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广义场论(又名《天型地经》)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5-05-27    阅读:1992次   

第一卷
《广义场论》简介
《广义场论》是十卷本《广义统一场论》的简称;“广义场论”是在“统一场论”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由于把物理场、生物场、意识场、社会场、经济场等纳入到研究范围,所以称为“广义场论”。
空间、时间无所不在,具有自己的本质、性质和质量、能量。这是由于,空间、时间本来是一种结合得很好的物质场。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时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空间和时间理解为是一个时空事物的两个方面。把空间、时间当作事物是需要有点勇气的,就等于是把空间、时间分别当成了两种物质,因为只有具有了一定本质、性质和质量、能量的物质才能组成事物。
空间、时间真的是物质吗?如果说空间、时间是物质的话,那存在于宇宙时空中的那些有形的星云、星系、星体和分子、原子、粒子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它们都是组成包括时空在内的广义场物质的元素。当然,笔者也不反对把这些具有自身本质、性质和质量、能量的东西当作是某种具象物质。
不要以为我们所认识的空间、时间是先天固有,而应该把它认为是随着具象物质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场。什么意思?就是说,随着具象物质的产生,空间、时间才有了自己的形态与归属,并不是说空间、时间先于物质就存在了。这是由于,空间、时间是由众多具象物质的产生而形成的物质场。
于是,空间、时间和物质便构成了一个多维的、运动着的宇宙社会。也就是说,宇宙不仅仅是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还应当把具象物质包括进去。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淮南子·齐俗训》的“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宇宙的正确解释是什么?应该是“物质存在与物质运动的场”。也可以分别把空间理解为是“物质存在的场”而把时间理解为是“物质运动的场”。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在不同的物质面前有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而空间、时间又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的。结论是:粒子有粒子的时空观、原子有原子的时空观、分子有分子的时空观,行星有行星的时空观、恒星有恒星的时空观、星云有星云的时空观、宇宙有宇宙的时空观。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上述的时空观当作粒子场、原子场、分子场,行星场、恒星场、星系场和宇宙的场来认识。有物质就会有相应的物质场,而空间、时间正是具象物质开拓出来的“势力范围”。
于是,空间、时间也就自然会有自己的本质、性质和质量、能量属性了。首先,空间、时间具有自己的本质、性质,因为空间、时间在不同的具象物质面前具有不同的本质、性质。试问,有物质就有反物质,那么有“物质的时空”为何没有“反物质的时空”和“反星体的时空”、“反宇宙的时空”?黑洞是什么?为什么会那么黑?为什么进入其领域的物质、射线、光线会被它“吃掉”?反星体也。
什么叫反星体?反星体是由反物质组成的星体。笔者以为,恒星演化到晚期,由于物质密度、质量、温度、磁场的极端作用,其物质性质会发生逆变——物质转化为反物质的过程。我们知道,当正电子和负电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并转化为一对光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那么,如果黑洞不是由反物质构成的,那么,射到那里的物质就不会被“吃掉”——除非它们可逆变为反原子、反分子。
另外,笔者还以为,在黑洞那里形成的哪个所谓的“封闭”的“视界”并不仅仅是由于质量、密度、场强的原因才把时空给“扭曲”了,还应当包括物质的性别差异的积累——那里的时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如果没有搞错,它们是与传统时空观完全相反的时空观,为说明问题,不妨它叫反时空。
什么叫反时空?不妨把反时空理解为与传统时空质量相等而结构相反的时空(时空是有质量的物质)。当然,也可以把反时空理解为反时空场,因为反时空场是由反物质开辟的。我们知道,磁场、电场和引力场都有质量——有质能关系式为证。那么,由反物质形成的时空场难道就没有质量了吗?否。
如果说空间、时间是不可分割的,那么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就是可以分割的了吗?如果说广义相对论的质量概念是成立的——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那么,能量是什么?笔者以为,它是物质质量的逆变状态——质量物质的降解或质量物质的丢失过程——这正是黑洞为什么会那么黑的原因啊!
试想,一个将能量物质不断转化为质量物质的星体不黑什么黑?在一个大质量、高密度、强磁场的物质面前,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和有什么是不可能作到的?这正是笔者为什么要编著《空间简史》的理由。当然,笔者的这个假说是需要得到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来证实,但却很好地解释了黑洞现象。


第二卷
《经济场论》简介
如果您感觉到经济现象十分复杂,那是由于您没有把经济事物的本质搞清楚。人们一般认为,经济是一种关系,体现的是某种利益,所以也就为人们对经济事物的管理制造了许多障碍,这是由于人们很难对某种关系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把经济当作关系,所以也就很难对经济事物进行量化。就算能也只是对已发生经济事物的量化,所以会计学、统计等被成为被动经济管理学。
可以肯定,迄今为止存在的一切经济学、管理学都应该属于“被动经济学”和“被动管理学”的范畴。什么叫做被动经济学、管理学?笔者以为,就是先有经济事物的发生而后有对经济事物管理的经济学、管理学。比如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学、统计学,它们都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事物所进行的统计。
尽管对已发生的经济事物进行统计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是已经发生的,所以也就成为无法改变的了。于是,一些企业的突然猝死和一些国家、区域经济危机的突然爆发也就成为无法避免的事情了。那么,我们能否对经济事物的管理提前化?能否将经济事物的运动趋势有效地掌握自己手里?
回答是肯定的。“经济场论”是“广义场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讲经济物质在经济场中的产生、发展、转化之规律的一门科学。因为在笔者看来,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样产生于经济场中。
或许有人会说,经济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东西,你又是如何讲它们的运动规律揭示出来的呢?笔者的回答是,当我们能够把经济事物看成是一种物质场的时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把经济事物看成是物质场的时候,那么,经济事物、物质的运动规律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于是,便有一个问题便产生,那就是,经济事物是否是物质的问题。如果经济是物质,那么这种物质才有可能形成物质场、经济场,如果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关系,那么这种所谓的场会不复存在。传统政治经济学就认为“资本不是一种物质”,当它为人们所利用时,就变成了“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工具”。可是,传统政治经济学却忘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这个世界除了物质什么也没有。
如果说资本不是物质,那不就等于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了吗?当然,意识也自然是一种物质,否则同样否定可世界的物质性。笔者以为,资本、意识不仅是物质,而且还是种种十分重要、特殊的物质形式,笔者把它称为经济场物质。关系是什么?关系当然是一种场了;场是什么?场当然是一种物质了。我们知道,电荷是一种物质,那么电场就不是物质了吗?经济关系是经济场,当然也是物质了。
笔者以为,世界上共有两大类物质,一类是质量物质,一类是能量物质。如果说质量物质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话,那么能量物质岂不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着?否则,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又是怎样来实现质能守恒与转化的呢?显然,如果否定了关系或场的物质属性,那就等于否定了质能守恒与转化。
我们知道,能量产生于各种形式的物质场,比如磁场、电场、引力场、生物场、意识场等都是具有能量的物质。当然,笔者也不否认,场是由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决定的而物质的作用是通过场的形式来完成的,否则也就没有赘述的必要。试问,经济关系、经济场难道不是由经济物质决定的了吗?
那么,经济物质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经济物质就是指可以决定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场存在与运动状态的那些事物、物质。比如各种经济资源、财富资源、资本资源等物质形式就属于经济物质的范畴,而它们的组合又可以决定经济关系的存在与运动状态,于是,这些经济物质便具有了场的意义。
当然,像其他物质形式一样,经济物质也是有质、性量的,质量、性量的大小同样可以形成一定规模和强度的场——经济能量由此而产生了出来。那么,经济能量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经济能量就是这些经济质量物质所做的功——既包括引力,也包括斥力。其过程与电磁场做功过程十分相似。
由于笔者把经济事物、物质的运动建立在了经济场的基础上了,所以,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势不仅能够被我们所预测,而且也可以被我们所掌握了,因为我们绝不会做那些与经济场或者说经济规律相违背的事情。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还需要适时地对各种经济物质进行科学的量化,因为经济量化是预测和控制经济事物、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的物质基础。量化经济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此部分内容笔者在第十卷中有专门的阐述,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卷
《资本场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里,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资本物质是经济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殊的形式,虽然特殊,但由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物质,因此它也就自然会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本场”。那么,什么是资本物质、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自己的场的呢?
资本物质是从自然物质、社会物质、意识物质逐渐分化出来的一种物质,它的本质特征是专门用于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于是,凡是专门用于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物质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资本物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资本物质是广义的,而企业资本化过程形成的则属于狭义的了。
笔者以为,只要是有利于资本增殖的事物、物质都应该具有资本本质与性质,因为资本之所以会成为资本就在于它们或他们有利于实现资本的增殖。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如果有利于资本增殖的话,那么它们也应当属于资本物质,笔者把它们称为“广义资本物质”。
那什么又是狭义资本物质呢?狭义资本物质是指管理者能够加以管理与控制的那些有利于实现资本增殖的物质形式,当然具有相对意义了。反之,如果管理者失去了对它的控制能力,尽管它们可能存在于企业的里都会失去其狭义资本的意义。有时候,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把它们称为“资本资源”。
换言之,所谓经营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不断地将各种具有资本性质的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反之则说明我们经营管理失败了。什么叫亏损?其实就是由于管理者的失误使资本物质转化为资本资源了。什么叫资源?资源是发现其有使用价值,但无法将它们转化成价值的那些尚未使用的经济物质。
已经使用和尚未使用是区别资本物质和资本资源的分水岭,资本物质当然是指那些已经使用或者说正在使用的经济物质了。有时候,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把具有这种性质的资本称为财富。财富是一种能够为使用者带来利益的物质形式,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物质就是标准的财富物质了。
但是,不管它们是属于什么样的经济物质,势必会存在一定规模和意义的物质场,而且也一定会存在属于自己的物质质量、能量,否则它们的运动也就会停止。那么,经济物质、资本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又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与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质量和能量又有什么区别呢?笔者以为,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的也仅仅是本质差异、性别差异和质量差异、能量差异,表现在使用价值的不同。
一种物质是否有用、是否能够使用和使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物质在物质场中的位置,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中压根就不存在没有用的东西,哪怕它们起的是相反的作用;一种资本是否有用、是否能够使用和使用价值的大小同样也取决于该资本在资本场中的位置,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经济场中压根就没有失去作用的资本,哪怕它是一种“反资本”——与资本的质量相等而结构相反。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反资本理解为是能够造成企业亏损的那些资本形式——有碍于资本增殖的物质形式。当然,它们也是有使用价值的,只不过它们的这种使用价值是个负值,笔者把它成为反使用价值。对于资本场来说,一种资本物质是具有使用价值还是具有反使用价值,要看它们与资本场是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吸引、有利的具有使用价值,排斥、不利的具有反使用价值——差异积累的结果。
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价值是由资本的使用价值创造出来,反资本价值是有资本的反使用价值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从绝对值上去看待资本的使用价值和反使用价值,那么两者体现的是资本物质的质量属性;如果从绝对值上去看待资本的价值和反价值,后两者体现的是资本物质的能量属性。这种关系就如同客观物质世界中的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一样,两者即是守恒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把质量赋予使用价值和把能量当作价值绝不是作者的心血来潮,它完全是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物理学、化学原理的,因此它也完全可以用经济学原理和物理学原来进行解释的。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正是它的质量属性,质量好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就大;从物理学、化学的角度上看,一种物质的结合能力——比如原子,体现的就是一种能力或使用价值,要么怎么叫“化合价”?
由于在“资本场论”中资本被赋予了物质属性、质量与能量属性或者说价值属性,所以使对经济事物、物质的研究也就变成了对与经济有关的那些自然物质、社会物质、意识物质质量和能量关系的研究。由于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存在守恒与转化关系,所以对经济事物、物质的管理便实现了提前化。


第四卷
《经济交换律》简介
笔者以为,经济说到底是个获得利益的过程,而利益的产生又始终离不开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人类社会的经济事物也是由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构成的,客观物质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就具有了经济意义了呢?有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依据?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衡量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衡量的标准、依据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正是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的守恒。
所谓“经济交换律”,就是对经济质量物质与经济能量物质守恒与转化规律的描述、解读。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经济利益的产生有一个根本的法则在那里支配着,这个法则并非经济事物所独有,而正是那个质量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再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质量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是决定经济事物存在、发展、转化的物质基础,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等无不由这一定律左右、支配。
于是,在经济事物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事物之间便产生了一种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上的联系。这显然是个非常伟大的发现,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一切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均统一在自然的物质世界中了。就是说我们只要能够把经济事物中的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的关系处理好,那么利益就在掌控之中。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什么客观依据吗?当然,因为包括经济规律在内的各种规律均产生于物质场中,因为场是各种规律的发祥地。我们常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可如果要问为什么能回答上的人就不多了,因为他们不了解规律产生于场的道理。
笔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宇宙、星云、星系和生物、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交换、守恒与转化的历史,而这部历史的发祥地就是包括经济场在内的各种形式、意义上的场。也正是由于有了各种形式、意义上的场和场与物的相互作用,各种物质运动体现出规律性来。
那么,在经济场中,经济物质质量、能量又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笔者以为,是通过经济物质的本质差异、性别差异和质量差异和能量差异的积累与负积累来实现的。关于这一点,与电学中的电势差的形成过程十分相似。我们知道,电荷在电场的两个点之间存在电势差,有时候又把它称为电压。
经济物质或者说广义的商品在经济场中或者说广义的市场中是否也会存在这种“电势差”呢?回答是肯定的。什么叫电势差?它显然是两点点电荷相互比较的结果,为了便于阐述,笔者管它叫做“经济差异”。由于这种经济差异往往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所以笔者也把它们叫做产品差异、企业差异和市场差异、资本差异。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还分出了利润差异、成本差异和盈利差异、亏损差异。
当然,它们始终也无法脱离本质差异、性别差异和质量差异、能量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经济事物、物质的质量与能量之间便有了交换过程,前提是这种交换势必存在于一定的经济场中。市场可以理解为是商品交换的场,而商品交换的内在动力或者说根据就在于能够带来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经济质量物质与经济能量物质的交换也正是由于存在着经济利益,而这个经济利益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经济能量物质——能够实现价值的一种东西。于是,经济利益与经济价值和经济能量与经济质量之间便产生了客观上的交换条件,而这种客观上的交换条件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恰恰是各种经济差异的积累与负积累。于是,笔者便找到了使经济物质进行质能交换的内在原动力。
当一些物理学家因搞不清巨大的宇宙射线的力来自何方的时候,差异论者可以告诉他们,那就是——组成事物、场的物质的本质差异、性别差异和质量差异、能量差异的积累和负积累。当呈现正积累的时候,经济事物、物质就会存在下去并保持活力;反之,经济事物、物质就会解体甚至发生逆转。
我们知道,结构是需要能量来维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存在于结构事物中的能量越多越好,中间势必回有一个度的问题——能量的贫乏与能量的过剩对于结构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在一般情况下,能量贫乏是导致结构事物降解的原因,而能量过剩又往往是造成结构事物逆变的原因。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便在这种经济能量的贫乏与过剩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结果又必然是企业、地方、国家、区域经济的萧条与衰退。可是,如果我们能够站在质量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角度上去处理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的关系的话,那不但可以避免这些危机,还能够从中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

第五卷
《裂变经济学》简介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过去不曾有过的“怪现象”,其中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大企业集团之间的“购并”和欧洲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等经济现象的发生就是用传统经济学观点无法很好地加以解释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有什么异同?企业“吞并”与企业“购并”有什么异同?尤其是一个个具有世界性质的经济、金融组织的诞生和欧洲统一货币制度的实施,似乎都在期待能给出满意的回答。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已步入裂变、聚变经济时代。笔者以为,把裂变、聚变仅仅理解为细胞、原子的专利是片面的,至少应该承认,太阳正在经历着一个聚变的过程。那么,恒星是否也要经历一个裂变的过程呢?回答是肯定的。比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和超巨星的爆发,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它们应该属于裂变的范畴。既然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聚变、裂变两个过程,那经济事物为何就不能经历?
笔者以为,只要条件具备,物质都有可能发生裂变、聚变,因为物质都是由粒子、原子、分子等组成的。经济事物难道就不是由粒子、原子、分子等物质组成的了吗?回答是否定的。细胞为什么能发生裂变、聚变?因为它们是物质构成的;原子为什么会发生裂变、聚变?因为它们是由物质构成的。
既然经济是由物质构成的,那经济物质为什么就不能发生裂变、聚变?我们知道,经济事物也有自己的结构,组成经济事物的物质也有自己的质量、能量。自然界中的能量、质量物质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可以发生裂变、聚变,那经济事物在具备了一定条件以后为什么就不能发生裂变、聚变?
笔者以为,所谓裂变、聚变是物质运动的基本模式,并非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所独有。聚变其实就是两个以上的具有核结构的事物聚合到一起的过程;裂变是一个具有核结构的事物分裂为两个或数个。因此,能否发生裂变、聚变并不在于它们是什么而在于它们是否具有核结构和是否具备使之发生裂变、聚变的条件。由于经济事物是由物质组成、也具有核结构,所以也应当存在裂变、聚变的条件。
科技进步使蕴藏于时空中的自然力解放出来并迅速加入到资本行列,导致产品、生产、资本的严重过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一方面加速了资金周转,另一方面造成资本物质的大量淤积、膨胀并最终使经济结构出现不和谐、不对称、不稳定状态。试想,资本如果不过剩,怎么会出现产品、生产过剩?没有产品、生产、资本的过剩,裂变经济结构、经济机制、经济状态又怎么会形成?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为什么就爆发不了金融危机?因为在那个时代可以产生裂变的资本物质还处于积累过程中,更不要说组成核经济结构。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均属于量变经济范畴,而只有当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联盟才具有质变、裂变、聚变、逆变经济的实际意义(解构的过程)。
像细胞、原子裂变一样,经济裂变也是有条件的。都是铀元素,只有铀235是理想的裂变材料而铀234和铀238就不是。笔者以为,裂变不仅与物质本质、性别差异有关,也与质量、性量和能量差异的积累有关。当然,还与该结构以外的物质能量的突然介入有关,因为能量过剩是一种“可激发态”。
对于经济来说,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联盟的形成是裂变的核结构。当今世界存在着以区域、某种商品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联盟——如东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西非经济共同体、欧佩克、世界银行组织、粮农组织等,也存在着具有一定资本实力、核心地位的经济大国——美国、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GDP大,资本实力雄厚,所以,它们更容易形成核市场的经济结构。
于是,这便为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联盟内部资本物质能量的相对过剩创造了条件。放射是能量过剩的表现,否则谈不到放射。凡具有能量的物质都具有放射性,只是强度不同罢了——铺设在家中的大理石也有微弱的放射性。那么,除了能量过剩和核结构的存在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条件呢?
是的。比如中性资本物质的介入是产生经济裂变的必要条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索罗斯等人借用了印尼金融市场暂时出现的不和谐、不对称、不稳定状态,于是,当用他们的“量子基金”猛烈轰击东南亚这个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联盟的经济结构时就会使其发生经济裂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应该属于经济裂变的范畴而欧洲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实施,又具有经济聚变的性质。


第六卷
《逆变经济学》简介
我们知道,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当地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沉痛的,因为东南亚各国用数十年创造出来的财富被索罗斯等人用很短的时间便“掠夺”了去,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恐慌、衰退。如何避免经济裂变的发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十分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经济学家考证,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400个亿(美元)而索罗斯等人在这场危机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却仅仅500个亿。也就是说,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和经济利益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损失大于收益。换句话说,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发生金融危机的弊大于利。
现在,我们先不说那些利益都跑到哪里去了,就损失大于收益这一点上说,人类就应该努力避免经济裂变的发生,因为它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为此,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各国政府就应该把如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提到重要的议事议程,而不应该只顾自己的既得利益。
然而,要想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就需要首先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搞清楚,因为如果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也就谈不到抑制或者说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也就更谈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逆变经济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面提出的。显然,创立逆变经济理论就是为了抑制或避免经济裂变。
显然,讲起这个问题来并不那么轻松,因为它将牵涉到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这也不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有用的东西都可以转化商品,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却是普遍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当然,在这之前还存在着一个认识问题,因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否则就会陷入到矛盾的泥沼中。
我们就应该重新树立起“物质第一性”的和“物质不灭”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物质或者说亏损物质能否逆变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损失的那1900亿的资本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了,只能说是经济价值的消失而不是经济物质性的消失,因为物质是不灭的。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将那些已经“消失”了物质重新呼唤回来呢?
于是,笔者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经济裂变完全相反的经济逆变。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在经济裂变还没有发生前,就将它的“原料”管理起来;一是在经济裂变发生了之后,想方设法让它们恢复其本来面貌,虽然不可能完全恢复,但它们却有与其他物质重新组合的可能而这在之前却是很不容易作到的事情。为什么?因为革命使无产者丢掉的是锁链,而经济逆变使亏损企业丢掉的只有是亏损。
由于亏损物质的逆变所使用的原料是亏损资源,又由于我们研究的目的和所站的角度依然是盈利物质,而亏损裂变、聚变的结果又是亏损物质的减少和亏损资源的消失,所以,我们也就有理由把企业的“扭亏增盈”理解为“逆变”了。因此,我们把使亏损物质走向灭亡的理论称为逆变经济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赢利过程不同,因为它是使亏损物质实现质变——被否定过程。
原来所谓经济逆变就是亏损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了质变,其过程有点像将“有害菌”转化“有益菌”的过程。而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省略了企业、政府、国家等部门的投资过程,最多也就是投入点启动资金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因为亏损已经是投入的产物,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它们重新整合起来。比如,我们知道,亏损是资本的减少,但并不是资本物质的消失,是可被利用的资源。
如果说盈利是通过资源转化为财富的过程中实现的,那么,亏损便是通过财富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说裂变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状态,那么,与之相反的聚变便是裂变的逆变状态;如果说盈利是一种经济事物的发展状态的话,那么,亏损事物走向灭亡便是盈利运动的逆变状态;如果说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盈利事物的发展状态的话,那么,聚变、逆变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便是亏损事物的逆变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负盈利等于亏损;负亏损就等于盈利。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亏损事物的逆变发展理解为盈利事物的发展状态。但是,它们二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程序与运动过程。具体地说,一个是由盈利到亏损,一个是由亏损到盈利;一个是由盈利到持平然后再到亏损,一个是由亏损到持平然后再到负亏损;一个是先有过程然后在有结果,一个是先有结果然后有过程。总之,它们走的完全不是一条路,而它们的研究范围与层次也会有所不同。

第七卷
《逆变管理学》简介
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生产同一个产品的两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是为什么?一般认为是由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不同造成的。笔者要问的是,决定管理者素质不同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就在于相同的事物、物质在不同人的眼里具有不同的意义——资本是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东西。
理论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相对论经济学”同样也不例外。为此,为了使“相对论经济学”能够指导并服务于实践,结合目前企业的现状,笔者创立了“相对论管理学”或“逆变管理学”。在笔者看来,作为一门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适用于经济学,也适用于经济管理学。
在创立“相对论经济学”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就已经开始考虑到它的价值了。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先生曾经说,一个经济理论要想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须具备“原创性”和有人“跟着走”。如果把“跟着走”理解为“学术价值”的体现,那么,我再给它加上两条,那就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为笔者以为后者的重要程度并不比前者逊色,因为理论的意义在于服务实践。
然而,令人高兴的是,相对论经济、管理学压根就是从实践中走来。比如,如果没有大量的非传统经济现象的产生需要做出科学的解释的话,也就不会有相对论经济学、管理学的产生。比如,如果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欧洲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这些非传统经济事物、物质的产生,也不会有相对论经济学、管理学,裂变经济学、管理学,逆变经济学、管理学和量子经济学和量子管理学的产生。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产生真理的摇篮。理论是需要证明的,相对论是经过实验证明过的;相对论经济学、管理学当然也需要实践、实验证明。为了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爱因斯坦曾做出三个可以验证性的推论:第一,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进动。第二,光线在引力场中偏移。第三,光谱线的引力红移。后来这三方面都得到证实,并引出“夏皮罗验证”和关于“引力波的实验”。
那么,我的“相对论经济学”能否得到验证呢?为此,为了充分证明,笔者也做了大量尝试,其中“聚变经济学”、“裂变经济学”、“逆变经济学”、“相对论管理学”、“逆变管理学”和“逆变管理法”等学科的相继创立,都是为验证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而产生出来的。为此,为了使这一经济理论得到证实、验证,笔者还为此专门发明和设计出了《亏基核算法》和为专门企业设计出了《亏损疫苗》软件。
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偶然,其实在偶然中一定存在必然。“相对论管经济学”的产生偶然吗?否。如果没有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现象的发生——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企业“并购”之风的盛行,和为了解释这些经济现象的发生而做的努力,那么就不会有“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更不会有“聚变经济学”、“逆变经济学”和“逆变管理学”、“逆变管理法”的产生。
传统管理学最大弊端是成果滞后于已经形成的事实。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笔者以为,关键的原因存在两点:第一,注重对资本价值的管理而忽视对资本物质的管理,殊不知资本价值的变化完全依赖于资本物质的变化。第二,由于不承认资本是物质,所以也就导致了对资本质量、能量物质的熟视无睹,因此,也就失去了对资本质量、能量进行量化的前提。然而,“相对论管理学”就不同了。
由于“相对论管理学”是建立在对资本物质而不仅仅是资本价值的管理上,并承认资本价值的变化是由于资本物质的变化而引起的,是对资本物质的客观反映,所以“相对论经济学”也就把自己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等于指出,价值这种东西具有人类意识的某些属性,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价值就是对物质的一种承认度,因为价值的幅度完全有赖于人类的承认。
同样的商品、资本、财富、资源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格?笔者以为,关键的问题是人们对它的使用价值的理解程度不同。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就是要首先对其质量的多少和能量的大小进行量化,其中将相对价值量成分考虑进去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需要对包括意识、社会、政治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的量化。
“相对论管理学”就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资本量化的基础上的,它的问世势必要对传统管理学进行必要的否定,因为不否定旧的,新的也无法建立起来。当然,这种否定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更不是全盘的、彻底的否定,因为“相对论管理学”需要利用传统管理学的管理成果,是继承的否定。

第八卷
《逆变管理法》简介
企业的亏损和区域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势必会产生大量亏损资源,而这些亏损资源对于资本拥有者来说,正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熵。熵是从热力学那里引来的一个概念,即不能被利用或不能做功的热能,反之则被称为火用。笔者以为,亏损对于企业来说是资本价值的丢失,而资本价值的丢失并不等于资本物质的丢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亏损使企业资本的部分价值属性与资本物质分离。
当然,造成产品售价上不去的原因有许多,但最终都要归结到产品的价格上。我们知道,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价格又与市场对该产品的供求关系紧密相连。也就是说,产品还是那个产品,可能仅仅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使产品的销售价格随产品价值上下波动。政治经济学上把这种价格波动称为价值规律。其实,这也正是企业产品销售盈利、销售亏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此,我们怎么能说这是企业资本物质增加与减少的依据呢?当然不能,我们只能说这是企业资本价值和使用价值增加或减少的依据。这样一来,企业的资本物质与资本价值便自然而然地分离开来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表面上看资本物质与资本价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将它们区别开来认识,那我们就会发现,企业资本物质与企业资本价值可以分别进行管理。
既然资本物质与资本价值是可以分离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对资本物质、资本价值的管理分两步走?比如同样的厂房、设备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同样的产品当然也可以销售出不同的价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只有从空间和时间上打主意,因为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时空领域里的销售价格存在巨大差异。当然,同样的厂房、生产设备在不同的时空领域里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逆变经济学”就是在这一种思想支配下建立起来的,因为“相对论经济学”学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相同的资本物质在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问这种资本物质、价值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我的回答是,是由于环境事物、物质对它的影响造成的。至少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同样的飞行器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其运动状态不同。
我们知道,洋流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引起的,地球上的气候异常可以说都与气温的变化有关。所谓“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可以说都与地球温度的异常有关——先不论这种异常是怎样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说明在正常条件下的洋流出现的逆变。但是,却有这样一个事实的客观存在,那就是,洋流的逆变并非对所有的地区都有害。
也就是说,有利与有害都是相对的,这要看是站在一个什么角度上去看问题。比如某一企业的亏损、倒闭就有利于处于同一竞争层次上的对手,当然,靠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财的也大有人在。然而,“逆变经济学”学者却不主张人们去发“国难财”。恰恰相反,“逆变经济学”主张的却是如何避免企业亏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笔者看来,各种危机的发生正由于我们忽略了逆变的存在。
这里讲的“逆变”,是与靠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发财的那种逆变完全相反的逆变模式,而它的逆变对象正是可能导致和正在导致企业亏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那些广义亏损事物、物质,有时候,笔者也把这个“逆变对象”称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熵。笔者以为,企业之所以会发生亏损,区域经济之所以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创造了数量巨大的经济意义上的熵。
这就是“逆变经济学”要告诉读者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要作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为至今还有人认为造成企业亏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人为而不是物为。比如就有人认为亏损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由于有人在那里“搞破坏”造成的。其实,人们的这种认识不能说都错了,但至少其中存在了不少问题——虽然亏损、危机与人为有关。
 “逆变经济学”也不是简单地去阻止人们去生产、去投资,因为失去了生产、投资的经济就等于是经济的倒退。那么,“逆变经济学”将如何解决因生产过剩、投资过热而产生经济之熵——资本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贬值——企业亏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经济发展又不能不生产、投资的这一天大的矛盾的呢?“逆变经济学”学者认为,最明智、最科学的方法就是越过生产、投资去盈利。


第九卷
《聚变经济学》简介
聚变是原子核与原子核的聚合过程,并不是两个原子之间的聚合。我们知道,两个原子核如果想实现聚合,需要首先克服“核外电子”的巨大的库仑斥力,因为电子均是携带了负电荷的粒子,它们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又知道,科学家们为了实现何聚变,就需要给首先给原子加热,因为只有在超高温下电子才能离开原子核而成为“自由电子”。为此,科学家们想出了许多给原子加热的办法。
据说,要想使电子离开原子核而成为“自由电子”需要把温度加到上千万度,而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要想达到这样的高温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科学家们自然想到了核裂变的核裂变,因为只有在核裂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这样高的温度。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实施的一切核聚变几乎都是通过或采用的这一方法——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也试图采用制造离子体的方法实现这一目的。
像核聚变形成的过程一样,人类社会要想实现经济聚变同样也需要克服“原子态资本”的“核外电子”的“库仑斥力”——产品资本(类似于电子)均从两个企业逃离出去。可令人遗憾的是,如果要是不让企业生产产品那比等天还要难,因为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生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尤其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一旦失去了产品生产等于是失去了资本的增殖途径——与资本本质背离。
就算出现了产品过剩状态,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生产、销售活动也是必要的,由于谁也不愿意丢掉自己的势力范围——市场的占有率。再说,资本已经投入,生产能力已经形成,盲目停产就等于是情愿企业亏损的不断发生,那当然是水也不想见到的事情。而这一过程,就像是任何一个原子也不想丢掉自己的电子的道理一样。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局面保持到了20世纪末却发生了本质变化。
好像忽然悟出了什么道理似的——尤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类似于核裂变),尤其是那些资本较为雄厚的大公司,开始主动搞起来了“购并”了。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避免金融风险,欧洲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竟然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于是,经济聚变终于在人类的历史上爆发。如果东南亚金融危机不爆发,我看他们不会情愿进行“购并”和实施“统一货币”制度!
从核物理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聚变与裂变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虽然两者都与原子核的核结构的变化有关系。简单地说,所谓核裂变,讲的是一个核子被轰击以后分裂为两个以上的原子并伴随着一定固有质量的丢失,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所谓聚变,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两个核子聚合到一起,而在两个核子聚合的过程中(接近时)就会使一定固有质量的丢失并产生出巨大的能量。
当然,裂变、聚变不仅物理运动中表现,也会在经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表现,而这两种现象在经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时,我们便把它们叫做经济裂变与经济聚变。当然,经济裂变、聚变又不完全相同——不但存在区别,也存在本质、内在、必然联系。在本章作者将对经济裂变、经济聚变的问题做一般意义上的、过度式的研究与探讨,而更深入的研究将在以后章节中循序渐进地展开。
如果说索罗斯对经济裂变的产生已经有所洞察,那么企业间的购并和欧洲统一货币的实行却是一种企业家的自觉行动。或许,在当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能够避免经济裂变,可后来它却从客观上起到了这个作用。企业购并行为是对业已存在的亏损资源的发现、开发和利用,不再是投入产出和扩大再生产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国家间的统一货币制度虽然不是企业行为,但其状态与意义非常相似。
金融炒家为什么不去冲击美元呢?显然,如果索罗斯用自己的“量子基金”去“轰击”欧元、美元、日元、人民币这些数量大、范围广,而且十分坚挺的货币时,那么受损失的就可能是索罗斯自己了——等于是匹夫撼树,谈何容易啊!那企业购并和统一货币的实施又是什么行为呢?笔者以为,它无异于是经济聚变。但不得不承认还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因为未建立在“全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与裂变经济相比,经济聚变更为复杂、层次也更高。因此,如何应对经济裂变,如何科学、理智地实施经济聚变,便成为摆在全体国人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严肃的新课题。面对不期而遇的经济裂变、金融危机的发生,有没有一个“上策”呢?有。但笔者以为,唯一的方法是在经济裂变、金融危机尚未爆发之前去主动地实施经济聚变和实施经济逆变,而经济聚变、逆变的关键是主动地去实施“能动亏损”战略,也可以说,实施经济聚变、逆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经济裂变物质。

第十卷
《经济计量法》简介
如何对“尚未发生的事物”进行管理?这是“经济计量法”要解决的问题和精髓。人类为什么能对宇宙飞船进行管理?为什么能对未爆炸的原子弹、氢弹进行管理呢?就是因为已经掌握了它们在不同时期的运动状态。如此,为何不能对企业、国家、区域、世界经济的未来进行管理?与数学上“通过已知来求未知”有什么本质区别?正由于“过去态”和“现在态”我们已经掌握——通过传统手段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来,所以,再加上“相对论经济学”方法我们就能够较准确地求证出“未来态”。
“经济计量法”是“全息经济论”的一部分,它探讨的是经济事物、物质的量化问题。如何对抽象的经济事物、物质进行准确、科学的量化一直是困扰理论界、经济界和企业界的一个大问题。大家知道,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均是以货币为单位对经济事物、物质进行量化的,可是对各种资源、财富、资本等事物、物质的量化就不能仅以价值来衡量而对价值的量化便始终离不开货币形式。
显然,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只有在经济行为发生了以后才能进行量化,结果导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始终滞后于已经发生的、存在的事实。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价值这种东西始终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是一个需要交易双方承认的东西,因此,就造成了一个事物、物质新的价值还没有被确认而新的价值又生成了。这种情况,在商品拍卖会上会经常发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货币是人类对经济物质价值形式的一种假设值——“假值”,而不体现经济物质的真正的价值——“真值”,因此,在“真值”与“假值”之间,永远都会存在一个误差——“误值”。于是,在此基础上,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经济事物、物质进行量化永远不可能是真实、准确的。
然而,“量化经济论”就不同了,它彻底抛弃了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马后炮”做法,而是从经济质量、性量、能量多个角度上去对经济事物、物质进行量化。首先对经济物质的质量、性量、能量进行量化,然后再乘以它们的计量单位,结果不仅真实,而且最终也能够与实际发生数量相吻合、接轨。
——类似于核物理学、分子化学把原子、分子当作量化单位,而它的科学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经济量子便由原来的对抽象事物的量化上升为对经济“经济分子”和“经济原子”实物关系的量化,不但解决了“值差”的矛盾,也可以通过量化实现对经济事物、物质存在状态、运动状态和发展方向、发展趋势比较精确的判断,至于说蕴涵于这些经济事物、物质身上的价值量也就不言自明。
科学证明,微观世界中的物质运动都具有“粒波二象性”——不仅具有粒子性,也有波动性。那么,经济物质在运动的过程是否也存在“粒波二象性”?——不仅存在,其运动状态还十分相似。“量化经济论”就是在这一现象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它不仅揭开了经济量化之千古之谜,也把对经济事物、物质的量化成为一种现实意义上的科学。而当把它付诸实践时,才发现这个发现竟然那么伟大。
我们知道,量子是物质能量的基本单位,像其他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运动过程中同样也具有“粒波二象性”。那在什么状态下呈现粒子性而在什么状态下呈现波动性?这就是“量化经济论”要回答、解决的问题,也是“量化经济论”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科学基础、理论依据和希望所在。
我在企图为爱好和平的人们和喜爱经济管理的人们描绘事物运动状态并为人们建立事物运动的“状态模型”的时候,我的眼前忽然模糊了。这项工程实在过于浩大,而从现象上看,又不能把它看得十分清楚。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面前已经有了一个“模型”,而在这个“模型”的面前又存在结构、结构机制;运动机制、运动趋势、运动轨迹和运动状态都清晰地展示出来,并为人们准确把握未来提供了依据。尽管,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尚存在许多未知领域,但由于拥有了该模型,使一些本来很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清晰。这是幻想吗?既然有细胞模型、原子模型,为什么不能有状态模型呢?
这不是幻觉,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建立在物质元素、物质结构、运动机制、运动状态、运动趋势基础上的,而不像古人那样把物质世界用阴阳两爻的变化来代替,或用“五行”来代替所有事物的变化。数学中有解方程,可以“通过已知求未知”,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已知经济来求出未知的经济?回答是肯定的,而从“外星人”的角度看,社会乃自然之物,于是,有了已知也就能求出未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