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私有制真的能战胜公有制吗?
作者:吴官保    发布:2005-11-07    阅读:2203次   
   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强大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得到了绝大部分国家的充分肯定,即便在中国学术界的部分学者心理,也对这种私有制趋之若骛。从这一意义上分析,私有制确实战胜了公有制。但笔者不认可这一制度,也不认可纯粹的公有制。真正合理的制度是是根据产业结构和管理层次的变化来确定公私关系的。只要存在简单的产业结构,就会存在私有制,只要产业结构复杂了,就应该建立不同层次的集体所有制。
   那么,不同层次的集体所有制为什么成为可能?
   首先,是由组织形式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就有什么样的集体,有什么样的集体,必然要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这种基础,不是一味的纳税,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实力上。太阳就是靠它巨大的质量来吸引众多行星的,而不是靠行星的质量。这一道理是相通的,无需赘述。在科技落后的地区,形成集体生产,并不符合产业特性,只有家庭经营才符合这一客观要求;只有产业发展了,分工细化了,形成长期的固定性工作,才为集体化的生产提供的基本的条件。比如说种田,完全靠手工劳动的时候,各自的分工不明确,实行集体生产,就会导致严重的窝工现象。即便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各自的分工虽然明确了,可以实现相应的联营生产,但还不足以构成集体生产,因为整个生产程序很简单,且生产时间周期长,若工种分得太细,势必会出现很多闲暇时间,故也不适合相对的集体制。作为农产品加工就不同了,在保证原材料的前提下,产品周期极短,分工可以细化,不存在闲暇时间,实行集体生产是完全可行的。若原材料短缺,也不适宜集体生产。
   其次,实行集体生产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人有永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是所谓价值观,古代称之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价值观表现为不断上升的两个方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就是指财富,精神指文化影响力、政治影响力、名望影响力和情感。从物质层面分析,无疑是为了家庭,从精神层面认识,就得远远的突破家庭,否则,就无法谈及文化、政治、名望的影响力。
   也许有人会说,我有了钱,就有了影响力,用不着其他。这其实是社会宣传不当所致,过度宣传了个人财富,于是这些发财的人就有了名望,甚至政治影响力。在这种病态的宣传下,一些大财阀,他们的赚钱也并不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享受,或者说,并不是为了物质需求,因为他们的财富事实上几辈子也花不完,而是为了体现他们的精神价值,即名望。这些人还不能满足这些名望,他们还得力图钻入政治圈子、文化圈子,花巨额竞选市长、总统,花巨额办教育,这里捞一个名誉博士,那里搞一个荣誉市民。这一切,都是在力图上升自己的档次,体现自身的精神价值。
     一个人当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后,其实一直在追求精神上的东西,这种追求,远远超过自身的物质追求,这也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之所以出现价值观的偏重,就在于环境给他们的影响。而相对的集体制,在物质利益得到相应的提高的同时,就可以提升他们的精神价值,只要业绩突出,政治上就有了当乡长、县长、市长、省长的机会,满足了他们不断追求的精神财富。
   集体所有制与个体之间的联营制相比较,形式上基本相同,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中饱私囊。但本质上又有不同,集体制的利润给相应的集体,而不是个人,个人只能以工资和奖励的形式出现。你想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是唯一的选择,别无它途。当然,这种集体,不是以往的那种集体,不是什么都由中央说了算的集体,也不是大锅饭的集体,还不是铁饭碗式的集体,而是在共性指导下的独立发展集体,也是工资悬殊大的集体,还是存在聘用制的集体。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公和私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之分。公的范围中包含着私,就是公私的相对性。比如说,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每个班的学生为所在班级加油鼓劲,对学生个人而言,就是为公;但站在学校的角度认识,这是为了小集团,是为私。作为人的价值观也是一样,为一个集体企业操劳,属于为公,对整个社会而言,他是为私。“私”与“公”的范畴虽然相同,但立足的背景不同,而客观上,你只可能立足一点。要保证另一点,就得在法律上、政策上予以控制。
   以上是纵向的认识的相对性,还存在横向认识的公私绝对性。班级的球赛中,每一个运动员之间只有齐心合力,凝成一股绳,才有可能夺取胜利。这里的“公”就是由每一个成员组成的球队,站在球队的角度认识,这种“私”与“公”的范畴是相同的。除了裁判作为双方的评判者以外,只有本球队的利益,不存在对方球队的利益,或者说,它是对对方球队予以否定的,对个人利益(英雄主义)予以否定的,因而具有利益的绝对性,公与私的等同性。当然,公与私的等同性仅仅是体现在球赛的过程中,并不包括球赛结束之后。作为人的价值观也是一样,为一个集体操劳,是为公,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中,在工作过程中,一心为企业利益着想,抛却自身的私欲,就是公私合一的体现,而事实上又很难做到,得相互牵制,这是以往文章中说到过的。
   家庭与社会组织之间所表现出的公私关系,始终有其矛盾。家庭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具有绝对性、永恒性。一般人认为私具有其绝对性,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认识的。由于家庭组织的永恒性,顾及家庭是理所当然的,在家庭与集体的关系中,人们很难合理的把握好这个“度”,会出现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不是靠思想工作,而是靠相互之间的牵制,遏制其私欲。
   “私”还有一个自身的基本存在问题。一心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文化地位和经济地位,也称之为私的绝对性。其实不能用私来认识,而只能从人的“观念的有限性”来分析,属于自我存在的底线问题。不能说,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来医治自己的疾病就是自私。治病虽然是为了自己,但这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存在问题,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缺少了这个“存在”,自身的价值就成了空中楼阁。但作为社会来说,其认识就不同。它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个人”的存在,得以整体性为重。为什么得遏制?没有遏制,就是无法无天,就会出现混乱,贪官污吏就会横行;没有遏制,就会形成封建王朝式的一统江山,甚至会出现子承父业的君主继承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既不存在私有制战胜公有制的问题,也不存在公有制战胜私有制的现象,二者在不同的产业结构关系中,在家庭与集体的组织关系中,都存在相应的空间。二者共同组成了社会完整的体制。
 
     就如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纯私有制要注重宏观调节一样,这种集公私于一体的经济体制,同样得注重宏观经济的把握,或者说,合理的经济体制,要从宏观上做文章,这个"宏观",包括产业与管理。管理分为共性与个性。共性管理体现为货币形式的管理,它包括七种形式:利率管理、存款管理、信贷管理、税收管理、货币升贬值管理、工资水平管理、价格管理。个性管理包括集中指导下的各领域的货币管理、各层次的自主管理、垂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就宏观而言,产业就是指比重,它表现为:以货币为形式的比例上,项目的整体安排比重上,技术的侧重攻关上,各行政层次的经济比重上,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上,对外贸易的比重上,各行政层次和个体对产业的选择权上。
     就宏观管理而言,年利率2%是最合理的,货币升值年率为0.14-0.17%。银行整体上要实行业务和政策上的垂直管理,行政上应分为五级管理的方法:中央、省、市、县、乡。 信贷政策的总原则是:本着为本层次企业服务的宗旨进行流通;在满足自身的情况下,分清贫富、风险和经济政策走向,对下级进行信贷服务;在确保信誉的前提下,对外实行信贷。这里再介绍存款管理的两点新招。没有证明身份的证件和照片,不允许存款。照片应保存到存款单上;对存款总额超过十万元以上的,由市级银行备案;对各层次各区域的个体、集体存款(帐面资金)总额,实行由下而上的全国一盘棋的网络通报制度,一月一次;个人的出境现金(钞票)不得超过15万元。再提供一些数据给经济学家。当生活水平提高到最高水平时,各经济领域占整个经济分比例应该为:
 生产经济占40-42%
 文化产业经济占44-48%
 流通产业与服务行业经济占16%
 其中对外贸易占13%
 中央经济占全民经济8.5%
 之所以超过总额,是因为发展所致,也存在交叉所致。
 就现阶段来说,各经济领域占整个经济分比例应该为:
 生产经济占52%
 文化产业经济占44-48%
 流通产业与服务行业经济占7.4%
 其中对外贸易占15%
 中央经济占全民经济11%
 从管理和投入而言,目前应该为:
 中央税收收入应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1%(最终缩小到8.5%)
 科技投入应占中央财政的15%
 全民教育投入占0.3-0.4%
 高等教育投入占7.3%
 军事投入(除科研)占1.7%,军队总数为240万左右
 社会秩序(执法、监察、公安、思想工作)投入占14%
 基础设施(含文化设施)占4.7-4.9%
 年库存总额应占消费总额的4.3%
     一个国家的经济从形式上应分为不同层次的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含个体联营经济)。个体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就目前情况分析,个体经济要占60%较恰当。这个数字应逐步缩小,最终可缩小到占国民经济的14%。
     一个国家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得控制下一级行政区域(含民众)的总收入,防止过度膨胀,他们只能占中央经济的7.1-8%,若超过此数,就得压缩行政区划,将部分市区从原有的管辖范围中剥离,归属其它行政区域。文化行业还存在极大的改革空间,这里仅仅谈谈图书企业的改革问题。图书可分为七大行业:行政图书行业、经济图书行业、法律图书行业、生活与保健图书行业、大众教育图书行业和少儿图书行业。每一个图书行业可分为四个企业,即书籍音像企业、杂志企业、报刊企业、网络企业。图书企业主要以省为主体,采取中央、省、市和其它私营老板合股经营的方式,以强化竞争。不属于企业性质的,又另当别论。加大对私有高科技企业注入中央集体资本的力度,技术略次的私营企业,注入省级集体资本,合股经营。对在国内开办的外资企业,应采取中央、省、市集体资本注入形式,合股经营,由中央首选,其次省选,再其次市选。这些中外合资企业原则上应该以自身为主体,而不能以外企为主,喧宾夺主。
    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后,关键是要解决不受国外银行的操纵问题。解决的方式最核心的一点是:凡是中国的企业(和所在企业的个人余额)得将资本归属国内的各级银行(含联营银行)管理。至于各级集体企业,自不待言,肯定得归属本国各级银行管理。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理论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实这其中包括了被动的调控和主动的计划。如何调控?当不适合这一比例时,就得在未来的计划中进行信贷控制,用税收调节、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资源开发的紧收或放宽等手段予以调整。这就是被动调节。主动计划中,如对待外资企业的计划问题,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确立问题,各行政层次各自的开支和投入问题,这些都要有计划性。
     我们平时说,微观决定宏观,与被动调节是密切相连的。市场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宏观管理指标的变化,即先有市场(经济总产值),后有宏观的经济指数,再根据客观的指数进行共性比值计划。产业的变化,也会带来企业的机构(部门设置)的变化,这也是被动调整的反映。
     以上数据是运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心道交感"理论计算出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属于辨证法研究内容,道的认识依赖于人的心理,心与道是相结合的,心能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道与心的区别在于,它们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也是被动于主动的关系。这种心,不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它纯粹是以对立规律为基础的认识理论。
 要形成以上的合理结构,事实上几乎不可能。关键是世界经济环境影响下的主观认识问题,包括专业层和领导层,他们不可能一下转过脑筋,也许永远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