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当今经济学理论的重大缺陷——探索未来的世界货币“世界元”
作者:仇德辉    发布:2005-05-27    阅读:1945次   
    在经济学理论界,恐怕现在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经济学理论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迄今为止,除了普遍采用法定货币(如人民币元、美元、日元等)和黄金等相对价值尺度以外,经济学还没有确立一个真正的“绝对价值尺度”,这个“绝对价值尺度”必须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精确性,既不会随着社会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改变,也不会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波动而转移,更不会随着各种经济事物的兴衰而动荡。而解决这个问题,是经济学的发展最终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不仅是经济学也是所有社会科学走向自然科学化(即客观化、严谨化和精确化)的必由之路。
    一、绝对价值尺度的问题提出
    任何一门科学,如果其基本的度量标准是主观的、含糊的、不稳定的、不精确的,那么通过它所计算出的所有量度、指标和模型也都是如此。对于所有自然科学来说,由于其理论前提都是基本公理,推理运算都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运算法则,实际结果都经得起严格的实验检验,因而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自然科学中对于其基本度量标准的严格规定,就集中体现了这些要求,其中物理学对于长度、质量、时间、力、温度等基本度量标准的规定尤为如此。
    例如,对于时间标准度量单位(秒)的规定是:最初是把一个自然天划分为24小时,1小时划分为60分钟,1分钟划分为60秒;后来,由于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恒定的,这样划分的1秒钟所实际包含的时间长度有极微小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对于时间的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提高时间标准度量单位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重新做了如下的规定:“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1(秒)”。
    经济学是关于经济事物及其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而任何经济事物所体现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价值以及它的市场反映形式——价格,而要确保各种经济事物的价值计算客观而精确,就必须要有一个客观而精确的价值度量标准或价值尺度。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各种经济事物的发展规模不大,地域跨度小,复杂化程度低,波动性和变动性弱,这种计算是相对简单而直观的,因而其价值尺度也是简单而直观的。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价值尺度分别经历了产品价值尺度阶段(如盐、布匹、大米等)、金属价值尺度阶段(如铜币、银元、金币等)、法定货币价值尺度阶段(如人民币、美元、日元等)。
    由于金属价值尺度会因为这些金属的矿产贮量、开采速度、开采技术、市场供求关系、政治与文化影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货币价值尺度也会因为各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不同法定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经济上的通货膨胀率、国家的金融政策、衍生货币(如现金支票、承兑汇票、股票、信用卡、期货等)的使用与流通情况、国际贸易争端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显著,任何形式的单位数量的法定货币的真实价值含量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经济事物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域跨度越来越宽,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其波动性和变动性不断增强,人们需要更加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各种经济事物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国家将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科学的、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人们将以此为依据,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和事业发展方向,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需要,除了金属货币尺度和法定货币尺度之外,还应该寻找一种更加稳定、清晰而精确的绝对价值尺度。
    二、绝对价值尺度的存在可能性
    价值的含义是广义的,从社会领域来说,不仅包含经济学意义的价值,还包含政治与文化意义的价值;从人的需要层次来说,不仅包含温饱类价值,还包含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从价值存在形式来说,不仅包含物质财富价值,还包含精神财富价值;从价值基本类型来说,不仅包含美的价值,还包含真与善的价值;从价值基本形态来说,不仅包含使用价值,还包含劳动价值。显然,在这里我们需要寻找的,不是经济方面的绝对价值尺度,而是一切价值形式的绝对价值尺度。那么,能够适用于度量一切价值形式的“绝对价值尺度”是否存在呢?
    舒虹先生在题为“价值原则的科学基础”的论文(详见《价值和价值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0页)中提出:“要将目前尚处于某种纷乱状态的价值研究科学化,首要的任务是寻找和建立一个价值领域普遍适用的价值参考系,这是将价值理论研究深入下去的关键。”实际上,这个价值领域普遍适用的价值参考系,可以理解为价值判断的普遍适用的客观标准或基准尺度。
    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价值判断标准。如果以主体的意识、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作为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它是客观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然而,主观价值判断标准是否受一定客观前提和基础的制约?在主观价值标准后面是否还存在一个决定它们的统一的、科学的、客观的标准系统,即“标准的标准”?这个问题不仅是价值理论也是整个哲学中最困惑的问题之一。目前的价值理论存在三种主要错误倾向:①完全否定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②只承认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完全否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③虽然承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但无法找出这个隐秘在深层的“标准的标准”,或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它。完全否定价值判断标准的思想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它把价值现象看作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它更看不到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西方哲学家认为,人们的评价和价值判断标准都超不出主体的意愿和观念,此外并无客观基础。他们甚至通过“逻辑的论证”指出,一切评价标准的前提都是一个“应该怎样”的主观假定,它的终极前提也只能是这样的假定,要想通过指出其客观基础来解决问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罗素语),从而从根本上否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一些学者认为,主观价值判断标准与客观价值判断标准是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区分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实际上只是主体头脑和意识中的“应该”和“想要”,而客观价值判断标准则是主体的现实存在、结构及其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能力,即主体真实的“需要“和“应该”,这个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存在决定意识和实践检验思想的方式,决定和制约着主观价值判断标准。然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目前的理论界争论甚多:有人认为“主体需要和外部现实是价值判断标准的客观基础”,有人认为“主体的利益是价值判断标准的客观基础”等等。事实证明,上述的“客观标准”并不是最基础的,那么,这个最基础的客观标准,即“标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由“最大本质力量法则”(请参阅《统一价值论》)可得“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人类主体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事物对于人类主体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于维持和发展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对于个人来说,本质力量就是个体劳动能力;对于集体来说本质力量,就是集体生产力;对于社会来说,本质力量就是社会生产力。由于个人的价值标准隶属于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的价值标准隶属于社会的价值标准,因此社会生产力是一切事物价值判断的最终客观标准。
在确定了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后,就需要确定价值判断的标准尺度(或标准度量单位)。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请参阅《统一价值论》):⑴影响个体劳动能力的价值形式是劳动潜能(它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而来),影响集体生产力的价值形式是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影响社会生产力的价值形式是集体生产力;⑵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产生使用价值增值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者通过消费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后,再在劳动过程中由劳动潜能转化而来(注意,这里所理解的劳动价值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所定义的劳动价值概念有很大差异);⑶任何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最初都是通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其劳动价值转移和增值过来的。由此可见,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形式,其他价值形态(劳动价值和劳动潜能)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只要能够实现对不同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并确定其判断的标准尺度(或标准度量单位),就可以确定一切价值的标准尺度(或标准度量单位)。
    三、绝对价值尺度的理论基础
    大千世界里,各种事物以千姿百态的使用价值为人们所利用,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容。通常情况下,同一事物蕴含着多种使用价值,同一使用价值又可由多种事物表现出来,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使用主体可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事物对于同一使用主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又可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等等,形成了使用价值复杂纷繁的变化情况,让许多试图研究和探索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问题和标准尺度问题的人们望而却步。人们也容易被使用价值复杂的表现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们在深层次上的统一性或通约性,从而认为不同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根本不可能进行统一度量,更找不到它们共同的标准尺度,有人甚至声称自己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完全否定了统一度量的可能性。
    要实现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找到它们共同的标准尺度,必须先从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原始胚胎——“负熵”开始研究。
    19世纪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的退化观,它认为能量的耗散使宇宙趋于“热寂”,结构趋于消亡,系统趋于无序;另一种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依据的进化观,它认为生物进化的结果使生物种类不断分化,结构不断有序,功能不断强化。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产生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即耗散结构),该系统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使系统不断向分化性、组织性和有序性的方向演化。生物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普利高津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有可能通过从外界取得“负熵流”的办法来抵偿系统内部的“熵增”,使系统总的“熵增”为零甚至为负值,从而使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耗散结构的有序化以环境更大的无序化为代价,其整体效应仍朝着无序化的方向发展,仍然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样,普利高津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把物理学规律与生物学规律统一起来了,为采用物理学和化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学问题和社会学问题开辟了道路。
    “耗散结构论”当初是从热力学角度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社会科学与物理学之间的鸿沟,但是,这种弥合并不彻底,而且还把人们引入一系列的理论误区,必须对其进行四个方面的重大改造,以真正实现从能量角度定义价值,真正实现从物理学角度认识价值理论进而认识整个社会科学。
    1、严格区分“能量有序”与“物质有序”,用“有序化能量”替代“负熵”。耗散结构论认为,一般物理系统的自发过程是物质运动不断趋于无序化,其判别依据是:“熵函数”(即能量与温度的比值)将会自发地增长(即“熵增原理”)。熵函数的微观物理意义是它直接反映了系统中物质运动的无序化程度或物质分布的均匀化程度,熵值的增长(或减少)意味着系统中物质运动无序化(或有序化)程度的增长,这就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使人们混淆了“能量有序”与“物质有序”的根本差异。事实上,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表现的核心内容是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熵值的增长(或减少)在本质上反映的是能量运动的不断无序化(或不断有序化)。熵函数是系统的状态函数,负熵或正熵是系统能量有序化发展的状态结果,而不是外界动因,用“负熵流”来描述的用以推动系统能量有序化进程的外界动力源是不存在的。熵是能量与温度的比值,改变系统温度的外界动力源是能量,改变熵值的外界动力源也只能是能量。从哲学本质来看,能量是衡量所有不同物质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它也是衡量物质的无序化运动规模和有序化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其中用以衡量物质的无序化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为“无序化能量”,用以衡量物质的有序化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为“有序化能量”。所谓“有序化能量”就是能够按照主体生存与发展的要求进行运动和转换的能量,它等于能量与自由度的比值,或等于能量与有效利用率的乘积。对于动物而言,有序化能量的主要形式就是食物;对于植物而言,有序化能量的主要形式就是可利用的阳光。总之,耗散结构有序化的核心内容是能量有序化,而不是物质有序化,“负熵流”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它所含有的有序化能量,因此用“有序化能量”替代“负熵”来描述系统有序化的外界动力源是现实和科学的。
    2、严格区分“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对于有序化的不同影响,从能量角度定义价值。耗散结构论所阐述的“负熵”,只考虑了能量交换对于有序化的影响,没有考虑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使人们局限于生物分子的微观领域来探索最低层次的有序化形式,无法进入人类社会领域来探索更高层次的有序化形式。事实上,物质的许多非能量特性(含信息特性)虽然不具有直接的有序化能量的特性,但同样会对系统的有序化进程产生影响,它们通过与系统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能够对有序化能量产生替代、弥补、改善和加强作用,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以形成扩展有序化能量。有序化能量与扩展有序化能量共同构成广义有序化能量,并将其定义为“价值”。也就是说,在综合考虑了系统与外界的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对于系统有序化的影响之后,系统的有序就会由“能量有序”拓展为“功能有序”,衡量系统的有序化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就由“有序化能量”拓展为“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
    3、区分“功能有序”与“结构有序”,用“价值率”来替代“序参量”。耗散结构论提出用“序参量”来描述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从而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使人们混淆了“结构有序”与“功能有序”的本质差异。事实上,耗散结构的所谓“有序”应该是功能上的“活”有序,而不是结构上的“死”有序,“序参量”只能用来描述耗散结构的结构有序化程度,只有系统的价值率(即价值的增长速率)才能准确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干作用,才能准确描述其功能有序化程度,它是决定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特征参量。
    4、区分信息的“功能特性”与“结构特性”,重新认识信息的本质。耗散结构论和信息论都认为,信息的客观目的在于消除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使人们混淆了信息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的本质差异。事实上,任何生物吸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客观目的并不是为了抽象意义上的消除其结构上的“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的功能特性,增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其功能特性去理解,而不能从其结构特性去理解。维纳所提出的信息量计算公式实际上只能对信息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形式模量进行计算,而不能对信息的功能特性量进行计算。事实上,信息的结构特性是消除不确定性,其功能特性是改变事物的价值率,因此信息的本质应该是改变事物的价值率。
    四、价值的精确定义
    在自然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长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负熵”的创造与消耗;在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本质力量(即劳动能力或社会生产力)的增强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价值”的创造与消耗。有些人完全否定“负熵”与“价值”的内在联系,认为价值是由人类的主观意识来定义的,它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这些人只看到了价值与人类的联系,看不到人类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不知道人类的本原就是物质世界,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而低等生物是由物质世界进化而来;还有些人把一般耗散结构的“负熵”与人类的“价值”完全等同起来,提出“负熵即价值”的观点,无视其内涵上的巨大差异,生硬地拉扯在一起,把人类高度发展的价值现象与低等生物的生命现象简单地等同起来,使复杂多变的人类价值现象简单化、低级化了,无法圆满地解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更不能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准确解释。由此看来,如何正确认识地“负熵”与“价值”的内涵差异,是价值理论中的关键性难题。
    显然,价值并不等于“有序化能量”。研究表明:虽然在其形式上讲,影响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因素是“负熵”,但真正起实际作用的却是“负熵”所对应的能量——有序化能量,任何形式的“负熵”都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作为其客观内容和基本动力。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输入体内的“负熵”主要来自于食物所包含的生物化学能量。有序化能量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目标性,它是判断能量是否有序以及有序化的程度的客观标准,对于不同的主体,能量有序性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低等生物来说,只有很少的几种能量是有序化的:对于植物来说,只有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太阳能是有序化的;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中所含有效的生物化学能是有序化的;对于人类来说,有序化的能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人类最早的有序化能量主要是植物型食物,由于火的应用,人类大大扩展了食物范围;由于人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扩展耗散结构”,从而间接地把许多形式的无序化能量转化为有序化能量,如通过发电设备将各种水力、煤炭、石油、核能、太阳能等无序化能量转化为有序化的电能,并通过电炉、电机、灯管等设备将电能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热能、机械能、光能等。
    而且,价值并不等于“有序化能量”。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个最基本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信息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换的情况来决定,还必须由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情况来决定。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虚拟的有序化能量,称为有序化虚能。“有序化虚能”与“有序化实能”共同构成“广义有序化能量”。
    价值的精确定义: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来表示,其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为“焦耳”或“大卡”。
    五、绝对价值尺度的确定方法
    前面已经提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形式,它通过消费过程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再通过劳动过程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它对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潜能的产生数量。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客观动机(即客观需要)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
    研究表明,人的劳动潜能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是生理化劳动潜能,用以维持和发展人类机体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尤其是维持和发展人类机体基本的能量代谢率,它反映了人对于食物能量及其替代物的利用能力。由于人类机体对于食物能量的吸收与利用程度有限,并不是所有的食物能量都会转化为机体能量代谢时的能量,机体一方面尽可能多地获取食物能量,另一方面通过衣服御寒以减少体内的能量损耗,还通过吸收水分以减少食物的水分转化量,以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二是个体化劳动潜能,用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体化劳动能力。由于个体与自然界的相互认可程度有限(如疾病与伤亡等),并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劳动潜能都能转化为人类机体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个体化劳动潜能一方面通过提高“健康”程度来降低人相对于自然界的内部失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安全程度来降低人相对自然界的外部失效率,以提高生理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
    三是社会化劳动潜能,用以维持和发展人的社会化劳动能力,由于个体与现实社会的相互认可程度有限(如产品积压和失业等),并不是所有的个体化劳动潜能都能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化劳动能力,社会化劳动潜能一方面通过提高“自尊”程度来降低人相对于现实社会的的内部失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人尊”程度来降低人相对于现实社会的外部失效率,以提高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
    四是理想化劳动潜能,用以维持和发展人的理想化劳动能力,由于个体与整个人类的相互认可程度有限(如贪污腐败和不健康的社会需要等),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劳动潜能都能转化为人类发展所真正需要的理想化劳动能力,理想化劳动潜能一方面通过提高“自我实现”程度来降低人相对于理想人类的内部失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自我发展”程度来降低人相对于理想人类的外部失效率,以提高社会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
    人的需要或欲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用以满足人的需要或欲望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它们分别地转化为四种相应的劳动潜能:其中,温饱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生理化劳动潜能,健康与安全类使用价值转化为个体化劳动潜能,自尊与人尊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社会化劳动潜能,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转化为理想化劳动潜能。而且,后一类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前一类劳动潜能的利用率,因而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前一类劳动潜能,依次类推,所有类型的劳动潜能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化劳动潜能,而生理化劳动潜能主要是由食物能量转化而来,其它非食物型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是为了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和有效率。由此可得:一切劳动潜能都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人的消费过程中所转化的劳动潜能,因此所有类型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由于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能够产生使用价值增值的使用价值,它是由劳动潜能转化而来,因而也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由于任何生产资料使用价值最初都是通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由劳动价值转移和增值过来的,因而也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一切形式的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食物能量有多种具体形式:对于渔民和牧民来说,主要来源于鱼和牛羊;对于小麦和大米产地的农民来说,主要来源于小麦和大米。为了提高价值度量的客观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化食物”(如面粉或大米)作为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即绝对价值尺度)的“原器”,并就其产地、品种、耕作方法、贮运方法、存贮地点、产出时间等条件做出具体的要求。
    “绝对价值单位”的定义:把含有一百万焦耳热量的标准化食物(面粉或大米)所拥有的价值量,定义为一个“绝对价值单位”。
换算方法:如果标准化面粉的市场平衡价格为每公斤2.4人民币元,且每公斤标准化大米中所含有的食物能量为14640千焦,则:
1公斤标准面粉=2.4人民币元=14.64千千焦=14.64绝对价值单位
1人民币元=6.1千千焦=6.1绝对价值单位=0.417公斤标准面粉
1绝对价值单位=1千千焦=0.164人民币元=0.068公斤标准面粉
    六、绝对价值尺度的理论价值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如果不确定一个客观、稳定而精确的绝对价值尺度,其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力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规模性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如果确定了绝对价值单位,将具有如下理论意义:
    1、在对同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经济指标进行计算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不断发展变化,经济上的通货膨胀现象经常发展,单位数量的同一种法定货币的绝对价值含量不断发生变化,如果采用同一种法定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必然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2、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法定货币出现之前或法定货币的运行情况不正常时,许多经济活动的实际指标不能通过法定货币的形式客观地、准确地反映出来。例如,在自给自足的社会里,或者在易货贸易为主要交换方式的社会里,无法用货币的形式来描述其生产规模、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3、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势出现剧烈动荡时,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混乱,其价值波动性很大,采用法定货币为价值尺度计算和比较来各种经济活动的实际指标时,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4、在对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指标进行计量和比较时,由于两种法定货币的汇率主要取决于这两个国家参与对外贸易的商品价格(或商品价值)的对比值,而许多没有参与对外贸易的商品价格(或商品价值)只能间接地影响两种法定货币的汇率,因此这种汇率并没有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两种法定货币真实价值含量的对比值,而且这种汇率往往会受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与金融政策的影响)、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5、许多经济参数、经济模型的最终确定都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参考系统、价值标准尺度或计算基期。
    6、许多非经济性参数、非经济性模型(如国民生活质量、综合国力、社会文明程度、社会综合发展速度、情感数学模型和价值观数学模型等)无法以货币为价值尺度进行计算,只有在确定了绝对价值尺度后,才能实现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衔接,才能把经济学中的许多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非经济领域,才能把许多非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到经济领域,这就是为何要解决“绝对价值尺度”问题的真正原因。例如,通过“广义价值规律”可以以推导出“商品价值规律”和“人际交往等价规律”。
    七、绝对价值尺度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世界货币市场是以美元为基础的,美国成了世界银行,这就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不公平,美国人不断创造赤字,并由外国人的储蓄来支付这个赤字。我国对外贸易的支付与结算方式大都是以美元为价值尺度来实施的,外汇储备也基本上是以美元为主要货币形式,美元的真实价值含量及其变化情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真实价值。美元是一种实质性的世界货币,美元的价格决定全球供给与需求的价格,然而,美国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实现“美国人的赤字由外国人储蓄来支付”的目的,现在美国人的信用债务已达6.7万亿美元,而借入的债务都是以美元计价,而不是以人民币、日元或欧元计价。美国人借的债务越多,美元就越贬值,美国人到时偿还的实际价值就越少。中国外汇储备加私人持有共计7000亿美元外国纸币资产,如果美元价值的不断缩水,将使中国损失几千亿美元的价值。
    二是经济风险,世界经济的走向将受制于美国,“美国人感冒了,全世界都会打喷啑”,美元一旦贬值,将产生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目前,美国欠其他国家的债务将占自身经济总量的40%,如果美国的两大赤字(联邦预算赤字和贸易赤字)继续增加,有可能造成对美元价值的恐慌和全球汇率的混乱;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资产安全就必然会大规模进入黄金市场,以提高其外汇储备的黄金比例,然后造成全球基本商品(如石油、钢材、矿石、粮食等)大幅上涨;当银行大量借入短期融资而进行长期投资时,必定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挤兑;美元的贬值将会引发和激化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纠纷,进而引发和激化各种政治矛盾,甚至引发激烈的军事冲突。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推行一种真正的世界货币体系——“世界元”,这种货币体系的价值含量绝对稳定,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关系,国际上的贸易结算与债务借贷均以“世界元”的真实价值含量为价值尺度来完成,银行的外汇储备也可参照“世界元”体系来建立外汇保值与风险化解关系。
    八、价值尺度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价值尺度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五个历史阶段:
    一是产品价值尺度阶段;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产品交换的品种很少、规模很小、频率很低,通常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产品的物物交换,并且通常都是以产品的物理量(个、石、两、尺等)为价值尺度。如谷物以“石”为度量单位,盐以“两”为度量单位,布匹以“尺”为度量单位,等等。这种价值尺度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主观性,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
    二是金属价值尺度阶段:由于某些贵重金属(如黄铜、黄金、白银等)具有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可分割性和易贮运性和高使用价值密度等优点,因此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物。这种价值尺度仍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主观性,受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且不容易进行安全而高效地流通、贮藏和计算。
    三是法定货币尺度阶段:符号的流通与运算要比实物的流通与运算方便得多,灵活得多,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选取一个货币符号作为法定的价值尺度或价值象征物,如人民币元、日元、美元等。这种价值尺度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稳定和客观地,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剧烈波动时,作为价值尺度所产生的误差就比较明显了。
    四是标准食物价值尺度阶段:由于所有的价值(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都可“还原”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所有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因此标准食物完全可以作为所有价值的基准尺度。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使用价值,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的使用价值,不仅包括个体还包括集体和社会的使用价值,因此采用标准食物作为价值尺度,不仅可以度量和比较各种经济参数,而且还可以度量和比较各种政治参数与文化参数。但是,由于温饱类价值需要在人的全部价值需要中所占的比重,将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下降,而任何一种主食在人们越来越丰富的菜单中将会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任何一种标准食物“原器”的产量将会逐渐下降,其市场价格容易形成较大的波动,而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主食,不同主食之间对于人的价值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以标准食物作为价值尺度来计算和比较各种经济性或非经济性参数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为此目前还需要以某种法定货币为中介,以实现对各种经济性或非经济性参数的计算,无法建立以“标准食物”为绝对价值尺度的世界货币体系。
五是标准电能价值尺度阶段:这是未来社会最终的和最佳的“绝对价值单位”或“世界货币”,电能是继“标准食物”之后另一种很好的有序化能量。由于电能容易从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容易流动、分配和贮存,并容易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绝对价值尺度,并将得到广泛应用,最终可能建立一个以“标准电能”为绝对价值尺度的世界货币体系。
    九、未来的世界货币——“世界元”
    电能由于具有应用广泛性、生产规模性、高流通性、可转化性、易分配性、可贮存性、价值稳定性等特点,因而可以作为一种绝对价值尺度,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世界货币体系——“世界元”。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电能的生产必须是以可再生能量资源为基本生产原料,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如海水氢同位素可控核聚变反应)等,不能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进行生产,以确保电能的价值不会因为资源的缺乏而逐渐上涨。
    2、电能的生产不会产生任何环境污染,以确保电能的价值中已经剔除了所有的环境负价值。
    3、电能可以方便地、有效地转化为几乎所有形式的能量,实现和加强电能与其他使用价值之间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能价值的流通性、可交换性和易贴现性。
    4、电能可以广泛地、有效地输送到几乎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空间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扩展电能价值的使用范围以及生产或生活领域。
    5、电能的供求关系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电能价值的内涵稳定性。
    6、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能是并网供电的,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统一价格。
    7、电能的使用权限不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即电能的生产、流通与使用完全遵循自由化市场原则。
    满足以上条件后,电能作为绝对价值尺度将比任何一种法宝货币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精确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灵活性等特点,建立在电能价值尺度基础上计算出的经济参数与非经济性参数将会具有更强的客观性、清晰性的精确性,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电能价值尺度将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货币。
    世界元的定义:把1度标准电(即1千瓦·时)所拥有的能量,定义为1世界元,用符号“㊣”来表示。
    换算方法:如果1度标准电的市场均衡价格为0.72人民币元,且每度电(即1千瓦·时)的能量为3.6千千焦,则:
1世界元=1度标准电=1千瓦·时=3.6千千焦=0.72人民币元
1人民币元=1.39世界元=5千千焦
几点说明(见附表):
1、某一国家的单位法定货币的价值含量的确定:
V=∑Qi×Vi / =∑Qi
其中,Qi表示第i个用户的用电量,表示第i个用户的用电价格。
2、经计算,单位数量的人民币所购置的大米食物能量约为4.83千千焦,面粉食物能量为6.1千千焦,电能约为5千千焦,三者相差不大,只要施加适当的规定(如质量等级、运输方式、贮存条件、包装形式、销售方式等),三者之间可以实现等量转换,或者乘以一定的转换系数就可以实现相互换算。
3、由于大米生产相比小麦生产,需要更为苛刻的自然环境,且生产与消费规模小于小麦,因而更容易作为绝对价值尺度;大米、面粉等食物受气候、供求关系、运输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价格的波动性通常比电能的价格波动性较大,因此电能更容易作为世界货币的基本价值尺度。
4、煤的能量价格比高,是因为没有把三个方面的附加负价值考虑进去:一是对于煤的利用需要较多的运输、贮存等设施设备,还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二是在煤的使用过程中将会产生多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形成一定的负价值,将抵销很大部分的有效能量,从而降低有效能量价格比;三是,煤是有限资源,对于煤的使用隐含着一种长远的资源损耗性的负价值。其他有限资源性能源(如天然气、核裂变原料、木材等)也是如此。
5、我国电能的生产与供应基本上还属于垄断性质,没有遵循完全自由化市场原则,因而电能的价格未能准确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因而不能以目前的电能价格作为基本价值尺度。
 
附表:
品种     价格    能量值(千千焦)能量价格比  利用率(%) 
大米   3元/公斤   14.48          4.83          92      
面粉   2.4元/公斤 14.64           6.1           92     
电能   0.72 元/度  3.6            5             95       
汽油   3.35元/升   46            12.48         30 (交通) 
煤     0.25元/公斤 20.1          80.4           28(发电)  
天然气 1.29元/立米 38            29.46         30(发电)  
液化气 5.10元/公斤 41.8           9.5           50(生活)  
 
主要参考资料:
《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