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构建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
作者:王 琪    发布:2006-01-04    阅读:1944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上海“十一五”规划继续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将发展自主创新提升到根本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然而,怎样贯彻贯彻实施这一战略决策?这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根据历史的、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上海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性突破,首先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创新文化环境。

    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它要解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竞争、价值等观念问题。通过强化科技兴市观念、风险观念、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包容精神,培育开放的创新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政府领导者不仅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而且需要让全体市民和广大员工树立创新意识,不仅倡导创新,而且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实施创新,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创新积极性,形成一个人人推崇创新,人人努力参入创新的良好氛围。

    首先,全社会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注入科技创新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革命教育,更不仅等于革命先烈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宣传科技创新人才,必须把推动历史前进的科技工作者放在优先的地位。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发出一个民族无穷的创造能力。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也同样汇集了全国科技界精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人间奇迹。人们常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永远有自己的祖国。当今科技全球化趋势带给人们新的视野、新的理念,但国家利益的政治主张从来就没有过丝毫的减弱。为了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为了避免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居有利地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大力进行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同时,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潜在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在正确思想的引导和相适宜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总结“两弹一星”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研制“两弹一星”中,我们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极大的勇气和魄力。与解放初相比,今天我们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科技、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能够把自主创新工作做得更好,能够把前人,把外国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前一段时间,有学者提出我们不必要进行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只要大胆引进外国先进科技产品,原因是我们没有与它们竞争的实力。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想法,也是一个缺乏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自信心、自豪感,才是主体意识健全的民族,才能在多极化的全球格局中有所作为,才能为民族、为国家争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其次,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必须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是一个牵涉到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投入、设施、人才都很重要,但这些问题背后的核心是机制和配套的制度。我们是一个转型国家,解决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在机制、体制上找根源,要制度创新先行。只有建立能同创造性经济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真正营造起创新文化环境。政府要引导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创新,以保障正式制度的实现。革除陈旧落后习俗等意识形态,改变传统小农经济等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全民的创新意识和竞争精神,因为这两者都是中国人文环境中缺乏的品质。因此,我们要摆脱传统文化中的狭隘思想,兼容东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特别鼓励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意识和竞争精神,在全社会推进文化创新,倡导科学和创新精神,反对中庸之道、因循守旧,宽容标新立异与失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第三,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同时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崇尚创新、勇于探索、平等竞争、宽容失败、“百家争鸣”、淡泊名利,从而为我国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此外,我们还要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现代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和综合,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同时,科学与技术的互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都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以合作与竞争互动为特征的科学家群体,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主导性力量。

    第四,重点要改善我国的教育培训体系。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的重要任务要落实到学校等教育机构,因为它们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场所,是实现创新主体根本性改变的有效渠道。首先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历史科举文化的影响,改革标准化考试,降低其对学生自由思想空间和创造才能的抑制。其次要改革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尤其是最后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的传授,这方面教师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建议全市组织一批创新专家、科学家首先对学校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和集中培训;教育部门要制定规章,规定教师日常教学中要体现一定程度的创新教育内容;各级学校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创新理论,同时组织创新观摩课,树立创新样板课,使广大教师都能关注创新教育,努力实现创新教育。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努力要求学生要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提倡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三,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参观科技馆、植物馆、成果馆、国家及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学场馆;组织观看科技影片、科普教育片;开展年度科技制作大赛、发明展览以及科学建模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到小学、中学、职业专科及大学各个层级,使全体学生都崇尚创新,参入创新,实现创新;树立创新典型,大力表彰和弘扬,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是其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崇拜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的活动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会广泛而且深入地影响到各个家庭、单位,以至社会各个角落,其影响力和穿透力是无如伦比的。因此,创新教育的结果将是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关注创新,人人崇尚创新并努力实现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

    最后,加强园区文化建设与宣传,促进科技园区独有的创新文化环境。园区创新文化环境包括园区内成员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区内劳动力资源平均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内容。它代表的是本地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而在社会文化因子中,长期的协作和彼此的信任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对于科技园区而言,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园区文化环境成为无处不在的软性制度,支撑着园区的发展。正是这种文化环境促使园区内人员流动增加,也正是这种流动的增加更促进了创新网络的形成。因此,科技园区必须形成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转化、资本和人才的流动、高科技商品的流通为血液,以价值的实现为动力,以知识为基础的蓬勃向上的科技园区文化。它不仅要求内容包容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粹,更重要的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实现着创新,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科技园区文化风格。

    总之, 在当今原始性创新已成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的年代,在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财富源泉的年代,在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这已成为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造就开放,进取,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和文化环境。我们既要支持学以致用,把科学和技术尽快地转换为生产力,但也要提倡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要支持一部分研究者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也追求自然的真谛。中国人不缺乏知识和智慧,缺少的往往是发现智者,实现他们聪明才智的温床,即良好的创新社会文化环境。解放初,我国科学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能搞出自己的“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后,我们的航天科技突飞猛进,神州系列飞船陆续顺利升空,成功实现了多少代人的飞天之梦,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战略指引下,只要我们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旦得到完全释放,一定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