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2节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6-01-26    阅读:2059次   

 

2

广义非劳动价值的发现

严格地说,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别,这是因为任何一种事物、物质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势必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物质的认识过程中,出现狭义与广义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的相继产生,就从客观上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广义与狭义的这种区别与联系,不仅体现在物理学,也同样会在人文社会科学对事物、物质的认识中反映出来,结果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进入一种新境界。

一、什么是非劳动价值、狭义非劳动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上述,我们已经讨论了劳动的狭义性、广义性,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讨论一下“非劳动价值”的广义与狭义的性质。讨论的结果,笔者试图令广大的读者能够从中认识到,“广义劳动价值”与“狭义非劳动价值”原来是可以沟通的,两者并不存在一道天然的鸿沟。不仅如此,通过下面的叙述,笔者还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狭义、广义劳动价值还是狭义、广义非劳动价值,均是相互联系的。

(一)什么是非劳动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提出“非劳动价值”概念就已经有对“劳动价值论”批判的意思,因为“非劳动价值”概念的提出势必是建立在对“劳动价值论”批判的基础上。但是,需要再说明一下的是,任何一种批判都不是对固有论点的全盘否定,因为“批判”不等于“批斗”,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体现。

1、什么是非劳动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现在,有不少的同志对“批判”这个词儿非常之敏感,误以为“批判”就是要对某种观点进行全盘否定,其实这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认识。先不要说“批判”这个词儿本身就是中性的,即便它就有“否定”的成分,也不能把“批判”和“批斗”看作是贬义词。为什么?因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们所了解的、生活的这个世界始终都处于一种被否定的过程,即没有否定便没有物质,也没有运动。

否定是什么?否定就是事物、就是物质、就是运动、就是发展,当然否定也就是世界了!上述显然不仅仅是笔者的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之一。大家不妨设想,如果没有对无机物的否定,怎么会有有机物的生成?没有有机物的生成,又怎么会有生物、动物、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人们为何对“批判”如此敏感?

那么,什么又是“非劳动价值”?当然是由非人类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了。那么,在“非劳动价值”里面又包括那些物质形式呢?主要是“由非劳动力的自然力创造出来的价值形式”了。换句话说,只要不是通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形式,就属于“非劳动价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笔者看来,价值这种东西是十分普遍的东西,普遍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人类未产生前就已存在。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并组成一定的经济集团、社会群体,就在于有“非劳动价值”或者说“先劳动价值”的存在,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作用和反作用,才使得生物、动物、人类有产生、存在、演化、发展的可能。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狭义的“劳动价值”是广义的“非劳动价值”增殖、积累的结果。至少,我们应该承认,组成人类脑体的物质,都是由生物细胞、分子构成。

如此,那些坚持“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人们,又怎么能对生物细胞、生物大分子和构成生物大分子、分子的粒子等自然物质存在、作用所做贡献即“非劳动价值”的存在视而不见?就更不要说在久远的“前原始社会”,人类这种动物与非人类的其他灵长类动物本来就难以区别开来了。什么叫大自然的价值“等于零”和最终都要“归于零”?说这些混账话的人们,又有什么资格享受自然的恩赐?

2、非劳动价值的本质?为何是非劳动力体现?

笔者以为,否认“非劳动价值”的人都是可耻的、卑鄙的,因为他们是一群最没有良心的人,表现在对大自然这位伟大母亲的遗忘、遗弃。我看,给他们定一个忘恩负义,不尽赡养义务的罪名一点不为过。否则,又怎么会说,大自然的价值“等于零”和最终“归于零”?不就是想逃脱对大自然母亲尽赡养的义务?如此,难道还不能说明,自然母亲所以被糟蹋,千疮百孔,与其无知有一定原因?

什么叫“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就叫“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也。为此,为了把价值的问题彻底讲清楚,也是为了给我们的“自然之母”有一个“交代”,更是为了给人类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我们就必须要敢于承认和能够承认“非劳动价值”即“广义价值”的存在、作用,即承认存在“广义价值”的客观。那么,“非劳动价值”的本质体现的是什么呢?无疑,体现的就是自然力。

当然,笔者也不反对把“自然力”理解为“非劳动力”,因为在“自然力”与“劳动力”之间,本来没有一道天然的沟壑。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把劳动力当作是自然力的一种,因为劳动力本来就是从自然力那里分离出来的一种力。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区别劳动力与自然力的必要,而是说从劳动力产生、存在、发展、转化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劳动力都属于自然力!

当然,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了劳动力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因为它与电力、水力、热力、机械力等毕竟还是有些区别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其他自然力均无法比拟的一种力,尤其是从劳动力中分化出来的人类的“意识力”、“想象力”、“创造力”。由于它们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力,所以对这些能力的认识,就应该给予充分的、特别的关注。为什么?因为这种力的本质,体现为生产力的解放!

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解放生产力绝不等于要否定自然力,而解放生产力的目的正是通过尊重自然力、开发和利用自然力的手段来实现的。于是,再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解放生产力”其实就表现在开发和利用自然力也。如此,谁又能说,按经济规律办事没有价值属性;如果自然力不能体现价值属性,那么,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力干什么?由此,再次证明,“非劳动价值”就体现自然力!

(二)什么是狭义非劳动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将要介绍的“狭义非劳动价值”和“广义非劳动价值”可以说已经不再属于“劳动价值”了。如果不属于“劳动价值”,它们自然就应该属于“非劳动价值”。上述我们了解到,“非劳动价值”系“非体脑劳动力”的体现,表现为“自然力”。既然是“自然力”,又怎么会有“狭义”与“广义”的分别?

1、什么是狭义非劳动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以为,将一些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的最好办法就是,就是能够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具有本质、性别差异的事物区别开来,加以分类,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之所以会把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给复杂化,也就是由于他们缺乏将具有本质、性别差异的事物区别开来,加以分类的能力。换言之,所以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之说,是因为没有把价值世界归好类。

在经济学、管理学上,对研究对象的分门别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步骤,是绝对马虎不得的事情,否则人们对经济事物的认识和根据这种认识对经济事物、物质所进行的管理,就会因为研究对象的错位、错乱而变得模糊不清,不仅说明不了问题,而且还会因为相互渗透与干扰变得复杂和没有头绪。怎么办呢?最好是能够提前对具有不同本质差异、性别差异的事物、物质进行区别、分类。

这实在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该问题也会反映在经济学、管理学研究过程中。比如,当笔者对“劳动价值”与“非劳动价值”进行了区别之后,人们就会发现存在于“非劳动价值”中的价值竟然如此之丰富多彩!可是,如果不能将这丰富多彩的“非劳动价值”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分类,那就谈不到把这个价值世界“管理好”,所以,人们就有对“狭义非劳动价值”与“广义非劳动价值”分类的必要。

那么,什么是“狭义非劳动价值”?笔者以为,就是通过人类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劳动而创造出来的那些具有自然力价值属性的价值形式,但肯定不是人类劳动价值的本身的那部分价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狭义非劳动价值”是人类通过科技的、管理的、程序的、符合客观事物、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方法和手段从大自然中获得的那部分价值形式。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是“狭义非劳动价值”?

科技手段难道不是人类劳动的过程吗?当然是人类劳动了,但是,这种劳动与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体力与脑力的支出不同,表现在,这种“劳动”可以进行“无限复制”。比如,对于一套电脑软件程序来说,可以复制到成千上万台的电脑上。如此,谁又能告诉我,被无限复制下去的电脑软件程序中究竟凝结了人类的多少的劳动价值?当然是无限趋向于零而又不等于零,“狭义非劳动价值”由此产生。

2、狭义非劳动价值的本质?为何体现人造自然力

事实上是,没有一个软件开发商不向人们按一定的价格收取这种“复制费”的,可是,当某种软件复制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对于这张软件来说,也就只剩下几角钱的复制成本。如此,软件生产商又为什么要向人们收取几千元、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复制费”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该软件是由他们开发出来的,他们拥有该软件的“知识产权”。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个,价值趋近于零的劳动价值。

什么叫“价值趋近于零”?如此,我们能否把这个“价值趋近于零”的“价值”理解为是“狭义非劳动价值”?当然可以,因为在这里几乎已经不存在人类的“劳动价值”,而只是人类“劳动价值”的复制。上述这种现象在软件生产商那里,显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存在于IT产业。比如,一种类型的汽车发动机的开发费用等,也会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使其价值趋于零。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在“广义劳动价值”与“狭义非劳动价值”间也不存在一道天然屏障,是完全可以沟通的。但是,对于经济学、管理研究来说,我们又不能不将两者区分开来。这也正是,笔者在讨论完“狭义劳动价值”和“广义劳动价值”之后,为什么马上就来讨论“狭义非劳动价值”与“广义非劳动价值”的一个原因。那么,“狭义非劳动价值”体现的又是什么?当然是人造自然力了。

把“狭义非劳动价值”的本质确定为“人造自然力”自然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不管是从“复制”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还是从商品生产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人类的体能和脑能的消耗正在逐步被来自自然的力替代,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但随着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将越来越高,结果必然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的含量将越来越少——趋近于零而不完全等于零。

为此,为了把这个纷繁的价值世界里面的事情讲清楚,我们就需要把这个纷繁的价值世界分类进行管理,而不能像传统经济学、管理学那样把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都看成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或者说只是“资本投入的产物”。可是,如果能导入“劳动价值”、“狭义劳动价值”、“广义劳动价值”、“非劳动价值”、“狭义非劳动价值”和将要介绍的“广义非劳动价值”、“资源价值”,就能把价值问题说清。

二、什么是广义非劳动价值、资源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以为,最高境界的价值是“原生力价值形式”,而所谓“原生”,当然是缺乏“劳动价值”的价值形式了。什么叫“缺乏劳动价值”?可以理解为与人类的劳动没有多少联系或原本就难以找到联系的价值形式。至少,它不是由人类的劳动直接创造出来的。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拥有这种价值?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只有那些存在于各种资源中的价值形式也,而主要又表现在“无形资源”里!

(一)什么是广义非劳动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广袤的价值世界中,还有一种价值是与人的劳动没有直接关系而只有间接的,甚至是一点也没有的价值,就是“广义非劳动价值”。笔者以为,万事万物的存在本身都有价值,虽然不能说这种价值与人类的劳动绝对就没有联系,但却很难找到,而人类的劳动价值,仅仅是这广袤价值海洋中的水滴。

1、什么是广义非劳动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以为,只要是存在的事物、物质,它们都是是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会由于失去价值而转化。也就是说,价值这种东西亘古至今与一切客观事物、物质同在,即只要有物质的地方就有价值的形式存在。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人类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是十分狭义的,而且势必是一种与人类对价值的理解有关的价值。正是由于如此,世界各地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价值观。

以上不能作为否定“广义非劳动价值”存在的理由,因为“广义非劳动价值”不是别的而是客观事物、物质的属性使然。如果否定了“广义非劳动价值”的存在,就等于否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就等于否定了“物质可以决定物质自身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就等于否定了“物质可以决定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观点。换言之,如果否认了“广义非劳动价值”就等于放弃了辩正唯物主义。

这显然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躲避的问题。而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之所以会走上唯心主义的道路上,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承认价值的物质性!其实,只要简单地分析一下就会很容易地得出,价值是物质属性、运动属性的结论。但由于人们总是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自然也就走上一条“非此即彼”的矛盾旋涡——要么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要么价值是资本投入的产物。

如此,“广义非劳动价值”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毫无疑问,它不是别的,就是原生意义上的自然力也。这样,我们就把那些与人类劳动缺乏联系、关系或压根就不存在关系而人类又能获得的自然力规定为“广义非劳动价值”了。比如,在自然状态下的那些阳光、雨露、土壤、空气和自然风光等物质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就属于“广义非劳动价值”。但是,这些是我们人类可以获得的价值形式也。

如果要问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当然是自然形成的了,因为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组织也没有能力创造出上述这些价值形式。相反,如果人类不能善待它们的话,这些“天然”的价值形式还会转化为“反价值”,从而对人类的无知、过错实施报复行为。居住在澳大利亚海边上的人们,为什么多有患皮肤癌患者?因为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那一片地方正裸露在无大气臭氧保护的下面。试问,这该怨谁?

2、广义非劳动价值的本质?为何体现原生自然力?

毫无疑问,澳大利亚的人民所以会受到大自然“反价值”的侵害,都是由于人类的无知、错误即不能承认“广义非劳动价值”的存在造成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今天,一些工业大国和经济强国依然不愿意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还美其名曰是在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当然,他们所说的“经济利益”是连“狭义非劳动价值”还要“狭义”的价值,是给世界带来“反价值”的价值。

那么,“广义非劳动价值”的本质体现的是什么?当然是由自然生成的或者说是原生于大自然的而又对人类有利的和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各种原生自然力。诚然。“广义非劳动价值”是大自然赋予的而非人类创造的,并且都是以能或者是力的方式作用于人,人类在他们的作用与制约下生活,呈现出生物属性、规律属性、价值属性。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完全是由它们决定的。

如此,又怎么能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如果没有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生物、动物、人类怎么会产生?如果人类产生不了,又怎么会有所谓的“劳动价值”?这显然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不知道一些传统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为何要否认这一点。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不但要否认这一点,还要编出一些谎言来欺骗我可爱的人们,让他们只管劳动而不管劳动是否有价值。

请问,你们这些喝着人民奶水张大的专家和学者们,缺不缺德?更可恶的是,动辄拿出马克思经济学来恫吓人,说什么要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好学生”!马克思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吗?你拿马克思150年前说的话、研究的对象来与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进行比较,先不说他研究的对象已经错位、错乱,就从他的主观意识来讲,可以说就没有按什么好心,因为他把中国已当成了资本主义!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提出“广义非劳动价值”的概念,那么情况则大不相同了。什么叫“广义非劳动价值”?当然是让人们能够从自然、和谐社会、循环经济、节约经济中获取价值了,当然也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获取价值了。试问,这样的一种价值不是“广义非劳动价值”,难道是通过“狭义劳动”能够创造出来的价值形式?如此,不批判“狭义劳动价值”能成吗?!

(二)什么是资源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以为,最高境界的价值或者说“价值中的最大价值”是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那些“原生”的价值形式,笔者又把它们称为“资源价值”。什么叫“资源价值”?当然是不用人类刻意去生产而同样能获得的价值形式。或许,有读者会问,世界上有这种价值吗?当然,下面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什么是资源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简单地说,资源价值就是蕴涵于各种资源中的价值形式。但是,需要马上说明一下的是,这里讲的“资源价值”主要是指蕴涵于无形资源中的那些价值形式,因为蕴涵于有形资源中的那些价值形式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虽然社会科学不一定非要有与自然科学分离的必要。再具体地说,所谓“资源价值”就是指隐藏于无形资源中的那些价值形式。比如,泰勒发明的“流水线”就属于这种价值。

谁也不能说在泰勒发现的“流水线”里不存在价值,但是它却是无形的,或者说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虽然是可以反映、表达出来的。但是,这种表达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比如,按某种“流水线”程序生产与不按“流水线”的方式生产的意义就不同,于是,两种生产方式的比较,便成为“资源价值”产生的根据。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这种比较,就自然不会“资源价值”的发现。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里讲的“资源价值”其实就是指存在于无形资源中的价值,只是由于在这一个章节尚没有研究得那么细,所以才把它笼统地说成是“资源价值”。否则,一旦提出了“无形资源的价值”,就需要相应地提出“有形资源的价值”。当然,随着文章的进一步展开,或在笔者其他种类的经济学专著里,势必要提到,也势必会阐述的了。需要这方面知识的读者,请参阅《聚变经济学》。

那么,“资源价值”是怎样产生的?笔者以为,它与客观事物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有关;或者说它就是由客观事物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决定的。也就是说,由于一切事物、物质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所以在它们的存在与运动过程中,才会为我们呈现出一定的程序来,而这种程序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不是别的,正是价值。当然,如果认识不到,这种价值即便存在也没有意义。

这也正是,笔者为什么说重视发展“软科学”比重视发展“硬科学”还重要的道理。这是因为所谓的“硬科学”,其实就是在研究和探讨自然事物的物质程序的一种科学,而对这种原生程序的研究和探讨,离开了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肯定不成,而这种世界观、方法论不是别的,正是一切“软科学”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我们一些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悲哀,就是由于其世界观存在这方面问题。

2、资源价值的本质?为何体现有价程序?

资源价值的本质体现了什么?笔者以为,就体现为程序的“有价性”,表现为人们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当然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们必须要了解规律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本质特征。不仅如此,还需要了解规律灭亡的历史。只知道规律的产生而不知道规律的灭亡的人还不能说是有科学发展观的人。为此,笔者在《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发表前才写了“物质和规律均不是客观存在的》。

试问,人类为什么要认识客观规律?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就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物质的运动程序啊!人们应该承认,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符合规律的程序中是有价值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事情,而且是已经被社会实践所证实。当然,从相反的方面去看问题,一种错误的、不合理的、反科学的、反规律的程序同样也会创造出“反价值”来。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陆续地阐述。

而从上述这些意义上说,什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什么革命的、反革命的;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什么符合辩证法、不符合辩证法……说的其实都是个程序问题。换言之,符合程序的就是符合辩证法的;违反程序的,也就是违反辩证法的。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研究、揭示的对象就是“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研究、揭示的对象就是“社会辩证法”——符合物质属性的运动程序。

当然,要想达到上述所要求的、规定,不了解规律、程序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显然是不成的。而事实上是,人们很容易把“反规律”的和“反程序”的东西当作符合规律、符合程序的事物。再换句话说,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对客观规律、客观程序的认识大都是错误的,如果不是由于大自然在造人的时候,予以人类以重力,单纯的、可爱的、无知的、自负的人类,在地球上早就见不到了。

相反,也正是由于大自然在造人的时候给增加了点重力,才使得人类有了那么点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的重要性,也才能使人类能不断地回过头来不断地、重新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过失,并能够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程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理论经济学”、“后理论管理学”、“逆变管理学”和“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由此而产生。

另外,需要告诉读者一点的是,认识“客观程序”比认识“客观规律”还要重要,而且其层次比认识“客观规律”的层次还要高。为什么?因为“程序”是从符合物质运动“规律”的运动次序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对符合物质运动“规律”的、状态、趋势、次序的描述也。换句话说,如果人们认识不到物质运动的“规律”的话,那也自然就得不到该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