观察路径。
 
参考文献
1、Arestis,Philip and Demetriades,P.Finance and Growth:Institutions Considerations and Causality, paper, swansea U., April 1996
2、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态》,《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3期。
3、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主编:《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5、苏宁:《论中国金融生态五大缺陷和六条对策》,《人民时报》,2005年7月13日
 
曾建中,男,湖南人,(1972,)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中改院分院,主要从事金融与财务理论研究,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联系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滨海大道花园新村二号,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研究处
E-MAIL zengjianzhong510@sohu.com


1
2
3
4
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