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与金融相关的几个伪问题
作者:杨海平    发布:2005-07-28    阅读:2146次   
    研究问题的前提是问题的存在。对伪问题进行大量研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对实践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有许多金融论文是围绕伪问题展开的,尤以下述内容最为常见。
   一、金融支持地方经济、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问题
  目前金融支持经济方面的论文很多,具体有金融支持地方经济、
金融支持三农、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生态环境改善、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从客观效果方面看,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求金融对某种特定经济主体、特定经济类型进行支持就值得商榷。从经济关系方面讲,商业性金融的实质是一种交易关系。在交易双方意愿一致的前提下,一方提供资金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使用权,另一方以还本付息为条件获得该使用权。因此,笔者认为“支持”的提法应该仅限于描述金融与整体经济的关系。
计划经济时代对金融资源的财政化分配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还有一定的保留,但大的趋势不会逆转。金融体制的改革也是以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最终目标的。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从制度相容或政策一致性的角度讲,对本质上属于金融机构经营范畴的事情进行干预或评头品足都是不当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贷款权限的上收、商业银行在全系统内调拨资金等行为都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
银行根据客户的情况决定是否放贷款,主要考虑资金的风险。商业银行拒绝贷款给特定类型的经济主体,是因为其资信不够,不足以使银行确信能够收回本息。实际上对某种特定经济主体拒绝贷款是商业银行以大量不良贷款为成本换取的结论。
在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地处县城的电力项目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对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商业银行并不是不支持县域经济。而是县域没有可以信赖的贷款对象。同样的道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问题统统都是伪问题。
有些宏观经济分析通过比较当地各项贷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发现前者小于后者,就得出结论:金融支持经济力度不够,存在金融瓶颈。实际上比较各项贷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作法,只是经验作法,作为基本判断的方法尚可,但做严肃的分析就不适合了。经济和金融是相辅相成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说法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如果金融发展滞后是事实,还需要从经济发展中找原因。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出台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指导意见,笔者认为这样的行为体现了原有行政干预观念的残留,是不妥当的。
   二、存差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存差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些知名学者也参与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存差问题引起的广泛关注与存差包含的信息量很不相符。存款是资金来源的一部分;贷款只是资金占用的一部分。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用途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存差存在只是说明存款在一定的时段内比贷款多,仅此而已。只要符合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规定,只要合法经营,存差或借差都是正常的。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且商业银行存在违规占压资金现象。这个问题虽与存差问题有联系,但本质上不属于存差问题的范畴。如果能通过制度的重新设计促使商业银行提供准确及时的财务报表,资金的来源和占用就会很清楚,资金分析对存差的依赖就会降低。
   实际上,对存差问题的关注源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担心的问题是资金的外流。与本文第一部分相联系,如果没有好的贷款环境和贷款对象,银行资金外流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有好的贷款环境和贷款项目,银行资金自然不会外流。
   三、区域性货币政策问题
   区域性货币政策之所以是个伪问题,是因为区域性货币政策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1、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本质上是总量政策,不可能关注结构。2、区域性货币政策是针对本地区经济金融状况出台的。如果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有一定的货币政策决定权,总行出台的货币政策效应必然大打折扣。3、按经济区域制定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就几个主要货币工具来说,利率,无论是管制利率还是市场利率都不可能成为区域货币政策的工具;再贷款、贴现、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实行区域差别准备率)虽然可以改变地区商业银行的可用头寸,但并不能左右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商业银行有大量的可用头寸,但如果对地区企业的资信状况不满意,仍然会把资金通过种种途径转移出去。
虽然货币政策本身不可能调节结构,但通过几种政策的相互配合,可以解决统一货币政策与区域发展的矛盾。因此,与这个伪问题对应的真问题是如何弥补统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别。
   四、政府救市
   政府救市在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可见政府救市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影响政府救市在理论上是个伪问题。
以往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救市行为可能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因为股票市场不景气,政府开始救市;因为政府的救市行为导致股票价格上涨;股票价格上涨改变股民的商品替代率,即有了钱以后是买其他商品还是买股票的选择中,赚了钱的股民倾向于后者;于是,造成股市泡沫并破裂,政府开始新的救市行动。
问题的核心是:股票的价格走低到一定程度是否就一定不合理。可能这样的低价格正是这些股票的真实价格;至少这是股民用货币选票投票的结果,因此政府救市是违背市场原则的。这就从理论证明了了政府如何救市方面的研究根本就是没必要的。
与政府救市这个伪问题对应的真问题是如何保护投资者权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政府救市不仅在理论上不需再讨论,实践中也将彻底放弃这种作法。
   五、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问题
   有效市场理论是法马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成功地将信息与股价运行相结合,有助于我们了解股票价格的运动特征。但是,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全都是有意义的。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在西方是个真问题,在中国则是个伪问题。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国学者所用的检验方法基本上都是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普遍采用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这些方法针对的是西方发展了上百年的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股票市场。对于中国这样由外力催生的、发展时间较短的股市是不适用的。二是我国投资者对股票投资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正常的投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这无疑影响了我国股票价格的运行特征。三是基本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不能对信息做出恰当反应,且信息的质量和渠道均存在较大的缺陷。也就是说,中国股票市场没有提供进行有效性检验的前提。从而使这个问题在中国成为伪问题。与此相联系,中国股票市场股票收益分布的稳态特性等问题本质上也是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