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经济规律产生于经济场的发现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5-07-29    阅读:2100次   
 
经济规律产生于经济场的发现
——场是产生一切事物与物质运动规律的发祥地
    无庸置疑,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都是为了揭示客观事物与物质的运动规律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首先研究和探讨一下“规律运动的规律”?如果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不就等于把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统一在对规律的产生与消亡的问题上了吗?作为物质存在与运动原理,规律难道还可以产生与消亡?是的,回答是肯定的。诚然,这是非常重要、严肃的命题,不仅关乎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否存在界限,也关乎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原理、方法和研究对象是否能统一起来的问题。
    一、什么是经济存在、经济场?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哲学上,“存在”是个重要范畴,人们一般把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物质称为“存在”。然而,笔者以为,存在不仅仅是个物质范畴,更应该是个意识范畴,还应当是个包括物质运动原理在内的方法论问题,因为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与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又没有必然联系,就是说正确的认识是客观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同样是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但一定是客观的。
    (一)什么是经济存在?为何体现为质能守恒?
    为什么只有物质才是客观存在的?谁能说物质、意识的运动规律和意识的成果就不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意识的成果可能是错误的,但我们依然不能把它说不是客观存在的呀!也就更不要说意识本身也是一种物质。什么是存在?难道不是包括物质、意识、规律在内的客观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吗?
    1、什么是经济存在?都包括哪些方面?
笔者以为,存在不仅指物质,也指物质、意识的存在与运动规律和人类对规律的认识。主要指三方面:第一,物质(包括反物质)。我们知道,物质都是存在的,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第二,非物质。非物质是指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原理、法则,它们是伴随具象物质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具象物质的消亡而消亡;第三,知识——认识成果。指人类对物质、意识等存在与运动原理、法则、规律的认识。
    可见,“存在”确实是个比物质更为宽泛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也应该包括物质存在与运动原理、规律,还应该包括人类对物质、原理、规律的认识——知识。需要再次说明的是,不管认识是否正确,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什么是经济存在?笔者以为,它是包括经济物质、经济物质存在与运动原理和人们对这些原理、规律的认识。就是说,只要能与经济有联系,都属于经济存在范畴。
    由于物质、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空间、时间)、意识、文化、宗教、制度、法规、价值观念等都对经济能产生影响,所以它们都应当属于经济存在范畴。尽管联系有时间接地产生,是某个人和组织难以左右、控制的,但是,他们和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始终都存在。如此,是否可以说,经济存在就是无所不在?当然也不能这样说,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场的问题,而场又是个有势力范围的东西。
    有人曾经问,月球的离心力和地球的引力不可能绝对相等,那么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月球为什么不被地球吸住,而又不远离地球而去呢?我的回答是,那是因为月球始终是在地球引力场的范围里运动。也就是说,月球始终都是向着远离地球的方向运动,但又始终无非摆脱地球的引力场,所以地月才有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保持某种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可能(地月距离与月球实际转速均是个变量)。
    影响既有物质影响,又有非物质影响。从物质角度上看,资源、资本、商品、产品数量的增加与减少应该属于物质影响(关于资本的物质属性问题将在以下阐述),但我们却不能说人类的意识对经济存在就不产生影响。我们应该承认,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经济基础、生产力有反作用,所以它们也属于经济存在。哪怕这种影响不是正面影响而是负面影响。
    2、经济存在的本质?为何体现质能守恒?
    笔者以为,经济存在体现的不是别的,正是经济质量与能量的相对守恒。为了说明问题,有时笔者也把它称为“经济量变状态”。如此,是否还有“经济质变状态”?是的,比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石油危机的发生就属于后者,其标志是固有经济结构的解体,简称为“解构”。首先是经济量变,量变一般发生在结构事物的内部;其次是质变,在一般情况下,质变的发生需要有外部质能物质的介入。
    量变总是向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固有结构事物发生数量上的增加,称为“积累”;一个是固有事物发生数量上的减少,称为“负积累”,有时笔者也把后者统称为“衰变”。但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向着哪个方向发展,量变都是在固有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否则便谈不“存在”。也可以把存在理解为“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外形与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特征是没有“其他新物质生成”。
    然而,“化学变化”则不同,其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或许有读者会问,作者怎么忽然提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问题?经济学难道是自然科学吗?是的。笔者看来,压根就不应该存在什么“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当然也就不应该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对立,如果又对立完全是由人的因素制造的。
    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包括人类意识、经济社会在内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不管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事物都是由质量物质和能量物质构成,所谓“自然”与“社会”无非是人类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了划分。如果站在“外星人”的角度上看“地球人”,它们自然是“自然之物”。第三,社会物质运动必须遵循自然物质运动规律。
    既然经济社会属于自然物质运动范畴和“物理变化”,那么它就应该是“物质外形的变化”,或者说属于经济“量变”过程。因此,这个过程或者说这种变化就应该能够体现为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经济存在当然体现为“质能守恒”关系了,因为只有“质能守恒”的经济事物才能存在。也就是说,要想使一个经济事物存在下去并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到其质能关系守恒。
    (二)什么是经济场?为何体现为经济力?
    认识经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引出经济场的概念。毫无疑问,经济场概念的提出具有经济意义。我们知道,电荷的存在需要通过电场来检验,那么经济场的存在是否也需要通过经济场来检验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什么是经济场?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是由何种物质决定的?有什么本质特征?
    1、什么是经济场?为何由物质决定的?
    在人类尚未诞生之前,是没有什么经济的,当然也就不会有经济场。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场应该是伴随着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东西。大家知道,在经济学上,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那么,什么是经济场?毫无疑问,它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的场所。那么,经济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当然是自然资源、意识资源、社会资源转化为产品、商品、资本的过程中形成的。
    什么意思?就是说当人们要把自然资源、意识资源、社会资源等转化为资本、商品、产品时便形成了经济场,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经济过程也就是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商品、资本的过程。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与电荷形成电场和质量物质形成引力场的过程是一致的。于是,便有一个问题会被读者提及,那就是电荷、质量属于物质范畴,而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商品、资本的过程是物质吗?
    当然,回答是肯定的。比如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就应当属于运动范畴,活动当然属于运动的一种,运动当然是物质了。笔者以为,从大的方面说,物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质量,另一种则是能量。由于活动或者说运动是能量物质的释放过程,当然属于物质范畴了。另外,活动或者说运动的产生也反证出经济就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否则也就谈不到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活动或者说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意识、资本等都是重要的物质形式,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说成是“不是物”。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所了解的和不了解的这个世界“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东西都没有”,因此,也就不能把意识、资本排除在物质之外,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意识、资本为什么会运动和增殖。另外,物质、意识的存在与运动原理等这些“非物质”由于不能离开物质、意识而独立存在,所以也具有物质属性。
    我们知道,只要是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制约下运动,比如粒子、原子、分子、细胞和卫星、行星、恒星系统等都是如此。那么,经济事物是否也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制约下运动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如何来证明包括意识、资本在内的经济事物、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制约下运动?笔者以为,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它们对经济存在与运动是否具有影响力。
    2、经济场的本质?为何体现为经济力?
    经济场的本质体现的是什么?笔者以为,体现的正是经济质量的大小,表现为对经济事物具有的作用力、影响力。就是说,只要对经济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能产生影响,那就说明有经济物质场的存在。这种作用、影响当然也是相对的了,因为它不仅与空间、时间有关,也与人的认识程度有关。下雨对制伞、制冰企业有正面影响而对空调、冷饮企业有负面影响,但由于认识不同,所以影响力也就不同。
    什么是影响力?如果原本不存在,那它们怎么会对企业构成影响?为什么会产生影响?什么东西才能产生这种影响?如果经济事物不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制约下运动,影响从何而来?由此可见,所谓经济场的本质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正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制约下产生的一种力。由此说明,经济场就体现经济力,当然与经济质量的大小有关,因为质量越大的经济物质的引力场越大。
    诚然,经济场是比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更为宽泛的范畴,它不仅指商品的交换场所,也指人类不同认识成果的交换。由于在商品经济时代意识成果也具有商品性质,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意识成果的交换场所理解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如此,是否说人类的意识成果也具有一定的质量?当然,因为意识成果是一种可以附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正是邓小平先生说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什么叫生产力?生产力是怎样产生的?如果没有物质场、意识场、政治场、文化场、经济场、资本场和价值观念场的存在又怎么会有生产力?诚然,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影响力均产生、来自于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场,即场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力的唯一来源。如果没有场,怎么会有生产力?如果没有生产力,又怎么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此证明,经济场的本质就是生产力。
    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经济基础、生产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说明它们也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的,否则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就不会对经济基础、生产力产生反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不是以场的形式存在,那它们对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反作用又来自何方?当然,经济基础、生产力的产生不是无中生有,势必是一定质量、性量的经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具体表现。
    二、什么是经济状态、经济规律?有什么本质特征?
    经济事物的自身为什么会发生状态上的变化?经济事物所处的环境又为什么能够对经济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产生影响力?如果没有搞错的话,这与经济事物质量、性量的大小与多少和经济事物所处环境事物的“能级”对比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电荷的存在与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而引力的产生又势必与物质质量的存在与大小有关。那么,经济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变化是否也与状态有关?
    (一)什么是经济状态?为何体现为经济规律?
    存在仅仅是一种状态,它显然是个哲学范畴。笔者以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为了揭示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比如“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的存在状态的;比如“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的运动过程的;再比如“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的运动趋势的。
    1、什么是经济状态?是怎样形成的?
    只要是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经济事物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是经济状态?笔者以为,经济状态讲的是经济事物的存在、运动、发展与转化关系的。我们知道,资源、资本、商品和产品都属于经济物质,因此,它们也就自然有自己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比如资源是已经找到用途而尚未使用的东西;资本是正在使用而且能在使用过中获利的东西;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等。
    我们靠什么来区别资源、资本、商品、产品的性质?当然是其存在与运动状态。就是说,由于资源、资本、商品、产品都拥有自己特殊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所以我们能把资源、资本、商品、产品的性质区别出来。那么,经济状态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以为,这与经济事物自身的质量和它们所处的自然、社会、政治、人文、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也就是说,是内因、外因共同决定了经济的状态。
如果要问经济物质与一般物质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经济物质的开发、利用、生产可以为人们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当然,这也不是说,只要进行开发、利用、生产就一定能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因为这里面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问题——资源、资本、商品、产品之所以会有状态上的差异是由于自身质量和所处的空间、时间不同。当然与其自身状态的变化有关,否则就谈不到生产问题。
    另外,不同意识的存在也会对经济状态的变化产生影响。比如相同的物质在不同意识、文化、政治、社会、科学技术背景下其经济意义、质量有所不同。比如当人类没有认识到火的有用性之前,火是自然灾害的象征;当人们一旦认识到火的用途时,火拥有了资源意义;当人类能用火为自己造福的时候,火具有了财富意义;当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时,这种技术便具有了资本、商品、产品性质。
    以上说明,经济物质状态的变化受包括意识、文化、政治、科技水平、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决定;某种经济物质究竟属于资源、资本,还是商品、产品势必与人类意识的开发程度或者说与社会文明程度有直接关系;也说明了,经济状态是由包括人类意识、思想、文化、政治、科技背景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意识资源、经济资源长期发展、演化之果。
    2、经济状态的本质?为何体现为经济规律?
    那么,经济状态的本质体现的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体现的正是经济事物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规律。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经济状态理解为是经济事物与物质存在与运动所具有的一种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又是通过一定的分状态来说明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将不同状态连续起来认识时就会发现经济事物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规律。也就是说,从严格的意义上看,经济状态与经济规律是同义词。
    我们知道,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在描述事物的存在状态的,“质量互变规律”是在描述事物的运动过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描述事物的运动趋势的。于是,笔者不禁要问,为什么要为事物的存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趋势冠以“规律”的头衔?如此,是否可以说,如果将事物的存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趋势连续起来认识时,那就会发现事物的运动规律?是的,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取“公约数”,那么就会得到这样一个公因式: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我们知道,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在描述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的。以上说明什么?难道不是说明——不管是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还是否定之否定,它们都是对事物存在与运动规律的描述?可见,状态体现的就是规律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笔者不知道在我们的传统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中为什么会如此缺乏对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的研究,而竟拿一些抽象的和模棱两可的范畴来搪塞,结果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导入状态的概念,那么一些复杂和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只要是事物、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状态、运动过程和运动趋势,规律就是将它们连接起来。
    如果说经济存在体现的是经济质量与能量的守恒状态的话(对立统一),那么,经济质量与能量的转化状态体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对存在状态的否定?当然,因为质量与能量的守恒是相对于存在状态而言的一个范畴,而质量与能量的守恒又不等于质量与能量的永恒守恒,于是,由于失衡,转化势必会开始。也就是说,当质量与能量失去守恒状态时,质能转化便开始了。
    (二)什么是经济规律?为何体现为经济趋势?
    翻开教科书,我们会得到关于规律的解释,即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由于它会不断地重复出现,并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所以它能够决定事物向着某一趋势发展。为此,教科书上又解释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能通过实践来认识它、利用它。
    1、什么是经济规律?为何产生于经济场?
    笔者以为,上述对于规律的解释有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嫌疑,因为它没有把“规律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说清楚。诚然,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认识它、利用它”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上,那么我们也就很难谈“认识它、利用它”的问题,因为“联系”实在太抽象了。
    天文学、宇宙演化学、宇宙化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包括宇宙、时空在内的物质世界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一定是后天演化而来。因此,笔者以为,就像所有的具象的物质一样,物质的运动规律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一定是由后天演化而来的。因此由于经济事物、物质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所以作为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经济规律自然就是由后天演化而来的。
    大家知道,在人类尚未诞生之前是没有什么经济和经济规律而言,那么经济规律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当然是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以后的事情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价值规律在内的经济规律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规律是具象物质产生、存在、运动的伴生体。那么,规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笔者以为,规律产生于场。
    何以见得?第一,在客观世界中,先有物质而后有物质场,先有物质场而后也就有物质的运动规律,因为一切物质的运动都受到场的制约。第二,规律是物质存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趋势的具体表现,而物质的存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趋势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层次与意义上的场;第三,规律与物质场是伴生物,没有物质便没有场,没有场也就没有物质的运动规律,即一切规律总是具体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具体的和有所指的规律的运动就不再有规律,也就是说规律也存在着自己的运动规律,笔者把它称为“规律的规律”。比如,笔者阐述的“广义场论”或者说“经济场论”就是试图揭示“规律的规律”的科学,而“规律产生于场”的描述也正是为了向世人说明、论证这个道理。
    2、经济规律的本质?为何体现为经济趋势?
    那么,经济规律的本质体现的又是什么东西呢?体现的正是经济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趋势。笔者以为,没有什么比了解事物的运动趋势更重要的事情了,而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之所以常常会成为“没有思想准备的客人”或堕落为“算命先生”,一个重要的和不可否认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对经济事物运动趋势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没有思想准备的客人”和堕落成为“算命先生”呢?
    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对尚未发生的事物的“早知道”,而如果能了解经济事物的发展趋势的话,那么不仅可以避免成为“没有思想准备的客人”和堕落成为“算命先生”,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意识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而这对于经济学家、企业家和经济管理者来说岂不是再划算也没有的事情?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人类有大量的资源都浪费在对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上了。
    笔者经常会想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假如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支持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假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假如前苏联人能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也能搞市场经济并能在搞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取得像中国一样的骄人的业绩;假如人们毫不怀疑“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么在人类之间发生的竞争、战争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于是,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肯定不会是人类社会的“终极阶段”。如果说这种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又是什么?当然不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另外,还有一点也是肯定的,那就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一定会比现在的更为先进!
    当然,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仅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形态、经济体制演化的预测上,还应当能体现在对市场、企业、产品存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趋势的判断上,而这又正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管理者所需要的,因为这些才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考虑到这么多内容不可能在这么小的篇幅里就能够说得清楚,所以笔者把它们划分出了若干个题目,其核心就是试图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经济现象和用物理学(具体地说是用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力学、统一场论)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