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新农村建设是一招活棋
作者:林毅夫    发布:2006-08-21    阅读:10198次   
   当前国民经济遇到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近一年来国内最受关注的一个主题。去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未来五年我国施政的主要工作提出。去年年底中央开了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今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号文件以“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题。两会期间,这也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议题,《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当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占首要地位。两会开完以后,中央主要领导召集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把手、二把手在中央党校开了一个星期的研讨会,讨论如何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准备这个研讨会,总书记在2月份曾经花了两个上午召集国内对农村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有研究的20多位专家开了两次研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几乎到了无可复加。
    今年两会结束时的记者会上,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时总理的回答表达了三点意思:第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第二,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一招活棋,这一步做好了就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个是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的自主权,尊重老百姓的意愿,不能搞强迫。其次是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把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贯彻始终,并且作为检验的标准,讲求实效,而不是讲求形式。
    我想从总理所讲的第二点为切入点来谈谈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即为什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带动内需和消费,使国民经济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其次,再谈怎样让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两个讨论清楚了,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何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确实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而且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步骤。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讲了五点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一、粮价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有些行业可能再度出现投资过热。三、产能过剩的问题日渐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降,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四、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社会方面的问题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五、煤矿等生产安全事故形势仍然严峻。
    总理所讲的第一点和第三点问题相关。1998年到2002年间我国经历了物价不断下降的通货紧缩,2003年到2005年从统计数字看,我国走出了通货紧缩。当时靠的是粮食价格上涨带动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带动能源和建材价格上涨。总的来看,2006年面临的问题跟2003到2005年之间的问题有相似之处,即某些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情形继续存在,仍然需要进行宏观调控。但是,不同的是,2003年到2005年时物价上,一边非常冷,各种产品价格延续着1998年以来的格局不断下降;一边非常热,食品、饮料、能源、建材的价格不断上涨,带动总体物价指数的上涨。到了2006年,在2003到2005年物价上涨的那些部门,因为2003到2005投资增长过快的建材、电力等部门的生产能力大增,产能出现过剩,价格开始下跌;粮食生产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连续增产,价格开始回跌,食品、饮料价格可能跟着下跌。也就是,在物价上原来过热的部门开始回冷,原来过冷的部门还继续在冷,也就是通货紧缩的压力越来越大。物价之所以不断下降是由于产能过剩,物价不断下降的结果则是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
    我认为总理所以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招活棋,是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了不仅可以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建设,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还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启动农村市场,化解通货紧缩的压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新农村建设启动农村市场
    
    通货紧缩背后的原因是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显示到了2005年底我国钢铁、电解铝、汽车等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有钢铁、电解铝、汽车、铁合金、焦炭、电石及铜冶炼行业,潜在产能过剩行业有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等。产能过剩是一种存量的概念,解决产能过剩所导致的通货紧缩的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存量需求,将之释放,把存量生产能力消化掉。
    我国最大的存量需求在农村,现在58%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农村,农村消费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其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其二,现代产品消费需要有电、上下水、道路等,这些基础设施在农村严重不足,因此限制了农村的消费。比如现在95%以上的农村都有电,但农村的电价比城市高很多。1999年我们开始研究启动农村消费时做的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降低电价对农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很大,电价每下降1毛钱,对彩色电视机的需求等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人增加370块钱;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每人收入提高670块钱;对农村的洗衣机需求相当于每人收入增加909块钱。所以,基础设施不足和收入低一样是限制农村消费的重要因素。
    如果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的巨大消费市场潜力就有可能释放出来。1999年时《湖南日报》有一位记者到一个偏远山区挂职,在山村里帮助农民建了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的大锅,花了不到5000块钱,结果这个村子当年就买了270多台电视机。
    如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农村做到了通电、通广播电视、通路,农村居民都能看到电视了解现代化的生活,村村都通了道路,农民的生产和市场能够连接,那么,农村就可以融入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系。
    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能改善农民的生活,实际上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因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从理论和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来看,惟一可持续的方式就是不断把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城市里的二、三产业。“三农问题”从1990年代末以来特别凸显原因就在于1998年以来生产能力过剩,出现了通货紧缩,企业开工不足,利润下降,新增投资机会减少,我们能够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从1991年到1997年每年减少近1000万,转为从1998年到2000年每年增加350万,于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缓,一直到2003年开始走出通货紧缩以后,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才开始又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才开始又回升。
    在当前生产能力日渐凸显的情况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实像总理所说的是一招活棋,既可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又可以启动农村投资和消费的潜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还能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增收的难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表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时间,我个人有两个答案,第一,像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一样,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目标,是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不应该有特定的完成时间表。第二,以总理讲的“一招活棋”的思路来理解,以农村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的时间在2020年比较合适。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有一个德国驻华大使回国后谈到对中国的印象时曾说“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如果城乡生活差距不能缩小,就难有和谐的社会。其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具体目标是人均收入以2000年的水平计算达到3000美元。如果农民收入继续按1990年代末以来平均每年4%到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大约是800美元,那时,城市的人均收入大约4000美元,城乡收入差距将达五倍,这样怎么会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如果没有农村的小康建设,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建设。在未来的15年里要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农村劳动力能够较快地转移出来,其前提是必须把现在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掉,让国民经济得到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在2020年完成。
    
    核心是自然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建在哪里?我个人的看法是应该建设在现有的自然村。首先,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性,农民经常要起早赶晚,不管是地广人稀的美国、加拿大,还是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农民总是选择住在农场或是农场附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是为农民而建的,所以就要考虑到农民生活和生产的方便,现有的自然村和农民耕作的地点最接近,最方便农民的生产。更何况经过集体化以后,我国自然村里农民的居住地点已经比和我国条件相同的其他东亚地区的农村集中得多。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子是农民的私有品,政府一般不会出钱帮农民盖房,既然如此,不能为了新农村建设而要求农民搬迁到新的地方去住,否则,农民可能未见其利先蒙其害。
    根据一些研究要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概要4万亿元的资金,如果2020年是完成的时间,现在还有15年,平均每年的资金投入是2700亿元。这个资金主要应该由政府和社会承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转向农村。但是,2005年,中央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293亿人民币,今年对三农的投入增长了442亿,这442亿不可能全部用在农村基础设施上,即使全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虽然2006年以后逐年增加,但我认为和2700亿还会有相当大距离。不过,公共基础设施也不见得完全要政府投入,像城市一样,可以动员社会资金,包括向银行贷款,建了项目以后再还款。农村的一些项目,比如自来水,建设好了可以向农民收费,还有其他的项目,包括通电视、通电话等都可以由社会、政府投入,或者是向银行贷款来建设,以后再还款。在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项目中,有一些项目性质上是私人品:比如农村的改厕和盖沼气池,虽然厕所不改造,环境卫生搞不好,继而会影响公共健康;另外,如果农民不用沼气,很可能去砍树,从而影响生态环境,从而改厕和盖沼气池具有一些公共品的性质。然而,厨房和沼气池是农民家庭自己使用,所以,主要属于私人品。建设这类项目应该以国家鼓励,提供一点补助的方式,资金主要由农民自己投资建设。经由政府、社会和农民三方面资金的动员,这样才有可能接近每年投入2700亿的目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分散,执行难度较大,即使纯属公共品的项目,在合理范围内,让农民投一点资金和劳动力,会增加农民的主人翁感,对项目的选择、施工、监督、质量保证会有帮助,透过农民的投资、投劳,这些项目的实施也有助于互助合作和民主管理精神的培养。韩国推行新乡村建设,让农民参与修桥、修路,使原本一盘散沙的韩国农村社会形成了一种比较好的文化氛围。
    最后,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应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最急需的项目开始。比如江浙一带的农村最需要的可能是下水道,如果没有下水道就不能改厕,厨房也不能现代化;偏远、落后的地区最需要的可能是道路和安全饮水。各个地方应该按照当地实际状况、需要以及政府、社会、农民的承受能力来选择项目。并且,应该有比较好的长远规划,按照规划逐一进行建设。这样经过十几年,各个地方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就有可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希望达到的标准。
    在讨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有些意见不主张以目前的自然村为基础来建设,认为应该合并自然村,建立集中的农民新村,这样可以节省农地,也可以节省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到底以自然村建设好,还是合并自然村建新村好,需要计算一下如果把自然村并在一起,到底能省多少耕地?能省多少费用?合并自然村确实能节省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资金,但是,农民现在的住房就不能用,农民的盖房投入就要增加很多,结果总的投入肯定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其次,如果农民的住房不往高处发展,合并自然村不会省农民的宅基地,耕地也节省不下来。如果,往高处发展确实可以节省一些耕地,但是,农民盖房的投入需要增加的更多。现在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盖三间平房需要四五万块钱,如果是几层楼的楼房,同样的面积,每层楼房的建造费用就要加倍。所以,合并自然村可以省政府的钱,但无论是盖平房还是盖多层的住房,农民自己都要多增加不少费用,以这样的方式来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违反了应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出发点。
    其实,即使农民集中到中心村居住,仔细算来政府能够省下来的费用也许也不会太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费用最高的可能是道路,不过,农民即使集中到一个中心村居住,将来农民骑摩托车下田、使用机械化耕作,也必须有道路通到农田,所以,道路建设的投入减少的也还是有限。
    我主张,农民在翻建房子的时候如果自己不愿意建在村子里,愿意到镇里或者到中心村里建无可厚非,但是,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强行要农民搬到中心村,农民自己愿意住在自然村,以公共基础建设为主的新农村就应该建在现在的自然村。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
    
    要增加农民收入,最关键的是要把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城市的第二、三产业。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农村里面投入那么多钱去改善跟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原因是即使农民能够不断的转移出来,留在农村的人还是会很多。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时,农村还会有将近6亿人。 如果,那时农村还是像非洲,我国就不会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即使到2050年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像现在的韩国那样人均收入达到14000美元左右,那时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居住在农村。原因之一是我国人口的密度很高,城和乡的距离相对近;原因之二是,那时的道路交通条件好,绝大多数家庭有小汽车,即使在城里工作,也有不少人宁愿居住在农村。所以,即使到2050年我国的农业人口降低到15%,住在农村的人口可能还有30%,达4亿人以上,这些人同样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跟城市化应该是并行的。
    
    会有韩国新乡村建设一样的效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确实是一招活棋,这一步走好了,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将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的多重效果。
    韩国在1970年开始新乡村建设时,和我国当前的情形也非常相似。经过1960年代的高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0年韩国也出现了产能过剩,水泥生产很多,出口不畅,新乡村建设开始时,韩国政府给每个村发350包水泥,以后除了水泥还增加钢筋等原材料,让农民修路、修桥、建下水道,结果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使韩国的经济进入良性循环,1970年代以后农民的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减少,韩国也实现了现代化。只要上下一心,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尊重农民的意愿,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可以起到和韩国的新乡村建设一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