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体制改革
我学经济学的一点体会
作者:吴官保    发布:2006-03-08    阅读:2023次   

    对于经济学,笔者本是外行,但读了些微经济书籍后,总觉得不过瘾,故以一个外行的身份谈谈看法。
    先是经济学的定义问题,教科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我认为,“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其实是经济史的研究,而不是经济学范畴,如同政治,有政治史,数学有数学史一样。对经济学的定义,应该体现其行政功能,经济结构特征,而以上定义,在这两方面都没有体现。笔者不妨斗胆地提出一个新定义: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的组织领导、经济结构、经济活动等规律的科学。
    认识经济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合理的分类。
    按经济的构成分析,可以分为生产经济、金融经济(含货币、银行、证券、博采)、服务经济(含税收)三大类;
    从经济的组织分析,它由管理要素,员工要素,知识技术要素,市场要素和资源(含房产)要素组成。在五个要素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技术要素,管理需要知识,员工需要知识与技术,市场营销需要知识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也需要知识技术。而知识技术又可以用“文化”一词来替代,因此,社会发展的核心是文化。
    按经济性质分析,可分为私有经济和相对集体经济(行政主管的经济)、公私联营经济三大类;
    从人类需求和经济运作分析,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按经济档次分析,可分为普通低层经济、中层经济和高层知识经济;
    按经济层次分析,可分为相对整体经济和局部经济。
    前面的三类划分,都是以静态为依据,而两类划分,是以两个立足点构成的动态划分。下面就分别进行分析。
    生产经济属于基础经济,它以满足人类吃穿住行为目的。在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虽然可以做到生产互补,但还得要力求全面发展,不能受制于人。从纵向的发展来认识,吃穿住行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它需要以科技开发为先导,智慧与知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笼统的提生产力,将智慧、知识与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混为一谈,将抽象与具象的对立关系混为一谈,将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混为一谈,在哲学上缺乏起码的条分缕析,就如同一张工业绘图,没有实线与虚线之分一样。至于“生产关系”一词,主要指所有制的问题,而所有制属于管理要素范畴,或者叫做政治范畴。由于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就是经济基础,无形中将上层建筑的政治视为了经济基础,形成不明晰的划分。由此看来,真正的基础之一是管理,是政治,经济要通过货币形式反映出来,通过发展指标体现出来,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但是,从人类需求和经济运作分析,又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里的经济基础就需求来说,就是指物质需求,就经济运作来说,就是经济的具体实施者和资源、市场。这里的上层建筑就需求来说,就是指思想追求、文化地位追求、政治地位追求,就经济运作来说,就是技术开发和上层行政管理。这种划分,反映了人类的价值需求,体现了运作中的层次性,属于动态划分。网友不妨搜索《政治格局的思考》一文。
    金融经济属于媒介经济,也可以称之为以等价为条件的货币经济,它们既是实现流通的基础条件,也是直接创造财富的重要形式。
    货币如何创造财富?其实早已经出现了,国民党政府时期,就是通过贬值和中止纸币流通来获得财富的,它实用于国家经济极度低靡时期。当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则通过货币升值导致固定财产升值、资源升值,来实现财富。对货币的贬值和升值,有必要作深入认识。如以房产为例,假设去年每平米为2000元,今年是1800元,对整个社会来说,货币实际是升值了。对从事房地产的公司来说,在卖不出去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亏损。但从宏观上认识,它有利于控制生产过剩现象,防止泡沫经济。对低收入群体而言,尽管货币升值了,但他们的总收入也许没有多大变化,而实际的财富会增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质量。对高收入群体来说,他们的吃穿住行需求基本上是稳定的,只是所花的钱更少。剩余的部分,对上班族来说,就是扩大储蓄或进入股市,对产业主来说,则根据市场增加生产门路,尤其注重向有社会需求而又尚未发展起来的行业投资,但不会盲目扩大生产,以免卖不出而导致产品贬值。对国家来说,假如资源的价格不变,税率不变,那么,也无形中增加的财富。可见,货币升值有利于缩小贫富悬殊,有利于防止供大于求的现象,有利于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增加国家财富。
    银行存款增多带来的有利因素是,可以增加对外投资,政府要从事大宗建设,也有了借贷的基本条件。而它的麻烦是,出现通货膨胀后,涌来大量的取款潮流,导致经济运转不正常。面对这一现象的出现,则可以采取冻结方式稳定货币市场。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一旦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只能任其自然,让货币贬值。这就如同人要逝世,你无力回天一样。那么,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一是滥发货币,一是物品供不应求。为什么会导致滥伐货币?这有经济理论认识不足的问题,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向公民借贷多,就通过滥伐货币来弥补。为什么会入不敷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其实社会主义也照搬了这种体制),国家财政都源于税收,国家受金融巨头的操纵,形成低税制和偷税漏税。现在,基本上解决了这一现象,自70年代起,通货膨胀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至于亚洲金融风暴,完全是一些国家受制于外国金融巨头所导致的。他们大量抛售泰铢,又联手夹击股票市场,引起泰铢对美元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说来说去,这场金融风暴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股市的国际化问题。中国没有金融巨头的操纵,股市也没有国际化、市场化,也可以改革财政完全依赖税收的方式,故这个因素不存在。物品供不应求的原因,主要是战争和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另外,垄断也会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发动战争属于愚昧之举(打击邪恶和卫国战争例外),是文明的蜕化。正由于这几十年来的整体上的和平,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才有效地防止了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
    可见,在正常情况下,只能保持货币的升值,而不要贬值。
    另外,产品过程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行促有市场无钱买的现象。它可以滋生社会动乱。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宏观控制不力的问题,有因私有制的比重太大导致贫富悬殊过大的问题,有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有受教育的程度悬殊大的问题,有国家的技术底子薄,尚未摆脱原始的农耕文化,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的不协调发展问题,有学术界过分注重高科技比重的问题。核心还是农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主动理顺和被动适应的过程。一方面要正视现实,不要夸大其词,闹得人心惶惶,一方面要主动解决,不能任其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对待。解决此类通货膨胀,缩小贫富悬殊,本质上靠知识,途径上应从解决根本问题着手。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固然重要,但这种单一的思维是不够的。笔者认为,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注重技术教育的投入,调动农民学技术的积极性,它包括相应的工业技术,家政技术。二是压缩农村人口,推进转城工程。三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电力设施和互联网络设施的投资比重。四是大力宣传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加快网络和电力建设存在未来的利润空间。五是综合利用农村资源,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六是加大公共安全的力度,保障社会秩序。
    再谈谈股市问题。股市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集会经济,也是在难以得到资金扶持的情况下所形成的集会手段。经济学家认为,股市有融资、投资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可笔者认为,股市的不正常,就出在投资这一功能上。这一环节,极易受大财阀的操纵,能将人家的资本,在顷刻之间据为己有。国外一些企业的倒闭,与受制于他人有直接影响。这种操纵,给部分股民也增添了生存的风险,拉大了贫富之间的悬殊。购买与销售股份,属于自我经济行为,一旦认可投资功能,政府是不能控制的,必须从股市的功能中剔除其投资功能。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股市制度不健全,我倒认为,我国目前的股市体制是正常的,它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符合经济规律。至于资源配置,是从系统的功能上认识的,不过是立足点不同。
    服务经济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商业、媒体等领域,它们属于社会发展的高层需求经济,属于大有潜力开拓的经济领域。为什么将政府的税收也归属于服务经济范畴?先得明确的是,不存在纯粹的政府行政,从发展角度认识,政府不过是高层次的经济实体总管者,他们不仅在宏观上对经济起调节作用,各级政府还得承担发展经济的任务。从稳定的角度认识,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安全服务、教育服务、基础建设服务、社会保障服务,都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于具有双重职能——产业总管与服务,故收取税收的部分,可视为特殊的产业部门。尤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税收的产业性质更加凸显出来。笔者认为,作为税收部门,应该像银行一样,从行政事业单位中剥离开来,实行政府管理下的企业化运作。但这种企业不存在竞争,竞争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服务优化,产品优化。税收则不同,它不存在服务,也不存在产品优化,只讲一点,就是回报,就是效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化。实现企业化有什么益处?税收部门的受贿现象比较突出,以致流失了很多税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收入相对较低的问题,有缺乏能上能下的聘用机制问题,有政府人员的关系网问题。而税收企业化,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出现漏税,主要是领导人责任。一个中部地区的市局领导,正常情况下就是四~五万元收入,而他打交道的都是一些大财主,心理不平衡是自然的。假如能按税收提成,其收入就会提高几倍,甚至十来倍。由于有政府和民众的监察,他要保住这个位置,就不在乎人家的小恩小惠(透露一下,一个市税务员,一天的烟钱就得开销80多元)。至于关系网,税收部门始终是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老大,只有人求他,没有他求人。尤其是它能独立运作,能丰富其管理方法,不论黑猫白猫。至于上级领导,由于税务领导有求于他,其亲属要走关系的,毕竟是极少数,漏一点,也是人之常情。税务领导管住了,职员就有办法解决。
    对私有经济的认识,以往是从利己和自由性角度阐述得比较多,其实,集体经济并非没有利己性和自由性,以往的错误就在于缺乏自由性,计划性过多,缺乏竞争。至于利己,有一个相对性问题,其外延并不是限制在自我,可以逐步扩大。人的需求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所谓吃穿住行方面的需求,一个是精神层面,但这个“精神”不是抽象的玩意,而是指驾驭力、感召力,是人生目标和价值的升华,如同想当一名总统,不是为了钱财一样。笔者所说的私有经济,其实是普通低层经济,以满足家庭吃穿住行为目的;而相对集体经济,是指不同行政层面管理的集体经济,他们对外需要竞争,需要市场自由,需要从市场上吸收人才,需要管理和业务自主。
    如前所说,普通低层经济属于私有经济,那么,中层经济和高层知识经济应该属于相对集体经济。国家级集体企业应注重高层知识经济的发展,省市级集体企业应注重依靠中层经济的拓展。将普通低层经济,组织为集体经济是不可行的。笔者曾经说过,农业哪怕实行了机械化,也不能组合为集体经济,就在于它季节性太强,闲时太多。
相对整体经济从宏观调控来认识的,局部经济从自由发展来认识。局部经济对外强调利益的区域性、自我性、排他性,对内的地位性和非正常情况下的协调性。
    经济理论属于系统认识理论,在经济组织的五个要素中,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实现最优化的组合,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只强调一点,忽略其它,都是错误的。但是,在工作中,出现的症结不同,着重点有所不同,从而出现主次之分,这又得另当别论。比如说市场要素中的流通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坐在办公室就完全可以实现信息的沟通,就可以改变以往招商会的形式,改变以往的采购形式,能大大节约成本。因此,加强企业网络建设,保障覆盖面,是新经济下流通的重要特点,需要在这方面花大手笔。由于网络牵涉到千家万户,这种新的交往平台,存在极大的利润空间,是经济的新增长点,各省政府就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形成集体企业形式。但中央不宜插手,否则会形成垄断。电讯行业也是一样。如果由各省建立电讯企业,跨省经营,电讯企业的改革步伐就会更快一些,服务就会更优一些,地方财政也就有活力一些。
    由于经济理论属于系统理论,在众多条件中,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辅助条件之分。某些条件属于辅助条件,它只可能成为某一结果的优化条件,而不可能成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必备条件中,也不能理解为充分条件。诺斯的人口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外生变量是人口的增长,他给出了一个逻辑推理: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生产差异→产品交换→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其实,这仅仅是经济城市化和全球化众多必备条件之一。就经济城市化而言,还必须以生产产业为龙头,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还得要以群带工业为龙头,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要以社会需求为保障,要以联合经营为形式;就经济全球化而言,它需要交通、通讯事业高度发达,需要对侵略战争的愚昧行为有一个深刻认识。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就缺乏这些优势。
    按照演绎推理同者统摄的原则,经济要素中的共同点就必须存在基本的统摄。就管理要素来说,就体现在军事、监察、行政区域划分等方面的统领;就知识技术来说,存在规格型号、技术指数的一致性的总领;就员工要素来说,存在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成比例增长问题,有职工的其它权益问题,这些都要有统一的法律保障;就资源要素要素来说,存在总体规划和租赁购买的总政策;就市场中的流通来说,有交通设施建设、货币、网络信息管理、金融法规。这些统摄,都是以法律为依据的行政职能划分。这里再谈谈监察问题。由于存在利己性,一个集体企业,一级地方政府,极有可能产生领导班子的集体腐败,这已被实践所证明,尤其是村民自治带来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强化上级的监察,是必需的。

    在经济理论方面虽然是外行,但基本原理还是离不开哲学,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与拓展,离不开类比和举一反三。理解了以上两方面,就可以化复杂的经济理论为简单了。但我毕竟没有从事过经济工作,难免说外行话。若能扩展一下人们的视野,则是本人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