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经济事物的原子模型——经济事物的原子结构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5-08-09    阅读:2561次   
 
经济事物的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两部分构成的。其实,原子核同样有自己的内在构成——质子和中子。这是符合从简单到复杂
、从现象到本质、从外在到内在、从偶然到必然的认识规律的。可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未必一定遵循这样的规律,因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常常是从一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比如,人们对粒子的认识是首先从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开始,然后通过对放射性物质衰变的认识再到原子的结构、再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物质构成并仍然有自己的内在结构。
一、什么是质子、质资?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之所以从微观入手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的结构、机制和存在与运动状态、运动趋势是十分相似的。也就是说,正由于不同的事物与物质均存在着某种存在与运动状态上的相似性,所以笔者才把它们联系起来讨论,并不是说非要在这里生搬硬套。至少,我们能够从自然界物质的变化中清晰地观察到同样是“自然之物”的经济、资本事物与物质的存在与状态、运动规律。
(一)什么是质子?有什么本质特征?
大家知道,原子是由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和由原子核共同组成,原子核又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一定数量的中子组成。显然,我们要讨论原子、原子核的内在结构,就不能不去首先讨论质子和质子的性质,因为在原子中质子的数量不仅决定了原子的序数而且还决定了原子的存在状态与运动状态。
1、什么是质子?是怎样发现的?
我们知道,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基本粒子的一种,是只有一个质子组成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当然也是其他高核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又知道,原子所含质子的数目就是高核原子的序数。在一般情况下,质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并且是个带正电荷的、电量与电子的电量也是相等的。
其实,质子这种叫法就有“本质”之意义,表现为它在原子中的数目的多少就是原子的序数的依据。第一个提出原子具有结构的人是卢瑟夫,他在1919年首次发现了在原子核里含有一个带正电的微粒,并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它的质量约等于氢原子的原子核(其实略大于氢的原子核)。从此拉开了人类认识原子核内在结构的序幕。后来,经科学家们证实,质子其实就是氢的原子的原子核部分。
如果说组成氢的原子是一种最简单的原子结构,那么,为什么在这个简单的原子结构中一定少不了质子?是否里面有一个本质、必然、内在的东西的存在?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质子是一个携带了原子利益关系的粒子,表现为它是个携带了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在静电作用下与中子形成原子核。其实,在原子结构中,这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也体现在中子与质子的转化与相互生成的过程中。
1932年海森堡发现中子后推测到,β衰变就是中子转变为质子的过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推测,它预示了不同物质之间是存在转换关系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到了1933年,费米根据海森堡等人的假说又提出β衰变理论,认为β衰变是中子转变为新的质子、转化为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据此,费米推断:中子不仅可以转化为质子,质子也可以转化为中子、正电子和中微子等物质形式。
如果这种推论正确的话,那就说明:中子、正电子和中微子是中子和质子的共同后代,至少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后来,这些推断都一一地得到了科学实验的有力的证实。比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当中子单独存在时是很不稳定的,经过平均寿命15.3分后,就衰变为质子、电子和反中子——中子是不带电的物体。原来,在微观客体之间,是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转化关系啊!
2、质子的本质?为何体现为不同元素?
有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存在,那就是:只要是个原子,在它的结构中一定会存在质子,哪怕只有一个质子的氢原子。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质子的数目决定了原子的本质,也决定了由原子组成的各种元素的本质。这又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导入一个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原子序数(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原资结构中同样存在着)。
在原子中,质子的数目为什么能够决定原子的序数?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原子序数在化学研究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如果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来给原子排列顺序,氢原子当然是排在第一位的,紧接着便是原子量比氢大的氦——这种按原子量大小顺序而排列的顺序,在化学上被人们称为原子序数。可是,笔者要问的是,质子在原子中的数量,为什么能决定原子在元素中的排位呢?
显然,笔者步能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它不仅体现了质子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原子的本质与特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质子这个东西在原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也就是说,原子量并不仅仅是为了便于排出这种顺序的依据,它和原子构造有着极大的关系——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内的质子的数目。换句话说,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核中正电荷的数量=原子核核外电子的数量。
我们知道,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主要是由原子序数(即质子数目)来决定的。如此,也就说明了,原子中质子的数量不仅决定了原子的结构,也决定了原子的物质属性——物质元素的性质。换句话说,我们要想认识一种元素的本质、性质,就需要从该元素、该原子的质子数量入手,因为元素本质、性质均由粒子的数量决定。
这是由于,质子携带的电荷与电子携带的电荷是相等的,对于认识原子的性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原子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状态,就是因为电子、质子所携带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是结构存在的基础与必备的条件——除非有外力的介入。如此,我们对质子电性认识的意义便展示出来。如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要想使固有原子结构守恒就需要保持原子中正负电荷数量的守恒。
(二)什么是质资?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一般情况下,笔者把那些被用于商品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的资本物质称为质资——从这一点上看,质资与资本的概念十分相近。我们知道,在资本经济状态下,资本拥有量的多少可以决定经济事物的结构与性质,而资本的这一属性与本质特征,我们似乎能够从质子在原子的地位中感受到呢。
1、什么是质资?是怎样确认的?
我们知道,在组成原子的结构中存在着质子,而且,质子还是构成原子核和决定原子本质、性质的物质形式。那么,在原资的结构中是否也存在着质资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涂鸦的必要。或许,读者会问,质子与质资在存在与运动状态上真的是那么雷同吗?是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为此,为了确认二者的在存在与运动状态上的相似性,我们不妨讨论一下质资。
质资——用于商品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的资本物质。关于这一点,必须要给予清醒的、明确的认知。我们知道,在商品经济、资本经济——甚至是在产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元素。换句话说,我们甚至可以把资本当作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已。为什么会得出这么一个似乎荒唐的结论?这是由于,资本本质——增殖,决定了经济事物与物质的本质。
我们知道,在原子中,质子的地位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决定原子的本质、结构,也可以决定由相同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的本质与性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以为,它与质子的性质——质子所携带的电荷的性质有关。第一,在静电状态下,质子能够与中子组成原子核,并产生出巨大的结合能;第二,由于质子携带了正电荷,所以,能吸引那些携带了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子。
其实,质子的这些性质在经济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那就是在由质资决定的原资的结构中,原资核同样会对携带了异种性素的商品物质——类似于电子的资子予以吸引。我们知道,企业资本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增殖,可是,企业要想实现资本增殖就必须要从事商品生产、销售与服务活动,而这个过程,与由质子、中子结合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十分相似。
当然,在自然界中,客观事物与物质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态势必与事物与物质的增殖的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增殖是所有事物与物质的一种天性,否则它们也就不会出现那种状态。笔者以为,增殖不仅是资本的本质,也是一切事物与物质的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并非只有生物和资本所独有。比如笔者曾经谈到的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增殖的过程。
2、质资的本质?为何体现为资本?
我们知道,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那么,质资的本质是否也是增殖呢?回答是肯定的。由于原资的本质、结构也是由质资的本质、性质决定的,因此,资本或者说质资的本质也就自然是原资的本质与性质。由于资本的本质或者说天性就是增殖,因此,资本增殖的本质也就自然成为了经济事物与物质的本质。当然,认识质子与原子的关系也就正是认识质资和原资的关系,因为其状态十分相似。
我们知道,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那么质资呢?笔者以为,质资同样是带了“盈素”的“粒资”。不同的是,质资携带的不是“电荷”而是“盈素”。在裂变经济学中,盈素与盈利是不同的范畴,表现在一个是盈利的原因,一个是盈利的结果。于是,我们不妨把“盈素”理解为是使国家、企业“盈利的因素”。这一点与电荷的性质也是十分相似的,当然,有正电荷就有负电荷,有盈素自然会有亏素。
由于质子是带正电荷的,所以质子呈正电性;那么,质资是携带盈素的物质?是否也呈现出“盈利性”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资本物质或者说质资就是指那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资本物质”的,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资本是携带了“盈素”的资本。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企业、资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亏损的,更不要说那些资本物质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企业、资本物质。就这么简单。
如此,也就可以说,资本物质利用的越充分它所携带的盈素也就越多;反之,如果资本物质得不到充分利用或者说出现了被闲置的状态,那么,它就会成为为“多余的资本”。于是,亏损物质便由此而产生。什么是亏损?亏损就是资本物质转化为“资本资源”的过程,等于转化为中性资本——中资。
从这一点上看,质子与中子的那种转化关系在中资与质资的运动过程中同样会体现。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资不仅可以转化为质资,质资同样也可以转化为中资。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显然,我们不能草率地得出这个结论。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说,不管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形式还是人类经济社会中的物质形式,它们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一个统一的或者说规范的场或者说统一的规律支配?
二、什么是中子、中资?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一定数量的中子组成,或者说质子与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主要成分。试问,原子核为什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为什么不是由质子、中子以外的其他粒子组成的?为此,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首先对什么是质子、什么是中子以及质子与中子都有那些特点等问题搞清楚,因为对这些性质的理解有助于认识组成原资核的质资、中资的性质。
(一)什么是中子、中资?其相似性体现在那里?
物质世界奇异无比,凡是有性的物质就存在两个方面,而两性又是由中性划分出来的,中国古代的人们把两性划分为阴阳。我们知道,生物界有雌雄之分,非生物界有正负电性之分。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凡是有两性物质存在的事物就一定有中性物质的存在,否则也就不会有两性。
1、什么是中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中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除了氢原子以外,一般存在于原子核里,单独存在时极不稳定,经过平均寿命15.3分后会衰变为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由于中子不显电性,所以易于进入原子核内部,因此,在原子核物理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利用中子作为“炮弹”来引“轰击”原子核,以便引起核反映。中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838.6倍,与我们上面所讲的质子的质量大体相当。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去轰击硼、铍的实验中首先发现。中子有快中子和热中子之分,快中子一般指动能超过10³电子伏特的中子;热中子是指能够与周围物质一起处于热平衡状态的中子。为了确定起见,常指其动能在0.025电子伏特左右的中子。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捕获一个电子,结果会使核内的一个质子变成为中子,同时会释放出一个中微子。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原子内还是在原子外,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中子与质子之间是存在某种转化关系的。也就是说,中子单独存在时,经过平均寿命15.3分后,它可以衰变为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而在存在于原子的核内时,如果原子核能够捕获一个电子,那么,核内的一个质子就可以变成一个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微子。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所谓的中子并非无性,只是呈现出中性特征。
笔者以为,我们要想对中子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就需要首先认识中子的性别特征——中性事物的性别特征,因为中性并不是无性,而是铺设在两性物质之间的一座界碑而已。也就是说,没有中性便没有两性,没有中子便没有质子和电子这些有性粒子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质子、反质子了。由于关于中子与质子的关系问题笔者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做具体、详细阐述,因此,在这里笔者就不赘述了。
当粒子携带了不同电荷的时候便具有了本质上的,也是性别上的微妙区别。试问,中子为什么能转化为质子?因为它在单独存在时是极不稳定的,并在衰变过程中获得电荷,转化为质子。由此可见,中子是否携带电荷也是个相对的、比较的事物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我们应先看到中子与质子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之后才能给中子、质子下带不带电荷和带什么电荷的定义——显然具有本质意义。
2、中子的本质?为何是资源的体现?
如果说中子是中性事物,那么质子又是什么性质的呢?笔者以为,质子是呈阳性的。为什么?因为质子是带正电荷。由此可见,要确定一种粒子的性别,就是要看它所携带的是何种电荷。也就是说,由于质子带的是正电荷,所以说质子是呈正电性或者说呈阳性特征。那么,认识质子的正电性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笔者以为,意义就在于认识质子与电子的电性是相反的,而且电量还是相等的。
我们为什么能区分不同的物质?因为物质、运动是相对的,并存在自己的状态而状态之间又存在差异。我们为什么能够晓得原子是由电子、中子、质子等物质形式组成的?也是因为它们存在着自己的本质差异与性别差异。差异是什么?差异难道不就是物质在存在与运动状态上的不同或微妙区别吗?什么叫微妙区别?如果没有本质、性别差异又何谈微妙区别?当然,也就更不要说本质区别了。
我们知道,有雄性就会有雌性,在雄性与雌性之间一定存有中性;有正电子就有负电子,在正负粒子之间一定存有中性粒子;有黑色就会有白色,在黑白两色之间一定存有灰色;有导体就有绝缘体,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一定存有半导体;有无机物就有有机物,在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一定存在中性机物(如胰岛素);有资产阶级就有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一定存有中产阶级。世界上压根找不到不存有中性的两性物质,或许很难确定,但一定存在,只要我们事先能划定出一定的范围。
中性在事物的衍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因中性的存在而被“格式化”,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中性物质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若把中性当作一个哲学、物质概念来认识那还真需要有点革命的勇气!为什么?因为传统哲学是否定中性物质存在的。现在,已到了该让中性物质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了!中性事物是什么?难道不是使两性事物存在的“中轴线”吗?当然,要认识中性和两性物质,就需要认识使它们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
我们知道,生物的性别差异是由它所携带的性激素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决定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生物它都同时存在两种性激素,抵消之后某种性激素就会剩余出来,而这种剩余出来的性激素就决定了该生物体的性别。当然,性素是生物种长期演化的结果,生物曾经历过一个无性生殖的过程。
是否也可以说,非生物体的性别差异也是由它们所携带的电荷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决定的呢?是的。比如,电子的负电性就是因它所携带的负电荷的数量大于正电荷的数量决定的;比如,质子的电性就是因它所携带的正电荷的数量大于负电荷的数量决定的。如此,是否可以说,中子的性质是因它所携带的正负电荷的数量完全相等呢?是的。如此也说明,认为的中子是不带电荷的说法有误的。
(二)什么是中资?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以为,资本是一种存在性别差异的经济物质,比如我们上面所阐述的质资就是一种有性的经济物质。因此,笔者这里讲的“中资”,是“中性物质”中的那个“中”的意思而不是“中外资本”的“中”的那个意思,或者把它理解为中子中的“中”也可以,总之,它是介于两性之间的那个“中”。
1、什么是中资?是由什么构成的?
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讨论一下中资。那么,什么是中资?所谓中资是指散落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有时候,为了说明问题,笔者又把它称为“资源资本”。笔者以为,人类社会中的资本均是由各种资源转化而来的,因此,从运动、发展、转化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我们就可以把各种资源当作资本来看待。当然,转化也是有条件的,而且非常苛刻。
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资本是由资源转化而来的”客观事实。什么叫剩余价值?当然是由劳动资源转化而来的了。由于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社会、经济、市场中的各种有用而尚未使用的事物而具备了一定条件以后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所以,在尚未转化之前,资源便处于一种中性资本状态,所以,笔者把资源叫做“中资”。中资的特点是不具有资本属性,但具备了一定条件以后又可转化为资本。
自然资源在具备了一定条件以后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以资源的方式进行投资;比如,各种社会关系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是可以转化为资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资本物质、价值的增长速度不同;比如,实行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资本物质、价值增长的意义不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本物质、价值的增长;比如,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知识、科学、文化、思想、信息等可以转化为资本——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程序与管理方法等对资本物质、价值的增长具有催化作用。
自然资源、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方法等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确实可以转化为资本物质、价值,但它们与现实意义上的资本物质、价值相比又有微妙区别,至少我们不能直接把它们当作资本来对待,可是,它们又是具有物质质量的,这就是我们要把它们当作“中性资本”的理由。我们谁也不能把它们直接当作资本物质来对待,可是它们又确确实实具有资本意义。
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转化为资本资源的本身并不具有盈亏属性,属于“中性物质”的范畴,只有当它们运动了起来之后,它们才可能具有盈亏的属性,因为资源的运动是需要首先进行资本投入的,于是,资本物质便携带了盈素和亏素。这个过程与物理学上的“摩擦生电”的原理十分相似。
这说明,由于不同的粒资携带了不同的性素——盈素或亏素,于是,它们便具有了本质、性别上的差异性。比如,像质子一样,由于质资携带的是盈素,所以由它和由中资组成的原资核便呈现阳性;像电子一样,由于资子携带的是亏素,所以它呈现的是阴性;像反电子(正电子)一样,由于反资子携带的是盈素,所以呈现的也是阳性。又由于反资子的问题将在以下章节中阐述,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2、中资的本质?为何是资源的体现?
具有资本意义不等于就是资本,我们不能不承认它们所具有的那种可以转化为资本的性质与意义或者说它们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就在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于是它们便具有了“中性资本”的性质。当然,它们也有质量了,而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还可以转化为能量物质。比如,当中国实施了市场经济制度以后社会、企业的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并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骄人业绩。比如,有许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和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后劲就十分强劲等。
或许,有读者会问,既然中资是泛指资源事物与物质的,那么,笔者为什么不直接就把它称为资源呢?这是由于,资源不仅具有资源意义,也同样具有资本意义,因为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一定形式的资源可以转化为资本。比如市场空间、社会购买力就是一种资源,可是,它们却有利于企业资本的增殖;再比如,我们知道劳动力是一种可以转化为资本的物质,可是,如果过剩就会转化为资源。
关于这一点,真的与中子转化为质子和质子转化为中子的过程十分相似呢。当然,在中子转化为质子的过程中和质子转化为中子的过程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种条件的产生与中子、质子的关系有直接的关系,并不是想怎么转化就怎么转化——体现为一种结合力的大小,所谓“质量亏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所谓“质量亏损”是指原子核的总质量小于质子、中子分立单时的质量之和的现象。
这一切似乎在说明,中性资本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具有质量的;质量越大,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就越大,在世界、区域、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企业、地方、国家、区域资本物质、价值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也就越大,因此,它们在裂变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任何人都不能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当然,也不能不承认,要想使中性资本发挥出应有作用,需要投入的有性资本也大。
也就是说,一旦资源转化为资本或者说资本一旦投入便具有了盈利、亏损的属性,便具有转化为盈利、亏损的性质。有经济事物就应该有资本事物,因为但凡能称得上经济,就以盈利为目的。于是,资本这东西便产生出来。当然,这里所讲的“资本是由盈利转化而来的”与“资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并不矛盾,因为盈利就是剩余价值。当然,盈利物质却不是指剩余价值而是指剩余劳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