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强国之策----开创教育投资融资新渠道
作者:云石    发布:2005-05-27    阅读:2003次   

    大家都知道,当前由于我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一方面许多人因为贫穷,无法享受应有的教育;另一方面因为缺少投资方式,许多社会闲散资本大量积聚在银行(目前有10万多亿银行存款),造成的消费疲软,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一需一供,我们可否在这“需”与“供”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和纽带呢?

    建立科学的市场化的教育投、融资机制的主旨:[B]是为了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通过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有效利用我们的优势资源(丰富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及世界资源(包刮金融资源),打破当前教育投融资方面的局限性,消除社会上贫富之间在接受教育机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让社会各阶层的人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通过全面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充分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力,强民富国。由于篇幅限制在此我只想简单阐述我的观点。
下面以高等教育为引子,来谈论问题。
    为了建立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我国高校正在逐步推行“缴费上大学”制度。与此同步,对因家境贫寒而陷入困境的学子,政府则采取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配套措施,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这些都是被动的举措,且因资金来源的局限,有时也不免力不从心。现在又有银行推出教育贷款,但因银行风险控制要求及职能限制,而需要相应物资抵押或担保人,也限制了资助范围。致使有相当部分贫困生,其所得教育投资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及学习所需,身心和学业因而受到影响。我想对此国人心里肯定都不是滋味。
    学子们贫困,主要因为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等都依赖于家里。家里穷,负担不起,他们也就只好无奈地陷于贫穷。这不是学生的过错。出生在哪个家庭,每个人都没有选择权。但我相信绝大多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否则人类还怎么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象出生在富裕家庭里的孩子一样,对他们的教育投入,大多能够得到回报。让所有贫困的家庭马上富裕起来,这不现实,我们大家都没有这个魔法。但是,我想我们可以打破学生教育投资局限于小家庭的传统模式,用“社会家庭”代替“自然小家庭”,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投资,从而使众多的贫困生们能早日摆脱贫寒的困境,专心学业,以期获得较好的成绩,更有利的发展。他们有更多主动的选择,是社会公平的表现,也是他们自身更优发展的要求。
    设想一下:在我们国家建立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社会投资机制,将这些贫困大学生------人才资源当作被投资体,吸引丰富的社会个人闲散资金中的一部分和雄厚的国外资金,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投资,使他们能在较好的条件下,茁壮成长。将来这些学子成才之后,就可将较强的能力所带来的较高收入中的相应部分来回报投资者(分享相对剩余价值)。投资者日后就可分享到相应的收益。如果有合理的投资机制, 我相信只要是对未来有信心的投资者,都会乐于投资;只要是相信自己有发展潜力的学子,都敢接受社会投资,以求最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他们无需再靠可怜和救济,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地学习和劳动,来创造社会财富,养活自己,回报社会。这样做实际上也就是促进了我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与人之间和睦互助,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永远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建议我们应采取如下具体方法:

    一.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已实施银行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资金帐户系统。在尊重个人隐私权的基础上,由人民银行对自然人帐户合理地依法进行法人化管理,以便于在全国尽快建立个人社会信用认证制度,完善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创造一个健康强大的金融体系,解决我国长期历史原因造成的普遍的信用缺损问题。这样的银行管理系统,今后将可能取代当前户籍管理制度的部分职能。银行在社会资金管理中的作用将会大大扩展。这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既是创新,又是机遇。
    二. 教育投资主体由家庭及财政,转变为财政抓基础,其它部分教育(例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等)投资当家庭不足时,由社会来补。以求充分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力,实现共同发展。
    三. 进行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和修改。来保障教育投资人与被投资人的权利,规范他们之间的基本义务。建立全新的社会体系。
    四. 创建社会化的教育投融资机制。社会投资教育的形式,可分为保值投资型及风险投资型两种。保值投资,投资资金来源以法定养老保险金为主,投资对象以未满25周岁的从传统教育模式看具有一定“学习成绩”,接受当前的普通教育。(例如前面所提的贫困大中学生等)。收益和风险有法律保值和财政支持。风险投资,可设教育投资基金,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由专业人士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操作。以控掘和培养社会未来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将来通过人才劳动的社会实现,从而分得相应的回报。比如:一个人才投资基金管理机构,他们经充分调查研究认为未来三年之后若干年内,人才市场计算机人才需求有缺口(或这样的人才能获得较好的薪水)他们就从社会(剩余劳动力)中招收相应的人士进行教育的投资,给予他们相应的专业化培训。投资回报双方约定,依法签订相应的合同,(投资回报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不固定的,只要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当这些人士在三年后,成为专业人才,获得较高的收入,就可让基金投资人获得部分分享。风险投资的对象应包括广大失业、待业及所有想获得继续教育的具有培养潜力者。
采取以上措施的目的:1. 建立全面、完善可持续的教育投资和融资机制,形成劳动力资源投资开发市场,全面实现生产三要素:劳动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完全市场配置与循环,通过市场实现它们自我平衡。这既是西方思想所期待的完全市场经济制度,也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制度安排;2. 通过积极创新,打破教育垄断,取消知识封锁; 3. 通过解放全国13亿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解决目前我们市场经济中和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4.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完全可以弥补我们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使我们国家GDP保持每年较高的增长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 

    建立科学的市场化的教育投、融资机制,不仅可帮助贫困学生,对于我们当前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来说,其亦可间接产生许多积极作用---
    一) 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量。由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走向内涵(高科技)发展之路。因为我国当前大量劳动力素质不高,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给他们提供工作,必须是与之素质相适应的工作,技术含量不能太高,这样即造成各地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复建设,彼此乱竞争。在浪费大量有限的自然资源后,我们开始限制重复建设,这又使简单的劳动岗位竞争加剧,劳动者在社会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收入减少,失业者增多。因资本具有垄断优势,在剩余价值分配中,获得较大利润分享, 劳动力价格低下,不利于劳动者选择性发展自我,自我积累缺乏。这就形成帕雷托效应,穷的人因为失去工作或存在失去工作的威胁,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再由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机会的缺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富的人通过自身优势地位,获得相应特权,同时不断将社会危机转嫁到弱势群体身上,导致社会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经过若干时间,社会差距发展到一定的地步,可能就会又发生推倒一切的革命,社会重新洗牌,重来。我们下岗分流的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但如果对下岗失业的劳动者,不加以培训,再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等,我们只是在转嫁社会危机,从长期来说,对社会总体的发展效果是有限的。
但谁来支付这些费用呢?或者说这些不适合当前职位的人员,在哪儿可以获得有保障的教育、培训经费?如采取了以上措施,就为个人提供了一个社会平台,当一部分人因素质原因待岗、失业,他们就有机会,可以不必急于寻找工作,而选择接受社会教育投资,通过参加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当素质获得提高之后,他们就有竞争优势,他们上岗,另一部分人下岗,另一部分人再接受新的培训。如此就可形成国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一部分人去学习培训------→参加新的工作或提升竞争力的社会良性循环。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各个个体的自我修正,自我调适,自我发展和完善,这看不见的市场之手,来解决社会剩余劳动力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将社会当前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经济就可走持续发展之路。

    二) 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和将来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一部分年轻人为了将来能获取较高的收入,会接受相应条件的社会教育投资,而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自身素质。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也增加了未来高级人才储备。使现在过剩的人力资源被储存起来,缓解将来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这样做对贫困地区多生问题将有抑制作用,对少生和不育者也可提供更好得保障。目前,我国人口素质还较低下,(见附表一)而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也将凸现。据有关部门统计和预测,1978年离退休人员只有340万人,年支出离退休金17亿多元;1994年离退休人员已达近3000万人,年支出离退休金600多亿元。1978年,全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人员之比为30:1;1994年为5:1;老龄化高峰的2032年将为2:1。按照现收现付制,目前全国平均5个在职职工供养一个离退休人员,一些地方的财政和不少企业已感到负担沉重,难以承受。将来如果我们的劳动者整体素质,劳动生产效率还没有较大提高,我们未来的社会养老问题将会十分突出,肯定会影响国家整体的长远发展。
    三)这是“富人”向“穷人”的投资,可分散穷人的教育投资风险,(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体独立性和社会需要的系统性之间的矛盾,使受教育者选择专业是不可避免会出现学而不用的现象。教育的投资很大,时间很长,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如果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了许多无用的知识,他可以说投资失败。对贫困家庭来说,学而难用的现象可能更多,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他们需要风险分担者。)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和地区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还可以间接增加了部分贫困家庭的消费力,有利于当前库存较多的中低档国产品销售,增强相应企业的活力。同时也提高相应贫困家庭将来抵抗物价上涨的能力,利稳定。
    四)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分配的时间差造成的问题。比如,现在一部分“穷人”的子弟过着贫困的求学生活,一部分“富人”的子弟过着奢侈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变迁,未来必然会有一部分“穷人”的子弟过上富裕的生活,一部分“富人”的子弟因一些原因落入“贫困”。那么如有以上措施就可调节分配上的时间差。现在“富人”的子弟让出一部分相对过多的“投资”给“穷人”中有潜力的子弟,“富人”的子弟也可卸下一部分包袱,(如一个人得到的投资超出自己的承受范畴,实际上并非好事,而是累赘。)“富人”父母将来也多一份保障。“穷人”的子弟,现在身心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将来也就可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五)为当前大量的社会个个闲散资金寻到了一条可靠的保值、增值途径。并还可大量吸引外资。诸多发达国家当前正是老龄化的时期,他们的资金需要年轻人来帮他们保值增值,而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六)教育费用的大幅增加,大大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将不再只说学生没有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还要质疑老师的教育能力。我们教育为部分人服务的思想应该改变,因材施教将是发展趋势,受教育者的权利将得到充分保障。商业化教育投资追求高效益的目的,要偿还的投资必须迫使教育质量,实际效益不断提高。[U]并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为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提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U]
    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教育投资的急剧增加,对于刺激消费和投资,缓解当前的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增长,无疑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相对动态来说,假设我国年人均增加100元教育投资,则可增加1300亿元国内有效消费。(1)按乘数定理,国民生产总值将几倍于此数递增。(2)由于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益于树立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消费倾向将必然提高,乘数的倍率也将提高。从静态理想模型来说,GDP增长率也可在现在的基础上至少增加(现有剩余劳动力数被转化数/人口总数),也就是说我国GDP增长率将可能达到两位数,并可持续高速发展。如果我们国家GDP每年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那么30年后,我们国家的GDP就可增长17.4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达1万多美金,一个发达的中国指日可待。

    创建科学的市场化的教育投、融资机制,将从宏观上改变我们的市场结构和社会结构,将创建一种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进程。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人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的。对许多方面都将产生的冲击。作为新生事物,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关注,众人群策群力,谨慎求证,摸索推行。但对此,所有的理论上的质疑,我都愿给予答复。在此不便祥述,敬请谅解。
欢迎共同探讨。 e--mail:zhysh@citiz.net (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