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央行应当机立断,采取“防热”措施
作者:夏斌    发布:2006-04-30    阅读:5312次   
        

    一、        如何分析当前的资金形势

从我国过去的经验数据看,有些年份的货币供应增幅很高,但当年的CPI涨幅并不高;有些年份贷款增幅并不高,但当年GDP的仍然可保持高速的增长。这说明什么?货币理论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告诉我们,在我国的货币宏观调控中,关注和重视货币供应量、贷款指标极为重要,因为在更多的年份,在金融制度比较稳定的时期,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指标和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相关度高。分析和调控货币、信贷可较为直接地影响经济总量。但是在个别的年份,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制度变革极为频繁,金融深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经验进行简单的宏观数据相关分析,往往结果不太理想。因为国民经济的短期运行未必是单一货币、信贷直接影响的结果,其中还有其它复杂的影响因素。例如,某一时期货币供应量多增长一、二个百分点,CPI未必有相应的增长;贷款增幅减少一、二个百分点,经济未必会出现通缩现象。

    究其原因,银行负债方的货币供应量体现的是潜在约束力,其只有经过银行中介,货款给企业才变成现实购买力,才能对GDP和物价发生实质性影响。而在金融不断深化的今天,对GDP和物价发生实质性影响的现实购买力,已不仅仅局限于贷款,股票、企业债券、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经过银行承兑为担保的商业信用,即企业签发的可延期付款的商业票据等,这一系列金融工具,都可以使企业外源性融资总量增长,都可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变化。如果把这一系列金融工具加上贷款,称之为对实体经济发生影响的总体流动性。那么自然在分析一定时期社会资金供求时,要分析货币指标,同样不能忽视分析总体流动性状况。作为短期分析,在一定的时期,如果能够对总体流动性加以分析比较,则对总体流动性分析的重要性远大于对货币信贷指标的分析。

  二、        当前的总体流动性的确偏多,必须警惕经济过热

    今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8%,比去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4.7%,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银监会同志认为,贷款总体上是基本合理的。从银行角度分析,资本充足率在提高,不良贷款率在下降,且长期贷款比例下降,短期贷款比例上升,贷款多增长1.7个百分点,应该说不应该大惊小怪。但是,若从总体流动性角度分析,结论可能就完全大不一样。

    同样以第一季度未总体流动性分析为例,粗略计算,2004年为10711亿元,2005年为9939亿元,2006年为19225亿元。2005年第一季度比2004年第一季度同比,总体流动性是减少8.4%,而今年一季度比去年一季度总体流动性增加了9286亿元,增加幅度高达93.4%。在增加的9286亿元中,贷款增加同比为45.6%;但商业票据大幅增长;去年第一季度国债发行几乎为零(17亿元),短期融资券还未恢复,企业债也仅20亿元,今年国债、企业债与短期融资券均大幅增长,上述四项合计约达到5590亿元,远远超过贷款同比的增长额度,占今年第一季度总体流动性同比增长9286亿元的60%(因股票筹资项今年为零,同比是减少,则上述相加不为100%)

从上述分析得知,特别是在今年第一季度GDP10.2%,去年一季度为9.9%,今年比去年GDP仅稍微增加的情况下,而总体流动性突然增长93.4%,几乎是翻倍的增长,作为专职前瞻性、预防性调控的专职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不能也不应该再不采取措施,警惕经济过热。

    三、尽管CPI涨幅不高,但要预防资产价格上涨

货币供应偏多,必然扰乱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其一般表现是物价上涨。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前几年大量投资后产能集中释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货币供应多可能不表现为CPI的急剧上涨,但这丝毫不意味经济仍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受消费内需政策调整长期性的限制,偏多的货币供应很有可能表现为资产价价格上涨的压力,或者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同期性上升。因此,尽管CPI上涨缓慢,关注资产价格,担忧房产价格指数的上涨,是我国中央银行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必须重视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在近期全球货币供应偏多,全球经济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压力下,关注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尤为显得重要.

    四、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要内外结合

针对我国目前市场货币供应偏多,为防止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的上升,从金融政策看,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

第一,可适当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收回市场多余的货币,如恐市场波动大,则同时下调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诱使银行超存银行的资金入市场,起到适度提高市场利率,对冲银行收益损失,理顺央行传导机制的作用。

至于是否应采取提高利率手段,个人认为,第一,在国内美元存款利率为3% ,人民币存款利率为2.25%情况下,提高存款利率,一是与鼓励消费政策相左,二是对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第二若提高贷款利率,一是对大型企业、好企业而言,在其他融资工具增多情况下,会自动减少贷款,银行舍不得;二是贷款利率上浮限制已取消,对较次的企业若利率太高,在货币已经偏多的情况下,企业仍能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融到资金。第三,若存款利率不动,动贷款利率,或者存款利率提少些,贷款利率提多些,拉大银行存贷款的利息差,按以往经验看,只能导致银行贷款的冲动。特别是目前几大银行经改革后资本充足率提高,盈利目标的追求,不能不防银行新一轮的贷款冲动。第一季度贷款的增长恰恰又是几个大银行的增长幅处于领先地位。银行超储一下子从去年的4.17%下降到今年一季度未的2.95%

因此权衡利弊,在眼前,先动存款准备金比例比动利率,负面影响小,但不排除,视市场情况发展,可动利率手段。

第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目前多家银行互相竞争的银政合作,隐藏着相当大的风险。几百亿上千亿的银政合作授信贷款,作为各级地方政府不存在担保的法律地位,有些担保手续根本不健全。大量贷款受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诱惑,风险极大。因此在目前货币形势下,有必要采取临时的应急的行政手段,对商业银行的银政合作项目展开一次行政性检查。

第三,当前偏多的货币供应与有管理的汇率政策相关。鉴于中国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度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的调控应坚持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原则。但要在当前国内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必须要有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的政策相配合,内外结合,才能见效。为此,要进一步加快外汇市场的改革,贯彻宽出严进的方针,正确判断适度的外汇储备,保留7500亿元左右外汇储备即可,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特别是应该尽快出台针对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限制政策,减轻汇率政策实施中的漏洞压力.

    五、央行要当机立断,尽快出台趋紧的政策措施

今年一季度宏观数据已为央行的宏观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果说一、二月份数据难以看清,一季度的数据已再明显不过。前瞻性的调控是央行的天职。前瞻性的调控关键在于抓住苗子。若该断不断,事后调控,则容易助推经济的周期性,这方面过去的教训应该吸取。央行不能犹豫了,不能错过机会了。由此联想到,也许央行有难言之隐,但不管如何,完善我国中央银行灵活、科学的决策体系,提高我国中央银行决策的效率,建立衡量与评价我国中央银行决策优劣的相关制度,这是中国经济更大程度融入全球经济过程中必然面临而又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当然这又不是仅仅中央银行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