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未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者:胡鞍钢    发布:2006-04-30    阅读:2469次   
    2005年4月2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时,温家宝总理对我国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做了重要指示。他强调,钢铁行业要坚持3个“重在”和实现1个“根本转变”。这3个“重在”和1个“根本转变”是钢铁行业在贯彻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基于此,我们提出未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应当基于以下的战略选择。

 1.走科学创新之路。利用全球技术进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根据IMD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政府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未来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目标是应当成为新兴创新者(Emerging Innovator)。

 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目前的阶段性过剩也将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装备技术的改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而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要加快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未来中国的钢铁工业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转化和推广提供实际支持。

 2.走绿色发展之路,从“黑色冶金”转向“绿色冶金”

 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实物经济体和制造业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中国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资源供需矛盾,尤其是对土地、水资源、优质能源和大宗矿产品的需求压力尤为突出。中国各类人均资源占有量都不同程度地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同时又是世界上自然资产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承受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纵观已经或者大体工业化的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都是靠以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其经济高增长的。中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既不能沿袭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苏联式的重工业化模式,也不能模仿和采用高消费、高消耗、高排放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必须独辟蹊径,寻求绿色发展之路。

 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行业政策的角度讲,钢铁行业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这样,钢铁行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实现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化石燃料是不可回收的,但钢、铜、铝等几百种材料都是可以回收的。在一次能源和一次矿物资源愈来愈紧缺的今天,提高原材料和工业、生活废料的循环利用水平,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必然选择。

 3.走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既促进了资本、技术、知识、信息、人员在全球市场的流动,充分利用了全球的资源,也充分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好时机,加速了自己的发展,成为全球经济、贸易、投资增长的成功范例。中国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秘诀就是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在全球范围内吸收、获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因而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贸易高增长。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竞争机制,没有激烈竞争就不可能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功经验,也更要确立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性发展思路,利用经济全球化来提高驾驭经济的能力。

 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当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利用世界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大时,我们不要自我限制,应进一步提高利用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知识、国际人才的能力,在更大的国际空间中来制定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使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助于地区和全球宏观经济稳定。中国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首先应当将外贸进出口与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培育自主研发能力结合起来;支持和扩大钢材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的同时组织好国内急需和短缺的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其次,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鼓勋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地区总部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第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投资的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巩固和发展多边、双边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4.充分利用中国崛起后的全球影响与作用

 10年前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相比,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贸易规模,都不能同日而语。199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只有5.5%,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35%,到2004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也是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2000年到2004年,中国占世界新增GDP的26%,占世界新增贸易量的12.6%。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中国还将继续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这样的角色,这既是中国钢铁发展的大背景,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与10年前的宏观调控相比,这次宏观调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宏观经济是否稳定,不仅对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对周边国家、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既有可能产生正面影响和正外部性,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和负外部性。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之间的互动和互相制约迫使我们不仅要从本国利益问题来制定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左邻右舍、亚洲地区稳定安全乃至全球经济、贸易、投资增长,投资增长与全球性问题(如环保问题)制定与国际间相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未来中国也应当成为国际经济和钢铁行业的“稳定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日益开放的环境和条件下,最重要的就是发挥了3大优势的作用,即:全面发挥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积极创造竞争优势(现在看来我们可以在彩电、冰箱、IT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努力实现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国家如果可以通过开放,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吸引外资,将现代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技能进行有效扩散,总结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等,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挥三大优势是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全球化、尽快实现经济追赶的重要发展路径,同时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