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走在时代前列的经济学即“逆变经济理论的诞生”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5-08-25    阅读:2047次   

第一章

逆变经济理论的产生

第1节
传统经济理论与手段的无奈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使大量自然、社会资源和自然、社会财富失去意义,并使财富的价值黯然失色,这显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为此,为抑制因企业亏损、经济和金融危机造成资本贬值,各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减税、降息的经济政策,可是,收获却不怎么显著或者说只能解燃眉之急而已,因为减税、降息是在刺激生产并最终会导致新一轮生产过剩的形成。于是,便有人把希望寄托在科技进步上,殊不知,科技进步与抑制生产、资本过剩成反比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是一把“双刃剑”。
    一、什么是经济过程、反经济过程?有什么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笔者以为经济就是个不断地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财富、资本的过程。这显然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否则人们将无法解释自己每天都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或许,有人会说,与其说经济是个将资源不断地转化为财富、资本的过程倒不如说它是个不断地创造财富或干脆说是不断地将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更为贴切,因为没有一个企业、国家不是在为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本增殖而奋斗。
    (一)什么是经济过程?有什么本质特征?
    认识经济过程显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或者说是个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问题。笔者何以会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笔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难道不提出这个问题人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了吗?是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可是,如果有企业家、管理者回答不上来,那他就很成问题了。
    1、什么是经济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以为,作为一位企业家、管理者没有什么比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更重要的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管理者竟然搞不清楚这个问题。甚至就连我们的一些伟大的经济理论家都搞不清楚,否则他们的理论就不会成为专门研究和探讨资本产生、增殖的学问。如此,笔者是否在说“经济并不是经济增长与资本产生、增殖的学问”?是的,即“欲得其子,先娶其母”之意。
    那么,依笔者的说法,经济究竟应该是个什么过程呢?笔者以为,从本质上说,经济应该是不断地将包括意识在内的各种资源转化为财富、资本的过程。至少,不仅仅是“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那么简单。当然,要想否定别人的观点和提出自己的观点,需要拿出充分的理由来,否则充其量也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结果也只有留下一个“狂人”或者说成为被理论界、经济界唾骂的人。
    笔者为什么要把经济过程认定为“将资源转化为财富、资本”?理由有三:第一,经济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之一,因此它必须要满足人的某种社会需求;第二,主观上是为了自己而客观上却是为了别人,否则个人目的达不到。比如为了实现资本增殖人们必须先从事商品生产,因为利润就藏于商品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第三,商品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自然、社会、意识资源,而资源乃资本资源也。
    严格地说,这里讲的财富仅仅是社会财富,可以说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创造的财富,所以传统经济学才认为经济是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既然如此,笔者为什么要否定这种观点?这不是自相矛盾?试问,社会财富与社会财富有什么不同?当然不同了,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区分它们的必要了。那么,社会财富与社会物质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笔者以为,财富是一种不能过剩的社会物质
    什么意思?就是说只要是财富就不应该是过剩的,否则它的财富意义就会消失而成为反财富。为什么?因为财富生产须消耗资源,而资源也是存在价值的。如果人类生产出了过剩的社会物质,那么这种社会物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不复存在了。相反,人类在生产过剩社会物质的过程中势必会消耗掉大量的资源,而殊不知资源的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试问,过剩的社会物质不是反财富又是什么呢?
    2、经济过程的本质?为何就体现为节约?
    简单地说,经济过程的本质就是在投入少的基础上能见最大的效益,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力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必须要作到的一件事情。不要以为只要收入与投入相抵之后仍然有盈余就可以自慰了,如果这种所谓的盈余或者说相对意义上的盈余是建筑在消耗了大量的、过量的各种资源即各种财富的基础上,那么这样的经济过程无异于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愚蠢行为,当然是反经济过程。
    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就是经济行为。错了!而且还错得不轻!这件事要拿到企业还好说一点,因为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失误来“埋单”。可是,如果我们要是把它拿到社会、国家和全人类的角度上去认识,那就绝对不“好说”了,因为这种失误的结果是以各种资源无为的消耗为代价。虽然自然之母馈赠给我们人类的自然财富是十分丰厚的,但浪费毕竟是可耻的事情。
    另外,笔者一直都认为,不管以什么理由发动侵略战争和搞恐怖主义都是可耻的,因为战争、恐怖主义不仅可以使无辜的生灵涂炭,而且还会使大量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财富、社会财富迅速湮灭。可悲的是,有些人还要把这说成“对发展经济有利”。我真不晓得,这些人究竟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去看问题,除非他们是战争和恐怖主义的发动者,除非他们是战争和恐怖主义的收益者。
    当然,这也不是说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的恐怖主义行为就没有其客观性(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但一定是客观的)。既然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笔者想说明的是,只要是经济过程就一定体现节约的性质,如果与节约的性质相违背,那就不能说是经济过程。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经济定义为“社会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了。
    当然,更不能把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仅仅确定为一个简单的、愚蠢的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和资本的产生、增殖过程。再换句话说,剩余价值的创造和资本的产生、增殖只是个人行为、企业行为,而作为经济过程来说,它起码能够反映、体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甚至是全人类的利益。换言之,如果仅仅把经济过程简单理解为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那都应把其钉在“耻辱柱”上。
    (二)什么是反经济过程?有什么本质特征?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管理者、企业家不了解或者说不甚了解经济过程的本质就体现为节约,所以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便干下了错事或者说在自觉不自觉中犯下了自绝于企业、国家、全人类的错误。比如过剩产品的生产从表面上看是企业的事,可它给社会造成的恶果却罄竹难书。
    1、什么是反经济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反经济过程与经济过程自然应该是相反的,或者说它们的性别、结构应该是存在差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反经济过程理解为是与经济过程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质量却又相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原子与反原子、物质与反物质的关系来认识经济过程与反经济过程的关系。我们知道,物质与反物质的区别是,它们的质量完全相等而它们的结构却完全相反。
    大家知道,经济是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财富、资本过程,本质体现为节约。那么,我们将如何理解它与反经济过程的“质量相等”而“结构完全相反”?应该承认,同样的企业既可以生产亏损,也可以生产盈利;还应该承认,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爆发前后的某些国家的经济状态、区域经济物质的多少并没有大的出入,可是利益却在原来的那个国家、那个区域的基础上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上述说明了什么?说明在这些企业、国家、区域经济质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其经济效益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构相反);以上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企业在相同资本质量的基础上亏损了、说明这些国家、区域在其经济质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的基础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出现了负增长。以上还说明了什么?说明其资本质量、经济质量虽然没有改变或者说基本没有改变,但其结构却与原来相反。
    亏损的产生和经济的负增长当然是个反经济过程了,可是,不可否认的是,盈利、亏损与经济增长、负增长却系发生在同一个企业、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区域。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凡是发生亏损和负增长的企业、国家、区域是质量相等而结构相反吗?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表现在企业、国家、区域经济结构的相反上,还会表现在自然财富、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迅速湮灭上。
    我们知道,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湮灭,那么,亏损、危机发生以后是否也会产生财富的“湮灭”?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企业如果发生了亏损自然是企业资本的“湮灭”过程(资本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国家、区域如果发生了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石油危机难道不也是包括资本在内的社会财富、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湮灭”过程?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还用笔者多说什么呢?
    2、反经济过程的本质?为何体现经济犯罪?
    那么,反经济过程的本质体现的又是什么?笔者以为,体现的正是一种经济犯罪。很显然,这里讲的经济犯罪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是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如果说经济过程的本质体现为节约,那么反经济过程的本质体现的自然也就是浪费了,而用毛泽东的话说,“极大的浪费就是犯罪”。试想,一个把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浪费掉、毁灭掉的过程不是犯罪过程又是什么呢?
    笔者已经多次讲过,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总共损失了2000亿美元,而索罗斯等人只在这场危机中获得了500多亿美元的经济收益。那么,那1900亿美元的财富又跑到哪去了呢?当然是湮灭了或者说是又重新回归于大自然了。或许又人会说,社会财富是社会物质的一种,它怎么又能“回归自然”了呢?这话说得也过于夸张了吧?!其实不然,因为所谓的社会财富本来是由资源转化而来。
由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财富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都是人类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体能的付出置换出来的,所以它们回归于自然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试想,就连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都有毁灭的那一天,就连人类都有回归自然的那一天,又何况是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可是,如果人们明明知道这一点而以“以人为本”的幌子做挡箭牌而反以为荣,那岂不是犯罪?
    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社会财富是人类通过一定的劳动将自然财富、自然资源置换过来的东西啊!也就是说,各种财富、资源的消耗,必然伴随着自然财富的减少。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消耗能源吗?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不支出体能吗?可是,战争、恐怖主义、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发生却使它们消失得如此之快,简直就像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发生了“湮灭”那么迅速!
    当然,像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并发生湮灭的道理一样,社会财富的湮灭也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了”,而是一个经济质量物质的减少过程和经济能量物质浪费的过程。只可惜的是,财富湮灭所产生的能量很难被人们再吸收回来(因为已经做功),结果使经济能量与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汇聚到一起。反经济过程当然体现了一种犯罪,因为该过程是把人类“过去创造的财富”毁灭,如战争、危机、亏损。
    二、传统经济手段与科技进步均无法抑制生产过剩
    由于人本经济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因此,它们也就无法抑制生产过剩,因为扩大再生产与抑制生产过剩才是悖论。我们知道,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资本要想实现增殖而按照人本经济学理论就必须要从事商品生产和再生产,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便出现了产品增长与资本增长不同步的问题。在“逆变经济理论”诞生前,有那种经济理论能解决这种悖论?
    (一)发展科学技术与抑制生产过剩同样是矛盾的
    由于技术进步同样与抑制生产过剩是矛盾的,所以它同样解决不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另外,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使资本周转率提高和需求量减少,还会造成更大的资本过剩。换句话说,科技进步不但不能够抑制资本过剩,反而是诱发资本过剩的一个原因,压根达不到给过剩“瘦身”的目的。
    1、技术进步与生产过剩成正比例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难道也不能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吗?是的,回答同样的肯定的,因为科学技术原本就是人类社会生产能力的“催化剂”。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曾经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可是,当人类经济社会出现了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的时候,就需要对这种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了,因为正是由于科技进步的原因,使生产越发得过剩。
    资本是由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各种自然力、自然资源构成,而这种自然力、自然物又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多,因此,人类的劳动力就会被大量剩余出来。其实,资本过剩说明非劳动力成分在资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反之,也说明人类的劳动力成分在资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这正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结果,是藏于自然界中的自然力解放出来并加入到资本行列的结果。
    由于自然力加入到资本行列并造成资本过剩,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便会形成与资本短缺完全相反的资本过剩的结构。这两种结构肯定存在本质区别。当代经济学者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连承认都不敢承认的话,那么势必要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吃败仗。承认在资本中包含人力以外的自然力因素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经济现象。
    值得注意,由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是欠发达的、幼稚的市场经济(其实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发展的产物。在计算机、互联网的CT镜下,其病灶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就不能设想让资本所有者自己去停止资本增殖的运动,因为让他们的资本不进行投入就如同让一个肥胖病患者不吃食物,尽管节食对抑制肥胖有效,可是,其结果必然是营养的进一步失衡,因为肥胖本来就是营养失衡的表现。
    2、技术进步与抑制资本过剩相排斥
    我们有理由说,产品过剩、生产过剩就是资本过剩的直接表现,当然也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人类社会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而再不是经济危机,原因就是货币资本、科技资本的大量剩余!那么,是否可以说,用科技的办法就可以抑制生产过剩呢?否,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我们所面临的正是生产力的过剩。当然,这也不能否定,新科技也能开辟一些新经济机会。
    如果认为科技发展能抑制生产、资本过剩那就错了,因为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结果必然是产品、生产、资本愈加过剩——科技进步是产品、生产、资本增长的促进因素。这就如同我们为引擎使用的燃料越好,储备的燃料越多,它运行的速度也就越快,创造出来的生产力也就越大。如此,我们又怎么能采用科技的手段来抑制生产过剩和期待科学技术来抵御经济危机呢?
    当科学技术将自然力解放出来并来替换人类劳动力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和谐转变为人与自然的排斥,原因是科技介入到人的劳动关系中。当科技进步使凝结在资本中的人类劳动越来越少的时候,劳动力资本便失去固有的价值。这难道不是自然力与特殊的自然力即劳动力相互矛盾、排斥的结果吗?
    人力与自然力应当是相互和谐的,为什么会出现矛盾、排斥与不和谐呢?原因是科技愈进步劳动力就越剩余,劳动力越剩余资本也就越过剩。显然,科技进步与抑制资本过剩相互排斥。作为脑力劳动成果,科学技术本来是一种自然力而这种特殊的自然力是可以像电脑软件一样进行复制的。结果是科技越发展解放的自然力也就愈多,自然力解放得越多劳动力也就越剩余。这些是马克思不曾想透的。
    人的意识、思想、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判断、信息、决策等都先后加入到资本行列,也就使资本的家族成分和它的总的质量越大。现在的问题是质量大并不等于能量也大,质量与能量都属于物质范畴,但又是不同的物质范畴,区别在于要想把质量物质转化为能量物质是需要一定方法的。方法论是思维创新而不仅是科技进步;一个属于社会学范畴,一个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传统经济手段与方法和抑制资本过剩相悖
    如果科技进步无法抑制资本过剩,那么用传统经济手段是否就可以缓释资本过剩危机呢?回答是否定的。于是,通货膨胀、泡沫经济;金融危机、能源危机便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步骤。可是,世界各国在解决产品、生产、资本过剩的问题时,无非是在采取减税降息的方法,结果是使资本愈加过剩。
    1、抑制生产过剩与经济增长悖论
    生产过剩如同是已张开的贝壳,若想让它再张,其结合部位就会破裂;如果闭合后再张开,就会使固有资本物质消损,反映到经济上就是企业亏损、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发生。可以肯定,这是资本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对立、排斥、矛盾的结果。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首先解决好消费的问题,因为只有消费是经济、资本增长的原动力。这显然是经济社会的结构问题而不仅是资本结构问题。
    当代理论工作者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敢承认,那么资本的湮灭和企业的亏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发生将永远都无法避免,因为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不是企业生产不足而是社会需求不足。过去由于商品短缺,所以产品销售不成问题,因此企业也可以从商品生产、销售过程中获得利益。可现在的问题是商品已经饱和,自然会出现购买力不足(不是人们不需要,而是买不起或缺乏购买力)。
    如何才能刺激消费呢?各国政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钱先贷给人们。可是,里面却存在着一个如何收回贷款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购买者缺乏偿还贷款的能力,那么谁也不敢盲目地放贷。而在实际操作中,无力偿还贷款的现象又时有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本增长与消费增长是矛盾或者说相悖。消费不能增长,经济、资本当然不能增长,这是因为资本增长是商品生产、销售的副产品。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前提是消费增长,而只有消费增长才能保证资本增长,否则,如果缺乏消费增长的原动力,那么经济增长、资本增长就不可能做到。而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生产过剩使消费严重不足并导致资本过剩,而资本过剩又导致企业产品过剩和社会生产能力的过剩,反过来又使购买力下降和经济后劲不足。于是,出现了越生产资本越不增殖,越不增殖经济发展、购买力越没有后劲。
    任何一个资本所有者都不会干把自己的利润送给消费者,然后再让他们来购买自己生产的产品的事,这至少是不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的事情。就算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也不能采取这种方法。于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资本增殖而又不会引起不合理的分配,人为地制造商品涨价和货币的贬值似乎成为促使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结果是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产生。
    2、降息、减税与抑制生产过剩悖论
    资本如同水坝里的水,不足或正好时它可以灌溉农田,一旦储量超过需要,不但会给大坝的安全构成威胁,还直接会威胁到下游地区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之水的不断流失有时倒是件好事。当然,最好是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失,最好是让它在流失过程中“发电”。可是资本又是个很不听话的东西,就像是我们很难掌握的雨云,具有漂泊不定的性质,搞不好会泛滥成灾。
    资本过剩如同是人患了肥胖症,使能量无法释放从而沉淀为具有质量性质的脂肪。人为何会患肥胖病?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讲,是积累、储备的能量过剩。能量是需要释放的,如果释放不出来就会沉淀为质量。资本也是个生命体,虽说能量的汲取是必要的,但过剩肯定不会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什么?说明资本已经发展到需要给它“减肥”的时候!我们可以给过剩的产生减肥,又怎么给资本减肥?
    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如果你要给资本减肥,那不就等于要革资本的命吗?如果资本不能实现其增殖,那又何谈什么经济增长?殊不知资本增长的集合等于国家、区域的经济增长?于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在不改变资本本质的条件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便想出了为企业减税、降息的办法来,目的是为了在不影响资本增殖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能够为国家、区域经济注入一点活力。
    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甚至也是有效的。可是,借助鲁迅的话说就是“有限”的了。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儿呢?笔者以为,问题就出在了这种方法就等于是给企业吃了“增长素”,而问题的症结在于企业和经济本身患的就是“肥胖症”,等于是愈发使生产过剩。换句话说,减税、降息虽然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但它是造成新的生产过剩的根源,因而出现与资本、经济增长相反的结构也就不难理解了。
    试问,减税、降息难道是导致新的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的原因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它导致了新的生产过剩。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还不如增加税收和提息,然后再把提高的税金、利息搞社会福利对经济增长更有利。换句话说,谁也别想试图通过用减税、降息的办法来刺激资本、经济的增长,因为它与抑制生产过剩和提高购买力同样是矛盾、对立的、排斥的,可以说是只治标,不治本也。
    如此说来,我们就拿通货膨胀、泡沫经济,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由它们引发的经济衰退和企业亏损就没有办法了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因为我们有走在时代前列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