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3节《广义供求价值的发现》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6-02-03    阅读:2117次   

 

3节

广义供求价值的发现

在上一章,我们从劳动价值的角度去看问题,讨论了劳动价值、非劳动价值,狭义劳动价值、广义劳动价值,狭义非劳动价值、广义非劳动价值,并指出广义劳动价值与非劳动价值、广义非劳动价值与资源价值之间的某种区别与联系等。毋庸掩饰,目的是为了引出“资源价值”的概念。其实,之所以要引出“资源价值”的概念,更是为了在本章引出“狭义供求价值”、“广义供求价值”和引出“狭义供求价值论”、“广义供求价值论”、“资源价值论”做准备,并使人们能从中发现“广义价值规律”。

一、什么是广义供求价值、狭义供求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传统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因此,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供求价值的问题。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供求关系的变化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成本和产品的销售价格。传统经济学认为,这是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且否定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产品价值的影响。笔者以为,只承认劳动价值而否认供求关系对产品价值的影响是片面的,因为它解释不了供求变化对反价值形成的作用力。

(一)什么是广义供求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既然世界上的事物、物质和它们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因此,价值这种东西也就自然成为一种相对的东西了。什么叫相对?相对就是在研究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时不能只站在某一个角度上去看问题,而应该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得到相对的价值观。

1、什么是广义供求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供求关系难道还能体现价值?是的,笔者所以开辟这一个段落,目的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以为,供求关系不仅能够体现价值,而且还能够充分体现地体现价值呢。供求关系难道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是的,不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且能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所谓“广义供求价值”讲的是自然、社会、环境变化对物质、经济物质和对物质、经济物质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价值。

笔者以为,在商品社会里,任何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都可能对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形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最终影响到产品价格、价值的形成——不管这种影响是大还是小,影响肯定存在;不管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但最终都会落实到产品的价格、价值上。于是,由于存在广义供求,也就有了广义供求价值;由于对产品价格、价值有影响,所以就有对其研究的必要。

我们知道,空气和阳光是人类非常需要的东西,可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它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笔者却以为,它们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当阳光和空气被污染了以后,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接收和享受它们的权利受到限制时,它们的价值属性就会突然彰显出来。比如居民的采光权被某一建筑物遮盖或某化工厂释放出过量的有毒有害气体时就会产生“反价值”。

另外,需求也并非仅仅体现某种实物,有时也体现在对某种精神产品上,虽然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需要通过一定媒介,但它们的却是有价的东西。比如人类的某种信仰的存在就是一种有价的东西,因为它们能够衍生出一系列的产品来。如此,谁又能说精神产品是无价的?李洪志为啥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就是由于我们放松了对精神阵地的掌控,所以,为了减少损失,国家最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换句话说,在当时看来没有价值的东西不等于以后没有价值;就算是已经确认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等于没有负价值。比如李洪志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可是,却给我们国家造成了负价值。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价值。是否可以说,有了需求就一定会有价值?那也不一定,比如上面所讲的阳光和空气。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供求价值是能形成购买力的关系。

2、广义供求价值的本质?为何是能力的体现?

广义供求价值的本质体现的是质能、性能的转化能力。从物质质量、性量、能量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质能、性能的守恒与转化体现的就是一种能力,所以笔者说这种转化能力体现的就是价值。什么叫化合价?化合价体现的就是某一原子的结合能力,所以人们称之为“化合价”。而在现实生活中,说某一经济事物、物质的价值,其实也是在谈它的能力的。比如劳动价值,说的也就是人的劳动能力。

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供求价值讲的其实就是一种能力。换句话说,只要某一事物、物质存在某种能力,我们都应该认为它们是具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知道,引力、斥力,需求、供给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所以笔者就把这种能力理解为价值。购买力、生产力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既然它们都是能力的体现,那为什么就不能把它们理解为是一种价值?这与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劳动是什么?劳动难道不是人类的体能、脑能释放的过程吗?一个人手持一把铁锹挖土方,靠支出自己的体能能够创造出价值,那一个人开上一台挖掘机挖土方难道就不能创造价值了吗?既然人和挖掘机都能够创造价值,那市场、社会对挖掘机和对开挖掘机人的需求——消费能力为什么就不能创造价值?至少,我们应该承认,消费能力也是一种力,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人类劳动价值生成的可能。

再比如,一座楼房用手工去拆100个人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用一个爆破专家,只需要带上10个人和一吨炸药在10天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的话,请问,是这10个人创造的价值高还是那100个人创造的价值高呢?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我们为什么总在这些问题上争执不休?当然,如果没有拆迁的需要,不要说那100个人创造不出价值,就是那10个人再加上那位爆破专家,谁也创造不出价值。

相反,如果有需要而没有人去干的话,那样同样也创造不出价值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需求和供给,也包括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在内都具有价值属性。丢掉了任何一个方面,价值这种东西也不会产生,也不会存在,更不会转化为资本。笔者承认,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剩余价值的产生离不开社会需求的提前存在,更离不开有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

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能把它的产生看作是由剩余劳动转化而来的,也不能把它的产生看作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转化而来的,而应该把它的产生看作是广义的供求关系和广义的劳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这些广义的供求关系和广义的劳动又都体现了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某种能力的展现——质能、性能的转化。

(二)什么是狭义供求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一直想阐明这样的一种思想,那就是,不管劳动、资本所有者是怎样想,作为一种物质,价值总有自己的一套运动规律,这种规律一方面在体现人性,更体现着资本的物性。也就是说,价值的物性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比如当资本一旦失去其使用价值时就会贬值,就会回归于大自然当中去。

1、什么是狭义供求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由物质属性即物质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因此,人类在揭示物质属性的过程中就不得不考虑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家知道,投资是需要回报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的投资是为了亏损。既然投资就是为了回报,那么不考虑供求关系的投资显然不能说是明智之举,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势必会对回报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显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也就没有论证的必要。

试问,人们在投资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供求关系的变化呢?笔者以为,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产品的价格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或者干脆说供求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价格。关于这一点,恐怕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大家知道,产品的销售价格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一般是坚挺的盈亏的基础,企业的盈利、亏损都是通过产品销售价格或者说都是以产品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出来的。

既然供求关系能够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而产品的销售价格又制约着企业盈利、亏损的多少,那我们为什么要否定供求关系对价值生成的作用与价值意义呢?至少,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于投资者、劳动者来说具有相对意义上的价值属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供求关系当然也会影响剩余价值,因为劳动价值也存在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劳动创造价值是绝对意义上的,而供求价值则是相对意义上的。什么叫相对论经济学?相对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经济事物、物质的相对意义。换句话说,笔者取的就是经济事物、物质的相对意义,只要我们取到了,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么,什么又是狭义供求价值?狭义供求价值讲的就是价值属性的相对性。换句话说,只要承认价值的相对性,目的也就达到了。

否则,如果我们在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研究中只考虑价值的绝对意义——劳动创造价值,而忽视供求关系对它的相对的影响力——价值的相对意义,那么,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就会陷入到无所适从的境地。这是因为,对价值的计算都需要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核算体)而不能去核算“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现实情况是,社会上存在许许多多的下岗与失业人口,他们难以创造出价值。

2、狭义供求价值的本质?为何是盈亏的体现?

狭义供求价值的本质是什么?笔者以为,狭义供求价值的本质正是企业的、地方的、国家的、区域的和世界的资本物质的增殖与贬值,或者干脆说体现的正是相对意义上的盈亏。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这里讲的盈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从客观世界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不管是物质还是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的。这是由于,物质质量、性量与能量都须守恒,否则会因不守恒而向盈亏方向转化。

如果说价值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那么,亏损又是由什么创造的呢?总不会也是由劳动创造的吧?哪一个投资者的投资和劳动者的劳动是为了创造亏损?恐怕我们一时还找不到这种投资者和劳动者。与其找不到,那我们为什么不认为亏损是由于狭义供求关系的失衡造成的?当然,在亏损的对面还站着一位盈利的巨人。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狭义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企业的盈亏有一定影响?

什么叫价值?如果是个亏损、持续亏损的企业,那我们怎么能说他们的劳动具有价值?在亏损的前提下,他们的劳动不但没有价值,笔者以为,他们的劳动还具有负价值呢。盈亏是什么?难道不是价值与负价值的代名词?什么叫资本的增殖与贬值?难道不就体现的是企业的盈利、亏损?如此也就说明,资本的增殖、贬值——价值、负价值和企业的盈利、亏损,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而已。

事实上是,盈利体现的就是资本的增殖,亏损体现的也就是资本的贬值。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的资本不能实现增殖,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企业资本的投入和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就算我们站在市场的、社会的角度上去看问题,那我们也只能说本企业的资本投入与本企业职工的劳动对企业、对市场、对社会有价值,而绝不能说这种投入与劳动对自己、对本部门、对本企业是有价值的。

因此,笔者完全有理由说,狭义供求价值的本质体现的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恰恰是企业的、地方的、国家的、区域的和世界的资本物质的增殖与贬值,或者干脆说体现的是相对意义上的盈亏。如果说供求关系体现的正是相对意义上的盈亏,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承认供求关系具有相对意义上的价值属性呢?大家知道,客观世界中的物质、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难道价值就不是相对的东西?

二、什么是狭义供求价值论、广义供求价值论?有什么本质特征?

上述,我们一起讨论了“狭义供求价值”和“广义供求价值”,最后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价值的本质就是一种能力。比如从狭义上讲,某一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对于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就是盈亏;再比如,从广义上说,任何一种自然、社会事物的变化,也会对某一产品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且不仅如此,客观经济事物、物质自身状态的变化,亦会引起社会对该产品供求价值的影响。

(一)什么是狭义供求价值论?有什么本质特征?

由于客观事物、物质的质能、性能存在上述供求价值关系,因此,这种价值关系的存在与运动就势必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而对这些供求价值关系符合规律性的认识、揭示,就具有了“狭义供求价值论”和“广义供求价值论”的区别与联系,当然也就自然有了将他们区别与联系的必要与必须了。

1、什么是狭义供求价值论?是怎样产生的?

严格地说,认为在供求关系中存在价值,不是现在的事情,一些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学者一直都这么认为,并把它当作“投入产出理论”的“辅助理论”。只是因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的否定,才使得这一学说没有能发展起来。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供求关系中不存在价值的证据,也不等于说,人们就没有关于“在供求关系中存在价值”学说的存在。那什么又是“狭义供求价值论”?

毫无疑问,就是认为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中存在价值的一种理论。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就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在不同的朝代,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同。比如在汉朝、唐朝,“古代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开辟,显然与当时的人们,认为在商品交易中存在着价值的认识有关,而且开创出了在当时的历史上两个最文明,经济实力也最强的贸易帝国,东方的唐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相反的认识,那就是否认在商品交易、供求关系中存在价值,并因此而衍生出“重农轻商”的经济政策。最不能容忍的是,在那些时代,人们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的头上加个“奸”字,这显然是在一个强大的封建主义国家最终没能发展起资本经济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在近代,封建帝国只知道从商人那里收税金,而不知道为商家提供便利,把中国的资本经济扼死在摇篮里。

教训显然使十分沉痛的。然而,更让人遗憾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也没能从认识上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影响并不是来自封建的“重农轻商”的古代,而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哭笑不能的事情,而这种理论与我国古代的“重农轻商”的思想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也。因此,笔者日前写了《〈资本论〉批判》一文。

试想,如果人们不能对这种思想予以批判,何谈什么改革开放?何谈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不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了吗?换言之,只要劳动就能创造价值,我们搞市场经济有什么用?又不能创造价值!——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狭义供求价值论”与“狭义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认为是格格不入的。如此当然也就更说明,如果不批判“劳动价值论”,就构建不起“供求价值论”。

2、狭义供求价值论的本质?为何是狭义资源增殖论?

认为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存在价值或者说认为商品的供求关系能够体现“狭义供求价值”,自然也就否认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思想。现在,我们先不论熟是熟非,不妨先来讨论一下,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中是否存在价值的问题。那么,在产品的供求关系中,真的会存在价值吗?当然,回答是肯定的。试问,在商品供求关系中为什么会产生价值?难道交换行为或者说满足需求就能创造价值?

笔者以为,对供求关系中是否能够产生价值的认识,需要从资本与资源的关系上去认识,而不能仅仅从供求关系的本身去认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满足供求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虽然不是个生产过程,但它却是个尽可能多地让包括劳动价值在内的各种价值能够兑换成为具有现实意义上的价值的过程。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包括劳动价值在内的各种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市场、交换活动正是实现这种价值的场所和方式。否则,即便商品中凝结了天大的价值也难以表达出来。

当然,这也正是供求关系中存在价值的一个证明。试想,能够提供实现价值的场所、方式不具有价值属性是什么?第一,提供场所、交换方式、手段的本身就具有使用价值;第二,供求也离不开人类劳动的参与,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资本投入,当然是有价值的。那么,“狭义供求价值论”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它不是别的,正是将“价值资源”转化为价值(价值资源是指未实现的价值)。

众多事实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能够表达出来,因为作为一种能力的体现,价值是需要作用方的存在的。关于这一点,价值这种能力与其他各种能力可以说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就如同一个有本事、有使用价值的人才,如果找不到“用武之地”,他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样。为此,为了实现其价值,找到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供求关系的价值,就在于能实现该价值。

这本来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是并非人人都能认识到,于是便有了“供求关系是否存在价值”的争论。其实,人们完全没有再继续争论下去的必要。换句话说,在供求关系中如果不存在价值的话,市场这种东西也就不会产生,更不会发展,因为在客观世界中,只要是没有价值的东西都不会产生,也不会存在、发展。谁能给我找到一种没有价值的存在?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一定有价值。

(二)什么是广义供求价值论?有什么本质特征?

承认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中存在价值,仅仅属于“狭义供求价值论”范畴,如果能够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商品供求关系以外的世界,那就不属于“狭义供求价值论”而属于“广义供求价值论”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在商品以外的供求关系中存在价值。在商品以外还存在供求价值吗?当然了。

1、什么是广义供求价值论?是怎样产生的?

“后理论经济学”学者认为,供求关系不仅存在于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非商品或者说暂时未进入商品领域的一些物质态变同样存在供求价值。由于这种非商品意义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到价值,所以,笔者把这种存在于非商品领域里的供求关系所形成的价值,称为“广义供求价值”而把对“广义供求价值”的认识,称为“广义供求价值论”。那么,“广义供求价值论”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知道,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同凡响,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对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选择,自然具有“广义供求价值”的性质与意义。正因为如此,在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才会为一个国家究竟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还要为此发动战争和起来革命!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选择,都会为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等,它们都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当然了,不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更替也常常会为某一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利益。

在一般的情况下,比较先进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选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利大于弊。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同样也不是绝对的。我们知道,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经济制度,因为它是隶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可是,在改革开放前,实行这种制度的中国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却没有能发展起来。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因为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非共产主义制度。

以上说明,对广义供求关系即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选择,同样也存在着一个是否“对称”的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不仅需要与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一定的社会制度也需要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相对称。如果不对称,那么该国的经济社会同样也发展不起来。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选择了与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的市场经济,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广义供求价值论的本质?为何是广义资源增殖论?

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是什么东西?毫无疑问,它们不是别的,正是一种资源也。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它们不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资源,而是一种“广义资本资源”。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上述这种资源的正确选择,可以为正确选择了这些资源的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然有价值了。如此,自然也就说明,使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不仅有资本、劳动,也包括资源。

诚然,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与范围上说,也需要一定的人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支出;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也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金。但是,我们却无法将上述支出、投入当作是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而只能把它们当作是政治学、军事学意义上的资源,而且很难对它们进行资本量化。也就是说,这些体力、能力的支出和企业为从事商品生产意义上的劳动付出、资本投入不同,因此,也就不可能纳入到企业、经济体、社会和国家的账簿上予以核算,当然也就不能把它们当作“狭义成本”了。那么,它们究竟属于什么呢?当然属于资源范畴了。

那么,“广义供求价值论”的本质体现的是什么?笔者以为,体现的就是“广义资源增殖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由于资源(这里主要指无形社会资源)发生了变化,使企业的资本实现了增殖,使国家、区域经济得到了增长。大家知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如果资源的变化能使企业的资本实现增殖和使国家、区域经济得到增长,说明使资本实现增殖的不仅是资本,也有资源。

当然,这种认识并非人人都有,也并非人人都能认可,因此,这种认识也就自然具有了“广义的资源增殖论”的性质。当然,能有利于资本增殖和经济增长的资源不仅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的好转同样也会有利于企业资本的增殖和可持续增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增长。如果人们不认为在上述变化中存在价值属性,那人们将如何解释它们创造出来的价值呢?

亦然,如果经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的话,那么,人们也就不会为了是否相适应而“大动干戈”了,更不会为了所谓“主义”争论不休。诚然,这种“广义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价值。以上说明,在“广义供求关系”中确实存在价值,非笔者非要把价值给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